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茅真君
释义

§ 概述

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原来是出生在咸阳南关的三兄弟。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岁时就弃家赴北岳恒山读老子书及《易》经,服饵内修积六年,后面见西王母,受玉佩金铛之道、太极玄真之经,四十九岁时学成得道而归。中茅君茅固,字季伟,汉景帝时举孝廉,累迁至武威太守。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汉宣帝时迁洛阳令,后拜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茅盈飞升后,两兄弟均弃官还家,求兄于东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两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转还丹后,亦飞升成仙。

茅氏三真得道后,来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省句容之茅山),掌管此山,故句曲山后名茅山。齐梁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即称大茅君茅盈为“司命东岳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称中茅君为“句曲山真人定禄右禁师茅君”“右禁郎定禄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称三茅君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宋太宗和宋真宗、徽宗、理宗等屡有加封。茅盈被封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应真君”,茅固被封为“中茅地仙上真定禄右禁至道冲静德佑妙应真君”,茅衷被封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冲慧神佑神应真君”,总称三茅真君。

据《梁书·陶弘景传》载:“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曰金坛华阳之天,周围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此掌山,固谓之茅山。”他们大约是汉景帝时候(前156-前140年)的人。

§ 宗教意义

三茅真君像

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禄为名,亦以司命、定禄为职。据《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称,大茅君茅盈治宫在赤城玉洞之府,有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极,总括东岳,司命司禄。中茅君和三茅君仅为地仙。

中茅君治茅山,兼统地真。三茅君治良常之山,总括岱宗,领生记生,位为地仙九宫之英,劝教童蒙,教训女官,授诸妙灵,莅治百鬼,镇阴宫之门。

相传,大茅君茅盈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于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升天。今江苏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著称于世,其进香之香期为农历之正月至三月,当系大茅君得道之时日为进香之高潮期。

§ 影响

起初在魏晋民间传说中,只有茅盈得道成仙,晋葛洪《神仙传》说:茅盈是幽卅人,在齐地学道二十年,回乡后极有法术,能治病救灾,起死目生,善于变化,外物莫能伤害。乘羽盖升入仙界后,“远近为之立庙奉祀之”

南北朝时,民间则传说三兄弟俱成神仙。《汉武帝内传》说茅盈在汉宣帝地节(前69—前65年)四年(公元前66年)受黄金九锡之命,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他的二位弟弟也都列入仙班,分别被封为“定录君”和“保命君”。宋时,太宗真宗封他们为“真应真君”、“妙应真君”和“神应真君”,统称“九天司命三茅应化真君”,后世称之为“三茅真君”。

二茅君名固,字季伟。《茅山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其曾官拜执金吾,听说兄长茅盈学仙得道,遂弃官渡江,从兄入句曲山学道,后得道仙成。《后汉书·郭太守传》附有《茅季伟传》,后汉流行《茅山父老歌》,又作《三茅歌谣》,即颂咏三茅事迹。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将茅固列为太清左位,名“句曲山真人定录右禁师茅君”。

三茅君名衷,字思和。曾为五官大夫、西河太守。闻兄长茅盈得道,弃官渡江,从兄学道于句曲山,后治良常山,得仙道。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将茅衷列为第六中位,名“右禁郎定真君中茅君”,治华阳洞天。宋代敕封真君。

§ 文化内涵

三茅真君

茅盈之名,始见于汉代纬书,《尚书帝验期》云:"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受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茅盈从西城王君,诣白玉龟台,朝谒王母,求长生之道。王母授以玄真之经,又授宝书。"①葛洪《神仙传》卷五《茅君》云:"茅君者,名盈,字叔申,咸阳人也,高祖父蒙字初成,学道于华山,丹成,乘赤龙而升天,即秦始皇时也。有童谣曰:'神仙得者盈初成,驾龙上天升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秦始皇闻之,以为己姓符合谣谶,当得升天,遂诏改腊为“嘉平”。“茅君十八岁入恒山学道,积二十年,道成而归,父母尚存,见之怒曰:'为子不孝,不亲供养,而寻逐妖妄,流走四方,!举杖欲击之。君跪谢……父怒不已,操杖击之,杖即摧折而成数十段,……父惊即止。”父问:“汝言得道,能起死人否”?君曰:“死人罪重恶积不可复生者,即不可起也,若横受短折者,即可令起也。”

《神仙传》记其事,并称有验。后茅君与父母宗亲辞别,登羽盖车而去,至江南治于句曲山。山下之人,为立庙而奉事之。远近之人,赖君之德,无水旱疾疠螟蝗之灾,时人因呼此山为茅山。茅君弟名固,字季伟,次弟名衷,字思和,仕汉位至二千石。"后二弟年衰,各七八十岁,弃官弃家,过江寻兄,君使服四扇散,却老还婴,于山下洞中修炼四十余年,亦得成真。太上老君命五帝使者持节……加九锡之命,拜君为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主吴越生死之籍。……又使使者以紫素策文拜固为定录君,衷为保命君,皆列上真,故号三茅君焉。”《太平广记》卷十三和《广汉魏丛书》皆收《神仙传》,但其《茅君传》皆称:"茅君者,幽州人,学道于齐",则为舛错之文。《云笈七签》卷百零四有《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署"弟子中候仙人李道字安林撰"。陈国符先生据《真诰》卷八、九、十一诸注考证,认定此传即晋代所出之《茅三君传》。据《真诰》卷八注:"李中候,名遵,即撰《茅三君》者",其作者当为李遵,《云笈七签》传所署之"李道",盖误。又据卷十一注考证,该传似又"出自长史(指许谧--引者注,故亦于晋代出世。"总之,作者为上清派道士。该传内容本葛洪《神仙传》,但有增益。

(一)增写了三茅祖、父辈之履历。谓:“高祖父讳蒙,字初成,……知周之衰,不仕诸侯,乃师于北郭北阿鬼谷先生,遂隐遁华山。……曾祖父讳偃,字泰能,蒙之第四子也,仕秦昭王之世,位为舍人,稍迁车骑校尉长平恭侯。……祖父讳嘉,字正伦,仕秦庄王为广信侯,始皇即位,嘉辅帝室,……以嘉为德信侯。"父"讳祚,字彦英,不仕不学,志愿农巷”。

(二)增写了茅盈从师学道事迹。谓:"盈年十八,遂弃家委亲,入于恒山,读老子《道德经》及《周易传》采取山术而饵服之,……盈于恒山积六年,思念至道,诚感密应,(神告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君师'……明辰……径到西城……卒见王君。后二十年,从王君西至龟山见王母,……口告盈以玉佩金珰之道,太极玄真之经。"《茅山志》卷二十收载上清派道士张绎于梁普通三年(522)所立之《九锡真人三茅君碑》,所记三茅事较简约,系年稍异。

§ 历史

约于唐代成书的《集仙传·大茅君》称,汉元寿二年八月己酉,南岳真人赤君、西城王君及诸青童并从王母降于盈室,顷之,天皇大帝、太微帝君、太上大道君、金阙圣君分别派使者赐茅盈以衣冠、玉玺、金铃、神芝及爵位,并告盈曰:"食四节隐芝者,位为真卿,食金阙玉芝者,位为司命,……子尽食之矣,寿齐天地,位为司命上真、东岳上卿,统吴越之神仙,综江左之山源矣。……五帝君各以方面车服降于其庭,传太帝之命,赐紫玉之版,黄金刻书九锡之文,拜盈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又说,在此之后,"王母命上元夫人授茅固、茅衷《太霄隐书》《丹景道精》等四部宝经,……事讫,西王母升天而去:至此,三茅君的事迹也基本定型,此后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六《茅盈传》、张雨《玄品录》卷二《三茅君传》、《茅山志》卷五《三神纪》等,皆据上述诸传以成篇,无大增益。

至宋代,三茅君始得皇帝封号,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冲静真人",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冲惠真人”。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君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至道冲静德佑真君",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微妙冲惠仁佑真君”。总称三茅真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