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拉若山》
释义

§ 剧情介绍

《阿拉若山》安妮是多伦多的一名历史教授,无论是事业,亦或个人生活,她最近的境况都十分不如意。第二任丈夫刚刚去世,继女茜莉亚对安妮充满怨恨,认为她应对父亲的死负责。同时儿子拉菲与茜莉亚陷入了一段青春之恋中。拉菲的父亲,安妮的第一任丈夫,是一名亚美尼亚族“自由斗士”,或者说“恐怖分子”,据传在一次刺杀土耳其外交官的行动中丧生。安妮撰写了一本亚美尼亚画家阿舍尔·高基的传记,高基最有名的作品是一幅他母亲的肖像,他以此来纪念死于饥饿的老人。

安妮被亚美尼亚导演爱德华聘任为其最新电影的顾问,这部根据1917年一本纪实作品《一个美国医生在土耳其》改编的影片,记叙了1915年土耳其东部一座亚美尼亚族城市瓦城被围一役中,百万当地人惨遭屠戮的悲剧。拉菲凭借母亲的关系得以在剧组中谋得一职,他前往土耳其取景,拍摄那些荒城遗迹。

当拉菲带着胶片返回加拿大时,却在海关受到拦截和盘问。即将退休的检察人员大卫怀疑他携带的胶片盒里藏有毒品,虽然最终证明这只是一场误会,但在交谈中拉菲却引起了大卫的兴趣,这位少年看来很乐意跟他聊聊自己那些烦心事,而与此同时大卫和儿子菲利普之间也颇多摩擦。

菲利普的同性恋身份一直让大卫无法接受。他的恋人阿里有一半土耳其血统,恰巧在爱德华的那部电影中扮演角色。但随着拍摄的进行,阿里却对他所饰演的恶魔般穷凶极恶的土耳其军官一角感到越来越质疑和困惑。

§ 幕后花絮

1.历史层层积淀,被掩埋被遮蔽被淡忘或被悬置,而被讲述的则拥有各种面貌,说得越多,我们越可能接近真实。民族 《阿拉若山》国家以及个人的历史无法被真正遮蔽,哪怕新生在另外的国家内新拓展的土地上,仍具有一副老灵魂。具有相同国籍同城生活的亚美尼亚人和土耳其人通过拍摄电影复归历史时,要面临的是电影之外的重重疑惑。

2.民族可以被灭,历史痕迹可辩,艺术作品仍在。安妮解读一幅画十年,仍要继续研究,艺术历史、民族历史、个人历史言说不尽,使灵魂从废墟里走出或许需要艺术之路,绘画或书或影片。“艺术史”这个词的份量竟是那么沉重。

3.伤痛和仇恨既有开始就应有终结,如果我们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坦然理解的信心,同时有耐心说明一切疑问与假设。历史与现实、死亡与生命,爱情与憎恨,父辈与子辈的对话,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年代,不同身份,不同性取向人们之间的沟通,尽管曲折漫长,却值得努力。多元性和多样化是认识和理解的前提。(不妨多看看现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新闻)

4.阿拉若山在片中出现4次,3次空镜一次作为布景。当拉菲亲自去了阿拉若山,并将录像放给海关官员时,他需要向母亲求助,打电话的段落中,场景转换几乎是第一次线性连接,沟通的第一次成功。阿拉若山之旅是寻根之旅,阿拉若山是理解和信仰的象征。影片的时空至少有5层:阿拉若山(时间不明)、真正的屠杀年代(画家基戈与母亲照相)、基戈的创作时期、安妮的过去(前夫自杀时)以及影片拍摄的现在,而现在的时空虽连贯却也是跳跃的。担负各自文化历史意义的角色,普遍联系的人物和事件,使影片如论文一样具有了充分的表述角度和方式。

§ 媒体报道

阿拉若山是亚美尼亚民族精神的象征。伊格杨的这部新作无疑是他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再次反省,不过此番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为片中个体的命运设置了宏大的历史背景。1915年,土耳其人对亚美尼亚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以把他们赶出东土耳其,150万人丧生。但是这场惨无人道的杀戮却遭到了土耳其政府的否认,多年来亚美尼亚人在世界各国施以政治压力,要求土耳其政府为此道歉,但至今未果,变成了一段难以化解的历史和民族怨史,其中的具体细节也被尘封起来,流落世界各地的年轻一代亚美尼亚人都对这段苦难知之甚少。如今伊格杨要揭开这道伤疤,“影片中描述的事件完全是确凿的,有历史记载。这部电影并不试图添加任何东西。主题是历史事件怎样才能世代流传下去,那些事情如何存留,你如何把它们带入你与孩子们的谈话中,带入你留下的遗产中。作为一个社会,我们依靠的是集体记忆……”伊格杨强调影片关注于“在大屠杀之后努力寻求意义和救赎的过程中艺术所扮演的精神角色”,“这是那种你一生中只能拍一次的电影”,由此可见,其中熔铸着他个人最真切的体验和认知。

影片牵涉的敏感政治问题不可避免的要引起纷争,尽管伊格杨本人一再声明他不想借助于电影妖魔化当代的土耳其人,“我试图做的是让每个观众进行反思:因为过去的人所做的好事或坏事,而对今天活着的人施以判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甚至主动提出不参加戛纳竞赛单元角逐,只做特别放映。但仍然激起了土耳其政府的抗议,他们声称将禁止放映影片发行公司米拉麦克斯,乃至其母公司迪斯尼的电影,一时之间成为今年戛纳又一大热门话题。

§ 精彩剧照

《阿拉若山》《阿拉若山》

§ 相关评论

艺术如何反映历史,历史的悲剧又如何影响个体的命运,过去如何渗透到现实中,伊格杨此次从个人,政治,历史, 《阿拉若山》艺术等多个维度切入一段苦难中。但这部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磨难和伊格杨本人记忆、反思的影片似乎显得过于雄心勃勃,他继续进行叙事上的探索,过于复杂的结构却令他把握起来有些力不从心。

最让人惊讶的是,伊格杨这次并没有充分发挥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手段,竟然通过大量冗长乏味的对话赤裸裸地表达他的观点,影像的表现力根本未发挥出来。虽然他有太多的主题想阐释,可一部电影毕竟不能只凭“说”直白地阐释那些复杂的命题。 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这是亚美尼亚裔加拿大的导演通过剧中人说得话,历史可以被各种势力粉刷然而它不会永远蒙尘,我们的悲剧是我们大陆至今没有一部电影真真切切反映台湾的历史,马关的风雨在侯孝贤的镜框里默然无语。

亚美尼亚被土耳其屠戮的历史,我过去并不知晓,可是我明白仇恨不会因为后人的遗忘而消散,它是一枚定时炸弹。

人类总是习惯把罪责推给虚无,就像对于大屠杀等人类全体灾难的否定。对于片中的母亲安妮而言,讲述历史和让人信服并不容易,而片中亚美尼亚导演爱德华在拍摄画家阿舍尔·高基的传记时和安妮的对话让我们对于心理历史和真实历史之间有了认识,那座并不可以眼见的圣上成为心理象征出现,而这样的位移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虚幻。安妮作为顾问可能给他多少确凿的立说。

在这段被影像的历史里我们看到戏中戏里的导演拼命还原历史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是建立在一本亚美尼亚人的口述史上的,这样的诉求是公正的吗?联想到我们自己对于60年前抗哈战争的阶段性描述,我们何时可以对子孙说出真话。

安妮的儿子拉菲对于加拿大海关官员大卫的叙述有着标注的意义,海关将一个种群和另一个种群分成界限,当隔阂存在沟通就算近在咫尺也宛若天涯,安妮的继女茜莉亚认定父亲的死亡和安妮有关,那么陈述就不会有任何作用。

据成文史记载1915年6月17日土耳其屠杀大批亚美尼亚人,那么影片里出现的被血洗的亚美尼亚族城市瓦城就是其中的一个,高基因为是充当美国使团的信使而逃过一劫。

这部关于寻找真相的电影里关于非常繁复,美国医生在土耳其军人的诡计下陷入两难的境地,保护意味着土耳其人合法入侵,拒绝意味着自愿放弃土耳其的庇护,有着多少人类史有着类似的境地,民族史和选择权同样是战胜者的,在伊格杨的影像里存在和事实之间总有着一层纸,这或许和他是一个移民有关,移民总是有着和当地文化的隔漠。而作为后代再看历史祖先的一切确实难以理解,饰演土耳其军官的1/2土耳其血统的演员阿里和亚美尼亚血统导演之间的交谈时候证明了血脉的存在,这是看不见的标志线让我们成为历史分野里不自然的坐标。

《阿拉若山》 历史,就像片厂的布景,有着切实的正面和黯然的背面,伊格杨的电影若即若离,表述和事件之间需要观众自己的智慧。

在历史的框架里,我们都可能是别人眼里的演员,寻访真相的路上,我们只有记忆的碎片。

表述是主观世界的选择,当它成为胶片就像高基从母亲的照片里获得绘画灵感一样,那放在前胸执花的小手却失去了本原的真相(掩盖一颗掉落的扣子),记忆是经过我们筛选的。

我们的血脉注定了我们的方法论,我们根据需要必定无法完全拼全历史的真相,公正和自省不是容易的事情,西德总理勃兰特1970年在波兰向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跪的举动在人类政治史上并不多见。

理由,诸多借口掩盖了真正的目的,至今多少非正义的战争以正义的名义进行,而死亡之血是人民必然的承担,他们本来的简单人生变得复杂了,这是人民的需要吗?

虽然本片是描绘土耳其和亚美尼亚的恩怨,然而,自1900以来这样的事件不是孤立的,太多相似的事件被血流成河。

安妮之子拉菲和阿里的交流在影片里非常重要,它告诉了我们附在意义之后的其实是毫无意义,拉菲的父亲曾经刺杀土耳其大使的举动其实是在一个属于历史遗迹的前提下加载的自我责任,这种责任的无限放大就变成使命,民族的苦难对于大多数个体而言都消失在物质世界的谋求里,而执着的信仰、赴死的悲壮的真正动因只有自己知道,所有发生的事件都是一个谜团。

这部戏中戏的影片换两个国家依旧成立,屠城从来是战胜者炫耀武力的方法,而且至今未绝。

人类在阐释和被阐释,理解和被理解,正义与非正义之间乱成一团,人类史上中国人对于恩怨有着独到见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索命和正名的都可以从中找到干戈再起的原因,要战争不再发生我们首先要学会宽恕,首先相信对方不是野兽。在战争状态下清楚对方的最真实心理动机我认为是对于对方可能复仇的恐惧,这是一种类似太监对于正常人的强烈反弹。

导演让阿里和拉菲站在了斑驳的墙边讨论被备注为沉重的历史话题,死亡的包袱对于两个不同感受的种群而言都是沉重的,年轻人更应有的姿态是必须明白当下的世界属于全体人类,只是任何种族和信仰都应该有的共识。

打开前辈(老导演)给的香槟,年轻人应该豁达面对历史的难题。

坦诚的讲几年前在看伊格杨《日历》的时候并没有看进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人性和世界的逐步理解,《阿拉若山》给了我们某种方法论,当我们在质问和清算里继续恩怨里,我们为什么不选择重新开始,相信对方的良知有一天会对上帝忏悔,这应该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恩怨的链环不阻断,人类永无宁日。

若我们不学会宽恕,仇恨的焰火总有一天让理性变成仇杀的烈焰,这有意义吗?拉菲被海关当成恐怖分子儿子的新标记(这和哈马斯和犹太大卫星有什么本质差异)时,不正是歧视的开始吗?这就是恩怨的代价,它延祸儿孙。

在苦难史里的是情绪,还是记忆?在个体的立场上有着个体的宇宙,而宇宙是无语的。

我相信导演的心情十分复杂,最后控诉性段落就像一场南京大屠杀,这个题材至今为中国忽略(此处删去1213字)。

我十分喜欢导演设计的结尾,当那幅被冠以光环的高基母亲肖像被前去土耳其采风的安妮之子证明来源于古代浮雕时,所有被叙述的历史进入了尴尬。

为土耳其拒绝的历史,为伊格杨展现的历史和观众心理的历史,怎样的组接才是接近本质,即将退休的海关官员大卫面对拉菲叙述很感兴趣,这种兴趣也改变了拉菲最后的命运。

同名电影上映了,这是图像的阐释,面对阐释,只有杀戮有着刻骨铭心的痛,余下的就是我们如何面对往昔和未来了,这部影片可以称为导演的成熟之作,他让每个观众都有了自己的一道思辩之门。

§ 阅读链接

http://ent.163.com/edit/020708/020708_125558.html

§ 参考资料

http://www.dyddy.com/html/movie_detail/1/1683.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2: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