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央民族大学
释义

§ 概述

中央民族大学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建校初至1966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4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3次接见师生代表。

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

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校1979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1999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周恩来总理1956年来校视察

§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民族成分众多的师资队伍。学校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评议组、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上海合作组织中方教育咨询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学科规划和评审机构成员18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3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6人,学校特聘教授2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带头人82人。他们具有良好的治学精神和学术风范,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上成就卓著。

学校占地面积为37.8万平方米,另规划新校区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5.7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6.1亿元。拥有各类图书214万册(含电子图书48万余册),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出版社是中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和《民族教育研究》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中国核心期刊。民族博物馆藏有3万余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已经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学校有先进的校园网络系统,满足了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 学科设置

国务院总理朱鎔基来该校视察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围绕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需要,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已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民族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学校有18个学院、3个系和1个预科部,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6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学校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具有雄厚的实力和特色优势,不仅在中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民族史、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生态学等学科也得到快速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前景。

§ 学生情况

学校面向中国招生,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235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741人,少数民族预科生417人,本中央民族大学

科生(含预科生)来自55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占62%。建校5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各民族毕业生,他们大多数已成为民族地区各条战线的骨干。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学校沿革

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有着优良传统和历史,其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为主要任务,以毛泽东的题词“团结”为校风,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的解放事业输送了大批干部。

1949年12月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共同纲领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做出了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抽调了一批当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志进行建院筹备工作。同年1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前一方案提出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中南、西南、西北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各一处;后一方案则明确规定了中央民族学院的三项主要任务:一是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和中级的干部;二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扬并介绍各民族的优良历史文化;三是组织和领导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面的编辑和翻译工作。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开学。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在开学典礼上做了重要讲话。6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示祝贺。

附中综合楼建校后,学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6月至1951年底,为初创阶段。当时学校的校址暂设在城内国子监,有教职工280多人,军政干部班、藏语文班两个训练班的学员260多人。

第二阶段:1952年至1966年5月,学校开始正规化办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文科高等学校。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时,把已建设数十年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

第三阶段:1966年6月至1978年8月,“文革”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第四阶段:1978年9月至1993年10月,学校发展成为以文科专业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文、理、工、艺、管等专业兼备的综合性大学,1978年2月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此后,学校陆续建立了物理、应用数学、生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理工系科,从文科高等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第五阶段:1993年11月至今,学校朝着高水平研究型的发展目标迈进。经国家教委批准,1993年11月30日,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1999年确定为就“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将学校的发展又推上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 科研概况

理工楼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高等学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56个民族师生的国家重点大学。在国家民委、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学校各族师生正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强化服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科研队伍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围绕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需要,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已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民族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学校有18个学院、3个系和1个预科部,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6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学校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具有雄厚的实力和特色优势,不仅在中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民族史、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生态学等学科也得到快速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前景。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民族成分众多的科研队伍。学校科研团体活跃,学术氛围浓厚,有各种研究机构50多个。这些研究所科研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集中了一批国内研究民族学与人类学、民族语言、民族历史、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著名专家、教授。对于这些研究所,学校采取院系合一的方式予以重点扶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保证了学科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二、科研成果和科研特色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始终遵循中央确定的办学宗旨和办学任务,充分发挥民族类学科的优势,不断优化办学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经过几代人的扎实建设和不懈奋斗,逐渐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鲜明办学特色——致力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为国家的民族团结和发展事业提供高水平服务。学校的这一办学特色凸显了中央民族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成为学校创建一流、服务社会的巨大财富和独特优势。学校的科研工作也紧紧围绕这一特色展开。“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52项,社会横向课题138项,自主科研立项625项,出版学术专著1,067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866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5项。建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围绕国家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确定了一批对凝练学科方向,提高学科水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原创性研究项目,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一)科研引领民族理论创新和为国家民族问题决策咨询服务

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延安民族学院的继承者,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倡导知行合一,追求明智笃行,把国家的民族问题与民族理论、少数民族发展与民族政策、边疆安全与稳定等重大问题作为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主攻方向,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经济等学科,并以其特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贡献,成为国家民族问题决策咨询的思想库。

南睿楼

早在建校时,学校就承担和完成了建国初期的民族识别研究、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和文字改革与创制等国家交给的一系列重大任务。改革开放后,学校专家学者围绕新时期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地区发展,在民族学基本理论、民族经济、民族宗教、民族政策等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

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学校进一步强化国家民族问题决策的实证研究,紧紧围绕中国当代民族问题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边疆史地研究、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公共行政管理研究,开展了全方位、大规模、多学科的田野调查,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东突”与恐怖主义问题、边疆跨境民族与边疆稳定问题、宗教与国家安全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国家在新形势下确定发展战略、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依据。 三号楼

(二)科研关注和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注和服务于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是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学校学者治学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学校不断拓展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深入民族地区,重点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生态环境、医药卫生、教育、社会公共管理与法制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科研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学校深入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历史、文化、艺术的发掘与研究,积极宣传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成为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三、科研教学

学校始终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依托学科与科研优势,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注重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融入教材,转化为教学内容;注重以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和创作等方式,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文科类专业以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理工类专业以科研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艺术类专业以创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水平,成效显著。2004年以来,在“985工程”建设中,依托3个创新基地,组建了13个跨学科的重大项目领域研究中心和相应的创新团队,2000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参加了“985工程”项目建设和大规模的田野调查,有效地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学校与美国波士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英通过学术交流巩固和提高了科研工作的影响力,通过科研人才工程增强了社科研究发展的后劲,通过基地建设和条件改善提升了社科研究工作的水平。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里昂第三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庆熙大学、蒙古国国立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民大学等62所著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展了实质性的交流。学校先后发起或参与、组织召开了首次中国(两岸三地)民族学、人类学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清史/满族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论坛、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新学科发展理论研讨会、中国民族院校管理学科研讨会、第三届中国民族院校藏学暨藏语文教学研讨会、东亚文化交流与发展模式的探讨国际学术交流会、中国朝鲜族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对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4年以来,学校共聘请外国专家学者196人,教师出国访学研修、进行学术交流365人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7次,学生通过项目出国留学71人、出国交流369人次,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为了活跃学术氛围,促进科研工作,科研处与相关院系合作举办“民大学术论坛”,2004年至今已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579场次。学校还注意抓紧科学普及的工作,一批专家、教授长期以来,坚持利用假期带领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深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深入调研,从事科普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张英、李华明为代表的“中央民族大学暑期三下乡红河博士团队”,在2004年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被评为“2004年度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受到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多家单位的联合表彰。

§ 院系设置

中央民族大学项目管理科的职责是:负责各种科研基金、项目、科研机构管理;年度社科、科技统计;学术委员会日常事务;科研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和中期跟踪管理及后期结项归档工作;负责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管理系统”的管理和使用等。院系设置学校设置有以下院、系(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蒙古语言文学系、朝鲜语言文学系、维吾尔语言文学系、哈萨克语言文学系、 藏学研究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列主义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哲学与宗教学系、历史系、 教育学院、 外国语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美术学院、 舞蹈学院、 音乐学院、体育系、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预科部。

§ 社团组织

校园——晨曦

学生社团能够培养大学生认识和教育的能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一所大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标志。

民大学生社团有着几乎与学校一样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学生社团是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窗口,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

各类社团共有3000名成员,占民大学生总数的30%,社团成员逐年增加,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在校内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大学生社团具有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成员广泛、影响力大等特点。主要包括:

一、理论类

民大有青年民族理论学会、学风社、关注西部民族教育协会、星火社、文化促进交流协会等多家理论社团。在引导民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起到了先锋作用。他们大都创办了独具特色的论坛、思想角,部分社团还创办了自己的刊物、网站。

二、文学艺术类

文学艺术类社团在社团中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类,此类社团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目的,经常举行各类娱乐性活动,因此也最受同学们欢迎。代表性的社团有“一个”漫画社、“几点”音乐社、“风暴”话剧社、北辰文学社、放大影站、书法协会、唱游社等。其中“一个”漫画社、风暴话剧社在北京市各个高校间也具有良好的声望。

三、实践类

此类社团的活动范围并不局限于大学校园。他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假期到北京郊区或者中国各地进行实地考查,因此在增长同学的社会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代表性的社团有关注“三农”政策学习研究会、西部实践社、西部协会、前途社、未来企业家协会、民俗学社等。

四、公益类

校园——黄昏

在民大有一批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年轻大学生,以他们为主体形成了民族大学的各种公益类社团。绿色希望协会、爱心社、爱知社就是这类社团的优秀代表。2003年绿色协会应国家环保总局之邀参加了“绿色中国”首届论坛,在第一、第二届环保辩论赛中分别获得冠亚军的好成绩。此外还相继举办了“北京市高校环境论坛”等活动,都为民大社团活动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五、体育类

体育类社团同样也是民大社团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有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排球协会、“棋魂”社等10家体育类社团。体育类社团的活跃,能够从思想和实践上推广体育运动的意识,并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造良好的氛围。 此外,中央民族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2007年6月8日,中央民族大学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三,在20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中(学校品牌满意度榜)名列第一。

§ 校园导游

(1)地理位置

(2)校园地图

3、行车路线:

乘332路、 320路、 319路、 特6、 特4、 634路、 645路、 653路、 689路、 695路、 716路、 717路、 727路、 727路支线、 732路、 804路 、 808路、 814路、 827路、 运通105路、 运通205路、 运通106路、 夜班209路 公交车均可直接到学校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0: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