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求老人诗稿 |
释义 | § 何求老人诗稿 《何求老人诗稿》七卷,《集外诗》一卷,清吕留良撰。 吕留良是一位思想家和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写了不少具有强烈民族精神的优秀诗篇。《何求老人诗稿》是吕留良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即去世前两个月自己编定的。其门人严鸿逵在《何求老人残稿·后记》中说:“右《何求老人残稿》七卷,总为诗四百六十二首。记癸亥(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子归自妙山,病转剧,……乃取平生所作诗删定卷帙,命三兄无党总录为一册,而自书‘何求老人诗稿’六大字于册端,其余悉焚弃。” 《何求老人诗稿》共七卷,分《万感集》、《伥伥集》、《梦觉集》、《真腊凝寒集》、《零星稿》、《东将诗》、《气集》,共收诗四百六十首。其余作品虽被焚弃,但吕留良在自编诗集之前,其诗作已在亲朋好友之间流传抄录,吕死后,其门人严鸿逵将自己收录的吕氏佚诗另编一卷,题为《集外诗》,附于《诗稿》之后。 吕留良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其祖在明朝世代为官。留良幼时即“颖悟绝人,读书三遍辄不忘”,八岁能赋诗作文,表现不同凡响。留良父早逝,三兄愿良是他的启蒙老师。吕愿良是一位颇具影响的社坛领袖,曾主持澄社,盛极一时。澄社的活动给幼年的吕留良以很深的影响。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渡长江,“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江南人民抗清最为惨痛的经历。吕留良时年仅十七岁,参加了太湖抗清义军,并“散万金之家以结客”,用家产支援义师。顺治三年,太湖义军兵败,留良侄宣忠被捕遇害,使留良身心受到沉重打击。其后留良返回家乡,国仇家恨,使其痛心疾首,百感交集,后来他把这一时期的诗作结集称为《万感集》。 此后一段时期,吕留良至亲的几位兄友相继去世。在孤立无援、歧途彷徨之下,为求一苟全计,留良竟误入科场。顺治十年,他易名为光轮,赴清廷的科举考试,为秀才。后来雍正因此在《大义觉迷录》中指责他“于顺治年间应试,得为诸生,嗣经岁科屡试,以其浮薄之才,每居高等,盗窃虚名,夸荣乡里……按其岁月,吕留良身为本朝诸生十余年之久矣,乃始幡然易虑,忽号为明之遗民。千古悖逆反复之人……”对于这段经历,吕留良在其后的诗文中多次表示了深深的反悔与自责。顺治十二年后,吕留良开始从事时文评选,既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又借此扩大了他的社会影响力。顺治十六年后,吕留良先后结识了一批明末遗民和抗清志士,如黄宗羲、黄宗炎、高斗魁、黄周星等。这些人都有着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拒不仕清的鲜明态度,对吕留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段时间是吕留良诗歌创作的丰收时期,后结诗为《怅怅集》。 与黄宗羲等友人的交往,使吕留良从十多年的苦闷彷徨中解脱出来,最终选择了与清政府彻底决裂的道路。他决心脱离科场,归耕田园,效法古人过自食其力的生活。这时留良已近四十岁,从此开始了他著书讲学的壮年时期。他创立南阳讲习堂,设馆授徒,并邀请张履祥等理学大儒前来讲学,“共力发明洛闽之学”。另一方面他又编辑刻印程朱遗书,“以嘉惠学者”。此时他继续从事时文评选工作。他开“天盖楼”刻局,自选自刻,自己经营发行,一时之间“天盖楼”选本风行全国。吕留良通过评选八股文发泄了自己对清廷残暴统治的愤懑,宣传了他严“夷夏之防”和恢复“井田”、“封建”制的政治主张。这也就是《行略》中所说的“其议论无所发泄,一寄之于时文评语,大声疾呼,不顾世所讳忌。”因此吕留良“身益隐,名益高”。此时吕留良曾频频出游,写了相当数量的记游诗。康熙八年,他约友人同游南北湖,即景赋诗,许多诗篇都富有强烈的反清意识。这三十多首纪游诗,成集时题为《真腊凝寒集》。另外吕留良还结交了黄虞稷、周在浚等一批新友,写了许多唱和诗,全都收在《零星稿》中。 吕留良的晚年,正值清政府对文人进行软硬并施、加强专制统治的时期。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企图笼络当时的一批名士。浙江当事首荐吕留良,留良固辞乃始得免。过了两年,清廷为了进一步拉拢和软化明遗民,征聘天下山林隐逸,嘉兴郡守复荐留良。吕留良在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削发为僧,以避免灾祸。康熙二十一年秋,吕留良与门人子侄三游南北湖,按出游日程写了一组纪游诗,编成诗集名为《东将诗》。这时大清江山日益稳固,吕留良时刻惦记的抗清复明基本上已成泡影,这愈发增加了他的愤世疾俗之感。康熙二十二年,吕留良重游杭州,所写诗篇收入《气集》中。是年八月,吕留良因病与世长辞,终年五十五岁。 吕留良是一位坚持民族气节、深怀亡国之痛的爱国诗人。《何求老人诗稿》是他一生经历、交游、思想诸方面的真实记录。从这些诗作的主要内容来看,基本上都反映了他强烈的民族思想和深刻的亡国之痛。 表现在《何求老人诗稿》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坚持民族大义,关心国家兴亡。吕留良早期的诗歌较多地抒发了他追怀明朝的故国之思。他在中年时与清廷彻底决裂后,反清立场更加坚定,“严夷夏之防”的民族思想也在其诗作中表现得更加强烈与突出。他所作的长诗《钱墓松歌》就曾给后人以巨大影响。雍正《大义觉迷录》所载曾静供词说:“吕留良《钱墓松歌》上有云:“其中虽有数十年,天荒地塌非人间”。彼时闻得此说,如坠深谷。语虽为元朝而发,而引例未尝不通于本朝,始而疑,既而信。”在《怅怅集》中的长诗《题如此江山图》里,吕留良怀古伤今,以南宋江山的易色比喻清廷的统治,发出了“以今视昔昔犹今,吞声不用枚衔嘴”的悲叹。此诗感慨自宋至清江山屡易异族之手,汉人屡遭国破之厄,表现了深沉的亡国之痛。 § 相关条目 当元末朱元璋推翻蒙古建立明朝时,他称赞说:“山川开霁故壁完,登临何处不狂喜!”在诗的末尾,他表明了此番请朋友重作《如此江山图》的真实意图是“为我泼墨重作图,收拾残山与剩水”。《何求老人诗稿》中表现故国之思的诗篇触目皆是,如《季臣兄卧病欲荒园》、《甲辰一日》等,“十年台榭浑春梦,三月风花抵太平。夹道晓星怀北阙,横江两夜想南京。”等诗句都是直抒胸臆,表明吕留良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安危。他晚年所作的诗句仍然一如既往地表现了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怀。在临终前两年,吕留良眼看复明无望,自己一生的抱负将成泡影,内心充满了极度失望的感觉,遂作《祈死诗》六首,中有句云:“便令百岁徒增憾,行及重泉稍自宽。一事无成空手去,先人垂问对应难。”深刻表现了自己的悲愤之感。 《何求老人诗稿》中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记录清兵南下时血腥屠杀的暴行,表现战乱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如《乱后过嘉兴》第三首:间有生还者,无从问故宫。残魂明夜火,老眼湿秋风。粉黛青苔里,亲朋向骨中。亲来邻里别,只说破城功。此诗描写了清兵屠城后,繁华的嘉兴变成一片废墟的惨状。由于吕留良亲自经历过明末清初的抗清武装斗争,目睹过清兵屠杀百姓的暴行,因此他表现这方面内容的诗篇写得异常真实而又悲壮激烈、动人心魄。如《登句曲毗卢阁》、《重过内家问范邻音疾》等作品,都直接反映了兵乱后的农村荒凉破败、民不聊生的现实,从而揭露了清王朝的罪恶。 吕留良在《诗稿》中还对那些坚持民族气节的抗清志士作了热情歌颂。七律《赠巢端明》用“岩松”、“野菊”来形容明遗民巢端明,盛赞他老而弥坚、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操。同时,吕留良对那些变节仕清的士大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名士矫清节,恐无松柏操。”“入拜朱门旁,出为蓬户豪。”等等。所有这些诗作都表明了他具有极其鲜明的爱憎。 《何求老人诗稿》中收有数量众多的纪游诗,这些作品多数是吕留良与清廷彻底决裂、归隐田园后所写的,寄托着他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坦荡胸怀。这些诗作描绘了浙江等地的秀丽山川,如杭嘉湖等名胜古迹。许多纪游诗同样也表现了他的故国之思,如《澉湖夜泛》、《八日承招集湖舫雨雪竟日》、《舟次看武康山溪》、《云游蠡山》等。 吕留良一生交游广泛,他与友人之间所作的唱和诗数量很多。其中收在《诗稿》中的作品都不是一般的应酬之作,而是或歌颂纯正的友情,或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都能反映出吕留良一贯的为人与抱负,如他写给黄宗羲的《次韵答太冲见寄》等。 吕留良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诗作受宋诗影响很大,表现了“宗宋者,反流俗、尚奇崛,喜发议论,铺排典故”的特点。如长诗《题如此江山图》,抒发个人感慨,洋洋千字,议论色彩很浓。再如《黄九烟以奇才吟见赠歌以答之》一诗议论成分多,句子长短不一,散文化倾向非常突出。另外,吕留良诗歌语言浅显易懂,又常用方言土语,许多诗写得平易自然、幽默诙谐。因此清诗人徐豫贞说他“故应此老扶疏笔,学得诚斋朴妙词。”(《题吕晚村〈东庄诗钞〉后》)。确实,从《耦耕诗》、《东庄杂诗》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出“诚斋体”的风格。吕留良写诗又善于情景交融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他的许多咏物诗和写景诗,托物咏怀,借景抒情,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故国之思与身世之感。 《诗稿》中的作品,以诗体而论,近体诗数量较多,古风、歌行和杂言诗次之。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七律,也写得最好,他的许多代表作即以七律写成。清雍正以后,吕留良的著作被列为禁书,几度焚毁,但清政府的文网虽为苛密,究竟无法将其禁绝。吕留良诗集版本保存至今的有好几种。《何求老人诗稿》有海昌古夹谷徐氏用拙斋藏本。其他还有题为《何求老人残稿》、《天盖楼诗集》、《东庄诗存》、《晚村诗钞》等数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