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犁头尖 |
释义 | 中文学名:犁头尖 别称:茨菇七、百步还原, 二名法:Typhonium divaricatum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单子叶植物纲 Liliopsida 目:泽泻目 Alismatales 科:天南星科 Araceae 属:犁头尖属 Typhonium 种:犁头尖 T. divaricatum 分布区域:印度尼西亚、缅甸 简介犁头尖,种拉丁名Typonium divaricatum(L.)Decne,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块茎毒性较大,误食后引起舌喉麻辣、头晕、呕吐等症状[A-8];同时有镇痛和麻醉作用。小鼠腹腔注射全草的氯仿提取物1000mg/kg,出现肌张力增加、活动减少、呼吸困难。 异名犁头尖 (《本草求原》)异名:芋头草、小野芋(《生草药性备要》),犁头草(《本草求原》),老鼠尾(《广州植物志》),大叶半夏(《广西药植图志》),犁头七(《陆川本草》),土半夏(《闽南民间草药》),三角青、山半夏、小独脚莲、土巴豆、药狗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芋头七、百步还原(《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犁头尖的全草或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块茎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叶具长柄;戟形或深心状戟形,长4~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裂片卵状披针形至矩圆形,广歧,边全缘或近3裂。花序柄长2.5~5厘米或更长;佛焰苞下部绿色,管状,管长1.5~2厘米,上部扩大而成一卵状披针形、深紫色的苞片,长12~18厘米,下部宽4~5厘米,上部极狭,有时旋扭;肉穗花序深紫色,子房数列,在花序的基部,接着有数列短而锥尖、直立的中性花,再隔6~8毫米,为数列无柄花药;附属体线形,长10~13厘米。浆果倒卵形,长约6毫米。花期夏季。 喜生于空旷的湿地上。分布我国南部。 采集秋季采收。 化学成分块茎含生物碱、甾醇。 性味《闽南民间草药》:"苦辛,温,有毒。" 功用主治散瘀,止血,消肿,解毒。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乳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