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角戏 |
释义 | § 名称 三角戏: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邵武、光泽、建宁、泰宁等地。 § 简介 起源于江西,明清间形成。初仅小生、花脸、花旦三个脚色,故名“三角戏”。后逐步发展为“七子班”,即由小生、小花脸、花旦、青衣、打鼓兼手板、打大锣及小锁、打小锣兼杂务各一组成。伴奏仅大锣、小锣、咚古、北古、木鱼、小钹等六件打击乐。三角戏 “三角戏”以江西地方方言为主,“旦、丑”也使用普通话和土话,语言恢偕风趣,早期三四个人便可演出,叫“三角班”。“三角戏”在发展过程中,经艺人们不断完善,慢慢发展到七人,并加入了笛子、胡琴、二胡等传统乐器。使人看后轻松舒畅,因而民间流传“没有皇帝没有官,越看越心宽,越看越喜欢”的赞誉。 唱曲牌:分两类:一类为本戏通用的曲牌,如《湖广调》、《南调》 、《四平调》等;一类为仅一本戏单用的曲牌,如《双功夫》、《长工歌》等。各种曲调又可分成多种板路。传统剧目有《青龙山》 、《凤凰山》 、《白扇记》等一百七十多个。 § 特点 三角戏有一个特点,就是小戏多。小戏和折子戏有《进店》、《砂子岗》、《三字经》、《送表妹》、《卖樱桃》、《取学钱》、《挖笋对诗》、《大反情》 、《雇长工》、《看相》等。大戏仅有《凤凰山》、《白扇记》、《毛蓬记》、《过界岭》、《桃妹反情》等几出,在140多个传统剧目中所占比例很小。小戏角色以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为主,而没有小生、小丑或两个小旦的戏。大戏的角色可多至7人,主要是增加老生和青衣的人数。戏曲的“生旦净末丑”五人行当中,唯独三角戏没有“净”(大花脸)这个行当。三角戏三角戏乐器以咚鼓、北古、大锣、小锣、木鱼、小钹为主。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活泼自由,没有严格的程式。旦角手不离帕,生角手不离扇,丑角表演朴素自然,走矮桩步,摹仿许多动物形象,充满生活情趣。演员台位是呈三角形不断变换。角色上台到中央唱第一句,接着是打击乐过门。过门时,演员由台中央走到台右角唱第二句。当第二次后台过门时,演员从右方走到台中央唱第三句,接着又是打击乐过门,演员便从台中央左边唱第四句。看似单调,却也保留着民间原始艺术的纯朴性。 关于来历 (1) 古时候在竹乡的一个小山村,有位牧童长年受雇砍柴、放牛。有一年寒冬,大雪封山,无法打柴,他在一个盖满雪的岩石上伤心哭泣,泪水溶化了石上的积雪,那山里的狐仙深受感动,便变成美女,唱起戏来,解牧童之闷。太阳出来了,狐仙对牧童说,别打柴了,去唱戏吧!唱给村民听,为受不平待遇的人唱吧!此时,正巧田公元帅路过,听到山里有唱戏的声音,十分喜欢,便上山与他们二人配合,合成三人唱的戏。田公元帅扮生,狐仙扮旦,牧童扮丑,于是就有了三角戏。三角戏 (2)相传300年前,有一位江西的青年农民上山砍柴,唱起山歌驱愁解乏,美妙的歌声吸引了一只住在这座山上狐仙,她化成一个美丽女子来对歌,从那后两人天天对歌助乐。有一天,田公祖师(中国戏剧的鼻祖)从此经过,听到山间唱戏的声音,兴奋不已,走上山与他们配合变成三人唱的戏,慢慢发展成了三角戏。后来他们来到福建省邵武民间演出传艺,使邵武三角戏开始得到发展。传统的三角戏旦角出场与其他剧种不同,是背朝观众倒退出来的,其原因就是狐仙害羞怕见人。“三角戏”是由“生、旦、丑”三种角色组成民间小戏,大都取材于农村日常生活,多为家庭纠葛、男女爱情、悲欢离合的故事,“三角戏”多为喜、闹剧,故又称家庭戏,剧中人物多为农村的夫妻、兄妹等,还有极少的员外。 (3)三角戏出现于明朝嘉靖年间,源于江西的“采茶灯” (4)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江西的采茶戏分两支向外发展,一支向浙江演化成睦剧,另一支向福建演化为邵武三角戏。 § 音乐唱腔 通用曲调和单用曲调。在配合剧情节发展、人物感情变化时,节奏上分为紧板、快板、慢板、哭板、悲板等。唱词通俗易懂,每段唱词的最后一句常重复一遍。后台乐器有冬鼓、北鼓、大锣、小锣、小钹、木鱼及弦乐等。服 三角戏民间艺人装、道具也简单朴素,只有裙、衫、袄等接近生活的服装。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活泼自由,没有严格的程式。旦角手不离绢帕,生角手不离折扇,丑角则手不离烟管。丑角表演朴素自然,走矮桩步,摹仿许多动物形象,充满生活情趣。演员台位呈三角形不断变换,一个演员上台到中央唱前两句,后台过门时,另一个演员从右方走到台中央唱第三句,接着又是打击乐过门,最后一个演员便从台中央走到台左边唱第四句。看似单调,却也保留着民间原始艺术的纯朴性。 § 其他相关 闽北三角戏三角戏 采茶戏有两个发源地:一是赣南九龙山茶区。二是赣东铅山县武夷山茶区。(而武夷山茶区实际上是包括武夷山南坡的崇安、光泽、建阳、建瓯等古代著名产茶地)。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是武夷茶北销的重要集散地,采茶歌舞十分活跃,所以说武夷山茶区孕育着采茶戏的雏形。 闽北三角戏一般无专业剧团,是由半农半艺的山区农民在农闲或节庆期间组织排练和演出。其基本形式是由6至12个姑娘手提茶篮灯与一小丑载歌载舞,唱《十二月采茶》、《姑嫂观灯》等曲子,然后再在简易舞台上演些“二小”、“三小”戏,如《打猪草》、《下南京》、《三伢(矮)放牛》等。也有不用茶篮灯而用竹马灯的,加上一个插科打诨的小丑就可以直接演唱戏文。而由专业艺人组成的、有一定规模的剧团,则可以演《凤凰山》、《青龙山》以及蔡鸣凤、喻老四系列剧,同时也演“三小戏”。从戏文内容来看,小戏三角戏 仍未脱离歌舞范畴。而大戏中表演的故事,则多发生在鄂东山区,如黄梅、麻城等地。光泽县老艺人罗运芳,在一次戏曲会演期间曾与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对戏,可同演许多共同剧目。邵武、光泽等县三角戏艺人还会用赣南客话演出《磨镜子》一剧,以及描写赣南风光的《双福船》等。 从音乐上来分析,闽北三角戏的主要锣鼓经叫“湖广调”,带有原始板腔体结构的主要唱腔也叫“湖广调”,这就说明了它的“籍贯”。 § 参考资料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4-8-20/438098.shtml 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fzwb/000112/3_9.html http://www.zh5000.com/ZHJD/zgxj/2006/zgxj-0201.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