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亚 |
释义 | § 定义 中亚 中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中亚指西起里海,东到大兴安岭;北自阿尔泰山、萨彦岭,南至喜马拉雅山。狭义的中亚指中亚五国。中亚五国系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北与俄罗斯联邦相接,西边与俄罗斯联邦、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五国总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1995年总人口约5400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的规定,中亚的范围西起里海,东到大兴安岭;北自阿尔泰山、萨彦岭,南至喜马拉雅山。全部或部分属于中亚地区的国家有7个,即:阿富汗(北部)、中国(新疆、西藏、青海、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内蒙古)、印度(西北部)、伊朗(北部)、蒙古国、巴基斯坦(北部)和原苏联(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苏联解体后,关于“中亚”所指的范围仍引起广泛争论。一些学者提出将中亚地区分为广义的中亚和狭义的中亚。 广义的中亚是“东到蒙古国东境和内蒙古东部;南始伊朗和阿富汗的北部,印度、巴基斯坦西北,包括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等中国西北地区;西起里海,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北达西伯利亚南部米努辛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一带。” 狭义的中亚以阿姆河和锡尔河西河流域为中心,苏联解体后,这一区域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政权已形成一个比较共同的政治文化区域,因而,狭义中亚一般来说是指中亚五国。 对广义的中亚和狭义的中亚范围的界定既反映出历史上各个时期、各种不同的民族在该地区活动的范围,也反映出今天这里出现的新的政治格局。 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本区东南部为山地,地震频繁,属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平原和丘陵,沙漠广布,气 候干旱,属温带和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极小部分的高原山地气候。矿物以天然气、石油、煤、铜、铅、锌、汞、硫黄和芒硝较重要。 中亚是豌豆、蚕豆、苹果等栽培植物以及卡拉库尔绵羊的原产地。出产棉花、烟草、稻米、蚕丝、羊毛和葡萄 、苹果等,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 § 概述 中亚 中亚是指里海以东,西西伯利亚以南,伊朗、阿富汗以北及中国新疆以西的亚洲中部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总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人口5000多万,分别占前苏联总面积和总人口的18%和17%。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不仅在地域上连成一片,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一致性,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阶段上也都有较多的一致性,从而与前苏联欧洲部分各共和国形成显著的差别。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亚地区曾出现过许多公国和汗国。从19世纪中叶起,沙皇俄国大力对外扩张逐渐把中亚各国并入俄罗斯帝国的版图。十月革命后,中亚各国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先后作为加盟共和国并入苏联。1991年8月事件后,中亚五国相继发表声明宣布独立,同年12月21日,五国又以独立国家联合体创始国的身份参加签署了11国《阿拉木图宣言》,成为独立国家联合体的重要成员。[1] § 历史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中亚真正的要害是阿富汗,而并非伊朗。 中亚社会的发展是不同民族和多种文化长期接触、交流、冲突、融合和沉淀的一个复杂过程。18世纪左右,定格在中亚的主要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是突厥-伊斯兰化因素(突厥因素中不包括塔吉克)。此后,俄罗斯逐渐入主中亚,中亚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就多了一种俄罗斯文化及其引导的社会力量因素。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这种俄罗斯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一直在不断地加强和深化。 随着苏联的解体,中亚再次走上了多种文化和社会力量互动的全球舞台前沿。在中亚社会的发展道路上,必将集聚多种多样的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这些因素的碰撞将有力地影响中亚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并在这里演绎一场或明或暗的、可持续到未来的交流与较量。而且,随着高科技(包括先进武器装备)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中亚的多种文化与社会力量在和平交流的同时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的可能。因为,显而易见,这里既有早已融合、同化了古代中亚不同民族文化的本土文化及社会力量,还有新近进入的外来文化因素及社会力量,如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及其引导的社会力量。因而,在中亚各支本土文化力量交流、融合的同时,这里既有可能出现本土文化及社会力量与外来文化及社会力量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有可能出现外来文化及社会力量之间的较量与争夺。由于多种力量间的差异与交叉,这里既会出现和平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也会出现非和平的文化争夺与冲突。[2] § 地理 中亚 范围 关于“中亚”这一地理概念在学者中认识并不统一。在西文中有Central Asia(中亚),Inner Asia(内亚),Haute Asia(亚洲腹地)等,在俄语中有Средняя Азия (中亚)和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中央亚细亚)。苏联学者所谓的中亚(Средняя Азия)一般指的是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即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国及哈萨克斯坦南部,因此中亚五国又常常被称作“中亚和哈萨克斯坦”。中亚五国的东部以西天山的南脉为界,南部以科毕达山脉和阿姆河的中游及其上源喷赤河为界,与中亚的自然地理界线并不吻合,这是上个世纪沙俄征服中亚和蚕食中国西部领土的结果。它的北部已越过哈萨克草原,深入到西西伯利亚南缘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也是不与那里的自然地理界线吻合。唯有它的西界是天然界线,那里是里海的东岸,海岸线蜿蜒,形成一些半岛、岛屿和冲积的沙嘴。在自然地理风貌上它大致为南部的荒漠、绿洲和山区与北部的草原、平原和丘陵,其界线大体在伊犁河、锡尔河的北岸到里海一线。 地形地貌 总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在塔吉克斯坦帕米尔地区和吉尔吉斯斯坦西部天山地区山势陡峭,海拔在4000-5000米,其中海拔7495米的共产主义峰和7134米的列宁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山峰。在哈萨克斯坦西部里海附近卡拉吉耶洼地发现有前苏联陆上低于海平面132米的最低点。在这东西之间广阔地区,荒漠、绿洲在海拔200-400米之间,丘陵、草原在海拔300-500米之间,而东部山区在海拔1000米左右。中亚地区绵亘着温带最壮观的山地,冰川超过4000条,总面积达11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费德钦科冰川长71公里,它包括33条支流、面积达900平方公里,而山脚下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干旱炎热的荒漠,荒漠的水平线在弥漫如烟的粉尘黄土中渐趋消失。崇山环抱的山谷盆地和撒在广袤荒漠中的绿洲是中亚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它滋养着这一方农人,而辽阔的北部草原和山坡草地驰骋着一个个马背上的民族。 山脉山谷盆地 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帕米尔位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西北部,无疑是中亚的制高点。它的东部占优势的是剥蚀高原和垅岗地形,这里的山脉相对高度不大,徐缓地向绝对高度3500-4000米的山间谷地倾斜。它的西部占优势的是切割剧烈的高山地形、狭窄而幽深的峡谷。帕米尔高原北缘是两座平行的高山──阿赖山脉和外阿赖山脉,由西向东倾斜。阿赖山在5301米的伊格拉峰附近又分成平行的三支山脉──突厥斯坦山、泽拉夫尚山和吉萨尔山,继续向西倾斜而最终消失在撒马尔罕绿洲附近的荒漠。由阿赖山向东北方向延伸是巍峨的天山山脉,西部天山的主峰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的海拔6995米的汗腾格里峰。由汗腾格里峰往西又有两支平行的天山支脉──昆格阿拉套-吉尔吉斯山和捷尔斯克依阿拉套山,环抱着高山湖泊──伊塞克湖。在天山隘口中国通往吉尔吉斯斯坦口岸吐尔尕特附近,又有一支脉费尔干纳山往西北延伸再转西南恰特卡尔-库拉明山,圈出中亚最著名的盆地──费尔干纳。费尔干纳盆地东西长300公里,南北最宽150公里,形如一只巨大的椭圆形碟子,缓缓地由西向东倾斜。哈萨克斯坦东部边缘地区有几组平行山脉: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阿拉套山,在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联邦交界线上的别卢哈峰海拔也达4506米。在中亚的西南缘土库曼斯坦的科佩特山是由帕米尔向东南延伸出的兴都库什山的余脉,其高峰卡拉古拉峰仅有1977米。哈萨克斯坦西部还有几座山,但与东部的高山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河流湖泊 作为自然地理的中亚来说,所有河流都没有通向大洋的出口,河水除了被引走用于灌溉外,或者消失于荒漠,或者注入于内陆湖泊。锡尔河是流经中亚的最长的河流,全长3019公里(含上游纳伦河),发源于天山山区西部。它所灌溉的费尔干纳和塔什干绿洲,是中亚最重要的经济区。千百年来勤劳的中亚各族人民充分利用了锡尔河及其支流的水,创造出费尔干纳绿洲繁荣富庶的景观:枝繁叶茂的果园、碧绿的田野和银练似的渠道。阿姆河全长2394公里(含上游喷赤河),是中亚水量最充沛的大河,发源于帕米尔山区,落差大,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其上游建成最大的努列克水电站,装机容量达270万千瓦。锡尔河、阿姆河这两条大河最终注入中亚最大的湖泊──咸海。咸海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按面积来说,它是世界第四大湖,但由于过度滥用这两条大河的河水,咸海的水位已急剧下降,悲观者认为它将因水源枯竭而迅速消失,由此产生咸海生态危机。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是条重要的河流,它发源于阿赖山。“泽拉夫尚”意即“含金的”。它哺育着中亚腹地美丽的绿洲──撒马尔罕绿洲和布哈拉绿洲,没于克孜尔库姆沙漠。阿姆河左方有两条河──卡拉捷詹河和穆尔加布河,它们发源于伊朗、阿富汗高原,滋润着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绿洲和马雷绿洲。锡尔河的右方有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山区的两条河──塔拉斯河和楚河。楚河灌溉着比什凯克附近的沃土,它与中亚最美丽的高山湖泊──伊塞克湖西岸仅3公里处擦肩而过。伊塞克湖为高山深水湖,已知最大深度为702米,在欧亚大陆的所有湖泊中仅次于贝加尔湖。伊塞克湖以其巨大的容水量影响着湖区的气候,它虽然高踞海拔1600米,但即使在隆冬也不结冻,因此又以“热海”闻名于世。在哈萨克斯坦东西两端有两条重要的河流──伊犁河和乌拉尔河。伊犁河发源于我国新疆天山深处,全长1439公里,在哈萨克斯坦境内802公里,注入巴尔喀什湖。巴尔喀什湖面积1.7-2.2万平方公里,它的奇特景观是:西半部咸水,东半部淡水,其间仅有极窄的水道相通连。流入巴尔喀什湖的至少有七条较大的河流,因此这一地区又被称作谢米列契(七河)地区。乌拉尔河发源于俄罗斯联邦的南乌拉尔山,在哈萨克斯坦境内长1084公里,注入里海。里海面积37.1万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28.5米,沿岸有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俄罗斯联邦五国。 越出自然地理的亚洲腹地,在北哈萨克斯坦有条大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我国阿勒泰山区,携带其支流伊希姆河、托博尔河汇入俄罗斯联邦的鄂毕河而最终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长4248公里,在哈萨克斯坦境内1400公里,它河道平稳、水量充足,在航运、灌溉、城市供水方面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荒漠草原 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占据从里海到天山山地之间的巨大面积。阿姆河和卡拉捷詹河之间的卡拉库姆沙漠(35万平方公里)和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克孜尔库姆沙漠(30万平方公里)是中亚最大的沙漠,地势平坦,海拔均在300米以下,大部分为沙垅、龟裂地,间有闭塞的洼地和孤山。极度干旱、贫瘠、缺少植被,如克孜尔库姆沙漠东南部就被称为“饥饿草原”。在哈萨克斯坦,草原覆盖在长1200公里的哈萨克丘陵和长达630 公里的图尔盖谷地,海拔在300米左右。由于受到北冰洋湿气影响,比起中亚腹地的荒漠要湿润一些。在北部台地、丘陵与南部沙漠之间的是别克帕克达拉草原,其地貌处于草原、半荒漠、荒漠的过渡地带。撒在荒漠中的绿洲,拥有丰富的栽培植被,它的翠绿色彩在荒漠灰黄底色衬托下显得格外赏心悦目。1954-1960年在中亚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低地开展的大垦荒,使那里出现了大片农田,这是人类与自然斗争创造的新的地理景观。 气候 由于处于亚欧大陆腹地,尤其是东南缘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该地区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第一,雨水稀少,极其干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咸海附近和土库曼斯坦的荒漠年降水量仅为75-100毫米,而山区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费尔干纳山西南坡甚至可达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于沙漠地区,如帕米尔的年降水量仅60 毫米;第二,日光充足,蒸发量大。中亚每平方厘米地面由于阳光辐射每年可获10-13 平方万卡热量,在土库曼斯坦则几乎达到16万卡。科学测试,在中亚北纬40度地方夏季所获阳光照射量并不逊于热带地区。空气极其干燥和高温引起大量的蒸发,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发量达1798毫米,即比这里的降水量大21倍;第三,温度变化剧烈。许多地方白天最高气温与夜晚最低气温之间可相差20-30℃。在帕米尔高原则有日温差40℃的记录。从哈萨克斯坦最北端到土库曼斯坦最南端,纵跨北纬57度到35度,表现为寒温带经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区外平均气温一般在26℃至32℃之间,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气温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过渡。 矿产资源 各种矿藏丰富,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品种比较齐全,煤探明储量为1624亿吨(1972年),集中分部在卡拉干达、埃基巴、马斯图兹、图尔盖、日兰奇克、楚河、伊犁河大型煤田。此外,还有铁矿、锰矿、铜矿、钾盐等矿藏,其中铬铁矿探明储量有2亿吨,仅次于南非、津巴布韦居世界第三。吉尔吉斯斯坦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特别是稀有金属汞、锑的储量可观。乌兹别克斯坦的矿产资源主要是铜矿、铅锌矿、钼矿、钨矿。此外,费尔干纳的石油以及布哈拉和希瓦的天然气有比较丰富的储藏。然而,石油、天然气的最丰富的储藏在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水电资源丰富,尤其是塔吉克斯坦的水电资源达6400万千瓦。原创 § 居民 人口 居民 这一地区的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决定了它的人口分布及构成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人口密度很小,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2人。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6.1和7.2人,只有乌兹别克斯坦人口较密,达到51.4人; 第二,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山区每平方公里只有1-2人,在卡拉库姆沙漠、克孜勒库姆沙漠及哈萨克斯坦中部的荒漠几乎是渺无人烟,而绿洲及大城市周围密集了大量人口,如富庶的费尔干纳盆地每平方公里高达300-400人。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所在的楚河盆地仅占共和国国土的1/12,却集中了共和国35%的人口; 第三,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中亚各国出生率普遍在30‰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5‰左右。这一情况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情况相似,与其经济发展程度是不适应的; 第四,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绝对人口增加迅速。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在本世纪90年中人口增加了5.6倍,近三十年人口翻了一番,绝对人口增加了200多万。乌兹别克斯坦也是如此,1959年为500万人,1979年翻了一番,达1050万,1989年接近2000万,又差不多翻了一番; 第五,本世纪以来城市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人口由原先的10%左右增长到40%左右,其中哈萨克斯坦一些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如卡拉干达州、杰兹卡兹甘州、曼格斯套州城市居民已占这些州总人口的80-90%。70年代以前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欧洲地区的移民,70年代以后主要是共和国内部人口流动的因素。然而,在中亚有些地区,如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由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大大超过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俄罗斯人迁出,近年城市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 各共和国面积、人口具体情况如下:1995年中亚五国面积人口 国家名 面积(万平方公里) 人口(万人) 哈萨克斯坦271.73 1654.4 乌兹别克斯坦 44.74 2300.7 吉尔吉斯斯坦 19.85 454.5 土库曼斯坦 48.81 456.7 塔吉克斯坦 14.31 588.4 其中哈萨克斯坦领土辽阔,是其它四个共和国总面积的两倍,另外,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而乌兹别克斯坦领土虽然仅为哈萨克斯坦的1/6,但人口却比它多出近四成。现就中亚五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简史概述如下。 民族 大多数国家都信仰伊斯兰教。本世纪初中亚的主要民族是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塔吉克、卡拉卡尔帕克等世居民族。苏维埃时期,随着中亚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大量俄罗斯及其他斯拉夫居民迁入,另外还有一些民族,如鞑靼人、德意志人、朝鲜人是被政府当局以强行手段迁入中亚的。目前,中亚各共和国都成为多民族国家。据苏联1989年人口统计资料,在中亚地区生活的有130多个大小民族。构成中亚五国的主要民族成分是:世居民族即各共和国的主体民族和俄罗斯人,下表是关于各共和国人口最多的五个民族占共和国总人口的比例: 中亚五国占前五位的民族人口比例 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哈萨克48.1% 乌兹别克73% 吉尔吉斯56.5% 塔吉克65% 土库曼72% 俄罗斯34.1% 俄罗斯8% 俄罗斯18.8% 乌兹别克26% 俄罗斯10% 乌克兰4.9% 塔吉克5% 乌兹别克12.9% 俄罗斯2% 乌兹别克9% 德意志2.4% 哈萨克4% 乌克兰2.1% 鞑靼1.4% 哈萨克3% 乌兹别克2.3% 卡拉卡尔帕克2% 德意志1% 吉尔吉斯1.3% 乌克兰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些民族总合占各共和国总人口的90%左右。这里再简单分析一下主体民族与俄罗斯人的情况。中亚 主体民族只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占绝对多数(2/3以上)。哈萨克族在哈萨克斯坦1959年占30%,1979年占36%,直到1989年才达到39.7%,成为该国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但仍未达到该国人口总数的简单多数(1/2以上)。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建立的是“自决的哈萨克民族国家”,对哈萨克族不占国家总人口的多数十分忧虑。近年来采取一些措施号召境外哈萨克人“回故乡”,同时有俄罗斯人、德意志人和其他斯拉夫居民迁出,哈萨克族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但是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不景气,对境外哈萨克人吸引力不大,同时牺牲非哈萨克人特别是俄罗斯人的利益可能迫使这部分人的加速流失,这不仅会造成族际关系紧张和社会动荡,而且会对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损害。目前,该国正在调整其民族政策以阻止具有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俄罗斯人出走。据哈官方报道,1996年初哈萨克族已占该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即达800多万人。这意味着,自1989-1996年8年期间,哈萨克族人口增加了170多万人,即每年增加达20多万人。 俄罗斯人在中亚五国共约1000万,其中约600万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尤其是在城市。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几个州占有很大比重。近二三十年俄罗斯人在一些国家的绝对人口有所增加,但占共和国总人口比重却逐年下降。如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人由1970年的147.3万增加至1989年的162.4万,但人口比重由12.5%降至8%;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人由1959年的62.4万增至1990年94万,但人口比重由30.2%降至21.5%。中亚五国俄罗斯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0%,占苏联解体后居住在俄罗斯联邦境外俄罗斯人的40%。因此,俄罗斯人在中亚各国地位问题,不仅是这些国家中最重要的民族问题,也是俄罗斯联邦与这些国家关系中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3] § 宗教 中亚 中亚五国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宗教地区。中亚各国主体民族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塔吉克族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此外,这里居住的卡拉卡尔帕克人、维吾尔人、东干人、鞑靼人也属于穆斯林民族。这些民族群众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至今信教人数在其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亚地区伊斯兰化差不多有千年的历史。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始终把宗教认定是最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70年来把反宗教宣传、无神论宣传作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努力,伊斯兰宗教思想在中亚日益淡化,尤其是在本来宗教观念淡漠的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中更是如此。中亚地区究竟有多少教徒还是一个不清楚的问题,官方不曾进行过这样的统计,也从未公布过这类数字。一些社会学家提供了一些数字,但相距甚远(从穆斯林居民中的1/3到1/2到80%)。因为没有科学根据,很难说哪个数字更为准确。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解体后,伊斯兰宗教思想在中亚出现“复兴”,这与剧变信仰发生危机有直接联系,同时也受到来自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影响,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塔吉克斯坦内战就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中亚各国政府尽管实行比较宽松的宗教政策,但迄今仍坚持反对宗教干预政治的立场。中亚地区的穆斯林绝大多数是逊尼派,只有塔吉克族少部分穆斯林属什叶派。此外,在中亚的俄罗斯人、斯拉夫语族居民中有相当数量的东正教教徒,还有部分群众信仰天主教、新教和犹太教,这些教徒的数量不多。原创 § 语言 中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1989年全苏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认为本民族语言为母语者占90% 以上,但这种情况并未准确地反映语言使用的实际状况。以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为例,官方统计资料说,99.6%的哈萨克族认为哈萨克语为母语,62.8%的哈萨克族流利掌握第二语言俄语。但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撰文指出,“主体民族的语言(指哈语)未在国家机关里使用,成了生活的‘厨房’的语言了。几乎有30%的哈萨克人要麽一般不讲哈萨克语,要么就掌握得很差。爷爷已经不能用母语同自己的小孙子谈话了。” 在苏联解体前夕,中亚各国都颁布语言法,确立主体民族语言的国语地位,将俄语作为族际交际语。这一规定在俄罗斯人中引起不安,统计数字表明,哈萨克斯坦622万俄罗斯人中只有0.9%的人流利掌握第二语言哈语。1995年通过的哈萨克斯坦新宪法虽然没有明确赋予俄语第二国语的地位,但规定在国家组织和地方机构中,俄语和哈语一样可平等地正式使用。目前,在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国语的使用情况要好于哈、吉两国,但俄语在这些国家当中也可以广泛使用。原创 § 发达农牧业 中亚 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方面,主要以粮食(小麦、玉米和水稻)、油料和棉花这三类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其他较重要的作物是甜菜及蔬菜瓜果。中亚五国都普遍重视粮食生产,强调粮食自给。目前,哈萨克斯坦能够大规模出口谷物;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粮食基本自给;吉尔吉斯斯坦需要进口约5% 的谷物;塔吉克斯坦一直是缺粮的贫困国家,被联合国列为救援国家。中亚五国的小麦产量占全球的3.2% ,其中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列全球小麦生产国第15位和24位。乌兹别克斯坦因盛产棉花,有“白金之国”之称。 中亚五国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棉花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农业的支柱产业,占大田作物面积的1/4以上,分别列世界产棉量第6、11和14位。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种植面积自1992年至今平均保持在150万公顷左右,播种面积占同期世界棉花播种总面积的5% ;棉花质量上乘,以中绒陆地棉和长绒棉为主;是世界上唯一生产棉花而无现代化纺织工业的国家。塔吉克斯坦的棉花产业与铝产业并列为国内两大支柱产业。棉花也是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主要农产品和出口商品。 中亚五国畜牧业历史悠久,畜牧业以养羊、养牛、养马为主,养蚕和养禽也占一定的比例,是前苏联时期的主要畜产品生产区域。独立以来,以前的大型专业化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和其他农业企业基本都进行了私有化改革。近几年,中亚各国畜牧业呈上升趋势,主要的畜产品有鸡蛋、肉类、牛奶、羊毛和蚕丝等。其中,羊毛和蚕丝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出口商品。[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