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采莲曲》
释义

§ 采莲曲一

《采莲曲》采莲曲

朱湘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妖娆。日落,微波,金线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拌,清净呀不染尘埃。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拍紧,拍轻,浆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在中央?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波沉,波生,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柳树婆娑,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溪中,采蓬,耳鬓边晕着微红。风定,风生,风缌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

诗文赏析:

《采莲曲》和朱湘其人

一、虚幻的理想

落日把荷池染红,晚风把岸边的金柳拂醉,一叶小舟袅着歌声,穿越于碧绿的莲叶之间,采撷莲子,最后,消融于苍茫的夜色之中……这是朱湘《采莲曲》所创造的意境。这一年朱湘21岁,刚好完婚。虽说两年前(1923年)发生了被清华开除出校的不愉快事件,但毕竟人生正当得意处,今不高歌几高歌?其实,这只是常人的看法,事实并不如此。这时的朱湘,其现实生活绝没有《采莲曲》中的盎然诗情。新婚并没有给朱湘带来燕尔,相反,带来的只是更加剧烈的震动。这一年朱湘与曾被父母指腹为婚的刘霓君(刘彩云。霓君是婚后朱湘所改)完婚。刘父母双亡,一直随兄生活。这使朱湘一下子想到了自己。朱湘也是父母双亡,寄于大兄篱下。《采莲曲》婚礼是由在南京供职的身份显贵、高朋满座的大兄主持的。然而,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接受过五四新思潮洗礼的朱湘,本来就不乐意依旧式婚仪行礼,但固执专横的大兄却偏要按旧有的程式行跪拜礼。结果,不愿妥协的朱湘只肯以三鞠躬代之。于是大兄以为毁了他面子,当晚即大“闹”洞房,连龙凤喜烛也给打成了两截。朱湘一气之下,当即就搬到了二十岁就守了寡的二嫂薛琪英家。从此,兄弟便形同路人,再无往来和同胞情谊。朱湘虽有弟兄四个,姐妹七个,却为他们一个也不容,始终被看作外人。

这一切都留给了朱湘天生的抑郁、自卑和仇视。可以说,仅仅是出于同病相怜,才使朱湘和刘霓君最终结合。

可惜的是,偏偏朱湘从来不懂什么是爱情。在他看来,人生只有三件事??朋友、性、文章,只不过一件接一件地完成而已。由于朱湘性格的乖僻,朋友间关系紧张自不必说,便是夫妻间隔阂也不小,也有刀兵相见,家具遭殃之时。只是因为同病相怜,才很快和解罢了。

由此可见,朱湘的现实里绝没有一丝《采莲曲》所创造的意境的痕迹。《采莲曲》只不过是朱湘一种虚幻的理想生活罢了,根本不可能实现。这点,可以从朱湘同一年创作的另一首主题迥异的诗作《葬我》中得到印证。“葬我”单见这名目,就令人咋舌。按常理说,21岁的青年正处于奋发向上的阶段,当不应过早地考虑自己的归宿。但诗人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使得朱湘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人生焦虑、痛苦。于是,这个年龄的朱湘就已经开始把归宿化为对“芳香的梦”的苦苦寻求,寻求“葬我”之地。从“荷花池内”到“马缨花下”到“泰山之巅”到最后烧成灰烬,投进滚滚春江。从诗歌对“葬我”之地的热切关注中,人们能清晰地聆听到诗人此时此刻灵魂的安详和面对死亡的宁静。平日里人生中所有的烦躁、焦灼、熬煎,此时此刻都完全消解,完全匿迹。朱湘不单考虑了自己的归宿,而且还把归宿描绘得非常完美、坦然。

《采莲曲》则完全不合朱湘的性格气质,其格调是欢快的,恬然的。所以说,《采莲曲》是诗人对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冷酷人生的逃避的真情流露,是诗人“芳香的梦”的温暖归宿。《采莲曲》后果真被排入曲,在小船上演奏。朱湘听后,感慨万千,即席吟诗:“不识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知音如不赏,归卧故里丘。”隐遁超脱之意溢于言表。而朱湘,太湖人,故乡正好有莲。所以,说《采莲曲》是朱湘归宿的理想所在,未必十分不可。《采莲曲》二、时代的弃儿

长期的寄人篱下和被异视,给朱湘带来了极其沉闷的心理重负。这重负朱湘一时一刻都脱不下,这重负也把朱湘压得极其自卑。自卑再生出仇视,于是自卑又表现为极端的自尊。他多愁善感却又恃才傲物,性情异常乖戾怪癖。朱湘13岁入省立师范,15岁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科,18岁发表诗作、译作,不愧为“新月派”的杰出诗人(朱湘,研究会成员却是新月派主张)。朱湘虽年少负才,但摆在朱湘面前的前程并不锦绣辉煌。1923年清华毕业前夕,朱湘却被校方开除出校了。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朱湘对所有的必修课都不感兴趣,而只钟情于文学,甚至故意抵制斋务处早点名的制度。终致因点名经常不到而累计记满三次大过被开除学籍。后经“清华四子”中的另三位孙大雨、饶孟侃、杨世恩等人的与学校当局的竭力交涉,终于使校方作出让步,只要朱湘认错,便可收回成命。然而朱湘一意为之,坚持自己无错可认,宁可离开清华,也不低头俯就。

朱湘对此却表现出异常的达观,说“清华则生活是非人的;……清华只是钻分数”。但内心深处到底还是不甘,说“至于清华中最高尚的生活,却逃不出一个假,矫揉”。言辞背后又不乏不平和愤愤然。真不知是时代抛弃了他,还是他抛弃了时代;或者他和时代互相抛弃了。当时,时代正呼喊“剽悍,热烈”,呼喊“狂飙突进”,然而朱湘却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忧郁、病弱、颓废”的倾向。明显地,欢乐不足,感伤有余。1926年秋,朱湘由朋友力保终于得以再回清华。在清华,朱湘自办个诗刊《新文》月刊,并且自诩:“五年内使其遍及全国!”可惜订户虽远及京、津、沪、宁、广州、新会、柳州、沈阳、吉林乃至日本等地,但发行总共才20份。五年内遍及全国彻底无望。看来在他背离时代的同时,时代也无情地抛弃了他。

强烈的自尊和与时代的背离使朱湘的孤傲乖僻、侍才放旷发展到了疯狂的顶点,转而化为了对现实的不满。他强烈地敌视那个时代,敌视周围的一切,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频频的发诗,发诗评,评论着别人,“自尊”着自己。他说郭沫若的诗“粗”,“一本诗集只四行可读”;说胡适的《尝试集》“内容粗浅,艺术幼稚”,八个字就概括完毕。他的《采莲曲》未被发于《诗镌》第一篇,于是就对主编徐志摩翻脸无情,骂徐“瞧他那一张尖嘴,就不像写诗的人”,骂徐是一个“瓷人”!又评徐志摩“爱情诗本色当行;哲理诗是枯瘠的荒径,此巷不通;散文诗是逼窄的小巷路经很短;土白话是末节的街道岔入陌生的胡同。总之,徐君没汪静之的灵感,郭沫若的奔放,闻一多的幽微……只有选用徐君的朋友批评他的话??浮浅。”

朱湘狂热地评价当时的“名流”,丝毫不考虑评价是中肯,还是偏激,还是中肯中带着偏激,总之,所有的一概一棍子打死,目的却只有一个……“反衬”自己!是给自己加力,还是鼓劲?还是标榜,抬高,证明自己的不凡、不俗?都不得确情。也许都有一点,不庸置疑地有一点。究其原因,是过于敏感的偏狭和行为的反常使他与周围格格不入。时代的不容使他激烈地渴望被承认,承认他存在的价值,承认他价值的存在。而当渴望不能实现时,渴望就又转为抗争、背离和仇视。正像他得出于自卑的自尊一样,是一种扭曲的、压抑的发泄,是出于报复式的自戮!

朱湘,他不可能有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但他绝不愿被时代遗弃,绝不愿被他人贱视。所以,他需要自尊,需要孤傲,需要仇视,需要不屑一顾于周围的一切……唯有这些,才能缓冲那长期被遗弃、被歧视、被认作低人一等的压抑心理和现实。《采莲曲》三、傲岸的人格

朱湘也许并无意去中伤别人,然而,他却时时在意自己的尊严。这强烈的自尊支持了他崇高的爱国节操。1927年朱湘在美留学,只因教授读一篇有把中国人比作猴子的文章而愤然离开劳伦斯大学。后朱湘转入芝加哥大学。然而又不长,1929年春,朱湘却又因教授怀疑他借书未还,加之一美女不愿与其同桌而再次愤然离去。他丝毫不能容忍任何人对他的大不敬。他喻外国为“死牢”,强烈地维护着个人的尊严和祖国的尊严。1929年9月,朱湘提前三年回国,被荐到安徽大学任英文系主任,月薪三百元。按说,也荣华富贵了,也被重用了,该心满意足了,该安于现状了,然而朱湘却又因校方把英文文学系改为英文学系而又一次愤然离去。并且大骂,教师出卖智力,小工子出卖力气,妓女出卖肉体,其实都是一回事:出卖自己!这说法尽管专横,但对于当时之现实,并不过分。

他的自尊意识,他的反抗精神,在维护国家的尊严上,表现得愈加淋漓尽致和崇高!因此,从这一点上讲,他的贝利,使他主动诀别了那个时代,而并非仅仅时代抛弃了他。可以说,站着,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躺下,是一俱堂堂正正的尸体!这,就是给朱湘人格下的最恰当的评价。

总之,客观地讲,朱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的个人人格尊严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个人的“自尊”,根本无谈朱湘的爱国。

四、独钟的诗神

朱湘曾经慨叹过人生有三件大事:“朋友、性、文章。”但由于朱湘抑郁、孤傲和乖戾、偏狭的性格,友情和爱情都成了镜中之花。最后留给朱湘短短29年人生历程的,就只有了诗。朱湘对诗的钟情,可以说,已经到了全身心地痴迷而无以复加的地步。早在清华时就忘却了一切。后来,赴美留学,为了诗更是全无顾恋。甚至,连学位也不屑一顾,毅然决然提前回国。朱湘说:“博士学位任何人经过努力都可拿到,但诗非朱湘不能写。”朱湘称自己是“每天24小时写诗的人”而忘却了一切。的确,朱湘的生活里除了诗,在没有了别的,甚至也没有了自己。朱湘奉献给了诗神最虔诚的心灵??三柱香“芬芳、热烈、婀娜”;最崇高的境界??两盏灯“光明、恬静”。

意境分析:《采莲曲》正体现了诗人对诗对人生的全面追求。

1、理想的境界

现实的不容,使朱湘转而塑造理想的生活。采莲本身就是一种超脱的境界,轻松、洒脱,不为人为而纷纭、复杂。《采莲曲》很自然地写到了这一优美别致的自然环境:微风拂柳,荷叶映翠,夕阳西下,金波粼粼……“荷花呀人样妖娆”,荷花喻人,使人自然而然的想到采莲女,想到采莲女的劳动,想到采莲女的爱情。妖娆的荷花一般的人儿和人一般妖娆的荷花呼应,采莲女的娇羞和天上人间的美景叠影,典雅清纯的东方少女和幽远雅致的乐声歌声交融,花香伴着衣香,浆声和着歌声,构成了一幅平和、宁静、安详的图画,创造出一种闪光欲滴的奇丽境界。这境界就是朱湘的心声??他向往着采莲女的“不谙世事”和“与世无争”。

2、阴柔的建行

《采莲曲》甚至连字句的排列也体现着诗人向往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各节间均是隔行退后一字起行,中间夹进退后二格自立的二字行。句式的错落和两字一行的夹用,使人从直观上就领略到《采莲曲》恰如少女的眸子一样纯净无邪,不为世俗所污。而最阴柔的建筑又配上最流畅、最疏朗的音韵,更是《采莲曲》倍添风致。当然,《采莲曲》也明显暴露出其内在的缺陷:结尾小船的消失,歌声的时隐时现,难免不让人感到空灵,倍感其境过清。而这,也恰恰符合朱湘的气质和性格。

§ 采莲曲二

《采莲曲》王昌龄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解释】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诗文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王昌龄本有两首《采莲曲》,今选其第二首。此诗描绘了一幅江南采连图景,十里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而采莲的少女们却没有出现在画面上,而是平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陷入遐思之中久久不能释怀。“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首句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了。少女的罗裙与荷叶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荷花的精灵芙蓉仙子,就是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乱入池中看不见”,写出了观望在刹那间产生了一种人花莫辨,是邪非耶的感觉。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恍若一体,难以分辨,眨眼之间,变幻莫测。正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采莲好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只是“可望而不可及。”

§ 采莲曲三

《采莲曲》采莲曲

崔国辅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崔国辅的《采莲曲》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懈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前两句写由于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回旋搅动起来,在五光闪闪的水塘边上,绚丽芬芳的鲜花竞相开放。“争”字写活了百花吐芳争艳的繁茂之态,“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竟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后两句写出了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而担心水波再分开他们,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 采莲曲四

《采莲曲》刘方平采莲曲

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昂乘潮。

刘方平的《采莲曲》只用了二十个字就维妙维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少女形象,和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首两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荆歌”二字渲染了江南气氛,“楚腰”更用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了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艳”字优越传神地展现了采莲女子的美丽外貌。第三句交代了人物的活动行为,原来她在采莲。傍晚时分,她一边采莲一边歌唱,不仅表现了她的勤劳,而且勾画出了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最后一句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多么勇敢多勤劳啊!后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 采莲曲五

《采莲曲》白居易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贴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的《采莲曲》描写了一位采莲姑娘的腼腆活泼情态和羞怯的心理活动。前两句描写了采莲的环境,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幽曲的荷花深处采莲小船在此来被经。后两句描写细致,生动逼真。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末句“碧玉搔头落水中”更增加画面的动态真实感,读之使人如闻玉簪落水之声。全诗语言清新活泼,情景交融。旧题新作,是唐代诗人继承的一个传统。横观这四首采莲曲,五诗描绘采莲图景,闻歌而不见人,别具匠心;崔诗描绘了采莲的场景,极富生活气息;刘诗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少女形象,体现了劳动本色的纯朴之美;白诗则描绘了采莲的娇羞之态,生动逼真。[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1: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