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锡良
释义

§ 简介

原籍安徽省黟县,1922年2月出生于景德镇。幼年家境贫寒,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学绘瓷画。1952年进入景德镇美术合作社,2年后转入景德镇工艺社,随后进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研究。王锡良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1979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为景德镇市首位获此殊荣者。1987年被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院长。先后任景德镇市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景德镇市政协第四、第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务委员。

王锡良曾有室名“桃源山人”,现用室名“五尺园”王锡良

§ 生平事迹

他自幼好学,在叔父王大凡的指导下,不仅全面掌握了陶瓷绘画技艺,且秉承天赋,悟性很强,对陶瓷艺术的理解颇有见地。15岁时,能独立创作,瓷画艺品出手不凡。当时曾流传的“年轻有志气,画瓷很得意,料盘碟子 咯咯响,长大要进御窑厂”,即为老一辈艺人对他的高度称赞。

五十年代中期,他身处景德镇各路身怀绝技的陶瓷名家之中,耳濡目染,从中吸吮各家艺术之长,受益良多,其传统瓷绘艺术日趋成熟。

然而,接近成功,则意味艺术生命停滞不前。他在不满足中困惑,在困惑中思变。此时,中央工艺美院梅健鹰教授来景德镇讲学,给他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清新之风,给予颇多艺术启示。

他中年变法,从绘画基础入手,练素描画速写,深入生活,师法自然,博览众长。涉足景德镇的乡间林野,远游祖国名山大川,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画稿,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创作源泉,不断推出新作。

在50多年陶瓷艺术作生涯中,王锡良以山水、人物画最为擅长。他的作品大处作眼有气势,小处观之有意味,因善画中国画,刻意在陶瓷作品中揉进中国画讲求神韵、计白当黑的形式美感。 陆羽品茶

§ 艺术风格

王锡良的作品,讲究立意,注重装饰,追求静水流深的艺术效果。其用笔繁简有度、设色清雅丰润、构图巧妙自然。[1]

大师就是大师,他要做的,只是将越是深奥、高难度的艺术表现形式,就越是生动形象,简单易行的表达出来。

画人物,往往习见精雕细作,但王锡良画中,却不侧重脸形,鼻子,眉毛等处.因为他认为,这些是绘画中最没有表现力的地方。同样,复杂的衬景,也是画蛇添足。需要表现的只是整体画面的轮廓,无须繁缛做作,因为王锡良想要表达的是一个自我意识的的形象而非以第三者视觉而形成的感官形象。

王锡良笔下的人物,素素的,淡淡的,没有浓妆艳抹,倒显出一副小家碧玉的样子,也印证了他内心深处一直以来的一种想法:最美既是简约。

当除去臃肿的堆积,剥离繁琐的多余,在飘飞的树叶中,在肆虐的寒风中,一道流云,一棵古树,一轮明月,一袭舒畅的衣裙,一头娟系的秀发,无拘无束,率性而真诚,无不诉说着简约的素面风骨,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雅致的情怀。

欣赏他画作时,“简约”是一种审美情结。它简洁,单纯,婉约,不加缀饰,不复色彩,天然成趣,流畅明快。在艺术和画面结构上,是一种简洁明朗的风格,体现了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艺术表现力。王锡良

人物服饰同样也因简约而素美,在秀气中突出个性而不张扬,在文静中隐含着浪漫而不远离生活。注重那种含蓄的美,展现自然恬静的感性韵味。

在王锡良简约的营构环境中,给您带来的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让繁忙的您在他的画作中得到放松,找到温馨的感觉。

这也正是王锡良人生的写照。

简约是他那种透露的风格,纯厚、素雅的韵味,是一种于浑然朦胧中显示整体力度的超脱境界,一种饶有现代绘画的超前意识。这在“简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简约也是王锡良的生活态度。拒绝精雕细刻,远离繁文缛节,厌恶浓妆艳抹,不计较闲言碎语,不拘泥陈规陋习,不在乎无聊的聒噪,不理睬庸俗的眼球,始终保持着清新素朴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生活清淡但精神丰满,深居简出但思想敏锐,衣着朴素,却才高学富。

简约是王锡良宽广的胸襟。崇尚简约,举手投足显得大气,点点滴滴简洁明快、博大精深,拥有旷达的、闲适的、与世无争的仪态;是信仰的风范和坚定的守望者。始终保持着沉稳而内敛的平民化的心态,使其品位与格调在不经意中得到提升;蔑视功名,拒绝利禄,透彻的理解人生的真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入而能出,往而能返,何其自由、畅快、游刃有余。

简约并不简单,相反,是一种更深广的丰富,寓丰富于简单之中。只有内涵深厚的事物才具备简约之美,贫乏和苍白是没有内涵的简单,绝不是简约。简约也不是寒碜,他蕴涵着无限美妙的想象空间,是精悍而妩媚、眩目而灿烂的浩瀚的精神世界。

这种简约,需要一点放弃,一点执着,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声稀,大智若愚皆是也。同样在欣赏王锡良的画作,需要一点理解,一点领悟,一点灵性,一点旷达,更需要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

§ 艺术生涯

王锡良自幼好学,在其叔父“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的指导下,不仅全面掌握了传统陶瓷绘画技艺,且秉承天赋,悟性很强,对陶瓷艺术的理解颇有见地。15岁时,便能独立创作,瓷画艺品出手不凡。传统粉彩人物逐渐达到较高水平,当时曾流传“年轻有志气,画瓷很得意,料盘碟子咯咯响,长大要进御窑厂”的说法,即为老一辈艺人对他的高度称赞。

1959年,年仅37岁的王锡良为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创作大型瓷板画《革命摇篮井冈山》,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身处景德镇各路身怀绝技的陶瓷名家之中,耳濡目染,从中吸吮各家之长,受益良多,其传统瓷绘日趋成熟。但他在不满足中困惑,在困惑中思变。他受到梅健鹰、祝大年等人的影响,中年变法从绘画基础入手,练素描画写生,深入生活,师法自然,博览众长。涉足景德镇的乡间林野,远游祖国名山大川,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画稿,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创作源泉,不断推出新作。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他的作品主要以反映时代现实生活为主,题材主要为山水。如大型瓷画《革命摇篮井冈山》、粉彩瓷盘《采茶扑蝶》等。

改革开放后,作品风格再度发生变化,艺术水平发展到更高层次。他开始更加究立意、重装饰。 黄山西海

追求静水流深的艺术效果,用笔繁简有度,设色清雅丰润,构图巧妙自然。如其代表作《黄山西海》取黄山奇峰秀俊,以酣畅笔墨,采用流、擦、点、染之法,造就了气势宏大、自然天成的黄山景色,在近景上则用精细的线饰,勾画出岩松、亭楼,并点画飞翔自由的鸟群,烘托出空间深远的意境。此时,他的作品虽然仍具有较强文人画气息,但现代气息也更加浓郁,其题材广泛,工笔、写意等笔法信手拈来,如《春风拂槛》、《雀屏中选》虽是传统人物、历史题材,却契合着新的时代气息。

因擅中国画,王锡良在陶瓷作品中糅进中国画画风,追求意境高远,意图通过作品体现自己的思想,讲求神韵的美感。称得上是“大处着眼有气势,小处观之有意味”。[2]

§ 主要艺术作品

他先后创作的艺术作品主要有:粉彩《采茶扑蝶》圆盘、《西江月·井冈山》词意浮雕〈合作〉、《太平窑》年画、《岁朝图》茶具、《荷叶》茶具、《革命摇篮井冈山》大型壁画〈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粉彩《明月松间照》、《黄山》大型壁画、《十里春风》壁画(合作)、粉彩《春凤拂栏露华浓》瓷瓶,分别获得 国内各级专业奖。并在《美术》杂志、《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江西日报》、《文化与生活》等报刊发表介绍。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蔡若虹先生,称王锡良的大型壁画作品“气势磅礴,有传统功力,可与陕西版画比美”。《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彔》、《景德镇国画选》、《中国美术辞典》、《中 国当代工艺美术名人辞典》、《瓷都艺星》均对其艺术传略和作品专题评价。王锡良

§ 王锡良瓷板创当代陶瓷拍卖新高

2009年十月二十日下午,景德镇举行二OO九秋季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二百五十一件陶瓷精品亮相

现场,王锡良的《黄山四千仞》粉彩瓷板画最为引人注目。黄山四千仍仞

拍卖中,该瓷板画以三百万起拍,最终以六百八十万落槌,加上佣金最后成交价为七百八十二万,买主是手持一百三十七号标牌的中年男士,此前,该男子还以两百三十万的价格拿下张育贤《十二生肖》粉彩瓷。记者此后初步调查发现,这是目前公开拍卖活动中,成交价格最高的当代陶瓷艺术品。

记者在拍卖现场看到,《黄山四千仞》高一点二米,长两点七米,装裱在黄色实木架上,粉彩瓷描写黄山奇峰异景,古树森茂,云海浩渺。瓷板左边题有李白游黄山时的名诗:“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