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雷米利亚 |
释义 | 有关雷姆利亚相关传说及争议颇多,如其所在地、雷姆利亚人的形象等等,亦有部分人相信雷姆利亚和亚特兰提斯为同一时期并存的两大文明,但前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更胜一筹。依照神秘学者所述,雷姆利亚文明是继米特拉姆大陆(就是今南极大陆)毁灭后地球上出现的第三个文明社会,是米特拉姆大陆幸存者们的后裔。该时代的人类是以「感性」为中心。那时人类是以磨练“感性”为主要修行,累积最高度修行的人可以区别三千种的颜色,和二干五百种的香味。 神话传说和“传说之都——亚特兰蒂斯”一样,是谜一样的大陆,永远存在于神话中…… 神秘者所述距今八万六千年前,一块陆地突然浮起,转眼之中在印度洋上形成大陆。约一年之后,巨大的大陆雷姆利亚完全显现。一块以往从未见过的巨大陆块自海中浮现。它是一块东西三干五百公里、南北四千七百公里的菱形大陆。这块大陆终于长出茂盛的草木,成为肥沃的土地。雷姆利亚的大陆名称,是从过去米特拉姆的首都拉米特演变而成,雷姆利亚人注重“爱与和谐”的生活方式,并对艺术领域投入大量精力,在音乐、绘画、文学、诗、建筑、雕刻方面非常繁盛。因而近代评论家认为“雷姆利亚大陆”实际上是空想主义者对完美社会描述的又一“乌托邦”。亦有许多神秘学者将雷姆利亚与外星生命联系在一起,相信雷姆利亚人是外星人的始祖,并描述其外型特征为“体型瘦小,力量纤弱,无法抵抗地表上的野兽和外族的侵袭,因此多避居在地底下”。时至今日,仍有人相信在地底的深处有雷姆利亚人的遗族在居住并凭借其先进科技持续发展,他们很可能就是ufo的制造者等等。 新发现德国生物学家恩勒斯特·海因里希·赫凯尔发现, 一种栗鼠与猿杂交的动物“雷姆尔”原来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但在远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马来半岛也能见到。据此,他断定,马达加斯加与印度之间的“地桥”直到新生代(哺乳类动物的时代)依然存在,而且,他还认为沉没的大陆很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对于雷姆利亚大陆进行最系统探讨的是路易斯·斯潘斯(lewis spence,1874-1955)。他在《雷姆利亚问题》的专著中提出了两个雷姆利亚大陆的假说。其一是从印度洋横向延伸到太平洋;另一个是同样的起点从印度洋倾斜延伸到太平洋。他发现大洋洲民族在人类学上和地理上的分布是一致的。密克罗尼西亚分布着印度尼西亚人种,夏威夷、波利尼西亚和新西兰分布着波利尼西亚人种;所罗门、斐济分布着美拉尼西亚人种。他认为,这种分布意味着雷姆利亚大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是由两块夹着狭窄海沟的陆地构成,一块陆地包含新喀里多尼亚、苏门答腊岛等;另一块陆地包含夏威夷群岛、新西兰岛、萨摩亚群岛、社会群岛等。斯潘斯指出古大陆的毁灭是由于地球内部剧烈变化引起的,雷姆利亚大陆的原始居民是白种人,拥有高度发达的石器文明。众多岛屿上遗留下来的石建筑便是最好的说明。雷姆利亚大陆沉没后,这个民族经过亚洲,移居到欧洲,残留下来的人们在恶劣的条件下逐渐退化。此后,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的居民的祖先相继来到这里,与雷姆利亚大陆的居民融合。 雷姆利亚地质学探讨近代对雷姆利亚存在的与否的讨论始于19世纪后半叶。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近代地貌学学科体系逐渐成熟,地质及地理工作者对地表形态、侵蚀与堆积作用,作了许多专门的调查和探讨,进行了大量的记述和解释性工作,于是地质学家们开始探讨非洲南部与印度半岛之间是否存在过“地桥”——雷姆利亚大陆的问题。 1887年奥地利史前地理学家梅尔希奥尔·纽马伊亚在其出版的著作《古代大陆》中描绘了佛罗纪(爬虫类时代中叶)的世界地图,指出在这张地图上,“巴西·埃塞俄比亚大陆”的角落延伸到“印度·马达加斯加半岛”。这表明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曾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威格纳(1880-1930)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大陆和海洋分别由质地不同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因此在很长一段地质年代里,大陆一直在海洋上漂移,不断发生分离、结合,从而形成今天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状况。威格纳认为,在古生代,大陆是一个整体,名叫“潘加阿大陆”;中生代(恐龙时代)发生漂移;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来临时,发生分裂。假如威格纳的论点成立的话,那么分离的陆地之间分布着不同的生物也就不难理解,“地桥”——雷姆利亚大陆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探索尽管如此,人类对雷姆利亚文明的探索仍没有因此而终止。 1968年,美国斯库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对印度洋中央海岭进行了科学调查,发现大西洋底部有四条南北走向的大海岭,其中两条大海岭今天仍在不断增大。地质学家不禁疑问,活跃的海岭与不活跃的海岭为何能同在一个大洋底部呢?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以及澳大利亚西部的布罗肯海岭作为古大陆的一部分,是怎样从周围的大陆中分离开来的? 影响后来根据印度洋底部地形最为复杂的西北部马斯卡林海域进行钻孔地质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带海底下沉了一千几百米,而这是在数千万年的地质年代里发生的。如果按照板块结构理论来看,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是由于共同的成因形成,即印度板块向正北方向移动约5000公里,与亚洲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而最近地质学家对印度洋海底地壳勘探结果表明这一带地壳活动频繁,有些部分持续下沉,有些部分在不断增长。那么,这些缓慢不断的变化是否可以作为雷姆里亚大陆曾经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