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野性的呼唤》 |
释义 | § 电影[1997] 基本资料 《野性的呼唤》 片名:野性的呼唤 英文名:The Call of the Wild: Dog of the Yukon 更多外文片名: Jack London's The Call of the Wild Jack London's The Call of the Wild Dog of the Yukon 导演: Peter Svatek 编剧: 杰克·伦敦 Jack London ....novel Call of the Wild Graham Ludlow 主演: 鲁特格尔·哈尔Rutger Hauer ....John Thornton Bronwen Booth ....Mercedes (as Bronwên Booth) Charles Powell ....Hal 影片类型: 冒险 片长: USA:91 min 国家/地区: 加拿大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Dolby MPAA评级: Rated PG for violence and language. 级别: USA:PG / Germany:12 / Iceland:12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上映情况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美国USA 1997年6月22日 俄罗斯 Russia 2001年12月10日[1] § 电影[1972] 基本资料 《野性的呼唤》[1972] 片名:野性的呼唤 英文名:Call of the Wild 导演: 肯·安纳金 Ken Annakin 编剧: Federico De Urrutia ....Italian version Hubert Frank ....German version 杰克·伦敦 Jack London ....novel Tíbor Reves ....uncredited Harry Alan Towers ....(as Peter Welbeck) Win Wells ....(as Wyn Wells) Peter Yeldham 主演: 查尔登·海斯顿 Charlton Heston ....John Thornton 米歇尔·梅奇 Michèle Mercier ....Calliope Laurent Raimund Harmstorf ....Pete (as Raymond Harmstorf) 影片类型: 家庭 / 冒险 片长: Norway:104 min / Spain:105 min / USA:100 min 国家/地区: 英国 / 法国 / 西德 / 意大利 / 西班牙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单声道 级别: Finland:K-12 (cut) / West Germany:6 / Australia:PG / Norway:12 / Sweden:11 / USA:PG 洗印格式: 35 mm 胶片长度: 2864 m 上映情况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意大利Italy 1972年11月30日 西班牙Spain 1972年12月21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72年12月29日 英国 UK 1973年 挪威 Norway 1973年2月16日......(Oslo) 法国 France 1973年10月11日 芬兰 Finland 1974年3月1日 丹麦Denmark 1974年6月10日 瑞典Sweden 1974年9月2日 美国 USA 1975年3月 § 电影[1935] 基本资料 《野性的呼唤》[1935] 片名:野性的呼唤 英文名:The Call of the Wild 导演: 威廉·A·韦尔曼 William A. Wellman ....(as William Wellman) 编剧: Gene Fowler 杰克·伦敦 Jack London ....novel Leonard Praskins 主演: 克拉克·盖博 Clark Gable ....Jack Thornton 洛丽泰·扬 Loretta Young ....Claire Blake 杰克·奥克 Jack Oakie ....Shorty Hoolihan 影片类型: 动作 / 西部 片长: 95 min (original release) / USA:81 min (re-release)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黑白 混音: 单声道 版权所有: (20th Century Pictures, Inc., 13 June 1935, LP5604)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精彩视点 这是一部根据美国著名自然主义小说家杰克·伦敦的探险小说《野性的呼唤》改编的电影。主要叙述一只强壮勇猛的狼狗巴克从人类文明社会回到狼群原始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巴克表现出的极强的适应性正是电影的主题.影片主要通过巴克的视角来描写和透视世界,叙事方法独特,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本片深受动物爱好者、尤其是狗的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当年在美国创下了较高的票房收入,使本片的制片公司在几年后又投资拍摄了它的续集。另外,本片的男主角是美国着名的个性帅哥鲁特格尔·豪尔,相信他娴熟的演技定不会让广大观众失望。 § 小说 概述 《野性的呼唤》《野性的呼唤》,又名《荒野的呼唤》 (TheCalloftheWild)是作家杰克·伦敦于1903年发表的著名小说。故事叙述一名叫巴克的狗历经磨难,最终回到自然的野生环境的故事。小说十分畅销,后被多次改编成电影。 整个故事以阿拉斯加淘金热为背景,讲述了在北方险恶的环境下,巴克为了生存,如何从一条驯化的南方狗发展到似狗非狗、似狼非狼的野蛮状态的过程。巴克是一条硕大无比的杂交狗,它被人从南方主人家偷出来并卖掉,几经周折后开始踏上淘金的道路,成为一条拉雪橇的苦役犬。在残酷的驯服过程中,它意识到了公正与自然的法则;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它懂得了狡猾与欺诈,后来它自己将狡《野性的呼唤》 猾与欺诈发挥到了让人望尘莫及的地步。经过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它最后终于确立了领头狗的地位。在艰辛的拉雪橇途中,主人几经调换,巴克与最后的一位主人桑顿结下了难分难舍的深情厚谊。这位主人曾将他从极端繁重的苦役中解救出来,而它又多次营救了它的主人。最后,在它热爱的主人惨遭不幸后,它便走向了荒野,响应它这一路上多次聆听到的、非常向往的那种野性的呼唤,并且成为了狼群之首。 虽然巴克只是一条狗,但是它艰苦卓绝的生存道路,反映了作家所生活的时代中的个人奋斗的真谛。这也是当时处于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美国社会所盛行的自然主义思潮的一种反映。它反映了达尔文的自然环境下“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思想以及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中的社会选择观。作者向我们揭示,在生存的道路上,在险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下,只有精英与超人(如小说中的巴克那样的物种)才有生存的可能。 作者简介 杰克·伦敦杰克·伦敦(JackLondon1876-1916),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于旧金山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参加体力劳动,受尽生活的折磨。十岁时,他一边读书,一边卖报,每天早晨三点钟就起床分送报纸。后来,他又做过童工、工人和水手,也当过劫取牡蛎的“蚝贼”。1893年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杰克·伦敦参加了失业工人大军组织的“饥饿进军”,一度沦为以乞讨为生的流浪汉,曾以“无业游民”的罪名被捕。1897年,他怀着巨大的希望到北方阿拉斯加地区去淘金,结果一粒金子也没有淘到,却得了坏血症,于次年两手空空地回到家中。此后,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并于1900年发表通称为“北方故事”的系列小说。 来自社会底层的杰克·伦敦对生活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垃圾堆上”的悲惨处境有着深切的体会。他在十六年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近50部著作,其中长篇小说19部。 《深渊中的人们》 、 《马丁·伊登》 、 《铁蹄》等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对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作了深刻的批判,具有相当的感染力。小说《荒野的呼唤》、 《热爱生命》等则充满了生命意志的力量和野性的美。成名后的杰克·伦敦追求物质享受,四十岁时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作品思想 《野性的呼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 (1)浪漫主义情结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曾经谈到一段形象的比喻:“良知是诗才的躯体,幻想是他的衣衫,想象则是他的灵魂,无所不在,贯穿一切,把一切塑成一个有风姿、有意义的整体。”他认为,幻觉是一种记忆中的联想,是一种“聚集和联合能力”,而想象是一种创造,具体表现就是使现实的理想化、客观的主观化和概念的形象化,离开它就不可能把对立的不协调的东西塑造成统一的艺术形象。 《野性的呼唤》特别注重想象和幻觉描写,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有意或无意透露出的浪漫主义情结。 A:把狗作为写作对象就体现了作者天才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才情。 B:标题“野性的呼唤”非常的抒情,给人无尽的想象。文中对荒野的描写如“北极光冷冷的在头顶上照耀着,有时繁星在舞蹈中跳动,而大地在冰雪覆盖之下在严寒下麻木了和冻结了。”等等,抒情非常浓郁,语言达到非常优美的境界。 C:书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直抒胸臆,而是同现实主义相结合。有人因此把作者称为“热情奔放的现实主义作家”。 (2)现实主义 A:巴克自身的性格特征。“性格决定命运”,小说开头就提到巴克是“王”,巴克骨子里充满狼性,坚忍不拔,富有强烈的抗争精神,是适者生存的强者。 B:现实的残酷性。巴克勇猛剽悍,阴险狡诈,却又对恩人万分感激,使它身上集中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文本中体现着不同的哲学思想 (1)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巴克所学的第一课就是“棍棒的规律”:任何的反抗只能遭到无情的镇压。在棍棒之下,巴克忍受了各种虐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对作者的影响:无产者受到残酷的剥削和沉重的压迫,而维护这种剥削压迫的,则是棍棒——社会权利机构的象征。《野性的呼唤》(2)达尔文的进化论。巴克在北国迅速适应环境的过程其实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赞歌。(物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小说的地点选在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靠近北极的冰雪世界,其环境极其险恶。荒野没有和平,生命和肉体随时随刻都处在危险之中。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使强者生存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而在那里,任何为生存进行努力的手段和行为都是合乎情理的,斯文、高洁、谦让则都是弱者的表现。 (4)尼采的“超人”哲学。巴克可以拉动千磅重物,一旦起来报复邪恶时,可以把一群印第安人打得狼狈逃窜。在这里作者暗示了被压迫者无比巨大的反抗力量。巴克最后也确实以勇敢和聪明,赢得了狼群中的领袖地位。作者有意强调个人的作用和力量,显然是受了尼采“超人”哲学思想的影响。他的“超人”情结正是他思想深处矛盾的体现。 “异化”折磨的悲怆 陀斯妥耶夫斯基:森林中的生活尽管贫苦可怕,但却自由自在得很,充满着冒险的事业,它有一种令人向往的东西,有一种神秘的诱惑力。 卡尔·桑得伯格:“深埋在人类灵魂深处的,令人捉摸不透的奇特主题之一的研究”:我们的文明程度越高,我们的恐惧就越深,担心我们在文明过程中抛弃了在蛮荒时代属于美,属于生活之乐的东西。 杰克·伦敦:“我的故事有双重性质,表面上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任何一个孩子都能读懂——尽是情节、变化和色彩。那下面的才是真正的故事,有哲理,很复杂,充满含义。” 作者塑造巴克这一形象是否也表达了自己心中对被异化的人类文明的悲哀与失望呢?人类在文明进步与自身进化的同时,离自己的纯朴本性也越来越远,那荒野的呼唤也越来越让人感到陌生;而那种升华的、纯朴的自然本能——对自然的爱与向往,对祖先的回忆与召唤,对冥冥之中美好意愿的期守却渐渐被陷入纷争与矛盾中的人类所淡忘。 《野性的呼唤》毕竟是一部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表面上浮动着作者对自然的无限向往,而深层中却是人不得不陷入自己挖掘的陷阱的悲歌。巴克挣脱最后一点羁绊奔入荒野时,我们隐约意识到只有它才能真正追随那神秘的呼唤。而被日益异化的人类,或许只能在自造的炼狱中永行轮回,担负着困苦与磨难,追求着永恒与爱情,面对着生命与死亡,以及承载着希望与失望的无休纠结。 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准备死亡,练习死亡,因为死亡能够使我们的身体消失,而生命的本质(灵魂)由此摆脱物质世界的牵绊,不会再有各种欲望,妨碍真正的自由了。可见,死亡意识与生命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在杰克·伦敦的作品中,伴随死亡而来的不是眼泪,乞求,而是尊严;死亡也不是阴森森的,而是冷静、清醒的。他的小说的死亡意识主要表现在抗拒死亡的威胁、寻求有尊严的死亡、遵循死亡的自然规律等方面,这也正是他热爱生命,礼赞生命的独特方式。《野性的呼唤》中那些雪橇狗寻求死亡的方式(非常有尊严且高贵)以及巴克最终选择了荒野而不是被异化的人类文明社会,表明了这一点。 作者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而清醒的死亡意识,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对生命有着出自本能的热爱,对死亡有着源自本能的反抗。其实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的抗争,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对生命的热爱。而只有意识到人类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终有一天要被死亡终结这一悲剧性的事实,人们才会倍加珍惜和热爱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 容格集体无意识学说在文本中的体现 美国著名诗人卡尔·桑德伯格:《野性的呼唤》是一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狗的故事,同时也是对人类灵魂最深处那奇异而又捉摸不定的动机的探讨。我们越是变得更加文明,就越是感到恐惧——因远古时期人本来就具有的某种美好的东西及生命的欢乐已经丧失殆尽而产生的恐惧。 美国最著名的杰克·伦敦专家厄尔·莱柏:杰克·伦敦的主人公巴克就是读者自性的投影,这个自性永恒地寻求着心理的整合,这个过程就是个性化过程。 容格:集体无意识似乎不可能是个别的,而是象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或许也象是一大群出现在我们梦中,或在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下涌入意识里来的形象和人物。 作为集体无意识中最重要的一种原始意象的自性是容格用来象征对完整人格的追求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它是人格的开端、源泉和最终目的。是个人成长的顶点,即自我实现。《野性的呼唤》《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头一次倾听来自它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的呼唤是在它被偷着拐卖到阿拉斯加拉雪橇后的一个极其寒冷的寒夜。“……在寂静的寒夜里,当它扬起鼻子对着星星象狼一般发出长嗥时,也正是那些早已化为泥土的祖先们把鼻子对着星星的嗥叫,那嗥叫传过千百年传到了他身上。他的腔调也正是祖先们的腔调,这些腔调表达了他们的悲哀,而且对他们来是,这也意味着寂静、寒冷和黑暗。这是,这古老的悲歌在他体内涌动,象征着生命不过是一种听凭摆布的傀儡,他又返本归真了。”这段文字我们完全可以看作是容格集体无意识思想在此文本中的体现。作者那带有自然主义色彩的运笔画龙点睛般地道出了巴克身处萧杀严酷的寂静雪野时所特有的心理状态。 桑顿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可巴克的自性化进程。他使巴克陷入了意识与无意识抗争的旋涡之中。闲暇之余,当它“蹲在约翰·桑顿的火堆边时,他是一条有宽阔的胸脯,长着白牙和长毛的狗;而他身后却映衬着各色狗、半狼半狗和野狼的影子,催促着他、激励着他……和他一道嗅风、一道聆听,给他讲森林中野兽发出的声音,支配着他的情绪,指导着他的行动,和他一道入睡,一起做梦,而且超然身外,成为他梦到的内容。这影子的召唤是这样的不可抗拒,使得人类和人类的要求一天天从他身上远去。……然而,……对桑顿的爱就会重新把它拉回到火堆边。”在这里,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争夺使巴克陷入了极度矛盾的状态。象征人类文明的“火堆”与象征集体无意识的“影子的召唤”以同样强大的力量作用与巴克的心灵。根据容格的观点,精神意义上的新生命可由此种痛苦而又艰难的心理矛盾抗争中诞生。然而这种紧张的局势很快就瓦解了,因为桑顿的死,巴克心中对文明社会的唯一牵挂没有了,使它决然地奔赴荒原。也就是说集体无意识最终在巴克的生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巴克凭着强大的生命意志做了森林里的狼群之首。“……他跑到狼群之首,巨人似的高高跃起在同伴们之上,他的大嗓门高声嗥叫,唱出一曲年轻世界的歌,那便是狼群之歌”。在森林里,在那超越时空的神话般的最原始的地方,自性引导巴克完成了它的自我实现——也就是厄尔·莱柏所说的“读者自性的投影”。 尼采《悲剧的诞生》 :当天才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与上述世界原始艺术家站在一道,他才有可能透析艺术的永恒本质,因为此时他已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就像那童话故事中怪诞的图画一样可以随意翻转自己的眼睛看着他自己:他(指艺术家)此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诗人、演员又是观众。 补充:在某种情况下,蕴藏在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可以操纵人,而此时人只是它要表达的一个载体而已。像海子、戈麦的自杀,以伍尔芙的小说《达洛卫夫人》为原型而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中的小说家、诗人的苦闷、自杀等等……透过这些悲剧,你可以看到隐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 艺术价值 《野性的呼唤》(一)巴克的多重性格分析 (1)富有抗争精神,适者生存的强者 A: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养尊处优(法官家)——听命棍棒法则却并未被驯服(面对训狗人)——勇猛狡诈(打败原来的领头狗)——预知危险时宁死不屈(去道森的旅途上)。 B:勇猛强壮,适应能力强。在第二章中,为躲避严寒,巴克学会了挖雪洞栖身,为填饱肚子甚至学会了偷盗。正如作者所描述的一样,这次偷盗行为就显示了巴克适宜于在充满敌意的北国环境里活命。这显示了他的适应性以及适应变幻无常环境的能力。 例子:巴克成功夺取了领头狗的位置后,统领的雪橇狗队屡次破记录美名远扬,成为伊哈特人谈之色变的“狗妖”,它能拉动在雪地里载有半吨重面粉的雪橇,能用四天的时间拖垮比他重近十倍的麋鹿,能穿越陌生的荒野却从不迷失方向。“方向之准确,足以让人类人他们的指南针感到脸红。” (2)对新生活的向往者和渴望者 巴克从阳光明媚的南方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方,投入了远离人类文明的原始荒原。它很快适应了北国富于挑战性的生活并且喜欢上了那里。书中描述它追逐雪兔的一幕写得异常精彩,充满了力量和生气。“巴克的身体紧檫着雪地,急切地呜叫着,优美的身躯在苍白的月光下闪电一般向前跳跃……它率领狗群,发出古老的狼嗥……它被生命的汹涌、生存的潮汐所左右;每一块肌肉,每一条肌腱,都被那种完美无缺的快乐支配了。那阵快乐是建立在除死亡之外的一切事情之上的,它散发出光芒,滋生壮大,在动态中体现出来,在繁星下欢跃飞奔,在静止的死亡面具上舞蹈。”这种自然界生命的追逐是那么的自然和壮观,体现了个体的智慧和能力,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令人为生命的激动而感动。因此,桑顿死后,巴克就毫不犹豫地响应了森林里新生活的召唤,回到充满神秘与冒险的自由的丛林,这体现了它对新生活的向往。 (3)凶残狡诈的统治者 巴克的狗性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它不仅勇猛、凶残,而且狡猾奸诈。它想象力丰富,善于耍心眼,施诡计,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它极具领导才能(打败原来的领头狗斯匹兹,对以后的狗群进行整顿,并且由他率领的狗队多次破记录),一方面体现其反对压迫的抗争精神(与作者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同出一辙);另一方面体现尼采的超人哲学。 (4)充满爱意,富有激情的献身者 当桑顿把它从棍棒中救出来,并像孩子般照料它时,它表现出对桑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爱以及忠诚(在桑顿的试探下跳悬崖;在酒吧里把打桑顿的伯顿的喉咙咬破;多次跳入急流救桑顿;在雪地里为桑顿拖动半吨重的雪橇;桑顿死后为其报仇然后彻底奔向荒原)。 二)主题的多重性 (1)回归自然 A:小说开篇的几句诗,浓缩了整部作品,预示了狗主人公因长期饱受奴役与束缚,将觉醒并复萌野性的本性,回归自然,自由地漫游荒野。 B:故事情节中运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美国北部冰天雪地的原始荒野,并安排巴克最终响应荒野的呼唤回归荒野,充分体现了作品“回归自然”的思想。 (2)强者生存原则 巴克作为强者得以生存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作家受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以及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适者形象: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强者形象:开篇巴克就以统治者的形象出现,到北国后又以非凡的智慧和才干取得领头狗的位置,和表示对桑顿的爱时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力量,这些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了巴克是一个强者。) (3)社会生活的折射《野性的呼唤》这部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克朗代克淘金热。作者本人于1897年也加入了淘金热,其独特的经历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真实的素材。书中的诸多地名都是真名实地。巴克的原型也来自作家1898年冬天在道上结识的朋友邦德兄弟的狗,而邦德兄弟的父亲邦德法官的庄园则成了小说里米勒法官的庄园,作者在1903年12月给马歇尔·邦德的信中也承认了此事。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主人公巴克和它的伙伴们再现了北国雪橇狗的生活与故事。作者在描写巴克时,赋予了它与人相同的情感和品质:它懂自尊,知道害羞,聪明有悟性,善于谋略且想象力丰富。喜欢做梦,有幻觉,感情丰富并且非常怀旧,忠诚勇敢,爱憎分明,不畏强暴,为自由、为报恩视死如归。显而易见,作家在描写狗的生活时,是以人的眼光去观察,以人的心理去揣摩,以人的情感去理解,无不带有作家自己生活经历的影子和对生活的理解与体验。 (4)抗争精神 小说里充满了斗争。为了生存,巴克一直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作为外来户备受欺凌,却勇敢地投入数不胜数、血淋淋的拼杀:与饥饿的爱斯基摩狗之间的撕杀,狗队内部间的斗殴,与斯匹兹争夺领导权的生死决战,加入狼群时与狼群的恶战。巴克逐渐从弱到强,从强到同类之冠,它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在与训狗为乐的“穿红汗衫的人”和残暴的“哈尔”的斗争中得到了最生动的刻画。美国的评论家玛丽·艾伦(MaryAllen)甚至将巴克称作“典型的美国拓荒英雄”。 (5)人道主义精神 作者不仅反对人与人之间,而且反对人与动物之间以强权为基础的关系。他许多描写动物的中、短篇小说都反映了真正的人道主义的思想,蕴含着人与动物的深情。在《野性的呼唤》中,我们发现狗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是随着人对待狗的态度的变化而贯穿整个故事始终的。但综观巴克的一生,它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过人类平等的尊重和爱。作家正是通过狗来关照人类的生活和行为,通过人对狗的善恶来揭示人性的美丑。作品表面是动物的悲鸣,实质是人性的呼喊,蕴含着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 这部小说主题的多重性使作品的意义深邃丰富,耐人寻味。它能让读者欣赏到动物的可爱,动物与人之间的深情,又可以品味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复杂,领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不朽的艺术魅力。 (三)多重的叙事视角 叙事角度指作者在叙述一个故事时确立的一种视角。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角度向读者展示其虚构作品中构成故事叙事成分的人物、情节、背景和事件。传统理论中对叙述类型的分类大体上分为第三人称叙事体和第一人称叙事体两大类。第三人称叙述体又分为全知全能叙事角度和有限叙事角度。 《野性的呼唤》中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来讲述故事,但是不同的是故事有时是从外界来讲述,有时又是通过小说的主人公巴克的眼睛来看世界。在小说第一章中的背景描写就是从外部以一个全知全能的角度来叙述;然而其后的场景中作者又转变了叙事角度,故事又不时地从巴克的视角被讲述。举例阐述……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野性的呼唤》中作者所采用的叙事方法就是第三人称配以全知全能的和有限度的讲述视角。 (四)隐喻的世界,象征的艺术手法。 作者笔下的阿拉斯加白雪皑皑,荒野广袤而寂静。“严寒仿佛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在零下六十五度的气温里,一个人只要在雪里多躺几分钟,就活不了。”然而,这片荒野却有着丰富的意蕴。 (1)象征神圣和威严。北国的荒野,除了极度的严寒,还有一种严酷的、不可侵犯的、超人力甚至超其他自然力(如浪潮、风暴、地震)的神圣和威力。 (2)象征公正。寂静的雪野对任何生命无时无刻都是一场最严峻的生死考验,它很严厉,毫不留情,但很公正。它对一切都铁石心肠,无动于衷;对于人的冒险行为既不帮助也不阻止。但只要稍微违反自然法则,就会统统受到最严厉的制裁。作者生活在资本主义残酷剥削的年代,这也反映了他渴望公正和平等的生活理想。 (3)象征道德感化的力量。作者暗示人们:一方面,一切想要达到道德上的净化、永恒的人,都必须经过北国雪野这种特殊的灵魂洗礼;一方面这里的道德净化似乎又不那么彻底——人人相助的内心本源只是一种生存本能与外界的临时契约。“在北方,诚实是最宝贵的品德。”作者写道,当人们远离北方的荒原来到人声嘈杂的居住地和南方的草原,人们又恢复了恶的本性,北国的洗礼就像冰雪一样融化殆尽。显然,作者在告诉人们:只有北国的荒野才是人们灵魂净化的圣地,这表现出作者对道德的严肃思考。《野性的呼唤》作者在文中向我们展示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荒野,总是充满金子般的诱惑力。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成功地运用了隐喻的表现手法,其象征的深刻性与宗教性总以让接近这一文本的每一个人着迷。他不仅以狗喻人揭露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和人性主题,而且他的作品中始终弥漫着一种宗教气息。领头狗巴克在狼群的呼唤下回归自然与原始,从狗变成狼,表现出一种原始宗教的感召力量。他的象征并不满足于象征所带来的意象、比喻、暗示、讽刺、警示等意义与功能,而是通过透视一组有机联系的象征使人生主题的内涵再现。他将种种象征写得真切形象,令人感动,极具震撼力。例如“幻想——破灭——再幻想”模式。总之,《野性的呼唤》中有我们感受不尽的奇特风景,有我们探索不完的“象征”奥秘。 (五)史诗般的语言 《野性的呼唤》中激荡人心的震撼力是通过其史诗般的语言实现的。语言是任何一类文本的表现载体。因此,语言的把握极其重要。一部作品能不能吸引读者的眼光,首先取决于它的语言。精美的语言能让读者在未深入作品时提前获得一种直觉的审美愉悦。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北国的雪野,特别是巴克响应狼嗥奔走丛林的描写,极具神秘感,且充满力美和野性美。其描写场面之恢宏、空旷与激荡,给人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例如写巴克和原来的领头狗决斗的一段:“他们兜这圈子,两耳直竖,互相嗥叫着,寻找出击的时机。巴克感到眼前的情景很熟悉,恍惚想起了一切——白色的树林,白色的大地,白色的月光和喋血浴血的恶战。在一片白色中笼罩着可怕的平静。空气死了一般凝固——一切都停止了运动,连树叶都一动不动。”……等等,诸如此类的句子文中还有很多很多。 作品启示 (1)多元叙事的运用。小说人物性格的多重,主题的多重以及叙事角度的多重等。这样可以使文本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探究价值。 (2)语言的借鉴。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语言的运用,像这部小说中的很多语段你既可以把它当诗歌看,也可以把它当散文看,当然也可以看成小说中极其重要的环境描写。最好的语言能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 (3)潜能的挖掘。巴克响应荒野的召唤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的过程。我们可以由此思考自身潜能的挖掘。 (4)顽强的生命意志。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如何做一个强者以及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 (5)狼性生存法则。领导能力、团队作战能力以及智谋的运用。[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