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法》
释义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法 内容简介

市场可以调节“经济水库”水平的平衡,法律也可以。所不同的是,市场的调节是纯经济的活动,而法律的调节之中还包含了道德和价值判断的人文与社会因素。研究金融法律的时候,就是要研究这种调节功能与其中的道德判断和人文标准。

本书写作于亚洲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中国即将加入WTO之时,它提出将所有有关金融业务的法律都综合在一起来研究,以法律来规范金融工具。书中观点新颖、独特,读来发人深思。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法 本书前言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在亚洲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中国金融市场需要寻找自己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位置的环境下动笔的。我一直在努力将金融全球化与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联系起来思考。中国金融是国际金融的一部分,两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是当我国加入WTO后,中国金融法也要与国际金融逐步接轨。国际金融机构到中国来发展,也要尊重的法律和习惯,尊重中国的民族特色。本书快写完的时候,中国同美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署了中国加入世贸的备忘录。中国金融改革的时间表加快了,而且时间表不再单由我们自己来制定,还由我们的国际竞争对手和“伙伴”们共同协商了。亚洲开始从将近两年的金融危机中恢复,中国又抓住世纪转折的时机,加入WTO。如果中国能够很好地把握住这着“险棋”,我们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更加具有竞争力。

从1997年以来,人们几乎每天从电视、广播、国际互联网络、中外文报纸中,看到几乎连续性的,不断报道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种消息。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合并,日元贬值又升值,美元加息,美国股市中的信息产业股暴涨,欧元汇价的起落等。国际大型新闻媒体将跨入新世纪的国际金融市场渲染得引人注目。现实生活中,太阳每天照样东升西落,大海每天照样潮落潮涨,相比之下,国际资本市场的起伏跌宕,只不过是自然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媒体与学者的区别有许多,但两者之间更多的是互动。对于国际金融市场来说,媒体注意眼前事件,学者冷静地记录着历史,而真正的金融家人呢?他们已经在设计未来了。

金融由于危机而成为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话题:东南亚金融危机蔓延到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国也间接受到影响。最后,蔓延到全球,俄罗斯金融开始崩溃。全球金融市场似乎都被感染了。

就在亚洲处在金融危机“大地震”时,印度尼西亚发生暴乱。报纸上公布了发生在大街上的惨不忍睹的照片,互联网络上披露了印度尼西亚部分军人的暴行。马来西亚部分群众在大街上抗议,因为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安瓦尔被警方拉走。香港股市与汇市上展开了政府与国际炒家的金融大战,全球媒体对港府干预褒贬不一。日本桥本内阁下台,小渊惠三新首相组阁,他起用了已经退休的老臣宫泽喜一。日本人好像重新有了信心,日元大跌了三个月,又升上来了,虽然人们仍然不看好日元,但是日本金融也像它的制造业一样:精工细做。尽管它的缺点是失去了市场的灵活性。

欧洲的金融保持着独特的口味,11个国家的不同货币竟然合一了!欧盟在北京的机构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欧元的样币作为纪念品发给到会的人们。欧元不仅是11国货币的融合,而且是金融市场的融合、金融机构的融合与金融观念的融合。欧元的出现如同许多不同树木枝杈嫁接在一根树干,不同树叶交叠起来,而大树的基干和根是一体的。

欧洲各国从深层的历史传统和宗教文化上实现了内涵的结合。在这个地球上,也只有欧洲文明可能产生这种高难度的融合,就像欧洲人制造的高级葡萄酒,甘醇的味道是混合而复杂的,但却能从一个瓶子冒出来。1999年底前,欧洲金融市场又向前迈了一步:欧洲8国的资本市场联网操作了。

1999年9月23日,在布鲁塞尔,8个欧洲股票交易所总裁召开会议,签署建立“共同电子互联交易平台”系统的协定。在2000年11月前,欧洲股市操作人员可以在同一台电脑系统平台上,纵览8大股市行情,并可以进行8个市场上的股票交易。这8个股市是: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苏黎世、阿姆斯特丹、米兰、马德里和布鲁塞尔。

就在欧洲金融整合的同时,俄罗斯的金融体系提前崩溃了。叶利钦总统可能不懂得金融和经济,他在100天内,连续换了三位总理:小伙子契尔年科、前总理契尔诺尔金(代总理)和老人普林马科夫。199年7月,普林马科夫又被更换成新的总理�D�D�D年青人普京。世界的七国集团或十国集团和国际私人大公司老板们将成百上亿的美金投给了叶利钦,但是,这些硬通货在俄国市场中就像“铁达尼克号”游轮一样,快速行驶了一程后,就不见了,现在媒体暴露出来的是包括叶利钦的女儿在内的亲属参与国际洗钱活动,而这些外汇中的相当部分据说还是西方七国集团银行和发达国家的私人机构援助给俄罗斯的救命钱,直到叶利钦总统突然在2000年刚开始的时候宣布辞职,推出47岁的普京。美国、英国和俄国在近几年里,出现了“47岁总统现象”,先后由不到50岁的年轻人来掌握政权,而且他们干得都比前人更加成功。经济周期加快了,国际政治家也年轻化了。

“美元金融”差不多成了国际金融最近历史的代名词。美国通过占20%投票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世界金融体系维持了53年。这个组织的任何决议都要有80%的赞成票才能通过,所以离开美国支持就不能通过任何决议。美国使用大工业管理的方式成功地组织了世界汇率体系,也许正像工业投靠业一样走到了规模生产的反面:生产过剩,而现在是资金过剩了。

美国投靠业中过剩的巨额资金,从美国市场涌出来,在世界各个金融市场上寻找投资与投机的机会。巨额资金的本能要求全世界的金融市场都对它开放,让它自由进出。任何政府对本国市场的管理都可能被指责为“干预”自由经济。当亚洲金融市场和南美洲市场都“自由”到了混乱不可收拾的时候,美国金融市场也难以脱身自保。

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好一些。外围市场一片唱淡之时,惟有人民币一枝奇葩独放。正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中国,在与1998年大洪水抗争和确保8%经济增长速度的勇敢精神中继续向前挺进。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制,原来要改革的一些东西,也许正因为改得慢了一些,前进步子放缓了一些,反而获利了安全与稳定的益处。

当人们认为我们金融机构的分支层次太多,布点过于分散的时候,世界电子技术对金融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以及互联网络通讯产业的发展,从反向思维中猛然启发了我们:当今世界的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正走向多元化或离散化,而网络状的市场结构和多元化的金融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金融多层次的网络体制,反倒适合这种发展趋势。也许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从理论上证明它这一点,国际金融的网络状发展趋势已与我们的情况天然吻合,这几年的实践已经表明,中国在金融体制改革稳健行进中对经济的不可思议的支撑力和对市场的玄妙的调控机制,正在于金融的网络化本身。

如同中国的中草药,多种成分的植物的根、叶、皮、籽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英国的化学家们至今也无法分析多种成分混合加热后产生的综合化学性的作用。这些目前还只能通过经验来解释,而难以用科学方法予以说明。在中国,金融市场中的参与者不再只是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个人大户和个人散户。如同多种中药材,同置于一锅,加水一煮,其效果与“中药”的理性分析差不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研究国际金融法时,也让我们根据经验,将所有有关金融业务的法律都综合在一起来研究。不要问为什么这样做,只需要看看现实的金融市场,各种金融活动不是天然合一的吗?金融机构与金融产业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是互动的。例如,当存款利率降低时,货币就会从银行帐户上流向股票市场。当本币对外币的汇率上升时,本币存款数额就会增加,本地的股市也会上涨。当股市指数下跌时,资金就会从股市上转移到货币市场,银行贷款可能就更容易一些。所以,存货款市场、本币兑外币的货币市场、股市与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和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等,就好像是一个或六个连在一起的“大水库”。当一个“水库”的水压升高时,该“水库”的水面达到平衡。

市场可以调节各个“水库”水平的平衡,法律也可以帮助调控众多水平的平衡。所不同的是,市场的调节是纯经济的活动,而法律的调节之中还包含了道德和价值判断的人文与社会因素。我们研究金融法律的时候,就是要研究这种调节功能与其中的道德判断和人文标准。

这篇前言的写法可能不够体系化,不符合法律解释学的逻辑要求,倒更像是一篇随感录。但是,这些是笔者的感悟。当广大读者对中国的法律与金融事业产生,并从内心领悟到人类自己创造出的金融工具可能会毁坏人类美好生活时,人类就不得不用法律来进行规范了。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巨大的内陆市场和众多的人口,如果出现像俄国的一些问题时,我们的生活将比俄国更苦,从事中国金融工作和司法工作的人们肩负着历史责任和民族使命,他们是笔者最尊重的生活的建设者、市场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在他们面前,笔者是真正的学生,他们是真正的先生。再次修改完这篇前言的时候,已经是2000年的元月了,让这本随感作品,作为笔者向新的千年、新的世纪奉献的一份手制的礼物。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法 本书目录

前言

一、"金融全球化"与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与欧美的金融竞争

金融危机与债务信用

金融危机与金融交易的新动态

国际金融市场变化与监管法

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新秩序"

二、日本的金融维新

政府角色

看不见的"手"

银行的立场

金融的新观念

金融市场新版图

三、美国金融法的基础与变通

金融信用

美元泡沫

金融改革法

数字化后的"牛"与"熊"

四、香港的新主页

文化融合

全球信息港

五、俄国经济改革的速与达

既速又达

市场与法

六、泰国与韩国的路径

泰国的路径

韩国的启示

七、伦敦金融研究与产业

大学校园

关心中国金融问题

全球的中国金融问题专家

伦敦金融与文化

英国的大律师与他们的"INN"

八、台湾金融

"小地盘"与"大金融"

从"工厂岛"向"科技岛"

九、中国金融转型与法律

从个案谈起

法制定位

行政主导的设计

方法与资源

有待解决的问题

十、中国土地证券化

房地产发展的阶段

证券化的环境

美国的经验

中国管理的特点

后记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法 文章节选

文化融合

1.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东西文化冲突

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或"全球化"趋势已成必然。国际航空和越洋通讯的便利使"本土人"变成了"国际人"。但是,随着经济"国际化"趋势和社会的"国际人"发展趋势,东西方文化冲突越来越明显了。文化历史传统不会这么快就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会这么快地就改变,适应外国天南地北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喜欢却是另外一回事。东西方文化包括很广泛,例如宗教、语言、饮食、文艺、家庭观念、生活哲学等都不同。东西方文化不会像各国经济那样轻易融为一体,文化的差异在各国经济全球化后还将长时间存在于世界文化本来是多样化的,东西方文化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东西方文化冲突需要东西方互相了解,了解的前提是互相学习。

2.香港以往的优势不存在了

香港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依靠大陆的贸易出口和转口以及加工,取得了相当长足的发展,但是,出口和转口以及加工有形产品的利润已经很薄,机会也越来越少。大陆的经济改革使原来香港不可替代的转口角色变得可以替代了。

香港曾经以生产小而精的手表、玩具、服装、化妆品以及珠宝首饰等体积小,价值高的产品称雄于世。香港还曾有高超设计、建筑、室内装修等产业创造出的骄人业绩。此外,在印刷、出版、媒体等方面,也以高效率,高速度,高品味领先过欧美诸多国家。香港的旅游与购物曾被称为天堂。加之金融、法律、会议安排、酒店管理服务等的超高品质和合理成本,实在让欧美同行无法竞争。

过去的有形产品和高品质服务在今天代表的财富比重相对减少,而高技术产品代表的财富的比重正在增加。现在整个世界性的有形产品生产已经过剩,生活自然化与乡村化追求,在人多地少的香港,无法同欧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相比。中国内地反而在此方面还有更多的潜力。

香港曾经以内地廉价劳动力和土地来加工有形产品。但是,现在加工业的利差越来越小,因为中国内地生产成本也不再廉价,但还是比香港成本更低。虽然香港将本地加工工业早就转移到内地,但是,因为利润高低不取决于生产什么?而是决定于采用什么样的技术,采用什么样的材料来生产。

香港应该找到自己经济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香港应该集中自己的雄厚财力和时间,朝着认准的方向发展。

3.香港现在的优势是东方与西方沟通"站点"

为什么这样说呢?笔者所说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非常广义上的。从医学方面讲,东方有中医或泰医等本地医学文化。主要是使用天然植物草药和从系统综合平衡的哲学来医病的。而西医是从科学可数量化的分析方法,采用化学药物来治疗的。如果综合这两种医学的长处,中医更容易治疗,而西医容易诊断。中医更有利于长期哺养身体,西医有利于治处急症。

如果将懂英文的中医和懂得中医原理的西医结合起来,将会出现新的医学科学。中国人吃饭使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筷子同样可以吃西餐,或中餐用刀叉也可以吃饱。但是,使用筷子有使用筷子的文化,刀叉也有使用的规矩。如果看到有人吃饭时,一只手拿筷子,另一只手拿着叉子的话,一定会使同桌共进午餐的人,先看到呆滞,而后笑得喷饭。或者百思不得其解而导致食欲大减。

东西方在法律文化的冲突更大。普通法系的法官只有耳朵,没有嘴巴。而内地的法官没有耳朵,只有嘴巴。西方的司法与行政独立,而内地老百姓颂扬最多的法官还属包公。包大人是丞相、属于行政长官系列。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不是因为他司法独立,而是因为他的刚直不阿。在西方,人们从作陪审团或传媒中学习到法律程序的公正,而在东方人们从行政程序中学习到执法目的公正。

现在世界需要有一个站点共东西方的人来访问,了解对方的文化内涵,人文与习俗的文化、法律与秩序的文化、政治与意识形态文化、历史与地理文化、哲学与艺术的文化、宗教与信仰的文化、社会与社区的文化、民族与种族的文化、文字与文学的文化。通过理解东西方对上述文化的不同解释,才能深刻解释国际流行的高科技文化,自然环境保护文化、野生动物保护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以及人权以及人的政治与经济权力保护的文化等。

要理解文化先要懂得语言,对中国来说,中文和英文是世界上两个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占到人口总数的50%以上,香港是得天独厚掌握着两种语言的地区。在世界上、日本、欧洲、美国和中国这四只"大老虎",没有这个优势。在亚洲,韩国、台湾、新加坡、泰国这"四小龙"或"小老虎"们也不具备这个优势。只有香港具有地缘语言优势。

4.香港应该称为东西方互相学习的"国际大学"

在世界有形产品过剩的时候,而无形产品:文化产品和知识产品,特别是东方和西方互相了解的文化产品和知识产品生产严重不足。东方文化产品如果能够翻译成为英文,用西方可以接收的方式表现出来,或包装起来向西方出口或转口。同样,西方的文化产品和知识产品翻译成为中文,用中国人可以接收的方式包装后,向东方向中国出口与转口,东西方两地的市场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对于东西方文化产品,知识产品的加工生产规模来说,生产量与市场的需求量大不相称。

从事这项世界性的文化产业的东西方双向包装出口,香港仍然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语文和资金以及人才的条件。香港人比亚洲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人都更加了解西方文化,同样,香港比欧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都更加了解东方。这就是香港独特的优势。香港应该发挥这个别人无法代替的优势,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竞争中,扮演举世无争的角色,让西方了解东方,让东方了解西方。香港应该成为东西方人互相学习的一个世界"超级大学"。笔者认为,这是香港在未来发展中要把握的一个历史机会。

为什么这样说呢?香港同日本相比。日本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外语翻译的能力也强。但是日本是一个具有1亿多人口的国家,有本国的工业生产和内地市场。所以,日本的文化战略是翻译,而不是推广双语。普通日本人的英文水平也不低,但是由于日语发展的文化传统,使得日本人的英文不会比香港人更好。于是,日本有最大的日语翻译市场,将西方文化作品以最快的速度翻译成为日语。让日本人了解西方,但是,日本人不能以同样大规模的翻译,将日本文化翻译成为英文,让世界了解日本。因为,日本文化不能代表亚洲,也无法代表东方。香港在这个方面比日本的条件更好。香港是华英双语的地区。

新加坡也是一个亚洲双语的国家,华语和英语都非常普及,但是,新加坡地理位置和社会条件都不如香港。香港靠近大陆,面向海洋。东西融合的历史传统和优良的地理位置是新加坡无法比拟的。香港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平安的地方,少有故事,没有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这些条件更是使新加坡莫及。

印度是亚洲最大的本地语言与英语双用的国家。印度经济和政治也发展的较好。但是印度是一个大国,有巨大的本地市场和工业生产,又有较强的宗教与种族内部事物,多事与不稳定社会环境不可能使这里成为一个世界文化转换中心。

韩国也是亚洲的"四小龙"之一,语言的关系使韩国只能以本国同外国联系,而不能成为第三国沟通的桥梁。台湾地区华语占主流,英文也不流行。所以,台湾地区在对国际文化的沟通上,不能够同香港竞争。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国家,虽然有一定的英文程度,但是,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也不能代替香港的作用。

能够成为东西文化转换中心的地方只有香港。将东方的文化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再将西方的文化翻译成为中文介绍给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新加坡、澳大利亚、北美和欧洲的华语区读者。华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种,英语也是另一种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美国和欧洲可能成为东方文化产品英语化后的潜在市场。中国内地也没有足够的财力自己来从事将东方文化翻译成英文,但是,中国内地将是西方文化华语化后的最大潜在市场。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香港最好把握住这次发展机遇。将来,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将不在美国,不会是哈佛(HAR-VARD)也不会是耶鲁(YALE)。也不在英国、不是剑桥(CAMBBIDGE),不是牛津(OXFORD),因为它们只代表西方。也不是北京大学(PEKING),或是东京大学(TOKOY)因为它们都只代表东方。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只有香港在文化上,可以让东方人了解西方,又让西方人了解东方的媒体,整个香港才是东西方共同的"国际大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