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海市市南中学 |
释义 | § 简介 上海市市南中学 市南中学创办于1860年(清咸丰十年),由娄离华学堂、清心书院、清心中学延续至今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 这一个半世纪,栉风沐雨;这一个半世纪,上下求索;这一个半世纪,奋斗不懈。百多年来学脉绵延,融各家之所长,造各界之人才,培养了难以胜数的经世致用的人才。有革命家、金融实业家沈缦云,有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夏瑞芳,有被称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的教育家郭秉文,有“新世界”、“大世界”游乐场创办者、实业家黄楚九,有著名漫画家丁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兄弟院士汪菊潜、汪菊渊,同班同学院士邹冈、林励吾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最值得品味的是所拥有的一百四十多年中积淀起的深厚思想文化底蕴。它是一种文化,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市南中学地处具有700年历史和开埠160年的黄浦区,造就了“兼容,自由与博大”的特质,学校的发展史也就是中国教育的近代史和现代史。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历程表明,一所学校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民族危亡则学校艰难,国运昌盛则学校兴旺。在与民族共命运的征途上,市南人具有爱国奉献的传统。为声援“一二•九”而举行的“12•20”请愿大游行,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清心中学学生打响了上海中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炮!成百上千的爱国学生投笔从戎,奋战沙场,陈仲信校友成为上海解放前牺牲的最后一位烈士;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一批又一批的市南人又毅然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从南下服务团到西南服务团、援藏援滇援疆,在每一个历史年代,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处都有市南人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身影,形成了学校的精神传统,这一精神传统,是市南经受近一个半世纪风雨,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百年基业,来之不易。一切财富对于后人,向来不仅是赠予,而且也是使命。现在,正处在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历史阶段,处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之中。两者交织在一起,构成种种张力,又呈现出种种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明确学校对于社会的责任,既在于汲取人类共同的知识,同时又要守护和建设民族的精神家园。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和建设并非拒绝创新,并非自我封闭。一切真正的创新必然植根于传统,同时要彰显时代精神,这也就是我们的办学理念。我们要从学校文化的根基出发,吸收一切优秀文明的养份,让学校文化的精华结出现代文明之果。我们要改变应试教育的育人方式和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身体力行,让博学笃志、全面发展的人才年复一年地从市南的校门走出,进而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国家民族的栋梁。 § 校名的变化 本校创立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创办之初正值战火不断,苏杭一带相继失陷,沪滨到处是避难的人民。八月乱军过境,难民再无托庇之所,难童流离失学。当时美国长老会派驻上海租界的差会传教士范约翰Rev.Farnham.D.D及密尔斯Mr.Mills两位先生,以“乐育英才”的情怀,招收贫苦华人子女,供衣食住宿,开始办学。范约翰自任堂长。第二年,来学者越来越多,进而筹备女校。1865年至1868年之间先后建筑校舍及礼拜堂。 当时娄女士Mrs. Lowrie在美国组织远东救济会,在经济上对学校给与了重要的支持。为表示对娄女士的景仰,学校创建初期初名 Lowrie Mstitute,译名娄离华学堂; 1880年前后更名为清心书院; 1908年由于办学成绩显著,美国长老会将校务交给联旧会办理。联旧会提议董事部改名为清心中学堂; 1918年添设实业一科,改名为清心实业学校,设文、工、商3科。后分普通、师范、实业和商业4科(商科到1924年才招生); 1924年商科开始招生,改名为清心两级中学校; 1932年又改为私立清心中学校; 1937年停办高小,停止招收商科学生,更名清心中学。 1953年6月12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从此改名为上海市市南中学至今。 “清心”与“清心堂” 清心堂 原称“上海长老会第一会堂”。清咸丰十年(1860年)创建于陆家浜清心书院内,由美国传教士范约翰主持。当时范约翰等在大南门陆家浜创办男塾,名娄离华学堂。男中开办的第二年,即1861年,由于来学者越来越多,进而筹备女校。1865年至1868年之间先后在男中建筑校舍及供求学者做礼拜的“清心堂”。后来由于校内办学扩建,原礼拜堂不足以容纳清心男女学生,便迁出男中,在校舍旁边另辟新地建造了新的清心堂。 民国8年(1919年)由李恒春牧师发起在原大昌街30号(今为“明日星城”)购地另建,民国12年落成。大堂中间是正门,两旁有露天扶梯,可自东、北二侧拾级而上至正门所上的平台而进入两侧楼厢。圣堂楼下,自正门至圣台间距离较短,而两翼呈直角又如扇形向左右延伸较长,早期为男女分开做礼拜。楼上楼下无一根柱子,平顶高悬,地面自边门至圣台略呈坡形,在建筑上颇具特色。“文化大革命”中活动停止,1979年恢复宗教活动。 § 校址的变迁 本校校址,自始即在陆家浜路跨龙路口。“八一三”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南市区炮火连天,清心中学被迫迁入法租界借惠中中学(今五爱中学)两年和英租界南京路进修补习学校六年半为临时校址,抗战胜利的次年返原校址(即现今陆家浜路597号)。 其中,1923年,中学部采用三三制,小学部采用四二制。同年因来学者与日俱增,原有校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通过募捐所得,在陆家浜南浜建造新校舍,从那时候起,女校迁至浜南办学。 昔日的校舍: 历史上校舍一部分为教会建造,大部分为国人捐建。 庚午学舍:系“清心”校董会、教职员会、学生分头募捐1930年建成。现拆建为2号教学大楼。 玉麟池:原游泳池。该池系校董张蟾芬为纪念他的次子玉麟年轻去世,拨玉麟在美保有寿险所得美金2万元之一部分建成。玉麟池丰富了“清心”师生的暑假生活,也培养了不少游泳健儿,在市、区游泳比赛中为“清心”多次争得荣誉。 蟾芬堂:今科学馆。1937年张氏家族为纪念其先人——校董张蟾芬捐资4万银元兴建。内设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各室仪器、图表等设备大部为美国长老会捐赠(同时捐赠给清心女校数十架钢琴)。 石麟堂:今图书馆。1947年张氏家族出资就已毁之校长旧居扩建,以纪念张石麟校长。馆内名贵图书《哈佛丛书》(原版)、《大英百科全书》(原书)、《韦氏大辞典》等系张校长生前赠捐,均在“文革”中烧毁。 思鲍堂:原教会礼拜堂,清心堂建成后学校作大礼堂用。1910年,鲍华甫牧师的儿子(成昌、季昌、垣昌)和女婿(张蟾芬、夏传芳、郭秉文)提出,经薛思培同意命名,以纪念鲍牧师。 文德堂:王心康任校长时,为表彰美国传教士文绍祖“保护校舍有功”命名。 思培堂:原教会办事处用屋,王心康为纪念薛思培校长于1944年命名。 膳堂:系联旧会同学集资于1902年建成。 § 历任校长 校长 1882年,美国长老会派另一传教士薛思培继范约翰任院长,学校为纪念薛思培校长原建有“思培堂”。 1925年,中华基督教教育会同意教会学校向政府备案。6月,北京政府规定学校必须由中国人任校长,故1926年校董事会聘张石麟为校长。张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教育硕士,系“清心”早期校友张蟾芬长子,是第一个任“清心”校长的中国人。 1944年1月,张石麟病故,校长一职,校董会聘清心女中校长、张石麟之姐张蓉珍兼代。 1944年8月,王心康继任校长。王毕业于美国纽约商科大学,为经济学硕士。 1948年,王心康辞职后去美国定居,徐宗一继任校长。徐毕业于私立东吴大学。 § 市南精神 一个人要有一种精神,一个民族要有一种民族精神,同样,一个学校也要有一种学校精神,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的灵魂。 在市南中学最醒目处,竖立着“严谨、求实、自强、奋进”的市南精神碑。市南精神碑象一面镜子,让每个市南人天天照照自己,时时反省自己。通过它的训导和教化,使每个师生员工都成为“文化载体”,把学校价值融于每个人的头脑中,使学校文化绵延久存、长盛不衰。从表面看起来,市南精神好象很平常,但市南人就是在树立起市南精神碑后,默默坚持做了10多年后,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为重铸市南辉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发展和实践中形成的,总体反映学校师生员工做事风格和思想特性的外在表现形态,它体现出师生员工的教风、学风和作风。 严谨:体现教职员工对待自己的工作应有的尽职尽责、追求完美的职业境界和道德规范,“严肃、严格、严密”,以身立教;体现学生在做人上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对待学习要严密细致,对工作要严密谨慎、精益求精。 求实:体现师生员工对社会、对他人的诚实、守信,对工作、学习讲求实际、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 自强:体现师生员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胸怀博大,宽以待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拼搏,不甘落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奋进:体现师生员工一种昂扬的斗志、发奋图强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积极进取,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奋勇前进。 § 三爱教育 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紧紧抓住学校文化这个“纲”,充分利用校史、校友、社区的教育资源,实施“人才从市南走出”的校本课程,以每年“2.28爱校日”、 “5.15爱家日”、“5.25日烈士纪念日”、“12.20爱国日”等四个“节日”为契机,构建了具有市南自身特点的“爱国、爱校、爱家”的“三爱教育”,使学校的悠久文化和传统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我们每年对四个“节”日赋予新的内涵、新的思想,将传统与现代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整合,形成市南独特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教育活动具有真实性、时代性、有序性、参与性和有效性,长抓长新。文化是靠人创造的,一旦创造出来将会成为一种环境力量,对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从而改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逐步产生相同的追求,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凝聚起巨大的力量。 历届毕业的校友也是学校精神文化资源,我们邀请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校友,回忆在市南的求学和个人奋斗经历,编撰了《人才从市南走出》这一校本教材。成立校友讲师团,请校友回母校作报告,组织同学们走向社会,走访各行业的老校友,校友们丰富的阅历、严谨的作风、求实的态度将激励更多的人才从市南走出。同时,学校物化环境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修缮了“打响上海中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炮”的纪念雕塑,新建了校史室、宣传栏、标语牌、光荣榜,悬挂了杰出校友像,优化了学校的教育环境,形成市南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景线。 § 部分校友名录 沈缦云、夏瑞芳、黄楚九、郭秉文、董显光、韩兰根、丁聪、李政道、邹 冈、林励吾、汪菊潜、汪菊渊 马永江 32届,医学博士,原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一级教授、外科主任 史玉泉 38届,中国神经外科泰斗,资深专家,上海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终身教授、国际脑研究组织会员,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研究及培训协作中心主任研究员 沈 诒 40届,曾任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常务副校长 叶椿秀 42届,医学博士。仁济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及心血管外科研究室主任 洪 荒 42届,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等职 吴再郎 42届,教授级高工。中国感光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荣誉理事 王松年 47届,曾任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 焦 晃 49届,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姚耀武 55届,清华大学水利水电系教授 赵福生 50届,曾任江南造船厂厂长,久事公司党委书记 徐庆余 50届,曾任小东门街道党工委书记 朱孟华 50届,上海交大教授 李昌道 50届,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马炜梁 54届,上海市高教“十佳”精英,华东师大生物系教授 王刚强 57届,“上海肢残人自强明星”,上海奇胜高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张金源 58届,美国太平洋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黄瑞生 59届,航天工业部上海航天局801所所长,参与研制“神舟”五号 邱士龙 59届,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临时技术应用研究室主任 石祚民 59届,上海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泌尿科专家 张国华 60届,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 陈成澍 61届,原同济大学副校长 倪亚明 61届,原同济大学副校长 俞逊发 61届,著名笛子演奏家 岑章志 63届,清华大学副校长 胡宪雄 66届 浦东新区人大副主任 孔耀洲 63届,黄浦区政协副主席 姜海斌 65届,全国劳模,上海江南造纸厂厂长 朱烁渊 66届,旭光影视公司董事、总监 包季鸣 67届,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上海海外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圣彼得堡上海贸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裕华 69届,意中交流中心主席、意大利上海联谊总会会长、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上海法拉利俱乐部主席 陈圣来 69届,上海国际艺术中心总裁 李关德 74届,中共静安区委宣传部部长 孙业利 74届,浦东新区外经贸局副局长,博士 王奕唐 74届,上海电视台导演 梅建平 77届,现任美国纽约大学商学院金融及国际商业系教授,博士 § 三、清心与商务印书馆 1、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国家级出版机构,也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一个世纪以来,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为己任,竭力继承中华文化,积极传播海外新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是“全国优秀出版社”。 100多年来,共出版各类书刊4万余种。代表性出版物有《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等。 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人是夏瑞芳,幼年到当时教会办的清心学堂去读书。在清心学堂,他又与宁波同学鲍咸恩、鲍咸昌及上海的高凤池结为好友。几年毕业,成绩都不错,又学会英文排字,夏又娶了鲍家女儿,和鲍氏兄弟成为郎舅近亲,都是教会学校出身,通英文英语,又会排字印刷。便合股开了一家小印刷所,只在德昌里租了两间房子,取名商务印书馆,英文名字“Commercial Press”。后来商标就是英文字母“CP”,中间一个“商”字。 商务的成功,是夏氏早期请来了张元济先生主持编译所,请来了许多中英文专家,夏称这些有科举功名的人、翰林、进士、举人等为老先生,待遇优厚,供应伙食烟茶,这些人编了许多适应清末新学制的教科书。该馆先后聘请高梦旦、蒋维乔等人入馆,后来负有盛名的青年编辑则有沈雁冰、杨贤江、叶圣陶、胡愈之、郑振铎、章锡琛等。开始编辑出版全套中小学教科书,出版蔡元培、马建忠、章士钊、严复、林纾(琴南)等人的译著,还出版双解语文辞典和各科专科辞典,创办了《东方杂志》等8种杂志。 所以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商务印书馆是从“清心”走出来的! 2、“清心”与“商务” 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人 夏瑞芳(1871—1914),字粹方,江苏青浦人。11岁时到当时教会办的清心书院读书。毕业后学习西文排字。几年后,与在清心书院时的好友鲍咸恩、鲍咸昌和高凤池等共同集资,创办了商务印书馆,被公推为经理。 在商务早期发展过程中,他利用社会变革提供的机会,在几件至关重要的大事上作出了正确的决策,为商务迅速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出版企业奠定了基础。 作为商务创始人之一,在任17年,他勤垦工作,知人善用,有胆识有魄力。在他的经营管理下,商务从一个小作坊逐步发展为一个大型出版企业。他本人也从一个普通的排字工人成长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出版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