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世纪曙猿 |
释义 | § 简介 世纪曙猿 世纪曙猿是目前已知的高等灵长类最早祖先,相信生存于始新世,该属动物的化石被广泛发现于中国、缅甸、巴基斯坦、泰国等地。 1994年,中美科学家又来到山西省垣曲县考察。在这里,曾发现了中国科学史上第一块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1995年5月,他们在黄河北岸寨里时,发现了众多的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猿类化石,主要是牙齿化石和颌骨化石,并且命名为“世纪曙猿”。 据考证,曙猿生活在距今4500万年以前,主要活动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温暖湿润的林地里,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的灵长类动物,其个头比老鼠略大,重约200克。从发掘的化石看,曙猿已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许多特征,比如门齿小,犬齿大,下颌角圆,下巴前缘直立等。 从事世纪曙猿课题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景文、童永生、黄学诗3位研究员和美国的玛丽·岛森、克里斯托弗·毕而德两位博士。专家认为,世纪曙猿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并且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 历史渊源 珍贵文献记录 人是哺乳动物中灵长类的一份子。我们人类能够最终发展到今天所依赖的生物学特征,最初是在灵长类动物中出现的。那么,灵长类与其他的哺乳动物有什么不同呢,换句话说,灵长类为何“灵长”呢,绝大多数灵长类都栖息在树上。在树上生活意味着脚下没有土地可支撑,因此必须用四肢抓握树干。与此相适应,灵长类的爪子逐渐转变为每个手指都能够单独活动的手,拇指还能够与其余的手指对握。这样,不仅提高了灵长类的抓握能力,而且由于拇指和食指指尖的对握可以形成环状,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掌抓握物体的准确度。这一进化特征的出现不仅对早期灵长类搜寻昆虫等食物非常有利,而且为后来灵长类可以用手灵巧地摆弄各种物体,直至最后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下了基础。与手部的灵巧活动相配合,灵长类发展了立体的视觉使得它们能够从三维空间观察物体。这是灵长类充分掌握四周环境特质的条件,也是激发它们好奇心的原动力。 此外,灵长类还发展出辨认颜色的能力。这样,灵长类能够把触觉、味觉、听觉,尤其是色觉和立体视觉感受到的各种信息输入脑中。脑接收外界的信息与日俱增,进而能够把各种信息分类排比,最终导致了智力的发展。这样的智慧,是任何其他动物都没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类动物叫做“灵长类”的原因。灵长目分为2个大类(亚目),即低等灵长类(原猴亚目)和高等灵长类(类人猿亚目)。 低等灵长类起源于中生代末期。现生的原猴亚目分为3个次目: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的狐猴次目,生活在非洲以及南亚森林地区的瘦猴次目以及分布在东南亚部分岛屿上的眼镜猴次目。高等灵长类起源于低等灵长类。从现生的高等灵长类与现生的各种低等灵长类的形态和DNA结构的对比来看,高等灵长类与眼镜猴类最为接近。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高等灵长类与眼镜猴类拥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共同起源于一种称为始镜猴类的古老的低等灵长类。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化石却发现在非洲距今大约3 900万年前始新世末期的地层里,它们与始新世一种原始的狐猴类--北狐猴在形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认为,高等灵长类起源于狐猴类。 正在两派争论正酣的时候,我国科学家于l 994年在江苏溧阳发现了中始新世(距今4 500万年左右)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中华曙猿。所谓“曙猿”,意思就是“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它是迄今人类所知道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不久,科学家又在山西垣曲黄河岸边发现了一对几乎完整的、带有全部牙齿的曙猿下颌骨。它被命名为世纪曙猿,通过对它的研究,科学家确信曙猿在许多形态结构上比过去所知道的所有其他高等灵长类都要原始,同时它又与古老的始镜猴类有许多相似之处。 1999年,在缅甸中始新世晚期地层中发现了类人猿亚目曙猿科的另一个新属种--邦塘巴黑尼亚猿。埃及法尤姆地区发现的大量化石表明,高等灵长类在距今约3 900万年的始新世晚期就已经开始向两个亚科发生了分化,即副猿亚科和森林古猿亚科。前者有3个前臼齿,可能是现生猕猴超科的祖先;后者只有2个前臼齿,可能是人猿超科的祖先。在随后漫长的岁月里,高等灵长类发生了许多次分化,演化出大量的分支,繁衍成一个庞大的家族。 现在的高等灵长类分为阔鼻猴类(又称新大陆猴类)和狭鼻猴类(又称旧大陆猴类)。前者分布在美洲大陆,后者则分布在欧亚和非洲大陆。[1] § 大事记 世纪曙猿 民国5年(1916),北洋政府实业部顾问、瑞典科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在沿黄河两岸调查矿产资源时,于垣曲县寨里村附近土桥沟找到了中国第一块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民国12年(1923),他在地质专报甲种第3号上发表题为《中国北部之新生界》论文,文中对垣曲始新世地层作了详细描述,并绘制了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 民国10年(1921),瑞典籍地质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O.Zdansky)在垣曲盆地进行始新世哺乳类的发掘,并于民国19年(1930)发表《中国旧新生代之哺乳类化石》专著,详细记述了山西垣曲和山东蒙阴及新泰发现的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从此,垣曲盆地及其所含的化石即闻名于世,沿黄河两岸测制的河岸剖面(River Sec—tion)也成为中、晚始新世洲际对比的地质剖面。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杨锤健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对垣曲盆地进行过考察,民国26年(1937)他在《中国地质学会志》第17卷3—4期上发表《山西垣曲第三纪初期脊椎动物群》,文中记述了5目9科14种化石。次年,李悦言在《中国地质学会志》第18卷3—4期上发表《垣曲盆地老第三纪沉积》,文中对垣曲盆地早第三纪地层作了详细描述。 1953年,以周明镇和胡长康为首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垣曲野外队采集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其中黄河猴材料由吴汝康和周明镇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1959年,胡长康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了《中国北部第三纪几种爪蹄兽化石》,文中记述了发现于垣曲二郎沟的方氏始爪兽(Eomoropus quadridentatus)和发现于河南渑池任村的小始爪兽(Eomoropusminimus)和大始爪兽(Eomoropus major)。1962年,徐余宣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山西、云南早第三纪几种石炭兽》的文章,其中描述了三种产自垣曲的石炭兽——Anthracotherium minima,Anthracokeryx sinensis和AnthracOk—eryxcf.SINENSIS。 1963年,胡长康和王择义合作发表名为《山西垣曲白水村渐新统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论文。文中记述了一块带有一个半牙齿的卜牙床,他们将此归入胡氏短齿兽(Brachyodus hui)。同年,周明镇在《占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名为《中国的裂齿目化石》的文章,记述了发现于垣曲盆地任村的可能为官庄兽(Kuanchuanius)的第二门齿断块。 1965年,周明镇与徐余宣合作发表《两栖犀科的新材料》文章,其中记述了采自垣曲盆地任村的渑池西安犀(Siannodon mienchiensis)和采自寨里村土桥沟的中国西安犀(Siannoclon Sinensis)。同年,雷奕振在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黄河中游垣曲盆地早第三纪地层及哺乳动物》中,对垣曲盆地老第三纪地层作厂较详细的划分,并记述了5目13科19属22种哺乳动物化石。 1973年,周明镇、李传夔和张玉萍在《占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上发表《河南、山西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与化石层位》,文中对垣曲盆地的地层、脊椎动物化石层位和动物群组合作了简述,列出了所发现的化石。 1975年,李传夔在《河南、内蒙晚始新世呐齿类化石》文章中,描述了产自垣曲盆地任村的四块豚豫鼠(Yuomys cavioides)化石。同年,周明镇发表《始新世古食肉类新材料》一文,记述了产自垣曲寨里的粗齿寨里犬(Chaillcyon crassidens)。 1981年,雷奕振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上发表《垣曲盆地第三系划分及有关生物地层问题的讨论》。文中总结了前人的工作,进一步将垣曲盆地的老第三纪划分为下渐新统白水村组、上始新统河堤组、及始新统峪里组,并对盆地中主要剖面进行了描述。 1983年,李传夔和丁素因合作,在美国卡奈基自然历史博物馆馆刊上发表《中国老第三纪哺乳动物》,总结了1981年前在中国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在分省记述中,山西省主要列出的是垣曲盆地化石。1983年,美国卡奈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道森博士在李传夔和王景文教授的陪同下,对垣曲盆地进行了考察。道森博士的这次考察,是建国以来第一位美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西方科学家来垣曲考察。道森博士在古城镇寨里土桥沟发现了一块偶蹄类头骨化石,经王景文研究为一新的先炭兽,命名为道森先炭兽(Anthracok—eryx dawsoni)。世纪曙猿化石 199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得知小浪底水库即将兴建,为抢救库区的脊椎动物化石,开始组织野外考察队。1994一1997年,中美考察队在垣曲盆地进行考察,中方人员以童永生、黄学诗、王景文和郭建威为主,美方主要有卡奈基博物馆的道森博士(Mary DaWson)、毕丛山博士(K.Christopher Beard)和塔伯卢么博士(Alan R.Tabrum)。 199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垣曲寨里村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曙猿化石。 1995年5月,在垣曲发掘出一对带有几乎所有牙齿的世纪曙猿下牙床,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有关曙猿的生理材料。经研究发现,曙猿下颌联合部是陡峭的。这是高级灵长类的重要特征。美国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及时向世界公布了这一消息,20世纪末在中国的这次重大发现,适逢美国卡奈基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为纪念自然科学领域这双重盛事,中美科学家们把垣曲发现的这种曙猿取名为“世纪曙猿”。 199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童永生、黄学诗,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的解削学教授、古生物学家丹尼乐•基博再赴垣曲,找到了世纪曙猿的一些跗骨化石。通过对曙猿足骨的最新研究发现,化石已经反映出猴类、猿类以及人类的共同祖先演化的早期特征。这些结构复杂的跗骨化石具有—种“镶嵌进化”的形态,既具有若干高级灵长类的特征又具有部分原始的低级灵长类的特征。迄今为止,从来没有发现过任何始新世的灵长类动物具有这种独特的特征,曙猿显然是连接低级灵长类和高级灵长类两个家族的“过渡性成员”。 1998年,黄学诗、童永生、王景文和石金鸣共同署名,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短文《沙拉木伦始巨犀在垣曲盆地的发现》,记述了发现于垣曲县古城镇西滩村附近的沙拉木伦始巨犀(JuXla sharamurenensis)的两个上臼齿。同年。毕丛山在美国卡奈基自然历史博物馆馆刊上发表《中国山西省中始新世眼镜猴科一新属,兼论眼镜猴类历史生物地理,即A new genus Of Tasiidae(Mammalia:Prlmates)from the Middle Eocene Of Shanxi Province,China,with notes On the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Tarsiers》。记述了在垣曲县柳沟发现的塔伯卢么黄河眼镜猴(Xan—thorhysis tabrumi,新属新种),标本为一带5个牙齿的下牙床,同时列出了近代眼镜猴和化石眼镜猴的地理分布。 1999年,童永生、王景文和黄学诗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斯氏黄河猴(哺乳动物纲,灵长目)较完整下颌骨的发现》,文中记述了产自垣曲寨里村东土桥沟一块带下犬齿至最后一个下臼齿的左侧下颌骨,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黄河猴化石材料。同年,黄学诗、童永生和王景文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垣曲盆地一新的细齿兽(食肉目,细齿兽科)化石》,记述在垣曲县王茅镇火石坡发现的一块细齿兽化石,建成新种毫清河细齿兽(Niacis?boqinghensis)。 2000年4月,《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刊登文章,报道中美科学家在英国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通过对在山西垣曲寨里村发现的世纪曙猿脚踝骨、下颔骨化石的研究,证实了人类的远祖起源于中国山西垣曲,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大半个世纪来,中、外地质古生物学家们在垣曲盆地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岩石地层单位,确定了地质时代,并发现了11目27科6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2] §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 (1)下颌联合前后短、背腹深; (2)下门齿垂直生长; (3)犬齿大而突出; (4)最后两个前臼齿的外侧齿尖基部增大的部分在齿列中略微斜置; (5)最后一个臼齿三角座比跟座宽; (6)最后一个臼齿的唇-舌面和中-远面衰退; (7)下颌角突呈圆形,因此为翼肌提供了更大的附着区。同时,它在另外一些性状上也显示了比所有其他高等灵长类都要原始的特征,而这些原始特征表现了它与古老的始镜猴类的相似形,从而为高等灵长类始镜猴起源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 历史意义 世纪曙猿的发现--天平向中国倾斜 1994—1997年,在垣曲寨里村发现的众多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世纪曙猿化石,掀开了人类起源说研究的新篇章。 曙猿的意思是“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意即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猿。根据专家考证,曙猿是生活在距今4500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主要活动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温暖湿润的林地里。是人类迄今为上已经发现的最小的灵长类动物,它是低等灵长类动物向类人猿进化的过渡阶段,兼具二者的部分特征。善攀援,喜欢在树上用四足行走,它的食谱广泛,既能抓食虫子,也能剥吃树果。 从垣曲发现的世纪曙猿化石分析,4500万年以前,垣曲盆地气候温润,湖泊相连,树木丛生,动植物种类繁多,非常适宜曙猿的生存繁衍。当时的曙猿已具有许多高等灵长类动物的特征:门齿小、犬齿大、下颌角圆、下巴前缘直立等。新发现的曙猿跗骨表明,它们已经像高级灵长类家族中的现生猴类一样,能够在树枝端部用四足灵活行走。而低级灵长类为了适应环境,只能更多地依赖跳跃和攀爬垂直树干的能力。这表明,曙猿是一个十分原始的高级灵长类家系成员,这个家系延续、演进,逐步形成了猴类、猿类以及人类。 曙猿化石发现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发现于北非法尤姆,距今约3500万年,由此古人类学界曾认为,人类最早的起源地在非洲。山西垣曲世纪曙猿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同时也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垣曲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发源地。 2000年,中美科学家在具有世界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联合发表论文,认为曙猿化石在江苏溧阳和山西垣曲相继发现,包括人类及其近亲--猿和猴子在内的高级灵长类的起源,应确定在4500万年前左右的东亚。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贾兰坡对这一成果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是20世纪古生物学上的又一项重要发现,其意义可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相媲美。古生物学者和古人类学者们认为,如果说北京猿人使我们了解了人类进化之链中最靠近末端的重要环节之一,曙猿则是这条进化之链起始时的重要一环。 根据、世纪曙猿化石,经过中、美科学家的共同研究,已经能推测出曙猿的大致模样。根据计算,中华曙猿的体重不过50克到150克之间。体形这样小的动物通常心跳很快,据此,推测它的心跳也比现代灵长类要快得多。有的形容它的心跳快得像在“打风钻”。低等灵长类动物,象狐猴等善于跳跃而不用四肢攀爬,但曙猿四肢的骨骼表明它已习惯于用四肢在树枝间攀援,而这是高等灵长类的明显特征。回望漫无尽头的时光隧道,从始新纪至今的4000多万年里,许多兴盛一时的哺乳动物灭绝了,像剑齿虎、猛犸象等。曙猿,它是那么弱小,却在这期间生生不息,发展成一个大家庭,其中包括人类,这是多么奇妙和伟大。现在大家都知道,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但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曙猿不仅让人类找到了包括自己及近亲现代类人猿、猴的共同祖先,而且因其在具有高等灵长类的特征的同时,还保留了少量低等灵长类的特点,因而在生命进化史上有着特别的价值。 西方学者长期认为灵长类始祖起源于非洲,灵长类的演进是“走出非洲”的故事。中华曙猿、世纪曙猿化石则改写了这个故事。2000年初,英国、缅甸科学家又在缅甸仰光附近发现曙猿化石,为高级灵长类的祖先在东亚的学说再添佐证。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