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山县
释义

§ 历史沿革

东山县

历史上曾先后属南海郡揭阳县、义安郡绥安县、泉州(治今福州)龙溪县,漳州怀恩县、漳浦县、诏安县。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铜山守御千户所,清雍正十三年(1755)属诏安县。1916年5月1日析置东山县,属汀漳道,治所铜山城(今铜陵)。

行政区域

1950年5月12日解放,先后属漳州行政督察区、龙溪专区(地区)、漳州市。初建县时县治在今铜陵镇(原称城关),1956年3月迁到今西埔镇。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实行乡(镇)、村建制。全县划为西埔、城关2个镇及康美、樟塘、杏陈、前楼、陈城5个乡。次年,城关镇改为铜陵镇。1988年,全县有大小岛屿45个,土地面积194平方千米,其中东山岛188平方千米。行政区划为2镇、5乡、60村(含县直辖村1个)、14街。全县有38475户、173647人,平均每平方千米895人。1989年12月29日,杏陈、陈城2乡改为镇。1990年,东山县共辖4镇(西埔、铜陵、杏陈、陈城)、3乡(康美、樟塘、前楼),共有14个街道居委会、60个村。1997年,东山县面积194平方千米,人口19.3万,辖6个镇、1个乡:西埔镇、铜陵镇、康美镇、陈城镇、樟塘镇、杏陈镇、前楼乡。县政府驻西埔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东山县总人口206152人,其中:西埔镇43855人、樟塘镇16021人、康美镇20464人、杏陈镇26418人、陈城镇33863人、前楼镇12575人、铜陵虚拟镇52956人。2003年,东山县辖6个镇:西埔镇、杏陈镇、陈城镇、康美镇、樟塘镇、前楼镇,以及铜陵(虚拟镇)。年末全县户籍人口20.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31万人。[1]

§ 地理

东山县位于北纬23度42分,东经117度25分附近,在中国福建省的南部。东面是台湾海峡,西面是诏安县,西北面是云霄县,东北面是漳浦县。全县由东山岛及其周围44个小岛组成,总面积194平方公里。其中主岛为东山岛,又称“蝶岛”、陵岛,面积为18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岛,全岛的海岸线总长为141.3公里。

§ 气候

东山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13.1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27.3摄氏度。

§ 行政区划

辖6个镇及1个虚拟镇:西埔镇、杏陈镇、陈城镇、康美镇、樟塘镇、前楼镇、铜陵虚拟镇。

西埔镇  代码350626100

辖4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001_东埔街居委会、~002_白石街居委会、~003_龙舞街居委会、~004_中兴街居委会、~201_西埔村、~202_梧龙村、~203_顶西村、~204_冬古村、~205_亲营村、~206_探石村、~207_双东村、~208_宅山村、~209_石埔村、~210_坑北村、~211_坑内村、~212_西坑村、~213_金石村。

樟塘镇

代码350626101

辖9个村委会:~201_樟塘村、~202_南埔村、~203_湖尾村、~204_南山村、~205_下湖村、~206_港西村、~207_古港村、~208_前马村、~209_后马村。

康美镇

代码350626102

辖1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001_龙潭居委会、~201_康美村、~202_马銮村、~203_铜钵村、~204_东沈村、~205_西崎村、~206_美山村、~207_城安村、~208_钱岗村。

杏陈镇

代码350626103

位于东山岛西北部,地处东山、云霄、诏安三县交界,面积23.27平方千米,人口26355人(2005年)。辖10个村委会:~201_前何村、~202_埕英村、~203_礁头村、~204_后林村、~205_磁窑村、~206_径口村、~207_埔头村、~208_张家村、~209_高陈村、~210_向阳盐场大产村委会。

陈城镇

代码350626104

辖13个村委会:~201_陈城村、~202_岐下村、~203_山东村、~204_山南村、~205_后崎村、~206_白埕村、~207_黄山村、~208_山口村、~209_湖塘村、~210_港口村、~211_后姚村、~212_宫前村、~213_沃角村。

前楼镇

代码350626105

辖7个村委会:~201_东英村、~202_岱南村、~203_前楼村、~204_径里村、~205_叶厝村、~206_顶上村、~207_下西坑村。

铜陵(虚拟)镇

代码350626350

辖11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001_码头街居委会、~002_公园街居委会、~003_顶街居委会、~004_下田街居委会、~005_桥雅街居委会、~006_大沃街居委会、~007_桂花街居委会、~008_演武街居委会、~009_文峰街居委会、~010_苏峰街居委会、~011_铜亭街居委会、~201_铜兴村。

§ 经济

东山县2007年全年全县GDP37.36亿元,增长12.9%,增幅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6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2.88亿元,增长25.7%;第三产业增加值11.02亿元,增长10.7%。

工业经济:全年规模工业净增19家,达到105家。全部工业总产值40.3亿元,增长30.2%;规模工业总产值32.38亿元,增长38.6%,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个体规模不断壮大,全年上亿元产值企业8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7家。工业大项目引办取得突破,引进并落户且投资额过亿元的项目有3个,分别是加拿大KZ国际集团投资的宏林精细日用化工、正好食品和申宏顺食品。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虽受台风的严重影响,但总体仍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农业总产值24.73亿元,增长4.6%。芦笋价格创历史新高,平均笋价增长1倍以上;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3万吨,增长3.7%,渔业总产值22.4亿元,增长4.7%。

投资建设: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增长52.8%;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7亿元,增长48.2%,其中工业投资3.89亿元,占55%,增长1.51倍。全年全县3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11亿元。有乌礁湾风力发电二期、海旺冷冻食品等12个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并实现投产,是项目建设近几年来比较好的一年。

对外开放: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990万美元,增长19.3%;外贸出口1.31万美元,增长25.2%。对台贸易出口增长强劲,对台小额贸易出口1590万美元,增长28.67%;港口货物吞吐量114万吨,增长2.9%。

旅游经济: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县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创建活动。成功举办第十五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关帝文化申报并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滨海旅游产品和对台旅游产品列入全省十大精品线路;金殿海景大酒店等旅游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海峡论坛”项目成为全省“十一五”十大重点旅游项目之一。2006年接待境内外游客89.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3亿元。旅游收入3.3亿元,增长15%。

财政金融: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87亿元,增长28.8%;县级财政收入完成1.21亿元,增长28.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8亿元,比年初增加16.7%;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4.1亿元,比年初增加27%。

居民收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33元,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5522元,增长8.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亿元,增长12.2%。

社会事业:惠民政策全面落实。落实油价补贴资金4378万元。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免收学杂费520万元,惠及2.55万名农村学生。受台风影响,民房倒塌544户1155间,每平方米县里补贴100元,倒房户全部完成家园重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全县参合率达94.8%。农村住房保险和渔工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全县农村住房和1.2万多名渔工实现统保。稳定保持低生育水平,2006年被评为全省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中期验收。“东山歌册”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 主要资源

东山县具有丰富的矿产和农业资源。已探明硅砂矿藏2亿多吨,其储量之大、品位之高、规格之全名冠全国,也是世界屈指可数。芦笋、海鲜是全国的主产区之一,现已建成3万亩芦笋种植、1.6万亩对虾养殖、1.7万个网箱养鱼、1.6万亩贝类增养和2万亩优质水果种植等五大高优农业基地。东山县又是重要的侨乡,与台湾的关系源远流长,人缘近,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是对台的主要窗口之一。

§ 语言

全县通行闽南语。

§ 文化

潮剧

云霄县潮剧团传统剧目《碧血瑶阶》剧照

俗称潮音,是东山主要剧种,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和闽南、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华人居住区。它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剧种,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明代中叶已形成,嘉靖年间有潮剧剧本流传,现存的嘉靖刻本《荔镜记》等。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遗音。其声腔受弋、昆、汉等剧种的影响颇大。音乐唱腔以联体为主,也吸收板腔体的上下句式,是一种综合性声腔,即有一人唱而众人和及帮腔的形式。保留了许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并不断吸收当地的大锣鼓音乐、庙堂音乐和民歌小调的营养。曲调优美动听,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转折,清丽悠扬。

音乐结构分成若干定型的类别,有“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绕调”4类。音乐曲牌非常丰富,仅唢呐典牌就有三四百首。加上弦套、笛谱,不下千首。乐队分武场和文场,分别置于舞台左右两侧。文右武左。武场乐器有高、中、低音搭配。文场乐器分别由二弦、笛子、唢呐领奏,形成三种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各有一定的曲牌。 潮剧的行当过去只有南戏的生、旦、净、外、贴、末,现已发展到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分行很细。各个角色有齐唱、独唱、帮腔、合唱、尾曲等。唱腔语言使用当地方言,通俗易懂,富有地方特色。 潮剧的传统剧目非常丰富。一部分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等,还有一部分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潮乐

潮州锣鼓

潮乐是潮州民间丝弦、吹管、弹拨等乐器独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总称。是东山岛主要的民间音乐。 潮乐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和演奏风格,分为“儒家乐”、“棚顶乐”两种。“儒家乐”的演奏者,一种是由上层社会资助扶持的乐队,另一种则是自发性的群众自由集社组织,如农村、城镇的“曲间”或称“曲馆”,就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娱乐组织“儒家乐” 演奏风格纤细雅致、悠扬婉转、重视神韵,除自娱外,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棚顶乐”(“棚顶”是戏台的俗称)则主要用于戏曲舞台,为渲染剧情服务,有时也独立演奏,风格简朴、粗犷。目前流行民间的传统潮乐,多具“儒家乐”的风格。

传统的潮乐用古老的二四谱演奏,其演奏可根据二四谱的各种调式加轻三六、重三六、反线、活五来进行转换和变奏,达到旋律的不断变化。轻三六调式的特点是旋律轻快明朗;重三六调式的特点是深沉含蓄;反线的特点与轻三六相同,但音调高4度;活五调式最富特色,善于表达哀怨或悲愤的情绪。 昆曲

著名的潮乐十大名曲是:《昭君怨》、《小桃红》、《寒鸦戏水》、《黄鹂词》、《月儿高》、《大八板》、《平沙落雁》、《凤求凰》、《玉连环》、《锦上添花》,其中前5曲均为三六乐曲,后5曲均为轻三六乐曲。其他流行的潮曲还有《柳青娘》、《浪淘沙》、《狮子戏球》、《千家灯》、《粉蝶采花》、《红梅头》、《粉红莲》、《画眉跳架》、《深闺怨》等。

昆曲

东山昆曲(昆腔)的流传,始于清道光十年(1831),铜陵人林阿哥由广东碣石传入。至光绪十六年(1890),东山始建昆曲馆,馆名“枕云天”,主其事者为举人马兆麟及其子马徵祥,此外尚有东山盐场姓海的,人称海老爹的人。以后参加学唱昆腔的人日益增多。1921年,林彭川到上海经商时,时上海泉漳会馆戏台经常演出昆曲,他爱上了昆曲,在上海购得昆曲《六也曲谱》回东山,聘请昆曲票友谢腾飞任教习,改“枕云天”昆曲馆为昆曲传习所。习艺者3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昆曲馆虽然不复存在,但业余的昆曲活动没有中止。1956年还登上舞台,演出了《白蛇传》、《醉打山门》等昆曲片断。1957年,东山昆曲代表队曾参加龙溪地 区戏剧会演,得到好评。1980年曾录音,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省电台播送。现在昆曲老艺人还有健在者,还保存一对清道光年间向“苏州周兰所”购买的昆曲竹笛。

汉剧

东山汉剧是清代从广东梅县传入的,俗称“外江”。民国时期,城关、铜钵、东沈、下湖、马銮、后林、西埔、陈城等地组织汉剧团,其中城关有“赛成堂”汉剧团、“玉和成”汉剧班。1950年后,“赛成堂”汉剧团改名为“城关业余汉剧团”。此后新成立的有九街业余汉剧班。

芗剧

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

芗剧是漳州地方剧种,1950年5月以后传入东山,当时漳州芗剧团常来东山县演出。1952年,城关创办“群艺”业余芗剧团,至今还经常演出。芗剧唱词通俗,曲调优美,易唱易学,唱腔自由活泼,质朴流畅,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南国情调。腔调主要分为七字调、哭调、台湾杂含调、内地杂调和来自民歌及其它地方剧种的唱腔等 5大类。

南音

南音,也称南乐、南管、南曲。南音主要流行于泉州、漳州、厦门、台湾、南洋群岛侨居地。东山南音,是一百多年前由泉州府造网师傅来东山传授的。第一代传给朱狗舌,第二代传给陈金,第三代传给张卖等人,现传到第四代,现有一班艺人及古柏板、曲册。曾经到漳州、闽南、泉州、菲律宾等各地演唱。南音的曲目分指、谱、曲三大部分。指亦称指套,每一首套曲均有唱词、乐谱和骨(琵琶弹奏指法)三个方面,比较完整。原有36大套,后来发展为48大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根据故事的情节内容每一套又可分为若干节,而每一节都是一首独立的乐曲。东山南音主要使用乐器有:洞箫、琵琶、二弦、三弦、笛、小唢呐、拍板。号演出时必定撑起一支三层黄凉伞,凉伞上题书“天子同乐,御前清曲”;并排有八件东西:书、笔、手帕、扇、素珠、拂尘、桃花、柳枝。东山歌册旋律简单而动听,县文化工作者曾整理加工10首歌册,配上唱本,参加省汇演,如《织网歌》、《渔家女》等,其中《山顶青松根连根》等5首被选 入《中国民歌集成》。

§ 交通

东山县境内无高速公路,首条高速公路漳州市高速公路东山支线预计2010年下半年开工。自八尺门海堤建成后,公路直通漳州。海运以东山港为中心,可达厦门、汕头、香港等地。

§ 旅游

风动石

东山县四面环海,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岛上绿树成荫,素有“东海绿洲”之称。这里风光秀丽,极具南国海滨特色,天蓝、水碧、林茂、海滨美、岛礁奇,国内外影视家又冠之以“天然影棚”的美誉。主岛东南沿岸有七个月牙形海湾首相接,绵延数十公里,洁白的沙滩背靠葱茏的林带,环抱着清澈的海水,是天然美妙的海滨浴场。东山湾内小岛星罗棋布,浩瀚的大海与奇伟壮观的岛礁相辉映。铜陵古城为福建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自然景观有号称“天下第一奇石”的风动石等;人文景观有戚继光,郑成功屯兵址,明朝大学士黄道周的“读书处”以及远播四海、香火鼎盛的关帝庙。由海内外投资兴办的“百亿新城”是具有国际性、大容量、高水准的旅游新城。

主要景观

风动石

在东山县风动石景区,风动石就座落在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崖上。风动石高4.37米,宽4.47米,长4.69米,重约200吨,巍然“搁”在一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斜的磐石上,两石接触面仅十余平方厘米,大风袭来,巨石微微晃动;人推亦会轻轻摇动,蔚为奇观,故名为“风动石”。

从侧面看,风动石就像一只玉兔,蹲伏在磐石之上,呈三角形,上小下大,底部是圆弧形,整块石头稍稍向海的方向倾斜,圆弧的底部与下面岩石的接触面只有十多平方厘米,几乎是悬空斜立,半座半垂,不经意间还真会找不到上、下两块岩石间的接触面。在风动石左侧下岩壁上,刻着明代霞山居士题写的 “东璧星辉”四个大字,字体饱满圆润,端方浑厚。相传,风动石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与其日月相伴,必能沾其灵气,高中魁首。于是古时在风动石边建有东山三大书院之一的“东璧书院”,又称“魁星楼”,意欲与风动石交相辉映,得其灵气,培育文人墨客,造就贤达能人。

风动石的正面是一个巨大的平面,上面刻有明永历戊子二年(1648年)秋,巡抚路振飞题写的“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瑸、陈士奇”。这三位都是东山先贤,黄道周任武英殿大学士,吏兵二部尚书;陈瑸任七省军务,陈士奇任四川巡抚。三位都是当时征战沙场、坚贞不屈的风云人物:黄道周因抗清失败而被杀;陈瑸、陈士奇则是因与张献忠相遇,战败而被杀。为纪念这三位东山先贤,人们将这三位先贤的名字刻在风动石上,供后人凭吊。清康熙三十年进士陈汝咸游览风动石,有感石上刻三忠臣姓名,写下诗句:“何年鞭到故留踪,袍笏吾将拜此中;饮羽醉归真避矢,点头顽化似因风。幡幢动处闻禅语,鳞甲秋时想汉功;石上依稀数行字,我来磨洗认三忠。”衷心表达了对三位忠臣的敬慕之情。风动石正面还题刻着毛泽东词句“风景这边独好” 六个大字。果不其然。风动石依山临海,气势雄伟,神奇无比,本身就是一道绝佳的风景。而站在风动石前边远眺:铜山古城如长龙般,雄踞海滨,蜿蜒于绿树丛中;古城外碧波荡漾,大海无际无垠;绿岛星点,宛如天女散落之仙花;海面上汽笛声声,舟楫往来。回首内望,绿树红花,相互映衬;红墙黄瓦,座落其间;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或闲坐小憩,各得其趣……这些,同样都是赏之不尽的神怡美景。

谷文昌教育基地 谷文昌教育基地

谷文昌教育基地:谷文昌教育基地位于东山县赤山林场防护林的小山丘上,方圆五百平方米。这里静静地安息着一位东山人民永远怀念的共产党人——原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四周种植青松翠柏,芳草青青,花团锦簇,显得格外肃穆壮丽。走进教育基地,花岗岩砌成的五大台级120小级的石阶依山势而上,在石阶坡道的中间筑一方形斜面巨大的花坛,花坛以绿草为衬,红叶在其间组合成耀眼的“绿色丰碑”四个大字。拾级而上,在最高的石阶上,竖着一座白色花岗岩雕成的谷文昌半身胸像,高2.75米,座宽1. 10米。这是一个沉思、刚毅的形象。沉思,是为战胜风沙的执着思考;刚毅,是其绿化大地的顽强意志。塑像后面是谷文昌陵墓,墓碑上镌刻着金光闪闪的“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九个字,墓碑后面刻着谷文昌的简历。陵墓很简朴,水泥和块石砌成的,规模不大,墓碑前的水泥供桌上,人们自发敬献的鲜花、花圈和香案常年不断。

教育基地右侧有一座六角三层的塔式楼房,谷文昌事迹展览室就设于此楼。展览室由“艰苦创业,改天换地”、“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和“一座丰碑,万古长存”三大部分组成,整个展览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图片和谷文昌同志生前使用公文包、笔记本、锄头、镰刀、铁爪笆、煤油灯、鸡毛扇等实物、照片和翔实的文字,再现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好书记谷文昌同志的感人事迹。走进展览室,一楼的第一部分展示谷文昌同志1953到1964年间,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如何带领东山人民矢志不移,植树造林、根治风沙,从根本上改变东山生态环境的动人情景。登上二楼,第二部分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示了谷文昌同志和老百姓所发生的则则真实感人的故事,集中反映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三楼的第三部分以大量的事实展示历届东山县委如何弘扬谷文昌精神,使之成为推动东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东门屿景区东门屿景区

东门屿又称塔屿,位于东山岛铜陵镇东侧,整个岛屿呈“工”字形,面积80.514公顷。因其汇聚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之美,而被人们喻为“海上仙山”。与温州的江心屿、厦门的鼓浪屿、台湾的兰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屿。以其礁石奇异、洞泉甘醇、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被列为福建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西游记》《海之恋》《八仙过海》等电影、电视剧也都是将东门屿作为外景的拍摄基地。因此东门屿也称“天然影棚”。

马銮湾沙滩度假区

马銮湾景区是东山最早开发的景区之一,海湾呈月牙形,视野极为开阔,海域海水清澈,无污染、无暗礁、无鲨鱼。东北角有"三支峰"、"妈庙山"为屏,东南角有赤屿等四个小屿护卫。 沙滩纵深80~120米,后是宽达80--150米的人工防护林带,林带后是酒店群。景区整体呈海蓝、沙白、林绿,绿林中隐现着红墙绿瓦,自然景观和海滨浴场各方面条件得天独厚,已成为闽南著名的会议中心和福建省的海滨渡假圣地。

东山国家森林公园

东山森林公园1992年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的森林公园位于福建省东山岛,与台湾海相望,公园区总面积861公顷,分设东门屿旅游度假区、乌礁湾海滨浴场健身区、西山岩游乐观光区三大功能区。东山森林公园牌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四季温和、阳光充裕,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清新,环境安静幽雅。森林公园集森林景观和海滨风光于珍本 。苍翠的森林,湛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奇异的礁石,兀突的悬崖,幽深的岩洞。悠久的古迹,令人目不暇接。乌礁湾享有“金色的沙滩。之美誉,具有绮丽的南国海滨风光,天蓝、水碧、沙白、林密,海湾美。在蔚蓝的宁谧中,呼吸海风,追逐海浪,尽情地享受海水、沙滩、阳光。

苏峰山

苏峰山,古名东山、川陵山,因其峰呈尖形,俗称苏尖山,是东山岛的主要山峰,也是闽南名山。苏峰山巍然屹立在东山岛东南部,海拔274米,为东山岛最高峰,面临大海,拔地而起,高耸雄秀,峻峭宏伟,崖壁陡立,气势磅礴。

§ 饮食

东山县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选料精细,制作严谨,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饪界独树一帜,在海内外素有盛名。闽菜之首佛跳墙,原料珍贵,制作讲究,汤浓味厚。鸡汤氽海蚌,制法独特,汤清味醇,清新靓丽,号称百菜之后。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香芋鸭等福州名菜也独具特色。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按制作原料分类,可分为米类、粉类、淀粉类、干果类、肉类和海鲜类等,尤以米、豆、糖为主要原料的最为著名。春节期间的红、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的搓等,是福州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

§ 习俗

“先祭谷公再祭祖宗”

在福建沿海,有一道三十多公里长的“绿色长城”,这是谷文昌任职东山县期间的成就之一。他带领全县军民植树、治沙、引水,改造恶劣的生态环境。历时十多年,成功地治理了风沙灾害,绿化了全县四百多座山头,三万多亩沙滩,终于使东山岛成为“海上绿洲”。 1950年,谷文昌随军南下,途中接上级任命,赴东山岛任职。当时的东山岛,一年四季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肆虐,再加上解放前夕岛上四千七百多青壮年被抓壮丁去了台湾,岛上百姓无法求生,时常渡海逃荒。

谷文昌到任后,不仅带领百姓植树造林,更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将去台人员家属的称谓从“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妥善处理“大炼钢铁”等问题,使东山老百姓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实惠。谷文昌上任时的东山岛,流行着一首民谣:“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涝;一年四季,季季都有灾”,老百姓苦不堪言。谷文昌带领全县军民植树造林,防治风沙,打水井、建水库抗旱排涝,修公路、筑海堤、建海港、造盐田,为东山人民造福。即使在“文革”逆境中,他被下放到宁化,仍然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生产,使粮食亩产超过八百斤,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谷满仓”。 正因为此,东山百姓一直崇敬和怀念谷文昌。文革时期,他们借批判为名保护他;谷文昌调离东山后,他们还一直保持联系;九十年代,他们把谷文昌的骨灰移到东山,还组织捐款为谷文昌建纪念碑、纪念雕塑,每年清明都自发到陵园祭拜,“先祭谷公,再祭祖宗”成为当地民间新风俗。[2]

民歌、民谣

东山县民间歌谣题材广泛。有反映民国及其以前劳动人民艰苦生活的《长工歌》、《渔家恨》、《乞丐村十二个月歌》、《风沙无情田厝休》等;有反映男女爱情的《织网情歌》等;有历史传说的歌谣,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有宗教礼仪歌,如《洗佛歌》、《化缘歌》和带迷信色彩的《观姑歌》;有儿歌,如《红公鸡,刺红鞋》、《天顶一粒星》、《虱母嫁给蛟蚤翁》、《搭手歌》;有童谣,如《草蜢公》、《月娘光光光》等。抗日战争时期,民间出现抗日歌谣,如《臭日本仔真无理》、《参加抗战保家乡》等。1950年5月后,特别在1958年全民创作民歌活动中,民间创作出许多新民歌、新民谣,有反映劳动人民新生活的《今年种作顶呱呱》、《一至十二月水果歌》等;有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溪水涨船就浮》、《织网唱歌颂党恩》;有歌颂劳动热情的《抗旱歌谣》、《螺号声声响嘟嘟》;有歌唱婚姻自主的《笋园情歌》、《十二相送兄参军》等。县文化工作者对民歌民谣进行发掘整理与发表,其中《骂渔霸》、《夜海曲》、《铜山十八景歌》、《拉网号子》、《渔家恨》、《抢鱼歌》和《天顶一粒星》等被选入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渔歌选》。至1988年,共收集民歌民谣422首,辑成《中国歌谣集成·东山县分卷》初稿。

谚语、谜语

东山民间谚语内容丰富。有事理类的,如“有理讲实话,无理讲蛮话”、“真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等;有修养类的,如“不怕路长,只怕志短”、“好心有好报”等;有社交类的,如“一人计短、众人计长”、“见面三分礼”等;有时政类的,如“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等;有生活类的,如“在世不把父母敬,死后何必哭哀哀”、“人美不在貌”等;有自然类的,如“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日出东南红,无雨便有风”等;有生产类的,如“人治水来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人要文化,山要绿化”等。至1988年,县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辑成《中国谚语集成·东山县分卷》初稿,内共2000多条。清末民国初,猜谜活动盛行。每逢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城乡常举办灯谜活动。民国时期,城关灯谜爱好者自觉献物组办猜谜会,给猜中者发奖品。1950年5月后,在元旦、“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也举办猜谜活动。1978年城关地区的灯谜爱好者成立灯谜小组。1984年,灯谜小组派员参加龙溪地区举办的灯谜会。[3]

§ 民间故事

东山县民间故事多,内容丰富生动。有人物传说,如《黄道周点化鲤鱼仙》、《东门屿的青蛙》、《木鸡腿的传说》等,唐朝彝的《巧惩贪官》、《哑谜招贤》、《海生伯领航》等;有神话,如《龙虎狮象屿的传说》、《唱歌请太阳的传说》等;有描述风俗民情的,如《祭海神》、《药渣倒在路上的由来》等;有民间笑话,如《皇帝慰朝臣》、《吝啬财主俭家》等;有生活故事,如《洞房打赌》、《张屠夫巧猜和尚谜》等;有动物故事,如《猪为何哆老鼠》、《比目鱼的传说》等;有闽台关系传说,如《澎湖岛美人树》、《田螺姑娘》等;还有对联故事、谚语故事、武林故事。经发掘整理后的民间故事,有的刊登在《海峡民风》、《福建通俗文艺》、《故事会》、《故事林》等文艺刊物上,《黄道周的故事》、《陈大人愚四佬》、《邱蒙巧杀知县》等被选编入198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龙江传说》一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东山分卷》初稿共收入故事255篇,约22万字。[3]

§ 著名战役

东山岛战役,1953年7月16日,中国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金门防卫司令胡琏率1万多国军进攻福建东山岛。因解放军增援之故,17日撤退。此役是国民党最后一次反攻大陆的军事作战行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9: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