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海越剧院 |
释义 | § 剧院简介 越剧 上海越剧院是国内外闻名的国家戏曲剧院。其前身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由原雪声剧团及云华剧团部分成员合并组成,建立于1950年4月,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1951年3月,剧团编入华东戏曲研究院后,吸收了东山越艺社的成员,成为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一团。1954年初,由玉兰剧团参军的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归属华东戏曲研究院,定名为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二团。1955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随着华东大行政区的撤销而停办,由该院所属的两个越剧团和部分艺术干部,建立了上海越剧院,由袁雪芬女士出任第一任院长,现为名誉院长。现任院长李莉、党总支书记张群、艺术总监胡勖。剧院下设一团(男女合演)、二团(女子越剧,又称红楼剧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业务办公室等。 剧院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努力出人出戏,继承革新和发展越剧艺术,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作出了显著成就。历年来,创作、改编、整理的传统戏、历史戏和现代戏近400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剧目,产生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代表作。共有50多出戏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影片,1954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办的第8届国际电影节上,荣膺“音乐片奖”,《红楼梦》被朝鲜国立艺术剧院移植改编成唱剧,还有不少剧目曾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荣获剧目、导演、演出、音乐作曲、舞台美术等多个奖项。 [1] § 剧院概况 剧院荟萃了许多成就卓越的艺术家。其中有主要演员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陆锦花、吕瑞英、金采风、周越剧 宝奎;编剧徐进、庄志;导演吴琛、黄沙、钟泯、陈鹏;作曲顾振遐、陈捷、薛岩;舞美设计苏石风、顾大良、陈利华、黄子曦等。 1959年、1960年,剧院又建立起男女合演实验剧团和青年剧团,先后举办了学馆和舞台美术、音乐作曲训练班,培养了一批表演、舞美设计和作曲、伴奏人才,并从上海戏剧学院吸收了一批毕业生,出现了一大批后起之秀。其中有演员史济华、刘觉、张国华;编剧薛允璜、吴兆芬;导演胡越;作曲苏进邹;舞美设计杨楚之、孙志贤、朱柳庄等。 20世纪70年代后期,剧院重建,大力扶植新人新作,产生了《忠魂曲》 、《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汉文皇后》、《孔雀东南飞》、《西园记》、《凄凉辽宫月》、《血染深宫》 、《莲花女传奇》、《魂断铜雀台》、《第十二夜》、《王子复仇记》、《玉簪记》、《真假驸马》、《花中君子》、《状元打更》、《杨乃武》、《蝴蝶梦》等一大批好戏。有的剧目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调演中获奖,有的在上海市举办的戏剧节、艺术节中获奖。其中《血染深宫》(原名《深宫怨》)荣获文化部和中国剧协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 剧院现拥有四十多位具有高资质的编、导、音、美、演人才。演出实体有女子越剧的红楼团、男女合演剧团及青年团(筹),汇集了赵志刚、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陈颖、章瑞虹、华怡青、许杰、孙智君、王志萍、郑国凤、张承好、章海灵、张永梅等一批英才好角与高足新秀及近几年崭露头角的王清、盛舒扬、吴群、张宇峰、樊婷婷等一批优秀新生代演员和李莉、孙虹江、朱立喜、谢同妙、张豫美、黄耘瑛等编、导、音、美人才。 多年来,这一艺术群体,驰骋于海内外舞台,摘取了中国金唱片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上海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主配角奖、上海市优秀青年演“十佳”等桂冠。近年来创作演出的《舞台姐妹》获’98上海国际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和表演奖;《梅龙镇》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为上海大剧院度身定制的新版《红楼梦》,被称为“展示上海文化风采的标志之作”,荣获上海市国庆50周年献礼剧目“优秀剧目奖”。 2001年,剧院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委托管理。创作排演了《早春二月》、《木棉红》、《救风尘》、《被隔离的春天》、《珍珠塔》、《家》等多台大戏,两次举办了“我喜爱的上海越剧新秀”评比演出活动。现代越剧《被隔离的春天》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 剧院本着“立足上海、活跃华东、走向全国、开拓海外”的演出方针,成功举行了“上海越剧南方行”和“上海越剧西部行”等一系列大型巡演活动,做大做响上海越剧品牌,提升剧院竞争力。 [1] § 所获奖项 多年来,这一艺术群体,驰骋于海内外舞台,摘取了中国金唱片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上海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主配角奖、上海市优秀青年演“十佳”等桂冠。近年来创作演出的《舞台姐妹》获’98上海国际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和表演奖;《梅龙镇》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为上海大剧院度身定制的新版《红楼梦》,被称为“展示上海文化风采的标志之作”,荣获上海市国庆50周年献礼剧目“优秀剧目奖”。 2001年,剧院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委托管理。创作排演了《早春二月》、《木棉红》、《救风尘》、《被隔离的春天》、《珍珠塔》、《家》等多台大戏,两次举办了“我喜爱的上海越剧新秀”评比演出活动。现代越剧《被隔离的春天》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 § 对外交流 越剧 剧院曾为苏联、朝鲜、蒙古、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越南、阿尔巴尼亚、印度、印尼、缅甸、尼泊尔、阿富汗等国家的元首及政府领导人进行招待演出。并是建国后第一个出国表演的专业戏曲团体,先后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越南、朝鲜、新加坡、泰国、日本、法国、美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演出,赢得盛誉,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此外,还多次赴香港和澳门、台湾地区演出,受到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的热烈欢迎。 § 大事记 一、进京演出 晋京参加国庆2周年演出(1951年) 1951年9月23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上海越剧院前身)一行80余人,由华东文化部戏改处副处长伊兵和华东戏曲研究院秘书长苏堃领队,晋京参加国庆2周越剧 年演出。这是建团后首次进京,历时50天。带去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 《父子争先》、《宝莲灯》,招待全国各地来京观礼的代表和部分外国贵兵。《梁山伯与祝英台》由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等主演;《父子争先》由吴小楼、李月芳等主演。毛泽东主席于10月7日、周恩来总理于10月14日先后在怀仁堂观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出。15日,毛主席又在怀仁堂观看了《宝莲灯》的演出。《父子争先》一剧,是为了配合全国抗美援朝运动而编演的,受到了首都各界的欢迎和好评。10月20日起,3个剧目在首都公演。在此期间,范瑞娟应邀列席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三次会议。 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52年) 1952年10月6日,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首都北京举行。我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参加了华东区演出代表团赴京参演,参演剧目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展演剧目有《白蛇传》、《卖青炭》、《桑园访妻》。会演期间,毛泽东主席陪同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泽登巴尔,在怀仁堂观看了由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主演的《白蛇传》。周恩来总理在家中接见了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人。 进京招待金日成,演出《西厢记》(1953年) 为了庆祝中朝协定的签订招待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于1953年10月亲自给剧团下达了排演《西厢记》的任务,并指名袁雪芬饰崔莺莺,范瑞娟饰张珙,傅全香饰红娘。本剧在10月下旬赶排后赴京。11月23日晚在怀仁堂招待演出,周总理陪同金日成一起观看。12月1日,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联合召开了该剧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田汉、阳翰笙、光未然、张庚等人。 参加国庆5周年进京演出(1954年) 1954年9月29日,由一团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主演的《西厢记》再度进京,在怀仁堂招待应邀前来参加国庆5周年典礼的罗马尼亚、蒙古、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越南、阿尔巴尼亚等8国政府代表团及各国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员。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陈毅、李富春、秘书长习仲勋,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副部长周扬,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等出席作陪。10月22日晚,该剧又招待印度总理尼赫鲁及其女儿英迪拉·甘地夫人,周恩来总理陪同观看。 总政小礼堂慰问解放军(1955年) 越剧 1955年1月20日,二团携带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春香传》抵京,在总政小礼堂为解放军作慰问演出。该剧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外务省安孝相翻译,华东戏曲研究院编审改编,庄志执笔。2月间,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在北京天桥剧场观看了该剧的演出,并到后台会见了演职员。 庆祝建国十周年演出(1959年) 1959年9月,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剧院携带《红楼梦》、《追鱼》、《则天皇帝》等剧目,进京参加国庆演出。三剧均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9月21日,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观看了《红楼梦》,其后周总理又观看了《评雪辨踪》。并到后台接见了演职员。9月23日,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剧院负责人胡野檎和主要演职员徐玉兰、王文娟、顾振遐、刘觉等20人,与大家作了长时间交谈,对越剧的发展、音乐唱腔和男女合演等问题,谈了看法。 参加部分省、市、自治区文艺调演(1974年) 1974年8月,国务院文化组举办了部分省、市、自治区(广西、湖南、辽宁、上海)文艺调演。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剧院以"上海越剧团"名义刚刚恢复演出活动,在党支部书记郑元勇(工宣队)带领下,携带了越剧学习"革命样板戏"《龙江颂》折子戏"闸上风云"和观代戏《银针颂》参加赴京演出上海代表团,于8月3日进京,该上海表代团由越剧、沪剧、淮剧三个剧种组成,带去剧目有"革命样板戏"《沙家浜·智斗》、《红灯记·刑场斗争》、《龙江颂·闸上风云》、《海港·壮志凌云》等,大小剧目共有17台,代表团共154人,剧院参演的主要演员有金采风、史济华、刘觉等。 调演期间,根据当时市委负责人的指示精神,成立了临时党委,领导各党支部狠抓了大学习、大批判,自始自终贯彻了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和批林批孔的精神。8月20日晚上,中央同志观看了汇报演出。那天演出时,天棚上电线冒火,电工周银根奋不顾身冲上去灭火并接上了电源,虽然他的手上被烫起了水泡,但终于排除了故障,保证了演出的正常进行。 参加全国第四轮戏曲调演(1979年) 为庆祝国庆30周年,剧院创作演出了反映周恩来同志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革命现代戏《三月春潮》 。1979年2月28日,剧院携该剧赴京参加了第四轮全国戏曲调演。这是文化大革命后的首次进京演出。剧中人物周恩来、铃娣、蒋介石、分别由刘觉、金采风、许惠泉扮演。该剧为戏曲打破了禁区,首次在戏曲舞台上塑造周恩来形象并用越剧曲调演唱。演出得到了首都专家和领导的肯定和好评,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演出二等奖。 三团赴京巡回演出(1986年) 1986年11月初,剧院两支年轻队伍汇集首都舞台:一支是以赵志刚为主的三团男女合演团,履行北京演出公司的协议,由吕瑞英同志率领,经南京巡回演出越剧 至北京;另一支是参加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演出团,在完满结束演出任务后,由袁雪芬、刘觉同志率领,从巴黎回到北京,向首都观众汇报演出《红楼梦》。三团演出的剧目为《花中君子》、《第十二夜》、《何文秀》等,主要演员有吕瑞英、赵志刚、许杰、孙智君、沈再平等。他们先后在北京人民剧场、工人俱乐部和民族文化宫演出。 11月4日,习仲勋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并在陈丕显同志的亲自安排下,演了二个专场:即11月8日在中南海演出折子戏《赖婚记》、《焚稿》、《断桥》、《引路》、《算命》,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等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剧终登台祝贺演出成功;11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八次会议演出了《花中君子》。同时还为首都文艺界演出了折子戏专场(评梅花奖)。从11月4日至20日,共演出17场,观众达2万人次。在京演出期间,中央和中央文化部、北京市的领导习仲勋、陈丕显、李鹏、叶飞、周谷城、彭冲、荣毅仁、李雪峰、杨献珍、罗青长、阮崇武、王蒙、高占祥、陈昊苏等观看了演出,还有越南黄文欢和赴京参加会议的上海市委书记芮杏文、副市长叶公琦等。 正在病中的邓颖超同志十分关心剧院的工作。11月5日,她在中南海寓所接见了袁雪芬、吕瑞英、赵志刚、刘觉、张国华、陈颖、华怡青、方亚芬等13人,作了亲切的谈话,勉励青年演员要"努力学习,尊重老师,青出于蓝胜于蓝"。 在中国剧协的协助下,于11月3日召开了记者招待会。11月17日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对《花中君子》 、《第十二夜》、《红楼梦》等戏进行讨论,听取首都戏剧界专家、新闻记者的意见。出席座谈会的有曹禺、袁鹰、刘厚生、郭汉城、李超、陈刚、李紫贵、苏红等。与会专家、学者盛赞演出成功,越剧后继有人。他们赞赏《第十二夜》中外结合自然,音乐流畅,"莎"剧又有越剧味道,对越剧开拓新题材具有积极意义。 新版《红楼梦》进京演出(1999年) 越剧 1999年12月1日,由何俊任团长、尤伯鑫任副团长的上海越剧院赴京演出团一行217人,携带了以徐玉兰、王文娟为艺术指导,苏石风为舞美指导,钱惠丽、单仰萍、郑国凤、王志萍主演的新版《红楼梦》抵京。3日至6日在北京保利剧场向首都领导和广大观众进行汇报演出,共4场,演出获得了成功。 《红楼梦》曾在1959年、1962年、1986年三次进京演出。事隔13年之后,它又以新版本亮相于京城,受到了首都观众的高度赞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尉建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等党政领导观看了演出,并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文化部副部长李源潮说,"国庆50周年,到北京来的精品剧目很多,《红楼梦》是精品中的精品。"中宣部徐光春看了戏后说,"《红楼梦》是思想艺术具佳的精品。"期间,《人民日报》、《文化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环球广播中心等多家宣传媒体,作了相当热烈的报道和宣传。上海文汇新民报业集团驻京记者站负责人唐斯复,还特地在文化部主持了剧组领导、主创人员、主要演员和老艺术家与新闻界的见面会。首演后他还组织了北京戏剧专家的座谈会。 会上,刘厚生、龚和德、黄宗江、周育德等一批专家,对该剧作了高度的评价,说"这部戏让戏曲界感到振作,这种演出方式体现出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很了不起,很有价值";"这个戏风格对了……极其华丽,然而也很清丽"。中国戏剧家协会也专门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对该剧的编、导、音、美、演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为了确保进京演出的质量和成功,临行前剧院还专门成立了临时指挥部,由总经理何俊任总指挥、党总支书记尤伯鑫任常务副总指挥,下设行政后勤、装台运输和宣传3个小组,对剧组成员进京前后作了多次动员。剧组党支部还分别召开了党团员会议,要求大家以良好的形象--台上台下的形象,为上海争光,为剧院争光。剧组在胜利完成任务后,于7日返沪。 二、出国演出 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访问演出(1955年) 1955年6月19日,以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由团长许广平,副团长张东川,秘书长王志成,副秘书长胡野檎率领启程赴德志意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这是年初刚成立的"上海越剧院"首次组成的出国访问演出团,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界首次以一个完整的地方戏剧种组团出国访问。随地的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振遐、苏石风、幸熙等,剧目有《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演出团於6月30日抵达柏林。7月2日起在柏林人民剧场首演《西厢记》 ,观众情绪很高,谢幕达9次。5日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 谢幕达19次。后在德累斯顿,两剧都受到欢迎,谢幕竟达28次之多!期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并上台接见了演职员。7月11日赴莱比锡,13日起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7月26日在柏林参加欢迎从日内瓦4国政府首脑会议归来的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的群众大会。大会结束时,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与剧团同志一一握手。7月28日下午4时,格罗提渥总理,波尔茨外长会见了剧团同志,格罗提渥总理会见中高度赞扬:中国人民在和平事业中起着很大作用……越剧团来此访问演出不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政治事件。 月29日晚上举行告别会,7月30日离开柏林前往苏联访问演出。 演出团於7月31下午5时40分到达苏联的布列斯特,8月1日起在明斯克、莫斯科演出了《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受到了苏联人民最热烈的欢迎,观众们不但用一次又一次的鼓掌来表示他们的欢迎,而且在散了场后还不肯离开。《西厢记》轰动了整个莫斯科,共演出七场,但报上发表的评论文章就不下二十篇,认为我们的戏剧传统是很优秀的和独特的,我们的戏是完美而和谐地把戏剧、歌唱、舞蹈、音乐、绘画、刺绣、雕塑糅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莫斯科的二位医学院的大学生每场必看,她们说?quot;你们这样好的艺术,看一遍是不够的,要看一千遍!" 8月15日晚上,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米高扬、别尔乌辛等观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到剧场休息室接见了剧团的演只员,伏罗希洛夫还亲手把一束束鲜花分送给被接见的同志。 9月9日,在莫斯科演毕《西厢记》后,苏联将"惊艳"一场拍成了电影。演出团在苏联一共访问演出了一个半月。於9月10日离开新西伯利亚回国。9月18日回到北京,向首都人民进行了汇报演出。11月4日返回上海。 赴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1959年) 根据中越文化合作协定一九五九年执行计划,剧院组建成"中国越剧团",于1959年2月17日至4月3日在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了一个半月。团长徐平羽,副团长兼艺术指导吴琛。主要演员有徐玉兰、王文娟、吴小楼、金采风等,演出剧目为《红楼梦》、《追鱼》、《党员登记表》、《打金枝》、《断桥》、《评雪辨踪》等。在首都河内,纺织工业中心南定,农业地区太平、江北,煤矿区鸿基、锦普,著名港口及大工业城市海防,革命老根据地宣光以及北兴海水利工地9个地方,共演出28场,观众逾20万人次。另在主席府演出小节目一次,参加越南戏剧界"抗议富利惨案斗争周"演出一次。为庆祝越南劳动党生日,3月2日在河内广场演出了《党员登记表》,范文同总理出席观看。 整个演出受到了越南领导、报刊及观众的一致好评。越南文化部长黄铭鉴说:"中国越剧团在越南的演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取得这些巨大成就的原因是: 第一,你们有着高度的艺术水平; 第二,你们有着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三,你们有着高度的服务精神和对越南人民的高度热情。 越剧 "报刊评论说"红楼梦发挥了原著巨大的艺术魅力和光辉的民主思想,使我们不仅获得了直接的艺术享受,而且还能够深刻地理解了这部具有人民性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杰作的思想价值。"观众的反唤尤为热烈,每场票子都被抢售一空,甚至在开演前四五个钟头就排队入场,许多人坐在湿地上或站在泥水里看戏,衣服湿了、鞋子浸了水都不管。 期间,胡志明主席2次接见全团人员并合影,授予剧团越南民主共和国一级劳动勋章和一面"团结和友谊"的锦旗以及亲笔签名的照相本1册;范文同总理曾3次出席观看,并到后台与演员见面;文化部也授予了剧团"欢迎越中两国人民的文化锦旗一面。 在越期间除演出外,剧团还和越南文化艺术界座谈联欢共13次,促进了中越文化交流。 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1961年) 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文化省邀请,剧院二团组成了"中国上海越剧团",团长为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朱光,袁雪芬任副团长,章力挥任秘书长,一行50余人,於1961年9月5日晚离开上海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9月8日起至10月18日,进行为期40天的友好访问演出。随去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及编剧徐进、舞台设计苏石风等。带去的剧目有《西厢记》、《红楼梦》和根据朝鲜国立古典艺术剧场演出本改编的朝鲜民间传说剧《春香传》以及小型剧目《盘夫》、《打金枝》、《挡马》等。剧团先后在咸兴、开城、新义州、平壤、元山等5个城市,进行了25场演出,受到了2万多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每场演出,剧场走道上往往站满了观众,部队同志为观摩演出竟从老远的地方跑步而来,郊区的农民从几十里外赶来买票,使剧团同志深受感动。李灿副委员长代表平壤市劳动人民向剧团赠送了一面锦旗,上书"以鲜血凝成的朝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团结永世长"。 10月12日晚,朝鲜党政领导人金日成、崔庸健等在平壤牡丹峰剧场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演出结束后,金日成、崔庸健同志在休息室接见了团长朱光,并向全体团员表示感谢。期间,《红楼梦》一剧还特为庆祝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作了演出。朝鲜党政领导金日成、崔庸健等和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以科兹洛夫为首的苏共中央代表团观看了演出。剧团于10月18日结束访问离开平壤回国。回京后在首都人民剧场,进行了5场汇报演出,受到了首都观众的喜爱和欢迎。30日,剧团回到上海。 赴日本国作商业性演出(1983年) 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中部日本放送的邀请,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5周年之际,剧院组成了以中青年演员为主的"中国上海越剧团",一行53人,在团长越剧 吴琛、副团长郁仁民、秘书顾振遐率领下,於1980年11月17日下午2时飞赴日本进行商业性演出,带去剧目为《红楼梦》,参演的主要演员有沈于兰、汪秀月、朱雪莲、李萍、华怡青、陈颖、胡敏华等。这是剧院首次访日,也是第一次在资本主义国家演出。这次演出,北至北海道隔岸相望的青森市,南至九州南方城市熊本,行程4千1百多公里,历进25天,先后在彦根、名古屋、横滨、东京、松户、仙台、秋田、青森、甲府、神户、熊本、广岛等12个城市,共演出了17场,观众近2万人次。 演出受到了观众及报界的称赞。11月24日《东京新闻》以"光彩夺目的舞台,欢快明朗的表演"作了报道,称赞为"优雅的动作、悲惨的结局和华丽的舞台,几乎使观众着了迷"。报道反映当黛玉死去贾宝玉质问紫娟时,"剧场情绪达到了高潮,甚至有观众有用手帕擦去同情的眼泪。"神户一位汤姓的侨胞,全家老小10多人都来看了演出,说"坐在剧场里看戏就象身在祖国,格外的亲切"。横滨的台湾籍学生看戏后对大陆留学生说:"戏演得太好了,我们在台湾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的演出。"负责接待并全程陪同的中部日本放送代表鬼头辉三表示满意,说"演员虽年轻,表示希望越剧再次访问。 在松户市圣德学园(女子大学)包场的一场演出,校长川并弘昭亲自带领教师和学生观看,作为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次机会;仙台市东北大学文学部的学生特地组成了"红楼梦观赏班",看戏前专程请吴琛团长介绍越剧《红楼梦》;大阪外国语大学的一些学生,在神户看了戏特地赶到剧团住地,表示"看了你们的戏,使我们对中国文化艺术更加向往,我们更希望能到中国去留学了!" 越有民族性就越有国际性。日本观众普遍反映,《红楼梦》无论剧本、音乐等,都体现了一个"美"字,有的观众激动地说:"我全看懂了,如果不用译意风,我也一定能看懂,我和周围的人都掉眼泪了" 演出期间,横滨市长细乡道一,向剧团赠送了横滨市"金钥匙";广岛市长荒木武会见了吴琛团长等人。演出至12月13日结束。 赴法国演出(1986年) 为加强中法两国人民的友好联系,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组织委员会和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拟定1986年艺术节为"中国年"。他们委派执行委员玛可维茨小姐前来中国,选中了剧院《红楼梦》为演出剧目。为此,剧院组成了由艺术总指导袁雪芬、团长干树海、副团长刘觉、秘书陈承秉为领导的访法演出团,全团57人,其中演员26人,全部是青年演员,她们是陈颖、华怡青、胡敏华等,携带剧目《红楼梦》,于1986年9月21日,抵达法国巴黎。 演出团从9月22日起至10月27日,经巴黎、格勒诺布尔、里昂── 维勒班、拉罗舍尔、南锡、勒阿佛尔等6个城市,共演出16场,观众达18 000余人。 演出受到了舆论界、专家门、观众、侨胞的热烈欢迎,取得了为艺术节主席和执委们的"意料之外的成功",他们说,"观众的反映非常、非常强烈"。名誉主席、前文化部长米歇尔·居伊说:"我们感谢中国政府派出这样好的艺术团来法国演出","感谢中国政府允许我们挑选这样好的剧院、这样好的剧目到法国来演出。"法国文化界权威人士、法国"文化活动机构研究会"主席、法国"全国艺术传播局理事长保罗·比奥说:"法国舆论界是很苛刻的,你们的演出得到了热烈的、公正的评论,并使法国观众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观念有了根本的变化。"就连玛可维茨小姐也激动地说:"演出效果出乎我意料的好,向你们热烈的祝贺。" 越剧 首演结束,蓬皮杜总统夫人、米歇尔主席、汉学家巴贝诺、曹克强大使夫妇和玛可维茨小姐均上台祝贺。蓬皮杜夫人说:"看到这样的演出很高兴,演员的表演和各方面的技巧都很高。" 在外省市的演出中,反应也很热烈,格勒诺布尔市和里昂-- 维勒班市两位市长,均向艺术指导袁雪芬颁发了荣誉勋章。10月23日,勒阿佛尔市市长向艺术总指导袁雪芬、团长干树梅、副团长刘觉颁发了荣誉公民证书,表彰演出团为增进中法文化交流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首场演出之前,法方舞台人员惊慌万分地告诉演出舞台监督孙虹江:接到来电说台上有炸弹。孙虹江此时正想按电钮开场演出,他镇静地决定不通知观众席中的团部领导,接待法国警察全面检查。扮演贾宝玉的陈颖、林黛玉的华怡青、贾母的胡敏华和大观园的丫环们均已二侧候场,她们没有离开艺术岗位都站在原地不动。心里真是紧张的,因为这几天巴黎经常在爆炸,"但我们来干什么的呢?要死,死在一起!"这是她们的回答。检查排除了险情,一场虚惊,致使误场了20分钟,但锻炼了我们青年一代演员的应变能力。 赴新加坡作商业性演出(1987年) 1987年月11月20日至12月12日,剧院红楼剧团在新加坡作商业性演出,演出团团长徐玉兰,副团长王文娟、王礼炳。主要演员有徐玉兰、王文娟、钱惠丽、王志萍、单仰萍、张月芳、汪秀月、曹银娣、孟莉英、许矞云、郑采君、周宝奎、郑忠梅等。演出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皇帝与村姑》、《华丽缘》、《碧玉簪》、 《珍珠塔》等8台大戏。演出是在当地豪华的嘉龙剧场,共演16场,观众2万人次,赢得了大批浙江籍观众的喜欢。一些香港、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的观众也纷纷越洋订票,前来观摩,有的连看16场,在当地掀起了一阵"越剧热"。有趣的是,剧场中的观众有说潮洲话的,有说闽南话的,有说海南话的,有说广州话的,有说台山话的,加上江浙话的,英语等,顿时成了语言博览会场。从五湖四海汇扰来的观众深深地被精湛的演出所征服,异口同声地赞扬:越剧越来越迷人,越来越进步,后继有人,希望你们再来,多来!要求演员签名、合影的观众纷纷涌向后台,涌向车前,涌向剧团下榻下的饭店。 12月4日,新加坡第二副总理王鼎昌观看了《追鱼》,演出休息时会见了徐玉兰、王文娟以及演员代表王志萍。他连声说:"好极了,美极了!"并特地安排电视台进行录制。 赴泰国进行商业性演出(1988年) 1988年12月19日至1989年1月6日,剧院红楼剧团应泰国卜蜂、正大集团的邀请,经中国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由徐玉兰任艺术指导,周渝生任团长,王文娟任副团,率一行47人赴泰国进行了为期19天的商业性演出Q莩鼍缒课蹲酚恪贰ⅰ读荷讲胱S⑻ā贰ⅰ逗炻ッ巍贰?br> 在泰国演出共12场,其中彩排一场,义演3场,一场收入120万株赞助给了柿知泰慈善基金会,一场收入赠献给了泰国南乡水灾人民,一场收入40万株赠献给了泰中友好协会作了建设基金。商业性演出共9场,演出地点在泰国曼谷朱拉大学礼堂,座位1800个,几乎场场爆满,观众达2万人次。 演出受到了泰国王室 及其他有关方面的重视。泰国王孙女拍翁昭博差腊吉滴耶帕观看了首场演出,皇室亲属、官员陪同观赏。国务院副院长蓬沙拉信先生及越剧 夫人、泰中友好协会副主席李景河先生及夫人、泰国民党党魁前交通部长乃沙目先生,前国务院院长及夫人以及泰国各界知人士,各大财团要人都先后来观看了演出。 彩排一场《追鱼》一炮打响。鲤鱼精一出场就博得满堂掌声,不少观众为精湛的演出而感动得垂泪,许多观众在休息时赶紧到售票处去买后几天的票,不仅自己买,还给亲友买。 彩排成功,声誉大振。《新中原报》以"满堂彩声话《追鱼》"为题写道:"首场《真假包公》,又名《追鱼》,泰文译为《包文拯捉妖》,神话故事,雅俗共赏,所以全场爆满,满堂彩声。"许多观众是从曼谷附近的郊区坐了三轮车来的。31日那天原来担心票卖不出去,因为泰国人有吃年夜饭的习惯。结果出乎意外,不仅爆满,座位还加了又加。在观众的要求下,后来还加演了2场。有几场为了加座连后台演员的化装用椅也用上了。有次,连东道主李副总裁及董事长也没有座位?quot;我们没有位子坐,说明演出成功。" 13人组成的乐队也得到了泰国观众的赞赏。人员虽少,但配合默契。观众评价说:演奏雄壮如千军万马,细腻处如蝴蝶穿花,比西洋人的"新福尔"精彩多了。 越剧初次赴泰国演出获得了成功。大家深深体会到:艺术性强,水平高的剧目不论在国内国外同样受到欢迎,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赴美国进行商业性演出(1989年) 1989年5月17日至6月23日,剧院组成以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为艺术总指导兼团长、徐乃光任副团长的访美演出团,应美国万丰公司卜啸龙邀请,一行25人赴美国进行商业性访问演出。5月中旬到达美国后,先后在纽约丕士大学、林肯艺术中心、新都戏院、旧金山金都戏院等地演出。上演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和5台小戏,随行主要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金采风、陈琦、沈于兰、张国华和特邀的毕春芳、张小巧、胡佩娣等。随同演出的还有童双春、王双庆的独脚戏。首场公演于5月26日的纽约丕士大学,连演5场,属中等规格;5月30日夜,应邀在纽约林肯中心演出,那是高规格的带有荣誉性的艺术活动,此外还有唐人街新都戏院连演7场,是普及性的。在旧金山,原定演出3场,但欲罢不能,只得再加演一场,共演17场。访问演出历时35天,於6月23日载誉而归。 赴欧洲五国演出(1990年) 1990年1月,应欧洲五国华侨组织的邀请,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组织了以卢振琪为团长的15人"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其中4人为剧院的范瑞娟、吕瑞英、张桂凤、陆梅英),在春节前夕赴西德、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法国访问演出,历时20多天,行程数万里。范瑞娟等带去的为优秀保留剧目《打金枝》。该剧需演员6人,其中2人为宫女。演出时宫女由代表团其他人员顶替;没有伴奏乐队,就用卡拉0K音带。同时自己搬道具、自己梳头化装、自己着装等,这对从艺均已几十年的4位著名演员来说,难度够大的。但她们不怕困难。相互帮助,共同努力完成了演出任务。 越剧 1月21日下午1点,他们乘飞机从北京出发,飞行10多小时到达西德的法兰克夫,到达时已是当地时间晚上8点光景,来迎接的大使馆同志告诉说:他们邀请了华侨和外国友人,要在当晚10时准时演出观看。时间十分紧迫,代表团成员二话没说,连晚饭也来不及吃了,立即打开箱子,着装化装,匆忙上阵,打响了第一炮。演出结束,已是翌日清晨1点多钟,大家才歇息吃晚饭。 稍事休息,又于当天早上7点乘车赶往比利时。赶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已是晚上,可巧又逢 上了当地百年未遇的大风暴。华侨们顶风冒雨,仍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演出。为了满足华侨的要求,于深夜12点。又连演了2场,受到了侨胞和外国友人的阵阵鼓掌欢迎。其中不少华侨是浙江人,他们激动地说:"我们有几十年未看到祖国的戏曲,今天听到乡音感到亲切,好象回到祖国一样!"一位华侨老太太特地赶到大港口安特卫普观看演出,她深情地说:"你们演得真是太好了!祖国强大,我们在国外的华侨亦自豪。" 大年三十和年初一,代表团穿越了卢森堡、比利时、荷兰三个家,进行了紧张而频繁的演出。睡眠少,就在车上打瞌睡,时间紧,就在车上化装。经过大家努力,于2月15日胜利归国。 赴泰国演出(1990年) 应泰国正大集团之邀,剧院红楼剧团于1990年12月7日再次启程赴泰国演出。演出团由文化局领导姚渝为团长,副团长兼秘书宋玉华,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为艺术指导。带去剧目有5出大戏:《碧玉簪》、《孟丽君》、《皇帝与村姑》、《红楼梦》、《追鱼》。主要演员全由青年担任,她们是:钱惠丽、王志萍、单仰萍、吴国兰(卢湾越剧团)、张学芬(海宁越剧团)、郑国凤等。 演出又一次受到了泰国观众的热烈欢迎,认为演技高超,"连晚来观众爆满,把整个朱拉大礼堂,拥得水泄不通。"(报刊语)演出风靡了京华人士,有的连看10次,还欲罢不能!11日晚,在朱拉隆功大学礼堂,举行了一次慈善义演,全部收入,赞助柿知泰慈善基金会,并奏请皇储妃拍翁昭沙娃里殿下,御驾赐观。 在《孟丽君》完场后,大使馆武官周江大校、泰国澄海同乡会副理事长蓝健龄、泰中友好协会来兴府分会主席陈锡洲等登台向演员们献花,祝贺演出成功。 在泰国演出期间,还应邀到泰国皇宫献演。 赴泰国进行商业性演出(1995年) 为祝贺中泰建交20周年,由泰国正大集团邀请,泰国发展农林生活慈善基金会筹办,剧院红楼剧团,由丁志愿任团长、薛允璜任副团长,率一行55人於1995年越剧 3月14日晚9:30抵达泰国曼谷,作商业性演出。携带剧目有《追鱼》、《真假驸马》、《桃李梅》、《莲花女传奇》、《紫玉钗》、《红楼梦》等6台大戏。主要演员有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陈颖、郑国凤、胡敏华等。 演出安排在剧团宿地附近的璇宫戏院,500余席位,票价为1000株、600株、400株三档,从3月17日起至4月2日,共演出16场(其中2场义演)。 此次赴泰演出,较前两次有所不同,演员阵营新、演出剧目新,从而赢得了新观众。除《红楼梦》、《追鱼》两剧之外,其余4台均为新戏,观众看得投入,加上舞台美感上采用现代派手法,倾倒了不少人,许多潮剧迷转为越剧迷。每场演出均为观众自己买票,上座率在70%以上。到最后两场,剧场爆满,连横直走道上加了好几排座位。正大集团副总裁李绍祝的夫人为亲朋好友代购票就达20多万株,许多观众几乎每一台戏必看,普遍反映这次阵营比前两次强大、整齐、演员个个年青漂亮,舞台上光彩耀眼。就连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除"红"剧连看2场外,其余每台戏必看一场,他自称为是个"破例"。正大集团对每场演出均安排了礼宾献花。邀请前来观剧的有泰国前总理、国民党党魁察猜,春哈旺上将,泰中友好促进委员会主席李景和,泰国商业部部长、副部长,泰国前总理、现证券公司总裁,泰国王皇室成员,第一任驻华大使,挪威驻泰王国大使以及与正大集团联营的分布在美洲、澳洲、东南亚地区的大公司总裁等。 这次红楼剧团赴泰演出非同寻常,是担负着庆祝中泰建交20周年活动的重任。通过演出,扩大了影响,获得了好评,于4月6日圆满了完成了任务。 三、赴港、澳、台演出 赴香港演出(1960年) 1960年12月23日至1961年1月26日,剧院以"上海越剧团"的名义,在团长白彦、副团长袁雪芬率领下,一行70多人赴香港演出。这是建院以来的首次赴港,也是建国以来越剧第一次进港演出。演出剧目有大戏《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金山战鼓》、《追鱼》,小戏《打金枝》、《阳告》、《行路》、《断桥》、《拾玉镯》、《做文章》、《评雪辨踪》、《盘夫》等。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及男演员史济华、刘觉、张国华等。12月20日,剧团到达香港。当晚,曾庆、高坠两戏院董事长何贤设宴招待全体团员,香港各界人士400多人参加。演出是在曾庆、高坠两戏院举行,从12月23日起至1961年1月26日止,共演出36场,观众6万人次以上,其中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 23日晚在九龙普庆戏院首演《红楼梦》。精湛的艺术,受到了全场1700多名观众的热烈欢迎,台下不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团长白彦、副团长袁雪芬率领全体团员一再谢幕。 越剧 演出轰动了香港。24日演出的《西厢记》22日一早票就卖光了,有些观众是21日中午就到戏院门口排队,到半夜,带着铺盖来排队的人更多。有的观众索性3人成组,搞一辆小汽车停在旁,一人先去排队,留下2人坐在汽车里休息,然后挨次轮替排队,四五十元港币一张的票,黑市竟卖到了300元,就连报纸上也用头条标题写道:"越剧团的演出疯魔了港九观众!"一位纱厂老板看了演出后,佩服得"叹为观止",认为是难得看到的"具有世界水平的艺术"。他还说,虽没有亲眼看到祖国建设的面貌,但从艺术上的成就可看出祖国建设也一定有着飞跃的进步。 27日晚,应九龙红磡山谷山火灾急赈委员会的邀请,在曾庆戏院义演了《西厢记》一场,为受灾同胞筹到救济款港币11多万元。 通过演出,剧团和当地文化界、戏剧界、电影界、曲艺界、音乐界、美术界、新闻界、工商界以及妇女界的许多人士进行了恳切的会见和交流,建立了亲切的友情。 演出任务胜利完成,剧团于1961年2月1日离港回到广州,2月9日返回上海。 赴香港演出(1980年) 为满足港澳越剧观众的要求,由香港联艺娱乐有限公司和上海文化艺术经理公司经办,剧院再组赴港演出团,在团长方行、副团长吴琛带领下,一行61人于1980年11月17日乘飞机离开上海前往香港演出,所携剧目为《孔雀东南飞》、《西园记》、《盘夫索夫》及折子戏《楼台会》、《送凤冠》、《书房会》、《前见姑》和《踏伞》。主要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金采风、陆锦花、徐天红、丁赛君、周宝奎、陈琦、孟莉英等。从11月19日起到12月9日,连演21天,演出24场,观众达4万多人次。 事隔20年,越剧重临香港引起的轰动是所料不及的。戏院门前车水马龙,道路为之阻塞。戏票在演出团来到之前已被抢买而空。不仅风靡港九,还吸引了好些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华侨,远涉重洋,一睹为快,有位从美国飞来的越剧迷,一连看了20多场尚意犹未尽,为了买到戏票,东奔西走,竟扭伤了脚踝都不顾。有许多观众一看再看,说:"越看越好,越看越美,越看越爱,越看越妙!"期间,香港22家报刊发表了报道及评论文章等计有293篇幅、图片149幅之多,从编、导、演、音、美各个方面给予高度的评价。新华社香港分社李冲副总编说:"越剧团带动了香港的太太,太太带动了先生,先生带动了社会"。演出为统战工作铺了路。 在港期间,剧团接触了许多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通过与他们交朋友、做工作,建立了友谊。不少台湾同胞听到乡音后,倍感亲切,激发了爱祖国、爱家乡的强烈感情。12月11日。剧团结束演出离港,于12日返回上海,在港总共23天。 赴香港演出(1983年) 应香港越剧票友协会邀请、联艺娱乐公司主办,剧院组团于1983年3月17日起,在香港作短期公演。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任团长,副团长张成之。这次赴港演出是继60年和80年后的第三次,演出三出大戏《李娃传》、《凄凉辽宫月》、《春香传》及一台折子戏《打金枝》、《阳告》、《黛玉葬花》、《回十八》、《寄方》、《三难新郎》等,主要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陈琦、金美芳、张月芳、李璐、郑忠梅、陈兰芳、钱妙花、筱桂芳、竺菊香等,一行60人,分两批先后离沪赴港。第一批13人于3月13日出发,第二批于3月15日出发。剧院原无此赴港计划和打算,中演公司也越剧 已明确由浙江越剧赴港,剧院是访日。但1982年11月12日接中央文化部正式通知,要剧院赴港,才仓促成行。中宣部通知不宜带《孟丽君》去,才决定带《春香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桃李梅》。然而投排后,港方邀请单位提出将《梁祝》、《桃李梅》改为《李娃传》和《凄凉辽宫月》,故又变更部署。不巧,傅全香突发乳房癌,进院手术,《李娃传》中李亚仙一角被迫换人,根据港方要求,将原定留沪支撑一团演出的金采风补进演出团。(后傅全香手术结束亦赴港)几经周折,时间十分紧张。3月17日演出团于在新光戏院首场义演折子戏。从3月17日至3月31日,先后在新光和九龙的百丽殿戏院共演出16场,每场均全院满座,观众达26 200人次。 演出又一次风靡了港九!一位观众这样说:"在你们演出的这段时间,使我们在香港的老年人精神愉快,中年人心情舒畅,年轻人高兴欢乐。你们3来年一次,时间太长,最好半年,顶多一年一定要来一次!"也有的观众拉着团领导的手埋怨:"很多人买不到票,你们为什么演期这么短?这么快就要回去?下次什么时候能再来?"这是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民族艺术的热爱,对越剧艺术的热爱。有的观众买了一张票,二三个人轮流换进剧场观看。不少观众散场后,聚集场后,深夜留连不去。特别是最后一场,观众欢呼达到高潮,演员和团领导一再谢幕,并把观众献上的鲜花一朵朵抛给观众,观众兴奋地说:"这样的盛况,在香港是很少见到的"为此,报刊发表了不少评论、报道等文章,计有170篇之多,图片也有125幅,对演出作了热情的报道和很高的评价。 这次演出是艰苦的,16天折装台13次,连续工作了7个通宵(舞台队),尤其是在百丽殿,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少同志比喻为"想不到比上山下乡演出还要艰苦"。他们靠团结战斗的集体力量,坚持了演出,创造了奇迹。 演出既满足了老观众,又争取了新观众。据说光从台湾、日本、美国、新加坡赶来的观众就有300多人。演出团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对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对香港社会的稳定,对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起了很好的沟通作用。 赴香港参加"中国戏曲汇演"(1985年) 1985年12月,上海市组成了赴香港联合演出团,参加由香港市政府主持的"香港一九八五年中国戏曲汇演"。联合演出团由团长吴云溥,副团长刘觉、童双春(兼秘书长)带领。一行26人于12月17日抵港。联合演出团由剧院9名女青年(最大21岁,最小的17岁)和9名乐队、舞美工作人员,上海滑稽团4名演员和上海评弹团2名演员组成。他们是:陈颖、孙智君、华怡青、胡敏华、温沛、钱丽亚、章瑞虹、黄慧、李平、张如君。带去剧目有:越剧《赖婚记》、《黛玉葬花》、《焚稿》、《打金枝》、《拾玉镯》、《阳告》、《上路》;滑稽独脚戏《吃酒水》、《新老法结婚》、《南腔北调》及评弹《描金凤》片断等。 从12月19日起至22日,共演出4场,场场爆满,赢得满堂彩声。这充满着乡音、乡情的联合演出,很适合上海、江浙籍同胞的口味,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他们对剧院9名女青年评价很好,认为师承各个流派、功底厚实,不亚于浙江"小百花"。她们均第一次踏上香港舞台,且4天的演出全是她们压台,被观众称?quot;一束小百花,光闪闪水灵灵!" 演出结束后于27日演出团乘锦江轮离港,30日返沪。 赴香港进行商业性演出(1986年) 越剧 1986年5月,剧院应香港联艺娱乐有限公司的邀请,组成了以"上海越剧团"冠名的赴港演出团,团长乐美勤,副团长吕瑞英、纪乃咸,秘书长卫震华,袁雪芬任艺术总指导。1986年5月11日,一行演职员68人抵港。该演出团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和临时团支部,党支部书记乐美勤,团支部书记赵志刚。主要演员有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赵志刚、陈琦、金美芳、沈于兰、华怡青、陈颖、许杰、史济华等。携带剧目有《红楼梦》、《花中君子》、《三看御妹》、《何文秀》、《彩楼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及折子戏《送凤冠》、《盘妻》、《赖婚记》等6台大戏和3台小戏。这次赴港,除张桂凤、吕瑞英以及中青年演员金美芳、沈于兰等外,基本上由赵志刚、华怡青、陈颖、胡敏华、孙智君、连玉烨、许杰等青年"担纲"主演了16个剧目中的10个。这是剧院首次在港推出这样一批青年演员。 演出是相当成功的,香港各种报纸纷纷报道:"新人唱做俱佳确可接班"、"戏未醉时人先醉"等。对男女合演作了肯定和认可。报刊报道、评论、专访等文章计有238篇,12万多字,图片117幅。 演出团出发之前,原以为香港观众不喜欢男女合演,甚至香港越剧票友协会主席刘浩清夫人告诫说:"男演员最多去2名,去多了观众反感,没有人买票。"剧院冒险,挑选了2台大戏、3个折子戏,6个男演员。结果当赵志刚的"叹钟点"一亮相,都称唱得好。接着《何文秀》、《花中君子》的演出,天天都有报纸称赞赵志刚为"尹派传人",几乎一时成了赵志刚热。最后一场《何文秀》演出,鼓赵志刚的掌声达50多次。原定在港演出17场,后因观众要求加演了5场,共22场。演出至6月11日结束。 赴港参加"上海戏曲晚会"(1987年) 应香港越剧票房邀请,上海组成了小型演出队,参加了由香港区域市政局主办?quot;上海戏曲晚会"演出。小型演出队由上海越剧院演员、沪剧演员、甬剧演员、滑稽戏演员14名组成,演职员共22人,由文化局孙肇基带队于1987年3月25日赴港。他们是:戚雅仙、毕春芳、沈于兰、陈琦、张小巧、万茜、陈东文、朱祝芳、童双春、李青、吴双艺、翁双杰、王盘声、徐凤仙等。演出剧目有越剧折子戏《哭祖庙》、《雀盟》、《赠塔》、《后见姑》等;沪剧清唱:"志超读信"、"陆雅臣求岳母"等;甬剧清唱"西湖十景"、"九子图"、"天要落雨娘要嫁"等;滑稽独脚戏《新南腔北调》、《调查户口》、《拉黄包车》等。演出6台不同节目,观众反响强烈,赢得满台彩,报道说:掌声如雷,观众的手都拍红了。 演出自1987年3月29日始至4月3日结束。 红楼剧团参加香港" '87中国地方戏曲展"(1987年) 1987年9月初,由香港联艺娱乐公司主办" '87中国地方戏曲展"活动。邀请了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陕西省华剧团、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吉林省吉剧团、天津越剧 市青年京剧团五大剧种参加。红楼剧团组成了40多人的参演团,徐玉兰任团长,王文娟、徐抗生为副团长,于8月28日赴港。参演剧目有《红楼梦》、《追鱼》、《皇帝与村姑》、《长乐宫》、《华丽缘》五台大戏。主要演员有徐玉兰、王文娟、钱惠丽、王志萍、单仰萍、张月芳、汪秀月、孟丽英等。演出13场,观众15 600人次。 9月1日晚,在新光戏院首演《红楼梦》一炮打响,被称为剧团"秘密武器"的钱惠丽、王志萍、单仰萍,被越剧观众一致公认为"越剧大师嫡传弟子",无论从扮相、身段还是神韵,颇具其师徐王风范,大受观众的好评和赞赏。徐王联袂登台献演《皇帝与村姑》、《华丽缘》,观众如痴如醉,轰动港九!演到最后两天,连从不售票放观众的新光戏院楼厅,也破例出票迎宾,盛况空前。五大剧种参展,被港报评为"五大剧种,齐放光华","越剧在港压倒一切剧种"。 演出期间,莅场欣赏越剧的有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知名人士霍英东、张有兴、张建华、王光英、俞振飞等。演出至9月11日止。 参与香港"上海戏曲艺术晚会"(1988年) 由香港越剧票房会长张文华、卜啸龙策划统筹,香港越剧票房和市政局文艺组邀请,上海组成了戏剧演出团,参加在香港市政局大会堂音乐厅举行的"上海戏曲艺术晚会"演出。演出团由越剧、沪剧、滑稽三个剧种组成,1988年4月23日,演出团一行20多人,在团长张福根带领下抵港。从4月25日起至4月29日,连演5晚,每晚均有三个剧种同场演出,剧目晚晚不同。越剧演出为折子戏《三笑》、《三看御妹》,沪剧有《庵堂相会》之"搀桥、盘夫",《雷雨》之"花园会"及《碧落黄泉》之"读信、临终"等,加上滑稽小段《叫花哥哥》、《水淹七军》、《电视世界》等。参演的演员有毕春芳、周雅琴、魏兰芳、张小巧、单林英、沈于兰、王少楼、吴小楼、陈少春、张东娟、徐涵英、茅善玉、徐俊、童双春、李青?5人。 赴香港进行商业性演出(1988年) 1988年5月下旬,剧院应香港万丰公司(香港越剧票房)经理卜啸龙先生之邀,组成了以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为艺术总指导、吕瑞英为团长的赴香港演出团,副团长为杨金福、纪乃咸,秘书蔡秀玉,一行40人于5月27日抵港,从5月31日起至6月13日在香港作为期14天的商业性演出。 演出团以剧院三团(男女合演)的青年演员为基本队伍,他们是赵志刚、史济华、张国华、孙智君、连玉烨等,著名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以及吕瑞英、金采风等也参加了演出。带去的剧目为《西厢记》、《劈山救母》、《汉文皇后》、《玉镯冤》、《花中君子》、《状元打更》6台大戏及《九斤姑娘》、《剔目》、《前见姑》、《后见姑》等2台大戏,在香港新光戏院公演16场,平均上座率8成左右,受到了香港观众的热烈欢迎。 如果说男女合演于86年在香港初步尝试的话,那么这次男女合演的成功则站住了脚跟。演出大部分不是靠组织而是由票房直接出票的,戏越演出票情况越好,其中几场基本满座(达九五成左右)。而且这次新闻舆论界对男女合演表现出异常的关注,短短14天,就有100多篇报道和评论。连平日很少反映大陆文艺的中右报纸--《今天日报》,也用半版篇幅报导了这次演出盛况,称越剧是"地方戏剧之首","最有号召力的剧种"。并称男女合演是"越剧皇子",提倡者是周恩来。越剧 不少报纸称赞这次演出剧目不是一味的爱情戏,而是"一出出新戏,借古讽今,有现代使命感。"特别称赞《汉文皇后》、《玉镯冤》和《花中君子》对现实有作用,应该多演。 通过演出,使三团的青年演员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对男女合演更加充满了信心,觉得男女合演事业大有希望、大有奔头。 "访美演出团"经港公演(1988年) 1988年10月18日,香港万丰公司经理卜啸龙先生向上海市文化局外事处、上海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公司发涵邀请上海越剧院组成"访美演出团"经港公演。11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批件同意由名誉院长袁雪芬为团长兼任艺术指导,率领越剧、滑稽团于12月赴香港商业演出,结束后于89年1月再赴美演出。规定赴港为24人,赴美为20人。后因美国纽约等地天气寒冷,故赴美演出延迟到89年上半年成行。 演出团主要演员有傅全香、金采风、毕春芳、张小巧、陈琦、沈于兰、胡佩娣、童双春、王双庆等9人。演出剧目有《十八相送》 、《回十八》、《楼台会》、《前见姑》、《赠塔》、《后见姑》、《三盖衣》、《送凤冠》,滑稽"各派越剧"、"双簧"等。这次赴港演出,主要是为了检验一下这些剧目的选择、演员的搭配是否适当,听取香港观众的意见和反映,所以它是赴美演出前的一次预演。 演出团于88年11月3日成立,5日正式开排,12月24日赴港,从12月30日首场演出至1989年1月1日,共3天,演出4场。演出十分成功,往往谢幕达数分钟之久。据卜啸龙先生反映,历次来港演出团中这次艺术质量最高,演员搭配是新的,有新鲜感。为此,香港的舆论也都比较重视,各报刊发表消息和评论共60篇,特别对老戏新搭配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演出团在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后,于1989年1月10日返沪。 红楼剧团赴港演出(1991年) 应宁波旅港同乡会有限公司邀请,由香港联艺娱乐公司主办,剧院红楼剧团组成了61人赴港演出团(包括演员28名、乐队15名、舞美队13名、对外文化交流演出公司代表1名),由局戏剧处处长徐抗生任团长,副院长薛允璜任副团长,红楼剧团正副团长丁志愿、吴兆芬任正副秘书长,著名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金采风任艺术指导,於1991年11月20日至11月29日,在香港新光戏院演出了6台大戏和2台小戏,计10天12场(其中一场为义演)。6台大戏为《红楼梦》、《紫玉钗》、《李娃传》、《真假驸马》、《桃李梅》、《莲花女传奇》:2台小戏为折子戏《黛玉进府》、《楼台会》、《书房会》、《送凤冠》及《打越剧 金枝》等。演出几乎场场客满,甚至爆满,观众达11 000多人次。 红楼剧团此行,是今年4月与原青年团调整合并后的第一次出访,成败得失,为上下左右、港澳各界所关注。由于全团上下努力,三位前辈艺术家的的认真把关,演出相当成功,仅24日日场一场折子戏,全场掌场声近90次之多,观众和报界反映:原来熟悉的钱惠丽、单仰萍、王志萍、陈颖、章瑞虹艺术上比前更成熟了:几位来港初露头角的方亚芬、章海灵、裴燕、张咏梅"出乎意料的满意","初到香港,一炮打响!" 此次演出,新剧目多,新人多,流派纷呈,各界反映:演员齐全,出类拔萃,令人欣赏!赞扬调整后的"红楼剧团面目一新","流派荟萃,剧目丰富,看了实在过瘾"。 此次演出还创下了两个史无前列:一是头天到港,第二天就公演;二是剧目一天一轮换,每晚都要通霄达旦,连续作战,团长徐抗生,秘书丁志愿带头苦干,自始至终与舞美队共同战斗,坚守在第一线。演出的最后一场是由香港妇女华东赈灾委员会主办,演出团三位艺术指导徐玉兰、王文娟、金采风及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与香港票友孔爱菊、赵小蝶、徐雪妹、刘泉瑜同台演出,政治意义特殊,轰动了香港!义演主持人是香港著名艺人汪明荃及大陆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秦文俊、张浚生亲自出席观看,刘海粟、周文轩、孔翔千、刘浩青等知名人士也热情到场。义演共筹得善款100万港元,此款不日即送予安徽省重灾区霍邱县人民用于重建家园。演出时观众群起鼓掌,台上台下按节拍热烈呼应,场面十分感人。义演结束后,演出团于12月2日返沪。 红楼剧团赴港参加"红楼梦文化艺术展"(1993年) 由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肖炎任团长,文化局戏剧处处长徐抗生和剧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尤伯鑫任副团长,红楼剧团团长长丁志愿任秘书长的赴港演出团,一行63人(演员28名、乐队16名、舞美队13名、团部5名、文化局对外文化交流公司代表1名。其中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金采风为特邀艺术指导),於1993年10月29日至11月20日,赴港参加了由香港文化艺术委员会、香港联艺机构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红楼梦文化艺术展》演出,先后在港岛的新光戏院和九龙的香港文化中心推出7台大戏,2台折子戏,成功地进行了16场演出,观众近2万人次。带去的7台大戏为:《红楼梦》、《西厢记》、《孟丽君》、《紫玉钗》、《孔雀东南飞》、《真假驸马》、《皇帝与村姑》;2台折子戏有《焚稿》、《哭灵》等。主要演员除特邀艺术指导外,还有钱惠丽、方亚芬、陈颖、章瑞虹等。 参加这次《红楼梦文化艺术展》演出的,除红楼剧团外,还有安徽黄梅戏剧团,江苏省昆剧院、香港的邓宛霞京昆剧团和鸣芝声粤剧团。11月2日晚首演的一场综合演出,就有4个剧种5个剧团串连汇演《红楼梦》,各自献上自己的拿手折子。这既是戏曲舞台上的创举,也是一场无形的交流赛。演出结束后,香港新华社社长周南、副社长张浚生以及安子介、庄世平等社会名流均上台祝贺演出成功。演出过程中观众已有不少议论,"红楼剧团的'焚稿'、'哭灵'最好看、最精彩、最完美"。第二天报界也称颂越剧《红楼梦》犹如"珠玉","以全场演出来看,上海红楼剧团所获得掌声最多,形象最动人心弦"。 这次演出,既倾倒了老观众,又吸引了一批新观众。红楼剧团因演期最长、剧目最丰富,拥有的戏迷也就最多。一些过去从未看过越剧的教授、学者、学生也纷纷前来观摩。同时也吸引了一些研究中国文学的外国专家,他们观后都说:"你们的戏很美,剧本很美,舞台很美,音乐也很美","你们剧团确实是国家一流水平"。报刊也评论说:"上海红楼剧团陈营鼎盛,精英汇集、流派纷呈","名师高徒共冶一炉","越剧名派皆有接班人"。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正大综合有限越剧 公司董事长翁炳荣等观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现在的红楼,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好",并亲切会见了徐玉兰、王文娟及红楼剧团现任各位领导。 红楼剧团参加第五届澳门艺术节演出(1994年) 红楼剧团一行65人(演员26名、乐队15名,舞美15名,行政4名,创作人员3名,文化部外联局1名,文化局对外文化交流公司1名),在剧院院长卫震华、副院长薛允璜、副院长兼红楼剧团团长丁志愿率领下,於1994年3月8日至10日分三批先后抵达澳门,参加由澳门文化司署主办,澳门市政厅资助的第五届澳门艺术节。应邀参加这次活动的文艺团体还有: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著名演奏家刘德海等。 红楼剧团此行为首次访澳,故接待规格隆重。11日上午新华社澳门分社副社长亲自接见了剧团领导和主要演员。澳门文化司署亦安排主要演员去澳门电视台作新闻直播、去澳门日报社接受采访。11日下午四时,文化司署还在剧团下榻的新世界帝濠酒店举行了红楼剧团访澳记者招待会。12日上午,文化司署司长布嘉丽女士又专门会见剧团领导和主要演员,预祝演出成功。 《红楼梦》被列为本届艺术节的重点演出剧目,12日晚在综艺1馆演出。该馆系体育场,舞台是临时搭起的,它与观众座位距离偏远。但演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倾倒了3000观众!澳门观众看戏一般比较冷静冷淡,可看《红楼梦》竟无一退场,情绪高涨,并给予雷鸣般的掌声。澳门日报一记者说:"你们的戏比黄梅戏好,我喜欢你们的《红楼梦》。"澳督韦奇立伉俪、澳门新华社副社长宗光耀伉俪、艺术节咨询委员会全体成员以及诸华、高树维伉俪、麦善道、贾乐安等知名人士到场观赏,并在演出结束后上台接见演员, 与演员合影留念。 演出虽仅一场,但报界反响强烈,刊出的文章却有10多篇,称赞"满台佳丽、花团锦簇"、"唱做俱佳,技艺精湛",《红楼梦》是"越剧皇牌好戏"等。演出结束后,剧团于4月14日返沪。 红楼剧团赴台湾演出(1994年) 由台湾"传大"艺术有限公司主办,剧院红楼剧团一行65人(包括市文化联谊会、记者各1名),在名誉团长袁雪芬、团长卫震华、副团长尤伯鑫、秘书长丁志愿、艺术指导徐玉兰和王文娟的率领下,於1994年5月2日至5月23日赴宝岛台湾演出,这是剧院自建国以来首次赴台湾演出。带去的剧目有院经典名剧《红楼梦》、《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及新编宫闱喜剧《孟丽君》 、抒情悲剧《真假驸马》、传奇剧《莲花女传奇》和一台精品折子戏。 3日至9日,由团领导,艺术指导和部分主要演员共11名先期抵台,进行以系列讲座为主的宣传活动,并与媒体、社团和观众朋友频繁接触。剧团到台后除彩排外,共演出11场,11日至16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7场:18日至21日赴台中、台南、高雄、中场演出4场(这4个地方是大陆越剧团首次去演出)。 演出的6台大戏和1台折子戏,色彩斑烂,流派纷呈,情韵各异,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和欢迎。不少国民党元老及将领也来观看。精湛的表演深深地打动了台湾观众,每一场演出结束,观众都会长时间起立鼓掌,久久不愿离去。许多观众情不自禁如潮般地涌向后台,围着演员签名、献花、合影、问候交谈,使演员无从脱身。为了保证演员的休息,不得不组织力?quot;抢出"在包围中的演员。面对如此感动的场面,台湾演艺界前辈、东亚艺术研究会荣誉理事邵鸣皋先生感慨地说:"这样如痴如醉的热烈场面,已是很久未出现了"。 与此同时,台湾报界也掀起了一股评论越剧的热潮,纷纷发表评论文章,盛赞剧院的综合艺术水平和演出阵营。一位教授在文章中称"越剧虽年轻,剧艺却成熟"。《自立晚报》载文称:"该团整体素质确为越剧界之佼佼者。" 《中国时报》赞誉:"由袁雪芬女士任首届院长的越剧院委实不同凡响,她们演出风格清新,剧目有创意,清一色的优秀女演员表演如繁花竟艳"。尤其对几出大戏,赞为"百演不厌的戏码",内容"通俗又隽永","堪称上乘"等,推崇备至。 这次赴台演出,满足了一批老观众的怀旧情绪。许多老观众是从大陆去定居的,"不少人是听着抒情优美的绍兴戏长大的"(《自立晚报》语),他们带着对越剧 袁、徐、王等人的珍贵的回忆,聆听了一遍又一遍的乡音,感慨万千!说:"能在台湾看到三位老艺术家,看到她们弟子的风采,这是缘份,也是福份。" 通过讲座、演出、又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大学生和教授学者。在台北,不少第一次看越剧的青年大学生被感动得流泪,纷纷表示:"我们太喜欢你们的戏了!"甚至为此跟踪到了台中再观摩剧团的演出。在高雄师大礼堂演出的那天,剧团还应教师学生的要求,临时增加了一场讲座。为此,台北越剧研究推展会负责人姜思章先生激动地:"你们有一批青年学生观众是非常可喜的,这次最大的成功是播下了种子。"有的大学生设想成立越剧社专门研究越剧,辅仁大学一位女教师还咨询电视录像资料有无出版,她打算给学生开越剧课。中央大学洪惟助教授在报上两次撰文评价越剧,确定了下一步的研究课题是越剧,并四次专程采访了袁雪芬。 在台期间,剧团领导和部分演员曾先后拜会了海基会辜振甫会长、焦仁和秘书长,拜会了台北浙江同乡会、联合报报系创办人王惕吾,会见了曾同红楼剧团由洽谈到邀演的太平洋文化基金会执行长张豫生等。交往中坚持原则,有礼有节,落落大方,以诚相待,互诉隔绝几十年的同胞感情,表达了希望早日三通和密切文化交流的迫切心情,气氛热情友好。 剧团的赴台演出,是很成功的,既扩大了影响,又赢得了声誉,达到了"传送乡音,以戏会友,切磋交流、扩大沟通"的统战目标。 赴香港演出(1996年) 为迎接97年香港回归,应香港上海戏曲协会邀请,剧院组成了76人演出团,事隔8年之后于1996提11月25日再度赴港演出。自11月26日至12月8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戏院连演13天,演出13场。献演的剧目为《红楼梦》、《王子复仇记》、《断指记》、《孟丽君》、《玉簪记》、《真假驸马》、《花中君子》和《曹植与甄洛》等8台大戏和2台折子戏。此次赴港阵营,荟萃了原红楼、明月两团演员,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并举。他们是:赵志刚、钱惠丽、史济华、张国华、单仰萍、陈颖、许杰、孙智君、华怡青、章瑞虹、郑国凤、章海灵、张咏梅等。 演出反响热烈,票价竟然高至500港元。不少报纸纷纷报道:"赵志刚旋风来港!""赵志刚八年再返香江!""俊男美女莅港"等,为香港回归,稳定港人民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红楼剧团赴香港演出(2000年) 应兆进文化娱乐(香港)有限公司的邀请,由贺平为团长、钱惠丽为副团长一行57人,于2000年3月28日乘火车抵达香港。此次带去大戏《玉簪记》、《风雪雨樵》、《碧玉簪》、《追鱼》、《孟丽君》,折子戏《爱歌》、《楼台会》、《断肠人》、《宝玉夜祭》、《葬花》、《焚稿》、《哭灵》等。主要演员有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陈颖、章瑞虹、华怡青、王志萍、郑国凤、章海灵等。3月31日至4月4日,在新光戏院共演出6场戏。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赴港演出兆进文化娱乐(香港)有限公司坚持不送票,不打折,完全是市场操作,这也为今后赴境外和海外市场演出探索一条新路子。据了解,六场演出卖座情况还是很不错的。香港观众对红楼剧团的这次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觉得整台戏演出质量是高的,戏也比较好看。 演员与4年前相比有很大地进步,个别主要演员的演出更是上了一个台阶,演员的演出十分认真、投入。在演出中不论是知名度高的演员,还是没有知名度的演员,只要唱的好、做功好、戏的故事情节好,观众都会给予热烈地掌声,每次演出谢幕时,几乎都要谢上三四次观众才肯离去。每场戏演出后,不少观众纷纷到舞台上,与我们的演员照相合影,尽管演员的演出已经很疲劳了,但她们始终坚持到最后,给香港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原来担心《风雪渔樵》对香港观众来说是个不太熟悉的新戏,上座率也许会差些,但出乎意料的是整场演出观众气氛特别热烈,多次受剧情感染而鼓掌。演出结束后,观众反响十分强烈,一致认为戏很好看,应该多演几场。从《风雪渔樵》的演出中,使我们看到,香港观众不但喜欢看老戏,也爱看新戏。只要我们有好的作品,同时有艺术质量作保证,加上演员努力认真地演好每一台戏,观众一定会欢迎的。4月6日返沪。 § 剧目介绍 传统剧与古代剧 《十一郎》 《孔雀东南飞》 《风雪雨樵》 《北地王》 《打金枝》 越剧 《汉文皇后》 《玉簪记》 《红楼梦》 《血染深宫》 《三看御妹》 《西园记》 《西厢记》 《李娃传》 《花中君子》 《孟丽君》 《春香传》 《追鱼》 《凄凉辽宫月》 《第十二夜》 《莲花女》 《情探》 《盘夫索夫》 《魂断铜雀台》 《则天皇帝》 《金山战鼓》 《碧玉簪》 《箍桶记》 《新版红楼梦》 《梁山伯与祝英台》 时装剧与现代剧 《三月春潮》 《忠魂曲》 《舞台姐妹》 《祥林嫂》 《鲁迅在广州》 《早春二月》 其它剧目 《蔡锷与小凤仙》 《蝴蝶梦》 《倩女离魂》 《寇准罢宴》 《舞台姐妹·饮恨》 《末代皇后》 《客店成亲》 《梅龙镇》 《沙漠王子》 《杨乃武》 《断指记》 《状元打更》 [1] § 主要作品 历年来,剧院创作、改编、整理的传统戏、历史戏和现代戏共300多出,产生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四大代表作,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影片,1954年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第八届国际电影节上,荣膺“音乐片奖”。不少剧目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荣获剧目奖、导演奖、演出奖、音乐作曲奖、舞台美术奖等。 进入80年代,剧院创作演出了《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汉文皇后》、《花中君子》、《孔雀东南飞》、《西园记》、《凄凉辽宫月》、《血染深宫》、《莲花女传奇》、《魂断铜雀台》、《第十二夜》、《王子复仇记》、《玉簪记》、《女皇与公主》、《舞台姐妹》、《杨乃武》、《风雪渔樵》、《沙漠王子》等一大批好戏。其中《血染深宫》荣获文化部和中国剧协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 § 主要活动 剧院曾先后赴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前苏联、越南、朝鲜、新加坡、泰国、日本、法国、美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 主要演员 剧院现有主要演员:刘觉(代表作品《鲁迅在广州》,《三月春潮》),单仰萍(代表作品《孟丽君》,《舞台姐妹》,《虞美人》), 赵志刚(代表作品《浪荡子》,《沙漠王子》),钱惠丽(代表作品《红楼梦》,《舞台姐妹》),方亚芬(代表作品《莲花女传奇》,《紫玉钗》),陈颖(代表作品《李娃传》,《断指记》),章瑞虹(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风雪渔樵》)、黄慧(代表作品《碧玉簪》、《救风尘》)等。 [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