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白杨村 |
释义 | 李白杨村隶属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位于莱城北48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北面和南面分别与本镇的阁老村和船厂村相邻,西接雪野镇,东是孪宫村。有耕地714亩,256户,757口人。 中文名称:李白杨村 行政区类别:自然村 所属地区:中国山东 面积:耕地714亩 人口:757口人(2001年) 历史记载据《李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李姓有河北枣强县迁此,张姓早居,因此地白杨树丛生,曾名上白杨,后李姓人丁兴旺成为多户,又因当时已经有了刘,秦,高,王等四个村庄都以姓氏命名,故而改成李白杨。另据资料记载,李姓居住之前已有了张,冯两姓人家在此耕作,几经繁衍,其后人不知去向。人事沧桑,几经变迁,李氏人有迁出者较多,远的到黑龙江,有的在天津市杨柳青,省内的章丘黑峪,本市的口镇谷堆山,本镇刘白杨,中温峪等村的同族人,均定时有所来往。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石城保,李白杨”。抗日战争初期,李白杨村隶属莱芜县七区;1958年10月属茶叶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隶属茶叶办事处;2001年两乡合并,隶属茶叶口镇。 发展村里人崇尚文明,历来重视教育的投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不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时期,本村人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远的如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李廷,集藏,编,纂于一家,著有《人香草诗集》,该书于清道光29年刻完,向全国刊发,对当时文化的繁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保卫国家,许多有志青年积极报名踊跃参军,奔赴战场,英勇杀敌,有8名热血青年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和平年代,本村人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村民们非常关注教育,村民议事会上有80%以上的有关教育的议案都作了决定,并顺利的落实。1999年村里投资10多万元,翻新了旧校舍,建造了10多间宽敞的大教室,合班并校后学习签到刘白杨村后,村里也没有间断过对教育的投入,同事村里在议事会上形成一致意见,村里不管那家孩子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每人奖励200元。并集体看一场电影表示祝贺,迄今为止已有大中专学生31人,另外村里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村业余莱芜梆子剧团有50多年的历史,演员最多时达到60多人,专演古装戏,传统剧目有《秦英征西》等,每到寒冬腊月,演员们就自发的聚到一起排演节目。春节过后开演,一直演到正月十五。平时,每到年轻人结婚和重大节日都演出一两场以表祝贺,昌盛时,该剧团还到过邻村作友好演出。业余剧团的发展,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潜移默化 的影响广大村民自觉的遵纪守法。 经济建设村南面有国营林场一处,于1958年建厂,面积达万亩,森林树种主要是刺槐,松树等春夏季节,树木葱茏,满目苍翠,绿意浓浓,风景迷人。近几年,村委会一班人带领全体村民修建了四条上山的营林路,既方便了村民上山种地,又便于人们登山观景。 这里的水利资源非常丰富,灌溉条件得天独厚,大小山沟都有零星的水资源,建造塘坝,搞拦河截流,以此浇灌农田。于1960年初建成了南岭水库,库存容量25万立方米。可浇灌200来亩土地,改革开放后,村民纷纷掀起治水的热潮,在大小河流中共建塘坝近百处,近几年村民购进小型抽水机四十多部,使旱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本村的特产主要有大红袍花椒,花生,板栗,山楂等,远销到河北,山西等地。 副业发展村里副业比较发达,于1970年组建了当时茶叶公社第一支副业队,主要为淄博市境内的厂矿务工,每年为村集体增加财力万余元。副业的兴旺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为了运输的方便,村民里兴起了购车热,仅拖拉机和三轮车就多达100多辆。年轻人脑子活,他们找到了一条更为致富的道路,争相购置工程打眼机,全村共有打眼机15台,列为全镇之首。打眼机挣钱多致富快,常年劳作在外,均可找到活路,是致富的一条好门路。 养殖业发展长毛兔饲养百家兴隆,本村村民充分发挥山多,饲草多的优势,大力发展长毛兔生产。目前,全村80%的户扬起了长毛兔,10多户农民成为养长毛兔大户。其中发展较早的李青峰和李收怀两户养兔均达300多只,成为名副其实的村内养兔大王,本村有山场一万多亩,丰富的饲草资源是理想的养兔饲料。另外,全村有100吨花生秧和地瓜秧,填补春夏饲草不足的缺口。 村内企业食品饮料厂,汽车修理厂,成型煤厂,服装厂,机砖厂 主要农产品谷子,莴苣,草莓,菠萝蜜,柠檬,芥菜苗,芹菜,绿豆芽,火龙果 村内资源粘土,胆矾,锆石,符山石 村里单位李白杨村党支部,李白杨村民兵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