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道庙 |
释义 | § 简介 五道庙五道庙在宣武区韩家潭西口铁树斜街与樱桃斜街之间的路口处。 庙有玉帝殿,内有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王象乾撰记立碑,谓此处为正阳。宣武龙脉交通之地,故于庙侧建玉帝行宫,率诸神以镇之。今玉帝殿已不存。另一说法是诸宦官为魏忠贤所建,以祈福安。 § 传说 五道庙传说庙建成后,求某名流为之撰军碑志,意在得其言以媚客魏。某居权威之下,不敢推辞,但誉扬之又非所愿。于是率笔书曰:“夫五道庙者五道之神也。人以为树在庙前,我以为庙在树后。何则,请列芳名”。宦官不通文义,以为出自名手,即是佳作。乃选名工刻之于石。现五道庙还在,有二层后罩楼一座。 北京门头沟区爨底下村有五道庙。爨底下村建筑为明清民居,依山而建。五道庙在山腰处,内供奉五道神。此处为村中丧葬礼仪中心。凡村中有人故去,皆要将其姓名写于纸上,焚于庙前,即视为上报阎王,将此人在生死簿上注销,重如轮回。其山对面有娘娘庙,生死各居一变。 [1] § 壁画 五道庙壁画吴道子又称吴道玄,是唐代著名画家。他创作的题材多为佛教和道教人物画,擅长壁画。先后在洛阳、长安等地的寺庙里绘壁画300多间,人物形态逼真。五道庙吸收梁朝张僧繇和西域画派的晕染法,加以发展变化。所作之画,挥之即成,富有立体感,形似神也似。他兼攻山水,自成一家,颇具新意,素有“画圣”、“画神”之美誉。鉴于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非凡的才能,民间绘画业、雕塑业将其奉为神明,尊为祖师。由于扎彩讲究布置格局、美观协调,与绘画、雕塑艺术相近,故民间扎彩业也奉吴道子为祖师。清代中期,正是杨柳青木版年画兴盛时期,画店达几十家,年画店主为其建庙,为的是祈求生意兴隆,事业发达。 § 名称来历 五道庙五道庙就其名称来说,应供有五道将军。不知何故,一些文字资料和传说均未提及,这里不妨作简略介绍。 按照道教说法,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属神,并且是重要助手。他掌管世人的生死与荣禄,是阴间的大神,地位比阎罗王前的判官都高。古典小说中的五道将军似乎可以代阎罗王决定世人寿限。但与阎罗王不同的是,他颇具同情心,能帮助、成全弱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个具有正义感的冥神。 传说中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五道将军是盗神。认为“五道”之意出自《庄子·胠箧篇》:“盗亦有道,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先入,勇也;后出,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这实在荒谬之极。由于人们把五道将军说成了盗神,所以又有人将其讹为“五盗将军”,成了五个有名有姓的盗寇,即杜平、李思、任安、孙立、耿彦正。他们死后阴魂不散,又在当地作祟,一些百姓恐于失盗,便祭祀他们,祈求他们手下留情。 [2]。 § 五道将军 五道将军,民间称作“五道老爷”。按道教说法,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属神,且是重要助手,掌管世人生死荣禄,为阴间大神,地位高于阎罗王前的判官。古典小说中的五道将军似乎可以代阎罗王决定世人寿限,但与阎罗王不同,五道将军更具同情心,能帮助、成全弱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位具有正义感的冥神。传说中还有另一种说法,五道将军是盗神,又讹称为“五盗将军”,成了五个有名有姓的盗寇,百姓恐于失盗,便祭祀他们,以祈求手下留情。此说在平谷地区并不流行,平谷地区主要信奉的是前者,即掌管世人生死与荣禄。 § 分布 平谷地区过去五道庙最多,达四百余座,超过全区寺庙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五道庙,几乎分布于全区各个村落,极少哪村没有的。因为旧时人去世了,家人都要到五道庙里进行“报庙”。所以,就分布范围广而言,平谷地区没有哪一类庙可与之相比。平原往往小村有一二座,大村会有几座。如杜辛庄建一座庙,就是五道庙;赵家务有三座五道庙。在大村,常常以自然村为基础,一自然村建一五道庙,如北独乐河村有七个自然村,就建有七座五道庙。山区村则以居住人家为基础,一道山沟可以有一座,也可以一家或相邻几家建一座,南山村建有大小十四座五道庙;罗汉石村七座五道庙,其中一座为砖石垒砌,六座为三块石头所搭。在山区,这种几块石头简单搭建的五道庙很普遍,也是山里人建庙注重实用的一种具体体现。 § 规模 五道庙就规模来说,一般五道庙不大,常常就一间,甚至一小间,连个小院也不圈,孤立立就一座小庙。如中心村五道庙,在北中心村东,庙东为山,山上明代长城由南往北蜿蜒而去。庙前一眼老井,村里人过去就吃这井的水。这座五道庙,石垒根基,砖砌墙,白灰沟缝,硬山顶,中为大脊,顶覆乡村常用的小青瓦。面阔半间大小,前敞,无门窗。庙内被烟火熏得漆黑,早已看不清过去有什么画像了。附近人家在里面随便堆放一些柴草杂物。村里七八十岁老人说,他们小时五道庙就这样,曾揭瓦过一次。细看墙砖发黄,有一二百年了。这是我区现存最早也最完整的一座五道庙。有些五道庙,虽为一间,却在中间再垒一隔断墙,前为五道庙,后常常为观音庙,如见子庄五道庙、后罗庄五道庙、杜辛庄五道庙、王辛庄五道庙、大坎村五道庙等即是如此。 当然,也有大一些的,如赵各庄的五道庙,三间,为前后殿,前殿供奉呲牙咧嘴的小鬼等叫差的,村里人死了就到那里烧纸报庙,后殿供奉观音。桥头营五道庙,还存在,小三间,实际是两间,青砖灰瓦,建筑与普通民居无异。五道庙院内,前边是出租的房屋,有车床等物,院里搭了不少东西。五道庙现在作为村磨面房,还在使用。庙内旧有画像,画人死后喝迷魂汤等情景。过去传说村里一死人就死两个,村里人认为就是五道庙两间的缘故。庙西有一窄胡同,旧时从这里送纸,俗称“鬼道”。 § 神像 五道庙内供奉的神像,一般画像居多,画有五道、小鬼、判官等。也有塑像,如稻地村五道庙,面阔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前有院,还有一通石碑,并建有山门。西耳房住看庙的,东耳房供奉菩萨。正殿供奉五道老爷,泥塑坐像,中间一张大供桌,前面两边一边三尊泥塑站像,都是小鬼等。像这样塑像的五道庙全区很少,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拆毁。就全区来看,大量的五道庙不仅仅供奉一尊五道神,往往供奉三尊、五尊、七尊甚至九尊神,不一而同。如峰台村五道庙,一大间,前出廊,一进庙门有一道栅栏,里边还有一二门子。庙前一道二米多高大影壁,遮挡着大街行人看不见庙里边。影壁南北两边都写有大字,北边为“远山吞长江,一湖衔洞庭”等字,由邻村公爷坟闫瑞(号雪樵)所写,字很见功力。庙内全是画像。走廊东侧山墙上画一判官,手拿生死薄,西侧山墙画一小鬼,提个锁链子(也有村庙里画的小鬼拿着勾魂牌,上写“你也来了!”)。庙内北墙画有七尊神像,所以这座五道庙又称七神殿,中为龙王,坐像,有胡子,高其他神像一头;龙王东边依次是虫王,一肩半露,身背一瓶,瓶里装虫子;财神,拿一金元宝;五道,是武将,拿一宝剑;西边依次是山神,拿一把大斧子,脚下踩一大老虎;土地,俗称土地佬,是一老头子,拄一拐杖,正嘿嘿地笑;苗神,略显年轻,后背背着禾苗。东西两山画有捉妖等许多画像。这像由南独乐河村人乔仲文所画,据说画得很传神,庙本石灰白墙,在土地神上方画一灯笼,被烧了一半,糊不囵吞的形状,灯笼里是拧的铁丝,非常真切。庙已无存,现在难以见到了。又如放光村建有三座五道庙,其中村西北那座,又称七神庙,坐北朝南,一间,庙顶起大脊,两端饰有“龙头”。庙内正座画有菩萨像,两边各两个画像,东西山墙各一个画像,画有财神、马王、路神、喜神等。小庙前出廊,廊前东西两侧画有判官、小鬼。庙后辟一小壁龛,约六十公分高矮。龛内供奉泥塑韦驮站像,双手合十,金刚杵横于腕上。庙内悬有“功德匾”,为村里人当年建七神庙时捐款的名字等。庙前一座八米长小院,辟有券拱门,门上有门额,门两边有一副对联,其中一句:“这条路谁都走”,似是上联,下联村里人记不清了。过去建得如此精致的五道庙,全区不多。而五里庙村五里庙,又称九神庙,为近年民间自发所修复,完全按过去的样式,北墙绘有九尊神像:土地,五道,火神,马王,龙王,牛王,财神,苗神,山神。与峰台五道庙比,多了火神、马王、牛王,而这里没有虫王。也可以大致看出,平原地区与山区所供神像,还是各有特点,主要是依据自己生活需要而供奉。五里庙村九神庙两墙壁画很具特色:东墙,画有龙王派来行雨官,运雨车,一男一女手拿柳条,推云的童子,张着口袋正在布风的风官,雷公雷震子正在打雷,闪公正打闪在劈一只兔子,上有一女子形象,右手举镜,似在照妖,镜光照到什么,雷和闪电就劈什么。接着,梁三尺在量雨,量到哪儿雨就下到哪儿,不许多下,也不许少下。以上是天上。地下,眼看要下雨了,人们牵着马、赶着猪、鹅等赶紧回家。西墙大意是:上面,一当官者与两个兵卒,押着一驴车,车上载着捉的妖孽等回去,接着大概是梁三尺在前边领着,后有三位当官者视察下雨情况。这似与东墙的天上情景相连接。下面为雨后,人们纷纷下地干活。一毛驴尥蹶子,竟把驮着的礅轱轳子甩下来。通过这些壁画,朴素而形象地表现了百姓希望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祈求。 § 报庙习俗 五道庙作为五道庙,无论规模大小,是泥像还是画像,其作用,都是村里人去世了,去那里报庙烧纸,这在平谷地区几乎大同小异。一般“报庙”,是村里哪位老人一咽气,穿好装老衣裳,家人就从家里哭着送纸到五道庙。不管是白天还黑夜,路上一哭,一村人就都知道是谁又“老”了。这是头遍纸,有地方又称“倒头纸”。这意味着家人将老人的“魂儿”给五道老爷送来了。随后,早午晚要各送一遍纸。在第二天晚上,家人拿着扫帚拖着老人的衣物,到五道庙去领老人的“魂儿”,将纸钱在庙内的墙角上挂,在哪儿“挂”住了,就认为老人的“魂儿”就在那儿呢,叫着“跟我们走吧!”到村头,糊好了纸车,一般老太太糊牛车,做牛车稳当,也有说女人一生多洗洗涮涮,牛能喝脏水;男人糊马车,高头大马跑得快。到车这儿,家人把扫帚托的衣物在牛或马身上转一圈儿,叫着“您上车吧!”然后,就进行烧车。意味着老人的“魂儿”坐着车就“走”了。名为“烧三”。回来把老人穿过的衣物扔在家房上。当然,各地区也不完全一样,如上镇一带,男人去世了糊驴,俗话说“纸糊驴——大嗓”,即从此来的。还要糊一纸人,称为“来安”,拿一小鞭。有时把驴车烧了,回家一看,把“来安”拉下了,“后赶吧!”家人又到街头烧去了。一般从老人去世时开始烧纸,到出灵前为止,大多烧五六遍六七遍。峰台一带流传有“你着啥急,等赶七遍纸去呢?”俗语,黄松峪一带也有类似的话:“你等赶八遍纸呢咋着!”意思是你等着赶死呢咋着!现在,随着五道庙的消失,这句话也少有人“骂”了。 § 相关戏曲 至今,黄松峪村一些老人还记得当年流传一出与五道有关的戏,名《三疑记》。说某朝唐英是一位将军,有个儿子唐子奇。一位王先生文化好,唐将军请来教自己的儿子。将军外出打仗了。一天王先生病了,唐子奇母亲李月英好心,让儿子送去被子,没注意把自己的鞋也带去了。将军回来,发现鞋起了疑心。后来弄清事情真相,误会解除。李月英唱道:“书房内好比座阎罗宝殿,唐将军好比作五道阎君。小翠花(李月英丫环)好比作勾魂的鬼,李月英好比作屈死冤魂。”最后唐将军对着王先生:“王先生你是个好人!”这出戏旧时评剧和河北梆子都唱,现在似乎失传了。 在旧社会,有许多要饭花子,没地方住,黑夜就住五道庙里。常常是要完饭,看天不早了,就说:“入庙去啦!”这也是旧社会一种特殊社会现象。 [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