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楞严寺 |
释义 | 湛江楞严寺湛江湖光岩楞严寺经近年扩建修整,重现风采。寺堂结构平衡、深邃、严整统一,砖瓦木石所造的飞檐、门楼、台阁无不体现东方古典建筑文化的神韵。 寺堂内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寺内环境幽静,绿树扶疏,古木苍翠,在庄严肃穆的寺堂外,却是一派轻松开阔的景象。绿地随缓坡舒展,奇树、怪石、盆景散见其上;四周回廊环抱,两侧轩榭相望,一曲曲古琴,一缕缕茶香,颇有情调。寺堂背后,由宋朝宰相李纲题写“湖光岩”三个大字,雕刻在岩壁上。 四川中都楞严寺位于四川省屏山县中都镇镇西的楞严寺,又名雷音寺,建于明成化年间。现存有大雄宝殿及后殿和东厢房。1993年修缮一新,是中都镇目前保存、修缮得较好的一处历史景观。楞严寺的建筑结构具有独特的防震功能,堪称一绝,使楞严寺处于马边地震带却屹立五百多年而不倒。经过修缮后的楞严寺,新增了盘柱金龙、千手观音等佛像和大型铜钟、红鼓。位于筒车村的五谷庙,经过民间集资修缮,与楞严寺一样香火旺盛。 辽宁营口楞严寺据《营口县志》记载楞严寺:"嗣于十三年(1924年)春规划地基鸠工突起一座梵正宫殿……。该圭工程既竣业于二十年(1931年)秋九月间开光"楞严寺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共有佛殿99间,为东北"四大禅林"之一。 楞严禅寺位于辽宁省营口市新兴大街,是辽宁省现存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大型寺院建筑群之一。寺院呈规则长方形,南向,南北长164米,东西宽49米,占地8036平方米。1985年,由市传教协会主持重修。 楞严禅寺始建于1922年,1931年竣工。是倓虚法师多方募化经费在原佛教宣讲堂旧址上建成的。据传,当时浙江宁波观宗讲寺倓虚法师来营口宣讲佛经,产生在该地建寺的构想,即与众人商讨,逐在此修建禅寺。 寺院为三进院落,青砖围墙,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南北一线排在寺院中轴线上,两侧有钟鼓二楼和东西配殿。山门为双层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左右各有一耳门。越过山门便是一进院落,钟鼓二楼坐落于院前东、西两侧。钟、鼓楼皆为歇山双层飞檐楼阁式。钟楼正梁悬吊一兽首环铸铁大钟,重约二吨,钟上铸有"营口楞严禅寺"铭文。建在高一米余花岗岩条石台基上的天王殿,大殿前后有廊,后廊有一明间。殿内原来雕有弥勒佛一尊,其后有韦驮站像,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塑像造形生动。二进院落的正殿--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中心建筑,大殿面阔五间,硬山式建筑。正脊、两侧为游龙戏珠浮雕塑,正中为塔式火珠,小塔正中,明镜高悬,银光灿灿.原殿内正中雕释迦牟尼佛像,右为东方药师佛,左为西方阿弥陀佛。两侧则是樟木雕刻的十八罗汉像,大佛端庄肃穆,罗汉千姿百态。这些木雕像今已不存,现陈列于殿内的是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十八罗汉等铜铸佛像。铜铸十八罗汉是东北地区现存较完整的一组,这些佛像神态不一,栩栩如生,为大雄宝殿增色不少。这里还是一处庙会活动的场所,营口地区至今仍保持赶庙会的习俗,每逢旧历四月十八,远近百里的僧俗人士不计路途遥远,数百上千人会庙内,是时寺内香烟缭绕,诵经之声不绝于耳,成了一年当中寺内最兴旺、最热闹的日子。第三进院落正中的藏经楼是寺院内最后部的一座建筑,原楼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为二层硬山券棚抱厦式建筑,楼内设有通风道,阁内干燥,适于存放经书,原藏有哲学、医药、地理等各类书籍和经卷数千册。藏经楼因1975年辽南地震遭受损坏,从1979年开始重建。重建后的藏经楼改为歇山式、大屋顶、四面回廊楼阁。寺院内还有配殿四座立于院落两侧,布局严谨,排列有序,形成一组完整的寺院建筑群。该建筑群的独特之处是各殿均是用磨制的花岗岩条石砌筑台基,用青砖磨砖对缝砌成墙壁,施工极为讲究、精细。 寺内供有西藏佛舍利一粒,倓虚法师舍利五粒,珍藏有《龙藏》、《大藏经》各一部。 1979年,楞严禅寺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左云县楞严寺楞严寺,位于左云县城东南隅最高处,全寺五进院落,坐北向南,占地7000平方米。该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曾于正统、弘治等年间有过六次扩建和重修,至今部分建筑保存较好。 楞严寺音乐是当时寺庙音乐的经典,音乐中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等印度和西域的佛曲,由楞严寺僧人采用本地民间乐曲,吸纳西域、印度的佛曲及中原地区的音乐演奏手法创作而成。其音乐系寺庙音乐的北方系统,属北方系统东西两路流派的东路。由于起调深沉、曲调古老而优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管子、笙、手鼓、锣、引磬、铞、钹等11种。现记载有楞严寺音乐歌赞10曲,楞严寺音乐吹腔28曲。据楞严寺老艺人讲,该寺音乐由内蒙凉城的宁愿寺传入。楞严寺寺庙音乐对于研究北魏时期建都平城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民间音乐文化及其当地寺院佛事、佛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楞严寺寺庙音乐在北魏时期就已流传于左云境内。据《魏书·释老志》记载:“今之僧寺,无处不有。或比满城邑之中,或连溢屠沽之肆。”“梵唱屠音,连檐接响。”“屠音”即“浮屠”(佛教之音)——寺庙音乐。由此可见,早在北魏时即有了楞严寺及其寺庙音乐。在左云县内文庙、千佛寺、睡佛寺等寺院举办大型的佛事活动中也有演奏,后因寺院的拆除而衰落、流失。80年代初,左云县文化馆深入民间走访老艺人,对濒危失传的楞严寺寺庙音乐进行了抢救性搜集整理。现只收集到部分音乐乐谱,与其相关的配器,大多寺庙音乐濒于失传,亟待收集和整理。左云县文体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抢救和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制定了科学的保护计划,准备采用文字、乐谱、录像等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对楞严寺寺庙音乐进行全面、系统地记载,为楞严寺寺庙音乐建立完整的档案。 嘉兴楞严寺嘉兴楞严寺原在嘉兴北门禾兴路西侧,建于宋代,目前已不复存在。2004年《嘉兴老照片》一书所征集的嘉兴楞严寺照片是从民国时期的嘉兴新志书刊上翻拍下来的。楞严寺老照片摄于上世纪50年代,面貌基本没有改变,但后来该寺时为嘉兴公安机关的驻地,可惜在文革中楞严寺被彻底改造。同时被一起毁掉的还有大铜佛像,此铜佛铸于明代,高数丈,熔铜一万公斤。民间至今尚传有:“嘉兴穷虽穷,留有十万八千铜”之说。 嘉兴楞严寺对中国佛教的最大贡献是,明代真可大师历经艰辛在楞严寺主持刻印了大藏经。这部大藏经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正式开刻,一直到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最后由大师的弟子完成刊刻,历时118年,这部大藏经史称“嘉兴藏”,是佛教的百科全书,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民国初年一代高僧太虚大师在寺中讲经,更扩大了嘉兴楞严寺在佛教界的影响。 克东县楞严寺楞严寺地处黑龙江省克东县城东北郊,位居双峰对峙的二克山之上。此山是第四世纪晚期形成的熄火山,与五大连池同属一类火山。此山海拔高427米,松柏繁茂,景色宜人。 宣化上人有云:“楞严经—正法的代表。在佛教里所有的经典都很重要,但是楞严经更为重要。凡是有楞严经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严经没有了,就是末法现前。楞严经是佛的真身,楞严经是佛的舍利,楞严经是佛的塔庙。所有的佛教徒,必须拿出力量,拿出血汗来拥护这部楞严经。使正法久住,放大光明。一切魔,外无处隐形。楞严经的内容,说明四种清净明诲,二十五圣各述圆通,五十阴魔的境界,如照妖宝镜,使旁门外道的妖魔鬼怪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楞严经乃末世鉴魔宝镜,贫僧唯愿诸佛菩萨,同仁广运悲心,有愿共修共建共住,愿将楞严寺建成为五宗(禅,教,律,密,净)共弘,同研,同参的一个道场。五宗同兴,佛法久住,众生之幸甚也。 经当地政府和省宗教局的批准,修建楞严寺。本寺建地面积10万平方米。如俯视,正成一宝葫芦状。正如沙盘的照片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最小放是两幢居士林,正中有一影壁,朝外书有南无观自在菩萨;朝内放书有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稍上出有一旗台,上立国旗,佛旗,再上处为一牌楼,拾阶而上就是山门,进入山门,两侧就是伽蓝殿和祖师殿。两殿后的中轴处是弥勒殿。弥勒殿后的两侧是五百罗汉堂,在伽蓝殿,祖师殿,罗汉堂的后侧是客堂,五观堂,禅堂,上客寮。 罗汉堂之上的中轴处是大雄宝殿。在该殿的右起为文殊殿,药师殿,观音殿,藏经楼,地藏殿,弥陀殿,普贤殿。八殿间相连处是回廊。出八殿为八座汉白玉的石拱桥。殿,桥,水池工环的就是楞严宝塔。该塔高68米,地面上共有七层,下设地宫。塔身置三层须弥座之上,塔身及基础,通体为钢精水泥。外贴有枣红色花岗岩,一部六万余字的楞严经就镌刻其上。塔内有二百九十一尊,幅楞严会上的佛菩萨塑像。楞严塔建筑采用显密综合风格设计,意为显密圆融。 自佛法东传以来,以诚为首举,有全部楞严会上的佛菩萨塑像置于塔内。塔内的第气层,设有楞严坛场,二十四小时颂楞严神咒之声不断。 在大雄宝殿的两侧山尖处,有钟鼓二楼,各殿后的山坡处为长住憎寮。 中国四川色达五明佛学院的活佛早已知黑龙江要建楞严宝塔,与1997年命人将八颗金刚舍利送至克东,为镇塔之宝。 楞严塔已于1999年3月29日(农历)奠基,开工(先建塔,后建各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