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音乐剧之旅》
释义

音乐剧之旅 内容简介

如果你对戏剧、音乐、舞蹈以及其他视听艺术表现形式有兴趣,而又错过了或疏忽了音乐剧、你可能会遗漏掉本世纪最重要且发展最快的一项文化成果。它将让你后悔不已。

本书首次向中国读者全面介绍了音乐剧这门艺术形式,包括音乐剧诞生以来最著名的剧目和艺术家,内容丰富、文字活泼、雅俗共赏,既可以兴之所至随手翻阅,又可以备于案头随时查询,是引导您踏入富丽堂皇的音乐剧艺术殿堂的一本佳作。

音乐剧之旅 本书前言

如果你对戏剧、音乐、舞蹈以及其他视听艺术表现形式有兴趣,而又错过了或疏忽了音乐剧、你可能会遗漏掉本世纪最重要且发展最快的一项文化成果。它将让你后悔不已。

十几年前,如果你想看音乐剧,只有去纽约百老汇或伦敦西区,或少数几个其它城市才有机会。近年来,由于制作的推广,在欧洲、澳大利亚和亚洲其他一些城市,都有音乐剧可供观赏,音乐剧已经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中国观众也终于在北京看到了音乐剧。1997年有《想变成人的猫》、《西区故事》、《青鸟》、《菖与英》,1998年则上演了《音乐之声》、《三毛钱歌剧》、《四毛英雄传》等,音乐剧开始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音乐剧不同于我们习惯的歌剧《茶花女》或轻歌剧《风流寡妇》,音乐剧是综合舞蹈、音乐、戏剧的舞台艺术形式,它更靠近大众,风格也极其多元化,被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子类。人们对音乐剧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喜欢音乐剧,有的人不喜欢音乐剧。在喜欢音乐剧的人中间,有的人会喜欢这一子类,有的人喜欢那一子类。不仅观众会有这样的区别,制作人、演员、脚本作家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偏好,谁也不能强求别人跟自己一样。有些人因为自认为只喜欢古典音乐,包括歌剧,认为那才是严肃音乐和高雅艺术,讨厌通俗音乐,因此不喜欢音乐剧,这虽然不能强求,但是恐怕还是有点对音乐剧缺乏了解。比如,我们将在书中介绍的音乐剧多产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他创作了一个介乎音乐剧和歌剧之间的作品《波吉与贝丝》,该剧已经成为许多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而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大师伯恩斯坦创作了家喻户晓的音乐剧《西区故事》。因此,过早下结论将是非常可惜的,我们试图通过这本书帮助你了解有关音乐剧的情况。

本书分八章来介绍和讨论音乐剧。第一章是关于音乐剧的特征和一般知识。第二章介绍当前票房价值最高的四大剧目,提示读者如有机会去观剧,应将这四大剧目放在首选视野之内。第三章讨论音乐剧的起源和发展,介绍20年代以来若干具有里程碑作用或转折性创新作用的剧目。目前,这些剧目还时常在某个城市重新制作并上演,多数也已被摄制为电影,读者是能够找寻到的。第四章是关于艺术表现形式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五章介绍获奖情况,像是看电影或是收集电影一样,首先应关注的是奥斯卡奖、金球奖等主要奖项的获奖和提名作品。欣赏音乐剧首先要关注托尼奖的情况。第六章介绍了其他重要剧目的剧情梗概,详略不一。第七章介绍在音乐剧创作、制作、表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音乐剧人。第八章向读者提供一个购买和搜寻音乐剧光盘的指引。要知道,一个人一旦喜爱上某个剧目,他或她听光盘的次数往往比去剧场的次数要多得多。

本书用了相当篇幅介绍各类重要剧目的剧情。由于大多数著名音乐剧是用英语演唱的,对于中国一般观众来说,语言上的障碍使他们难于抓住剧情,甚至误解了剧情内容,现场现看时可能会跟不上剧情的发展,从而不能融入角色、唤起激情,使欣赏大打折扣。另一种倾向是为了有些观众克服语言上的障碍,集中全力抓住对话,力争听懂唱词,或者在有字幕的场合去盯住字幕,从而大大影响了对剧目的全面欣赏。为了避免这些弊端,一个有效的办法是事先预习一下剧情,本书提供了这种便利。其实,很多古典歌剧的爱好者都是这样做的。古典歌剧多数是用意大利语演唱的,另有一部分是用德语或法语唱的。歌剧爱好者多数手中都有《歌剧故事大全》之类的剧情手册,对故事情节做了预习,然后你便可以沉浸在音乐剧的动人故事中,为角色的命运激动,观赏美轮美奂的舞台布景,倾听或诙谐、或哀戚、或如梦幻天籁的歌声,心随舞蹈而欢畅。

像电影、歌剧等形式一样,当你有感于一部音乐剧美妙的音乐时,你常常会问这是由谁作曲?他还有哪些作品?因为你很可能会喜欢他的另一些作品。当你喜欢上一个演员的舞台表演时,你很可能会问这一演员还演过哪个剧目,从而追索其过去并跟踪其未来。本书从多个角度向读者提供了这种便利,可能的线索是作曲家、作词、舞蹈设计人、制作人、演员、获奖及提名剧目等等。另外一个重要的线索是流派类别,本书在多个章节中对音乐剧流派进行了不少的讨论。

鉴于音乐作品在音乐剧中的突出地位,从录音制品中欣赏音乐剧,学习音乐剧,回顾现场感觉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渠道,也是音乐剧录音制品畅销的原因。当你走进录音制品商店、按分类法你应去寻找"声轨"(Sound Track)专栏,那里是电影音乐和音乐剧的专栏。本书为这一目的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指引。需要强调的是,听音乐剧录音制品与听流行歌曲专辑很不一样。听单支歌曲往往是设法将自己的感情摆进去并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听音乐剧,哪怕听其中的单曲,都是围绕剧情和角色,是为角色而感受、而宣泄。这也说明对剧情的介绍是有益的。在当今的时代中,个人经历和感受相对狭窄,而走进戏剧故事及其角色,将给你更大的空间去理解艺术和体会艺术。

应当指出,我们试图用案从事贸易式的方法引领读者完音乐剧之旅,其目的是让者尽可能丰富在感受音乐剧,自己从中得到有益的东西,而不是像某些理论著述那样,用一些既定的框框,枯燥地、先入为主地束缚读者。《音乐剧之旅》以观众和听众为主要读者,多数素材也来自于作为观众的非专业人士之笔,但期中的一部素材对于与音乐剧有关的各类专门人员也有所裨益。毕竟,音乐剧作为一种相当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专业人士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并不大,在剧场里,台上、台下常常融为一体。

参与本书写作的还有李琳、刘齐、王洛勇、石兰和成方圆等,参与本书资料事理的有赖海榕、宋协莉、袁翔、郑文通、臧兴远、鲁永学、李连、聂澎、高松郁代、曹莉和南希等。他们的工作为本书做出了贡献。在此深表谢意。

音乐剧之旅 本书目录

第一章音乐剧的魅力与繁荣

1.音乐剧的特征

2.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以及巡回演出

3.什么人喜欢音乐剧

4.音乐剧的不同文化背景

5.音乐剧在世界各地

6.1997年的百老汇

7.1996年夏天的海德公园

8.音乐剧在日本的繁荣

9.音乐剧在中国

第二章音乐剧四大剧目

1.《猫》(Cats)

第一节创作与效应

第二节剧情梗概

2.《歌剧院的幽灵》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第一节创作与效应 第二节剧情梗概

3.《悲惨世界》O4s Mis6rables)

第一节创作与效应

第二节剧情梗概

4.《西贡小姐》(Miss Saigon)

第一节创作与效应

第二节剧情梗概 第三章起源与演变

1.关于《演出船》(Show Boat)

2.关于《波吉与贝丝》(Porgy and Bess)

3.关于《俄克拉荷马》(Oklahoma)

4.关于摇滚音乐剧--《

长发》(Hair)

5.关于《平步青云》(A Chorus Line)

6.伦敦西区的发展和《奥立弗》(Ohver)

7.关于《耶稣基督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

8.关于《马丁・盖尔阿》Martin Guerre)

9.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变与比较

第四章表现力与多元化

1.音乐剧的综合表现力

2.舞蹈在多元化的音乐剧中发展

3.音乐剧的整合表现

4.多元化发展带来的舞台的综合表现力

5.音乐剧中的音响效果

6.美术设计和形象设计

7.海外制作的典型例子 --日本四季剧团的(歌剧院的幽灵》

8.搬上银幕的音乐剧

9.以《艾该塔》为典型 --从舞台音乐剧到电影

10.在北京上演《音乐之声》

第五章托尼奖

1947-1950年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981-1990年

1991一1997年

1998年提名

第六章重要剧目

褴楼时代(Ragtime)

象棋(Chess)

杰克与海德(化身博士)(Jekrt and Hyde)

安妮(Annie)

托米(Tommy)

为你疯狂(Crazy for YoJ )

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

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

屋顶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

你好,多莉!(Hello,Dolly!)

卡米洛特(Camelot)

旋转木马(Carousel)

吉普赛(GyPSy)

我和我的姑娘(Me and My Girl)

如何成功(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Without Really Trying)

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s)

国王与我(King andl)

芝加哥(Chicago) 九岁(Nine)

生活(The Life)

滑稽女郎(FLlflfly Girl)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音乐之声(Sound of Music)

菖与英(Chang and Eng)

李香兰(Ri Koran)

想变成人的猫 (The Cat who Wished to be a Man)

第七章重要的音乐剧人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 (Andrew Lloyd Webber)

蒂姆・莱斯(Tim Rice)

阿兰・鲍伯利(Alain Boubil)

克劳德一米歇尔・勋伯格 (Claude-Michel Sobonberg)

卡麦隆・麦金托什(Cameron Macintos)

哈罗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

朱莉・安德鲁丝(June Andrews)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

斯蒂芬・桑代姆(Stephen SOndheim)

杰罗姆・罗宾斯(Jerome Robbins)

米歇尔・贝内特(Michael Bennett)

艾格尼斯・德米尔(Agnes de Mille)

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 (Oscar Hammersteln Ⅱ)

玛丽・马丁(Mary Martin)

弗兰克・罗瑟(Frank Loesser)

列昂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

劳伦茨・哈特(Lorenz Hart)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

杰罗姆・柯恩(J erome Kern)

吉米・马洪(Jimmy MCHLlgh)

艾拉・格什温(ra Gershwin)

维克多・赫伯特(Victor Herbert)

尤・伯连纳(Yul Brynner)

浅利庆太(Asari, Keita) 王洛勇

第八章音乐剧唱片指南

索引1 人物

索引2 剧名

音乐剧之旅 文章节选

关于摇滚音乐剧《长发》Hair

摇滚乐是逐步浸入音乐剧的,相比之下,摇滚歌曲在收音机中却是迅猛地占领了阵地。音乐剧有自己的传统作曲风格,当摇滚乐片段出现时,保守些的观众就会皱眉头。评论家也会指责说是噪音。但渐渐地,摇滚乐进人了音乐剧,而且有了以摇滚乐为主的音乐剧,也称摇滚歌剧(Rock Opera)。摇滚乐的发展跟英国的反叛年代及美国的反越战年代的动荡是分不开的。摇滚歌剧的浮现与成功也必然地与这一时代主题息息相关。

我们必然要说到60年代的音乐剧《长发》,它既是摇滚歌剧的代表作,也是因为中国读者可以找到它后来搬上银幕的录像带,这是值得一看的作品。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这同样是一部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作品。《长发》先是在外百老汇的先锋派剧场出台,高特・麦可德莫特(Gait McDermott)为其创作了美妙且极具感染力的现代派音乐,它的歌词很奇怪,可以说不是剧院式歌词,即不太注重配合剧情的发展,而是像在吟诗,嬉皮士的吟诗,常常是为了表达一种情绪。它也说明,音乐在音乐剧中如此重要,以至故事和歌词的表达必须让位于那些重要的曲目。《长发》剧中演员表演的那些反战嬉皮士都很真实,而且那时的演员中也有不少人自己就生活得像个嬉皮士,本身就属于"垮掉的一代"。《帐发》登上传统舞台并未引起过分的惊讶,相反,这个剧有不少好看之处。表演从舞台蔓延到观众席,转台是为舞台和延伸的、乱糟糟的、无序的登台相配合的,剧情的进展并不紧凑,但政治上是明显而又强烈的反越战内容。青年男女演员跳下舞台去拥抱一些观众,也请他们上台跳舞。

所有这些反传统的新鲜事物都是汤姆・奥豪根门(Tom O'Horgan)的天才创作,他在车库里和阁楼上开发出那些60年代先锋派剧景和舞美的导演风格。无独有偶,计算机和微电子领域的天才青年也是在车库里从事开发和初始生产的。奥豪根的风格恰合时代,正好是要反映越南战争所导致的政治喧嚣,嬉皮士倡导的无政府主义和约翰・肯尼迪总统所鼓励的社会良知。《长发》这一很松散的故事使其剧本完美地适合于奥豪根的创作产生,使《长发》获得巨大成功,并于1979年搬上银屏。但是这种风格有其局限性,它可能不容易去表现其它一些类型的剧本。奥豪根后来导演的一些作品不那么成功,可能与此有关。无论如何,音乐剧需要概念创新,但创新的概念要以适配戏剧为准则。换句话说,摇滚乐并不普遍适合于任何一种剧目,当剧情需要摇滚喧泄感情时,摇滚乐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

《长发》的原制作是在纽约的莎士比亚艺术节上出台的。不像别的作品,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是为音乐剧写的。当詹姆斯・拉朵(James Rado)和杰罗姆・拉格尼(JeromeRagni)拿出脚本时,还没有作曲家,后来找了高特・麦可德莫特,把他那极具煽动力的音乐创造加了进来,拉朵写了歌词,再加上一批青年才于的共同贡献,形成了此剧,并在外百老汇的公共剧场演出。一开始它由格拉尔德・弗里德曼导演,他是个比较传统而非想像力十足的导演,后来有人出钱重新制作此剧并雇了当时最著名也是最激进的导演汤姆・奥豪根出任导演,在纽约西区的Cheetah夜总会上演《长发》的声望开始向上攀升,但当时保守的百老汇制作人和剧院主仍未对该剧表现出兴趣。后来,该剧制作人迈克・贝特勒(Michael Bailer)从一些阔佬朋友那里再筹资把它搬上了百老汇的BrooksAtkinson剧院,那是在1968年。此后《长发》开始走红,在百老汇连演 1750场,并在世界上许多城市演出获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发》是外百老汇的一大成功,一大荣耀。百老汇未曾有过如此公开攻击现行政治和社会的激进剧目,也未有过这等非规则的反传统艺术表现。这一点也变成了纽约的一项旅游风光节目,很多人想知道什么是喀皮士,又不敢真的扎入嬉皮士之中去,还是看戏更保险。这样,大量的游客想要看它的演出,这就使它更为成功。

《长发》植根于当年美国强大的反政府运动,政府在坚持一场不道德的非正义战争,人们愤怒不已。《长发》用音乐剧的形式充分表现了这种不可压抑的愤怒和不满。由于女主角是富家子女,《长发》的故事情节还很有助于人们去理解平民运动如何冲击到中产阶级,它也是一部关于当年"和平与爱情"运动的作品,使大多数并非极端的中间派也很愿意接受。大多数人不至于因反抗情绪而蓄长发和夸张性地穿着破!日衣服,他们不赞成去打那个根本打不赢的战争,但他们也不清楚嬉皮士们在干什么。《长发》告诉他们,那些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阻止那场罪恶的战争。人们会看到靖皮士们有一些过分的行为,如性解放、放纵、吸毒、穿着古怪等,但其中心是反对僵化的社会,并试图把生活中物质主义价值转向精神价值,这些正是当年美国的主流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文化的核心。《长发》在那个时代的文化转变中做出了一份贡献,然而也招致大量的批评,特别是来自那些传统势力的批评。有人说,就舞台艺术而言,从阿里斯托弗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剧目受过如此严厉的批判。

《长发》的商业运作也相当成功,在1968年进人百老汇之前,就一直有一两个公司在美国的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波士顿等城市作巡回演出。在大城市一般演出两个月,中等城市则短一些。同时还形成了一些开着大棚车的演出公司(Bus and truck companies指不断在路上跑的巡回演出公司)巡回到小城镇只演一晚或几晚。更为突破性的作法是允许一些城市组建当地"土著"的《长发》制作剧组。它们在大约十几个美国城市能连续演出好几个月甚至一年。这不仅降低了运输和演员的成本,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本地观众,他们一传十、十传百,都去看演出。是帐发》创造了这种商业运作的先例,大量利润源源不断地自这些主要城市的"土著"演出公司汇出。

《长发》给百老汇音乐剧界带来了不少活力和经验。现代音乐剧开始较为顺利地插足到剧院音乐形式中来。

由那些并非明星的青年人组成的演出团也可干成大事业,可以低成本起步,还可以先到外百老汇试水。这些思路后来成了范例,在其它剧目如《油脂》、《平步青云》、《安妮》、《猫冲都在不同程度上加以运用。有人抱怨百老汇变得越来越保守和昂贵,是《长发》第一次冲击了这一切。可以说,《长发》为下一部杰作《平步青云》辅平了道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