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村镇
释义
1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李村镇

李村镇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部,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南依万安山,与伊川县吕店乡交界,北濒伊河,与佃庄镇相望,东连庞村、寇店,西邻诸葛,总面积8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78公顷。1995年2月撤乡建镇,下辖29个行政村,334个村民组,总人口72890人,是洛阳市第一人口大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资源优势

交通:李村古代就有驿道通过,如今“四纵三横”八条干道沟通了村村寨寨,除横贯镇区的顾龙路和府李路外,乡级公路总长35公里。

电力:1994年建35KVA变电站一座,2000年农网改造后,拥有10KV线路5条82公里,400V线路138公里,工农业生产、生活用电变压器166台,容量13895KVA,年用电量1350万度,基本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通讯:1999年新建电信大楼。2000年,偃师市第一个镇级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网络在李村建成。

教育:辖区现有高中一所,中小学33所。通过多渠道筹资,整体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性变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医疗卫生:建成达标卫生院一所,拥有血流变仪、B超机、心电图仪、X光机等先进医疗器械及现代设备的手术室。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连年控制在8‰以下。

精神文明:以镇文化站、10个村级文化大院、10个业余剧团以及书法协会、民间艺术、企业文化生活、学校德育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1998年被评为偃师市先进文化镇,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镇。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镇文化站获得省级先进文化站1次,洛阳市级7次,偃师市级连续12次,现为河南省百强文化站。

工业发展

李村镇是个工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传统农业大镇。坚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优势工业支柱产业,使这一传统的经济格局有了初步改变,钢制家具、煤炭开采、板材加工、石材开发已成为四大支柱产业,为从人口大镇向经济强镇的转变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钢制家具产业。全镇以武屯、南寨、东西柿等村为主的产业基地已与相邻的庞村产业基地融为一体,这些企业在建设规模、技术装备、技工队伍、生产及销售能力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基础,全部采用喷塑工艺,产品行销20多个省区。新建的具有李村特色的钢制家具产业基地,总投资额3280万元。

煤炭开采业。宿驾窑煤矿系镇政府引进新密一客商独资开发项目,1998年动工,因地质情况复杂,时间较长,是迄今为止偃师市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对井,累计投资5000万元,建成280米深风井、主井、副井各1眼,蓄水池2400立方米,开通地下岩巷3000多米,配套3KVA变电站一座,具备了年产45万吨标准矿的生产条件和能力,开采可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中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粉状无烟煤。井田可采范围1.2平方公里,总储量1320万吨,以满负荷生产能力计算,大约可采30年。

板材加工业。创建于1994年的洛阳豫良木业有限公司,1997年取得了由国家外经贸部批准的自营进出口权,1998年被洛阳海关注册为自理报关单位。2002年与所属的李村粮管所剥离,改制为股份制企业。2002年建成的两条普通刨花板生产线和2003年新建的中密度刨花板生产线,相继投产和试车。

石材加工业。李村镇南部山区蕴藏有丰富的石灰石、英石资源,现有成规模的加工场19个,主要从事石子粉碎和水泥厂的原料供应,开采作业和运输人数稳步增长,已成为南部山区群众获得非农收入的重要路子。

农业发展

李村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南部为山麓,中部为丘陵,北部系伊河冲积平原,有东一干渠和伊东渠分别从南部和北中部横穿辖区。李村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努力构筑现代农业体系。一是不断调优主要传统作物小麦、玉米的品种,提高作物单产和农作物品质。二是对伊河滩区和坡岭区中低产田相继实施综合开发,累计达到4万亩,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新型农业园区格局。三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种植、养殖,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走农、工、贸一体化之路。李村花木远近闻名,各类畜禽养殖场星罗棋布,一批高效种植、养殖示范形象初步形成,农业经济正逐步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花木种植。李村镇花木种植的规模化发起于白塔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种植高潮迭起,到1999年,全村1200亩耕地全部种上了花木,是洛阳市第一个“无粮村”。在镇党委、政府两任班子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花木种植辐射到邻近的杨湾、申明、新民、西李、提庄等村,成为豫西地区最大的花木生产繁育基地。为了解决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品种杂乱等问题,提高花木种植品位,镇政府新建了花木示范园区,并配套了基础设施,作用明显。

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位于新民村的友民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建于1998年,占地300亩,分高效果林种植、高效养殖、水产养殖三个区域,生产的珍珠果梨、梨枣、大圆鲜枣、日本甜柿、美国提子等畅销市场。位于上庄村的春蕾养殖公司创建于2002年春季,以小尾寒羊为基础的三系杂交羊和斯格猪的繁殖效益明显。位于老井村的华泽养殖公司创建于2002年夏季,系全国养羊协会理事单位,引进澳大利亚波尔山羊和被誉为“国羊”的关中奶山羊,由澳大利亚资深工程师采用高科技手段,实施胚胎移殖,繁育纯种波尔山羊,带动了一批山区群众以羊致富。

城镇建设

李村历代属洛阳县辖,辖区群众素有经商建市的习惯,镇区一向人气旺盛,民国时期被誉为洛阳四大名镇之一,是粮食、棉花、药材的集散地,商业发达,有“小洛阳”之称。特别是2002年以来掀起的新一轮建设高潮,使镇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气进一步提升;新型业态快速兴起,商品流通更加便捷;管理日趋简便,税收大幅度增加;招商载体初步形成,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李村的小城镇建设以镇区工程改造、规范市场为主,基本上达到了“绿、美、净、畅、亮”的建设标准,商户经营模式也发生重大转变,一些超市、连锁店、专卖店开始落户小城镇,方便了群众,促进了商业发展。

模范村庄

白塔村位于李村镇西北隅,北濒伊河,隔河与洛阳洛龙区相望。全村280户,1067口人,1200亩耕地,家家户户花中求财,为远近闻名的花木种植专业村,早在1999年全村耕地就全部种上了花木,成为洛阳第一个无粮村。现在白塔人在周围村承包土地800余亩,以用于发展壮大自己的花木种植业,人均达2亩左右。

白塔村从1978年开始以繁育泡桐苗、杨树苗为主,后来又从南方引进了一些大叶黄杨试种,效益良好。从1983年起,白塔村进入花木种植的高潮时期,面积迄今已发展至2000余亩。花木品种有行道绿化树木、乔木、灌木、观枝类、观叶类花卉、草皮等200余种,其中以雪松、桧柏、红白玉兰、女贞、合欢、棕榈、国槐、桂花等十大品种苗木为主;经营方式有花木种植、花木公司,承揽绿化工程等各种样式。

白塔村现有花木公司5个,每年都组织百十个花木营销经纪人,分赴苏、浙、川、粤等地采购苗子,出圃苗木销往本省及晋、冀、鲁、甘、京、津等省市,据调查,每亩花木年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效益好的达5000元左右。村民因花致富,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大多数家庭住上了楼房,村里电话普及,移动电话200余部,一些花农还购置了电脑,上网发布购销信息,搞交易。白塔花农在新形势下的经营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种植花木给白塔人带来了令人艳羡的经济回报,也使周围村子受其熏陶,不断发展壮大,现已辐射至周围11个村,面积达万余亩,形成了李村地区的特色产业,靠种植花木致富已是本地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李村镇大力扶持养鸽业的发展,已建成养鸽大棚十个,投入资金五万元。

上庄村也积极发展饲养肉鸽,村民们先后投入资金十四万余元筹建养鸽大棚,成为小有名气的养鸽基地,村民杨冠军饲养的美国白玉王肉鸽已达三千七百余只,收入颇丰。

文化建设

辖区现有高中一所,中小学33所。通过多渠道筹资,整体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性变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建成达标卫生院一所,拥有血流变仪、B超机、心电图仪、X光机等先进医疗器械及现代设备的手术室。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连年控制在8‰以下。

以镇文化站、10个村级文化大院、10个业余剧团以及书法协会、民间艺术、企业文化生活、学校德育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1998年被评为偃师市先进文化镇,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镇。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镇文化站获得省级先进文化站1次,洛阳市级7次,偃师市级连续12次,现为河南省百强文化站。

2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

概述

李村镇地处“中国牡丹之乡”——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西北部,北依黄河,是牡丹区唯一的沿黄乡镇,总面积83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总人口6万余人,耕地面积7.9万余亩。

行政区划

李村集村、高李村村、刘李村村、辛寨村、找李村、大郭村、泮店村、朱庄村、西李庄村、东李庄村、宋楼村、梨园村、安庄村、大刘庄村、高寨村、王胜屯村、张闫楼村、兰口村、贾庄村、郝寨村、油楼村、李囟研姓澧、岔河头村、马厂村、左庄村、大屯村、白庙村、魏楼村、王河圈村、刘楼村、卢海村、杨镇村、坡刘庄村、南孟庄村、何庄村、南庞庄村、石尧村、徐河村、西南隅村、西北隅村、曹庄村、朱庄村、程海村、西高庄村

资源优势

李村镇北魏时即为离狐县城所在地,唐朝开国名将李勣(徐茂公)、中国佛教临济宗创始人——临济禅师均出生于此,境内有李勣墓、庄子完成《南华经》的庄子台、清末山东巡抚丁宝桢治理黄河的工程——障东堤、及其题写的《障东堤碑》等古迹。革命战争年代,又为冀鲁豫边区南华县所在地。在新时期,李村镇以其各方面的优势成为各方人士的投资宝地。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李村镇北与河南濮阳隔河相望,南靠菏泽市政府所在地——牡丹区,西接“西瓜之乡”——东明,东临“中国人发之都”——鄄城,区位优势明显。境内长(垣)东(明)黄河公路大桥、黄河浮桥连接鲁豫两省,日(照)东(明)高速直通山东半岛,刘(口)民(权)公路直达市区,沿黄公路、黄河大堤公路沿河而建,四通八达。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全镇土地宽阔,土质优良,光照充足,水利设施完善,油气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得天独厚,形成了林业、畜牧、西瓜、棉花、水稻五大优势产业,建有五处集贸市场和西瓜、林业两大专业市场;林业生产自2000年以来发展迅速,全镇营造速生丰产林5万余亩,防护林1.5亩,农田林网6万亩,木材总蓄积量达2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31%;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全区独有,优势明显,已探明油气储量近4000万立方米,是中原油田白庙油区所在地,现建有油井60余眼,集气站两座。

经济状况

设施完善,经济腾飞镇内建有初级中学三所,卫生院三所,供电站两处,邮政局、电信所、农村信用社各两处,就医、就学方便,供水、供电、通讯、通信、金融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在此基础上,李村镇党委政府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工业生产为依托,以第三产业为保障,狠抓招商引资和农业结构调整,狠抓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劳务输出,实现了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截至2005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工业生产总值1.26亿元,财政收入321万元。工业生产形成了以顺宏纺织、庆源纺纱为主体的棉纺加工工业区和以海河保温、信轩中碱棉厂为主体的保温材料工业区。林木加工工业区和油气工业区正在形成,发展潜力巨大。

3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李村镇

概述

李村镇位于河北省鹿泉市东北部,西依太行山,东临滹沱河。东与正定县接壤,西北与灵寿县紧临,东南距省会石家庄18公里,西南距鹿泉市15公里,镇域总面积65.8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人口3.3万,耕地3.9万亩。境内道路四通八达,大宋、大峪铁路由境内穿过,石闫线、京赞线、获平线、五七路、在镇内交汇,是北上京津、西入山西的交通要塞。

历史区划

李村镇(LicunZhen) 面积65.01平方千米,人口31938人。镇政府驻前大街,邮编050223。[区划]辖:李村、百尺杆、阎同、北许营、南许营、同阁、南胡庄、向阳、北胡庄、屯头、王村、南白砂、张堡、东小壁、西小壁、孟庄、灰北、邓村、秦庄、郑村、前东毗、后东毗、邓庄。[沿革]因镇政府驻李村而得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为东风公社,后改为李村公社,1983年改乡,1984年改镇,1996年乡镇合并时,将秦庄乡合并到李村镇。

经济状况

李村镇党委、政府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大投入,加快调整,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使镇内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西部依托太行山,在石闫路-双同路-京获路一带建成“鹿泉同阁工业带”,带内双同路横穿东西,京获线纵贯南北,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传统产业以建材、制鞋、化工和造纸业为主。现已有河北鼎鑫水泥集团、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鹿泉制剂分公司、石家庄市德利化工有限公司、超镪水泥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国营、私营、个体企业入驻。东部是总面积约为2万亩的河滩地,地势开阔平坦,地质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已经河北省认证达到无公害基地标准。现有水产养殖面2000亩,适宜各种鱼类和甲鱼养殖,其中康态中华鳖集团已达国家无公害认证。石市科达苗木基地、石市林科院苗木基地、石市瑞达苗木基地,已建成环省会速生丰产林5000余亩,另有无公害芦笋基地近千亩、特优新品大樱桃500亩。域内大气质量良好,环境优美,是开发大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水产养殖项目的理想场所。

中部建成商贸一条街,街身东起百尺杆万里香,西至南白砂桥头,全长3000余米。街两旁店铺林立,集吃、住、行为一体。街中心李村路段形成大型贸易市场,共拥有500余摊位,商品齐全,应有尽有。交易高峰时人数近万,呈现出历史上空前繁荣的贸易景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20: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