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黎毅隆
释义

黎毅隆(LAI NGAI LUNG),1989年8月11日生,广东新兴人,现居住在广东省肇庆市,已迁移户口至广州市中山大学。1996-2001年就读于肇庆市实验小学,2002-2008年就读于广东肇庆中学。现就读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08级经济学专业。

贴吧

百度贴吧黎毅隆吧:post.baidu. com/f?kw=%C0%E8%D2%E3%C2%A1

西江日报新闻

11月12日,这天是广东肇庆中学百年华诞大喜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校友云集校园,激情澎湃。而一位叫周家炽的两鬓斑白的75岁老人,此刻却独自坐在静悄悄的家中追忆家族四代求学肇中的往事。

三天前,周家炽在写给肇庆中学校长的信中说:“我虽不是贵校学生,但却与贵校颇有渊源。先父周其凇1908年入读肇中,1940年病逝于翁源抗日前线;九叔父周其柏1918年-1921年就读肇中,1924年参加革命工作,1928年被国民党杀害;堂兄周宝烈(烈士周其鉴之子)1943年-1946年就读肇庆中学;解放后,小女周方、外孙黎毅隆及邓仲祺均曾就读肇庆中学。……作为第四代肇中学生家长,我向贵校百年华诞表示祝贺!”

这封看似平常的信叙述着一个英雄家族见证西江流域教育发展历程的秘密。1905年到2005年,从战争年代到和平盛世的100年间,周家四代人受教于肇庆中学,不仅亲眼目睹着肇中从诞生到发展的每一个脚印,而且,周其淞、周其鉴、周其柏这批西江学子,还用鲜血唱出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肇中百年庆典之日,记者走进了英雄后代周家炽的家。推开门就感受到周氏家族的书香气息,这是一个古朴简陋的家,墙壁已泛黄,一台17寸的老式电视机、一个旧式音箱、几条木椅、一张茶几,就组成了一个不大的客厅。没有开灯,在略显昏暗的客厅里,老人静静地回忆起往事。

革命先烈:见证西江河畔培育英雄儿女

清光绪三十一年( 19 0 5 )至三十三年,清朝政府深陷内忧外患,眼见气数将尽。当时的肇中是由肇庆府知府多龄改端溪书院而来,名为肇庆府中学堂。创办时肇庆府中学堂还是补习班,秋天招生1个班,学制五年,是西江地区第一所中学。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1908年,周家长子周其淞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的呼声中走进肇庆府中学堂。1912年,由于家境贫寒,周其淞为了让弟弟周其鉴读书,提前一年退学回到家乡任职广宁文治学堂,当了一名老师。同年,周其淞考进陆军速成中学,再进保定陆军学校深造,从此投身军戎,成为抗日时期著名的爱国将士。

1938年10月,任职国民党152师军械处处长的周其淞冒着战火,前往广州石榴花顶前线输送弹药,帮助前线战士从日军手中夺回广州失地,立下大功,受到师部嘉奖。1940年冬,由于抗击日寇,日夜操劳,“劳神焦虑,消日忘年”,周其淞积劳成疾,沉疴卧榻。

1919年,周其淞的九弟周其柏就读肇庆中学。当年5月,肇庆学生响应北京“五四”运动,举行示威游行和烧毁日货运动,周其柏是学运的领导人之一。当时,其七哥周其鉴在广东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就读,和阮啸仙、刘尔崧等人组织学生会,并担任会长。在校读书期间,周其鉴十分关心弟弟周其柏的成长,常抽时间帮助教育周其柏。在他的帮助下,周其柏、陈伯忠、韦启瑞等人的思想觉悟提高得很快。1924年,周其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时刻都以七哥那种富于革命,勇于斗争的精神作为自己的榜样。”

广州起义失败后,周其鉴因反动地主告密不幸被捕。残暴的敌人用尽毒刑,威逼利诱企图动摇他的意志,但周其鉴悲愤填膺,视死如归,始终立场坚定,忠贞不屈。1928年2月1日,周其鉴被反动派秘密杀害。周其柏得知后悲愤交集,决心继承七哥的遗志,与反动派血战到底。同年5月,周其柏不幸负伤被捕。在狱中,凶残的刽子手用酷刑逼供,周其柏被打得体无完肤,仍坚贞不屈,怒斥敌人,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革命气节。1928年8月,敌人将被酷刑折磨得气息奄奄的周其柏用竹箩抬到南石头监狱的操场上行刑。临刑前,周其柏用微弱的声音不断喊道:“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牺牲时年仅25岁。

英雄子女:见证肇庆中学多灾多难

周其鉴的幼子周宝烈于1943年-1946年就读肇庆中学。

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日军的大肆侵略,使肇庆中学几度遭炮火轰击,两搬其址。1938年,在日军的多次进攻下,肇庆中学从端州迁址德庆金林村。当时,校舍简陋破烂不堪,图书不过2500册,仪器既劣且少,还不足示范教学之用。1945年,肇庆中学又从德庆金林迁到广宁县木格罗家祠上课,周宝烈就是在这里就读了肇庆中学课程。当时学校疮痍满目,颓垣断壁,草木丛生。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肇庆中学搬回原址上课。后经修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新聘了一批教师,添置了大批教学设备,开始恢复原来的初、高中共十二个班,学生依期返校,正式复课。

革命家族:见证文革扭曲教育的命运

解放后到1981年30余年间,与肇庆中学颇有渊源的周家子女却与肇中失去联系。讲到这段历史,周家炽老先生神色黯然神伤。

土改时期,由于父亲周其淞曾在国民党任过职的原因,周家成为批斗的重点。“骨肉相见不相识啊!”老先生一声感慨,道尽凄凉。

“原属周家的所有家业被没收充公,周家老小都被扫地出门。我当时在广宁中学任职教师,时常与母亲(周其淞的二房太太)相见,却为了与父亲划清界线而不敢相认。”母亲也在暗地叮嘱:“管好你们自己吧,不要与我们关联上。”

更为凄惨的是烈士周其鉴、周其柏的遗孀,在严寒的冬天被关进牛棚,幸好夜间常常都会有好心人悄悄送去被褥,供其御寒。烈士周其鉴的幼子周宝烈也被从政府机关调到食品厂靠卖猪肉为生,不久便郁郁而终。

其时,与周家命运相似的肇庆中学,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在“学制要缩短”的指示下,1967年9月起,初中、高中学制由三年改为二年。1968年,工宣队进驻肇中,其后成立“革命委员会”(革委会)代行学校行政职责,学校党政组织处于瘫痪状态。

1971年2月,广东肇庆中学被易名为“肇庆市第三中学”。1972年开始反“师道尊严”,批斗老师,肇中也出现了学生批斗老师的“典型”,惊动全肇庆。1968年虽然提出复课闹革命,但上课不正常,教学无大纲,学校无纪律,教学质量严重下降。这种现象直至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学校才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周家后代:见证春风化雨滋润千家万户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中国每一个角落,肇庆中学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如沐春风,一派欣欣向荣。1979年,李业章被任命为文化革命后的第一任校长,由省长梁灵光颁发委任书,肇中开始设重点班,重点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

就在此时,周家后代再次与肇庆中学建立密切联系。周家炽的小女儿周昉于1981年就读肇中外县班,毕业后考上华南农业大学农机制造系。此间,周家炽老人自己也多次作为广宁中学的老师前往肇中听课参与教研工作。

近几年,肇庆市委、市政府对肇庆中学高度重视,在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肇庆中学如鱼得水,在教学质量与设施建设上突飞猛进,实现新的突破,成为全省学子向往的学习圣地。2001年,周家炽的两个外孙黎毅隆、邓仲祺同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肇庆中学,成为周家第四代肇中学子。

如今,政府重新归还周家故居,成为周氏宗亲祠堂。已经退休在家的周家炽老人每年都会回老屋好几次,走走看看,修修补补,并时刻叮嘱儿女子孙,要牢记家族的光荣传统,不辱没英雄气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