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峡水利枢纽
释义

§ 基本资料

三峡大坝模型

名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上游汇入: 长江

水库: 三峡水库

位置: 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

维护管理机构: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长度: 2,335米(7,661英尺)

高度: 101米(331英尺)

宽度: (坝底) 115米(377英尺)

开始建设: 1994年12月14日

建设花费: 估计 1,800 亿元

水库信息

库容: 393亿立方米

水库面积: 1,084平方千米

地理数据

坐标: 30°49′48″N 111°0′36″E

§ 简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简称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 三峡大坝上。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利枢纽构成梯级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预计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是工程的业主,其中的发电机组部分则由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和运营。水电站大坝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库长600余公里,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 背景

宏伟工程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提出“改良此上流一段”方案:“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潮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1]

1944年5月,美国世界著名高坝专家萨凡奇博士来华,查勘了三峡,提出《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

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着手开展长江的综合治理。

1955年开始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与设计工作,1957年底基本完成。

1970年12月26日,长江葛洲坝工程批准兴建,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建设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1981年开始发电,

1989年全部建成。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完成三峡工程的立法程序并进入实施阶段。

1993年9月27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宜昌市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宜昌三斗坪向全世界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 建设历程

三峡工程从提出设想到最终完工,共经历了90年时间,但其中关于建与不建的争论,就持续了73年。

从设想到开工

库区风光

在长江三峡建造大坝的设想最早可追溯至中华民国的开创者孙中山先生,他在《建国方略》(1919年发表)一书中《实业计划》认为长江“自宜昌以上,入峡行”的这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利”(第二计划第四部庚)。按此设想,194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与美国垦务局签约,准备利用美国资金建设水电站,并邀请该局总工程师、世界知名水利专家萨凡奇(John Lucian Savage)来华考察。萨凡奇在三度实地考察三峡地区后,写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可行,并安排开展前期工作,但后因中国内战,此事无果而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长江上游频发洪水,屡屡威胁武汉等长江中游城市的安全,因此三峡工程被重提。毛泽东1953年初视察三峡时曾说:“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又作“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水调歌头·游泳》)的词句表示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并指定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督办。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开始了三峡工程的勘探、设计、论证工作,并邀请了苏联的水利专家参与。当时水利领域内支持工程上马的林一山等人,和反对方黄万里、李锐等人,争论得非常激烈。林一山等人认为要防治洪水得建大坝,但李锐等人则认为三峡工程太复杂,除了技术上的困难、这么大的工程会排挤掉其他计划外,因为淤泥等问题,建大坝也不一定就能一劳永逸。此外尚有移民、水位剧升等问题,因此应该考虑其他替代的可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国力、技术和国内国际形势等其他因素,毛泽东最终决定暂缓实施三峡工程,“积极准备,充分可靠”,先修建葛洲坝水电站,作为三峡水电站的实验工程。

葛洲坝水电站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区,1971年开工,“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但不久后就因为施工质量实在不合格而停工。在多次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案后,于1974年复工,1981年实现长江截流,1988年全部建成。电站为无调节能力的径流式水电站,共安装19台12.5万千瓦和2台17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一度是中国最大的发电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府重新将重点放到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方向上来,并决心兴建一批骨干工程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三峡工程于是被再次提上议事日程。1983年水利电力部提交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着手进行前期准备。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这份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是在1985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以周培源、李锐等为首的许多政协委员表示了强烈反对。于是,从1986年到1988年,国务院又召集张光斗、陆佑楣等412位专业人士,分十四个专题对三峡工程进行全面重新论证,结论认为技术方面可行、经济方面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不过这之后争论非但没有平息,各方反对的声浪更大。1989年,表明反对建设意见的书《长江,长江, 三峡工程争论》出版,本书的作者戴晴也被逮捕,该书被禁。这之后,反对派的意见被彻底压制。李鹏等国务院领导将工程议案提交给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继1955年三门峡水电站之后第二件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工程建设议案。1992年4月3日该议案获得通过,标志着三峡工程正式进入建设期。

工程基本情况

三峡大坝模型三峡大坝的选址最初有南津关、太平溪、三斗坪等多个候选坝址。最终选定的三斗坪坝址,位于葛洲坝水电站上游38千米处,地势开阔,地质条件为较坚硬的花岗岩,地震烈度小。江中有一沙洲中堡岛,将长江一分为二,左侧为宽约900米的大江和江岸边的小山坛子岭,右侧为宽约300米的后河,可为分期施工提供便利。

关于大坝的坝高,在筹划中曾有低坝、中坝、高坝三种方案。1950年代,在苏联专家的影响下,各方多支持高坝方案。到了1980年代初,“短、平、快”的思路占了主流,因而低坝方案非常流行。但是,出于为重庆改善航运条件的考虑,各方最终同意建设中坝。

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它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高度海拔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坝下游的水位约66米。大坝坝体可抵御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泄流量可达每秒钟10万立方米。整个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2800万立方米,耗用钢材59.3万吨。水库全长600余千米,水面平均宽度1.1千米,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约220亿立方米,调节能力为季调节型。

三峡大坝设计成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从左至右(面向下游)依次为永久船闸、升船机、泄沙通道(临时船闸)、左岸大坝及电站、泄洪坝段、右岸大坝及电站、山体地下电站等。大坝的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船闸,建于坛子岭背对长江的一侧,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

三峡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远远超过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机组设备主要由德国伏伊特(VOITH)公司、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组成的VGS联营体和法国阿尔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组成的ALSTOM联营体提供。它们在签订供货协议时,都已承诺将相关技术无偿转让给中国国内的电机制造企业。三峡水电站的输变电系统由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负责建设和管理,预计共安装15回50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连接至各区域电网。

三峡工程在建设中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以确保工程质量。为了实现竞争,还把主要建设项目拆成单项进行招标。三峡工程的业主是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设计单位和主要监理单位都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施工单位有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部队)、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联营体)、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联营体)、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联营体)等,这些企业曾经承担了包括葛洲坝水电站、二滩水电站、引滦入津工程在内的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三峡永久船闸

三峡工程预测的静态总投资大约为900亿元人民币(1993年5月末价格),其中工程投资500亿元,移民安置400亿元。预测动态总投资将可能达到2039亿元,估计实际总投资约1800亿元左右。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及电费附加费。国务院1992年规定,全国人民每使用1千瓦时电能便需附加上交0.003元以投入三峡工程,此后这一数字又被多次调升,有的省份甚至达到0.0124元。1994年起,葛洲坝水电站的利润也被直接转为三峡建设资金。到2002年,以葛洲坝电厂为主体的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掌管葛洲坝和三峡的所有发电资产。该公司200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其募集的资金和此后获得的发电利润也成为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此外,三峡总公司还发行了数期国内债券募集资金。 三峡工程施工场面

动工直到建成

三峡工程分三期,从1992年开工,到2009年竣工,总工期17年。

兴建中的三期工程在全国人大通过兴建议案后,1993年国务院设立了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为工程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国务院总理兼任委员会主任。此后,工程项目法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成立,实行国家计划单列,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直接管理。1994年12月14日,各方在三峡坝址举行了开工典礼,宣告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三峡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已完成一期和二期,正在进行第三期,预计到2009年可全部完工。

一期工程

从1993年初开始,一期工程5年(1992一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以及修建左岸临时船闸(120米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爬机及左岸部分石坝段的施工。

利用江中的中堡岛,围护住其右侧后河,筑起土石围堰深挖基坑,并修建导流明渠。在此期间,大江继续过流,同时在左侧岸边修建临时船闸。1997年导流明渠正式通航,同年11月8日实现大江截流,标志着一期工程达到预定目标。

二期工程

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从大江截流后的1998年开始,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并完成永久特级船闸,升船机的施工。

在大江河段浇筑土石围堰,开工建设泄洪坝段、左岸大坝、左岸电厂和永久船闸。在这一阶段,水流通过导流明渠下泄,船舶可从导流明渠或者临时船闸通过。到2002年中,左岸大坝上下游的围堰先后被打破,三峡大坝开始正式挡水。2002年11月6日实现导流明渠截流,标志着三峡全线截流,江水只能通过泄洪坝段下泄。2003年6月1日起,三峡大坝开始下闸蓄水,到6月10日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闸开始通航。7月10日,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到当年11月,首批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标志着三峡二期工程结束。

三期工程

三期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远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在二期工程的导流明渠截流后就开始了,首先是抢修加高一期时在右岸修建的土石围堰,并在其保护下修建右岸大坝、右岸电站和地下电站、电源电站,同时继续安装左岸电站,将临时船闸改建为泄沙通道。预计整个工程将在2009年全部完工。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主体部分完工。最新预计将于2008年年底之前全部完工。截至2008年10月29日,三峡电厂累计发电量达到2700多亿度,已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按每度电0.3元人民币计,已经收回成本810亿元。26台机组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847亿度,由此每年可减少煤耗4000-5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和大量工业废水,并收回成本250亿元。

§ 组织及结构

三峡电站水轮机转轮三峡电厂不是独立法人,它是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单位。三峡枢纽除通航建筑以外 双线五级船闸、升船机和西陵长江大桥的所有设备设施均由三峡电厂管理,包括左岸电站、右岸电站、地下电站、电源电站、泄洪设施、大坝水工建筑等。

三峡水轮机额定出力710MW,转轮直径10m。三峡左岸电站全部14台机组均已在2003年至2005年投产,总装机容量达到了980万千瓦。而三峡右岸电站全部12台机组已在2007年至2008年投产,总装机容量达到了840万千瓦。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已在2008年10月29日完成最后一台机组(右岸15号)安装后,达到了1851万千瓦。

左岸电站机组投产情况左岸1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3年11月22日投产发电。

左岸2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3年7月10日投产发电。

左岸3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3年8月18日投产发电。

左岸4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3年10月28日投产发电。

左岸5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3年7月16日投产发电。

左岸6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3年8月31日投产发电。

左岸7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4年4月20日投产发电。

左岸8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4年8月24日投产发电。

左岸9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5年9月7日投产发电。

左岸10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4年4月7日投产发电。

左岸11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4年7月26日投产发电。

左岸12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4年11月22日投产发电。

左岸13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5年4月24日投产发电。

左岸14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5年7月21日投产发电。

右岸电站机组投产情况右岸15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8年10月29日投产发电。

右岸16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8年7月2日投产发电。

右岸17号机组装机容量77.78万千瓦,2007年12月27日投产发电。至此,三峡工程创造了一年内投产机组超过500万千瓦的世界最高纪录。

右岸18号机组装机容量77.78万千瓦,2007年10月17日投产发电,

这是中国第二台国产化70万千瓦水电机组。

右岸19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8年6月30日投产发电。

右岸20号机组装机容量77.78万千瓦,2007年12月18日投产发电,至此,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410万千瓦,超过依泰普水电站,居世界第一位。

右岸21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7年8月20日投产发电,它由阿尔斯通公司制造。

右岸22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7年6月11日投产发电。

右岸23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8年8月22日投产发电。

右岸24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8年4月25日投产发电。

右岸25号机组装机容量77.78万千瓦,2007年11月6日投产发电。

右岸26号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2007年7月10日投产发电。这是中国首台国产化70万千瓦水电机组。

§ 资金来源

三峡风光

三峡工程所需投资,静态(按1993年5月末不变价)900.9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库区移民工程400亿元)。动态(预测物价、利息变动等因素)为2039亿元。一期工程(大江截流前)约需195亿元;二期工程(首批机组开始发电)需340亿元;三期工程(全部机组投入运行)约需350亿元;库区移民的收尾项目约需69亿元。考虑物价上涨和贷款利息,工程的最终投资总额预计在2000亿元左右。其中800亿元靠施工期间发电收入补充。

建设资金分三个阶段:

1、纯投入阶段,第1年至第11年(1993—2003年)。

2、投入—产出阶段,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后开始有资金收入,至第13年(2005年),当年发电收入加上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和葛洲坝电厂利润收入,与当年资金需求达到平衡,该年为资金平衡年。

3、产出—还贷阶段。三峡工程从第14年(2006年)起工程出现资金盈余,开始偿还贷款本息。据初步测算,2010年以后,可还清全部贷款本息。其资金来源主要立足于中国国内,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融集资金来解决。

§ 电力外送

电力外送将形成三大主要通道: 三峡水电站

中通道

在华中四省建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4970公里,鄂豫间两回,鄂湘间两回,鄂赣间一回,变电容量1350万千伏安(其中湖北境内的500千伏线路2630公里,变电容量525万千伏安);设计输电能力900万千瓦。

东通道

除利用现有的葛洲坝至上海直流线路输电120万千瓦外,2002年前建成第二回东送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和湖北宜昌、江苏常州换流站,额定容量300万千瓦;2008年再建成第三回送上海的直流线路,增加容量300万千瓦。同时,在华东地区配套建设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850公里,变电容量850千伏安。

南通道

2004年前建成一条973公里的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和湖北荆州、广东惠州两个换流站,送电能力为300万千瓦。

到2008年,上述三个通道全部建成后,一个纵横九千公里、贯穿八省一市的三峡输变电系统将腾空而起。届时,三峡电力将畅通无阻地奔向东西1500公里、南北1000公里范围内的广大用户。

§ 综合效益

防洪

三峡工程是减轻荆湖地区洪涝灾害的重要工程,防洪库容在73—220亿立方米之间。如遇1954年那样的洪 水,在堤防达标的前提下,三峡能减少分洪100—150亿立方米,荆江至武汉段仍需分洪350—400亿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可以有效阻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发电

装机(26+6)×70万(1820万+420万)千瓦,年发电846.8(1000)亿度。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华南、重庆等地区。

航运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 争议

从三峡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它就与各种争议相伴。早期的不同意见多偏重于经济和技术因素,普遍认为经济上无法三峡大坝

支撑,技术上也无法也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并且移民的难度极大。

三峡水电站到了19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中国国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更加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移民、环境、文物、旅游等各个方面。

政治争议

三峡工程的支持者们相信该工程将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能拉动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反对者们则认为该工程劳民伤财,是政府领导人好大喜功、打算青史留名的表现。

1992年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三峡工程建设议案的举动,便被广泛质疑是李鹏等领导人刻意要把三峡工程办成“铁案”。当时有人认为人大代表多非专业人士,由他们来决定工程的命运并不合适。而即使在审议过程中,人大代表们也普遍反映国务院提交议案中的可行与不可行理由严重不对称,甚至还抱怨官方用种种手段干扰和影响人大代表的决策。1992年4月7日该议案终于进入表决程序,共有2633名人大代表参与表决,结果是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按表决器的有25人。表决虽然获得通过,但赞成票只占总票数的三分之二左右(67%),是迄今为止中国全国人大所通过的得票率最低的议案。

在国防安全方面,有人担心一旦中国卷入战争或者遭受恐怖主义袭击时,三峡大坝将成为受袭的目标。不过乐观者认为,轰炸这种关系数亿人民生命的民用目标是严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在现代战争中当不会出现,而三峡大坝极其庞大,一般恐怖组织所使用的手段都难以对大坝造成整体性损毁,即使是炸较薄弱的船闸,由于有五级船闸,而且建于与大坝并不相连的坛子岭,因此也不会引起溃坝。

预期效益和实际情况

三峡永久船闸三峡工程主要有防洪、发电和航运等三大效益。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历史上,长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条支流频繁发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时,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荆江)都要采取分洪措施,淹没乡村和农田,以保障武汉的安全。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

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电。它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非常靠近华东、华南等电力负荷中心,所发的电力将主要售予华中电网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华东电网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电网的广东省。三峡的上网电价按照各受电省份的电厂平均上网电价确定,在扣除相应的电网输电费用后,约为0.25元。由于三峡电站是水电机组,它的成本主要是折旧和贷款的财务费用,因此利润非常高。由于长江属于季节性变化较大的河流,尽管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大于伊泰普水电站,但其发电量却少于后者。

在三峡建设的早期,曾经有人认为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其强大的发电能力将会造成电力供大于求。但现在看来,即使三峡水电站全部建成,其装机容量也仅及到那时中国总装机容量的2%稍强,并不会对整个国家的电力供需形势产生多大影响。而且自2003年起,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煤炭价格飙升,三峡机组适逢其时开始发电,在它运行的头两年里,发电量均超过了预定计划,供小于求。

自古以来,长江三峡段下行湍急,唐代诗人李白曾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的千古名句。但同时,船只向上游航行的难度也非常大,并且宜昌至重庆之间仅可通行三千吨级的船舶,所以三峡的水运一直以单向为主。到三峡工程建成后,该段长江将成为湖泊,水势平缓,万吨轮可从上海通达重庆。而且通过水库的放水,还可改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枯水季节的航运条件。不过由于永久船闸分为五级,因此通行速度较为缓慢,理论上过闸要2小时40分钟,在目前实际运行中,往往需要4个小时以上才能通过。

移民问题

移民是三峡工程最大的难点,在工程总投资中,用于移民安置的经费便占到了45%。当三峡蓄水完成后,将会淹没兴山县等129座城镇,其中包括万州、涪陵等两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预计移民数量将大大超过工程初期计划的数量,涉及移民超过120万人,涉及湖北、重庆的20个县、区(市),安置地遍及全国10余个省(直辖市),历时长达20余年,为世界之最。移民的安置主要通过就地后靠或者就近搬迁来解决,但后来发现,水库淹没了大量耕地,从而导致整个库区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于是对农村人口又增加了一种移民方式,就是由政府安排,举家外迁至其他省份居住,目前已经有大约14万名库区移民迁到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库区外)、湖南、广东、重庆(库区外)、四川等省市生活。

为解决移民问题,政府在1980年代中期曾筹备设立三峡省予以统筹管理,但后来考虑到该地区较为贫困,新成立的省恐难以实现经济自立,并且湖北省抵制情绪严重,方案最终只得作罢。到了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后,为促进占库区移民总数85%的重庆市在移民问题上的积极性和主导性,中央政府决定推动重庆升格为直辖市,并在1997年3月14日由全国人大以88%的赞成票通过。重庆直辖市于当年6月18日正式成立,包括了原四川省的重庆、万州、涪陵和黔江四个地区的范围,因此它虽然被称为市,但实质上更接近于省。

三峡工程实行“开发性移民”模式,即在移民的同时,也伴随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造和产业建设,根本目的是要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其经费除了由三峡建设基金拨付外,三峡总公司在电站投产后的若干年内每年也要支付给地方政府一笔资金用于移民安置。此外,国家还要求全国的二十一个省市,每个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一个县。

但是,三峡移民从最开始就出现了严重的腐败和资金挪用问题,地方政府和官员挪用移民资金用于其它项目的现象非常严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从李鹏手中接管三峡建委主任后,一再警告大小官员们谨慎行事,三峡移民经费万万动不得,称其为“碰不得的高压电线”。迄今为止,三峡重庆库区因贪污贿赂、渎职侵权而落马的官员已经超过238名。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开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熊圣中在三峡移民工作中,以造虚假移民户口方式,套取国家移民补偿资金案件。由于库区移民款的挪用问题导致移民补偿款缺口太大,有很大部分移民反映未得到合理的补偿。2007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发布三峡库区移民资金审计结果,存在一些部门、单位违规使用资金的问题。04-05年实际投资88.19亿元中,违规问题金额为2.89亿元。

三峡工程库区移民目前的现状是,虽然移民城镇的基础建设较快,但是工业发展较差,大批搬迁的企业破产倒闭,库区整体呈现出一种产业空心化的状态,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较高。农村经济停滞,农民收入下降,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2004年数万人包围万州市政府的“万州事件”。

泥沙淤积和水位问题

由于有三门峡水电站的前车之鉴,因此泥沙问题始终是三峡工程技术讨论的重中之重。据测算,长江上游江水每立方米含沙1.2千克左右,每年通过坝址的沙量在5亿吨以上。在三峡工程未建前,这些泥沙大量淤积在曲折的荆江河段,抬高了河床水位,并危胁到整个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安全。

当三峡水库形成后,受水势变缓和库尾地区回水影响,泥沙必然会在水库内尤其是大坝和库尾(回水的影响)淤积。不过乐观者认为,长江的含沙量有季节性差异,汛期江水中的含沙比例比枯水期来得大,因此三峡水电站可以采用“蓄清排浑”的方法来应对,即在汛期时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节大量蓄积清水,便可以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这种方式与目前水电站的一般运行方式基本一致,所以不用过于担心三峡的泥沙淤积问题。他们认为在三峡蓄水的初期,排沙比例只有30%至40%,将发生轻度淤积,但主要是填充死库容,影响不大,随着水库运行时间的增长,排沙比例会逐渐提高,在80至100年后,将基本达到平衡,不再出现新的淤积,旧有淤积也可以通过由临时船闸改建的泄沙通道和加强疏浚等方法清理。那时水库将依然保持90%左右的库容,不会对发电、航运以及沿岸城镇尤其是重庆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而且随着长江上游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江水的泥沙含量也将缓慢下降。

但是工程的反对者如黄万里等认为,长江上游河流所携带的除了泥沙,还有颗粒较大的鹅卵石,在三峡大坝筑起后将极难排出,会造成堵塞,并向上游延伸,进而影响重庆。此后在2002年10月,国务院批准由三峡总公司承建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上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等四座巨型水电站,其建设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分担三峡库区的泥沙淤积,减缓三峡库区的泥沙淤积速度,这也再度引起某些人们对三峡泥沙问题的担忧。

与泥沙淤积问题同样极具争议的,还有水位问题。在三峡蓄水至135米后,有人发现从大坝到库尾之间的水位落差多达34.7米,远远超过了工程论证报告认为的0.4米,因此担忧重庆可能会在三峡完全蓄水后被淹没。不过三峡验收组副组长潘家铮对此解释,论证报告中计算的是满蓄水后的情况,而现在的库尾水位其实是天然水位,它和大坝水位目前存在着巨大落差并不令人意外。

三峡大坝可行性论证中关于水库水力坡度的论证被认为存在错误,因此会造成更多淹没地区和移民数量。

生态环境争议

三峡库区的地理位置(三峡水电站在图中左侧,葛洲坝在右侧)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甚至还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将会使得全球的气候和海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库区人们对三峡工程影响环境的最大担忧来自于水库的污染。目前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泄而蓄积在水库中,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对此,当地政府正在大力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以期解决污染问题,如果发现污染过于严重,也可能会采取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蓄水后,库湾及支流回水区多次出现水华现象,主要是由于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1.2厘米/秒,几乎不再流动,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

三峡水库库容极大,因此必然会增加库区地震的频率。但支持工程的人士认为,当时论证坝址时,非常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就是地质条件,三斗坪附近的岩体比较完整,断裂少,历史上也极少发生有感地震,因此不大可能发生破坏剧烈的强震。三斗坪的上游地区,地质条件主要是碳酸盐岩,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但烈度估计最高也不会超过6级,而三峡的主要建筑物都是按照防7级地震烈度来设计的。由于三峡两岸山体下部未来长期处于浸泡之中,因此发生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频率会有所增加,这将是三峡工程所能造成的主要地质灾害。而工程的反对者们则质疑论证过程只考虑了地质的静态状况,没有考虑蓄水后可能带来的地质条件质变。蓄水后,库区微震已经明显增多。

§ 大事记

1949年

长江流域遭遇大洪水,荆江大堤险象环生。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引起了重三峡库区的地理位置(三峡水电站在图中左侧,葛洲坝在右侧)

视。

1950年

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在武汉成立。三年后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

1953年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局党组向西南局财委的报告中提出,将来三峡水库的蓄水高度可能在190米左右,请西南局向沿江城市和有关单位打招呼,不要在190米高程以下设厂或建较重要的工程。西南局财委同意了这个意见。

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的最大洪水,江汉平原、洞庭湖区损失惨重。这次大水再次警示:消除中下游严重洪水灾害的威胁乃是治理长江首要而紧迫的任务。

1954年

9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在《关于治江计划基本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三峡坝址拟选在黄陵庙地区,蓄水位拟选为191·5米。

1955年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3月,在莫斯科签订了技术援助合同,第一批苏联专家6月到达武汉。长委所属4台钻机和第七地形测量队先后进入三峡地区,开展测量工作。

12月,周恩来在北京主持会议,在听取长委和苏联专家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后,肯定了国内专家的意见,正式提出,三峡水利枢纽有着“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的独特作用,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

1956年

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57年

12月3日,周恩来总理为全国电力会议题词:“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千瓦的水力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1958年

3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上作了关于长江流域和三峡工程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工作。”当月,周恩来总理登上三斗坪中堡岛,与随行专家共同研究三峡工程坝址优选方案。

3月3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葛洲坝坝址。

6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第一次科研会议在武汉召开,82个相关单位的268人参加,会后向中央报送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科学技术研究会议的报告》。

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了北戴河的长江三峡会议,更具体地研究了进一步加快三峡设计及准备工作的有关问题,要求1958年底完成三峡初设要点报告。

1959年

5月,在武昌对《三峡初设要点报告》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讨论,一致通过选用三斗坪坝址,大坝可按正常蓄水位200米设计。

1960年

4月,水电部组织了水电系统的苏联专家18人及国内有关单位的专家100余人在三峡查勘,研究选择坝址。同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广州召开经济协作会,讨论了在“二五”期间投资4亿元、准备1961年三峡工程开工的问题。由于暂时经济困难和国际形势影响,三峡建设步伐得到调整。8月苏联政府撤回了有关专家。

1970年

中央决定先建作为三峡总体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坝工程,一方面解决华中用电供应问题,一方面为三峡工程作准备。

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作了亲笔批示:“赞成兴建此坝。”

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开工。

1979年

水利部向国务院报告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议,建议中央尽早决策。

1980年

7月,邓小平副总理从重庆乘船视察了三峡坝址、葛州坝工地和荆江大堤,听取了三峡工程的汇报。

1981年

1月4日,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合龙。

12月,葛洲坝水利枢纽二江电站一二号机组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产。

1982年

11月,邓小平副总理在听取兴建三峡工程的汇报时果断表态:“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4年

4月,国务院原则批准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编制的《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米的低坝方案。

1984年底,重庆市对三峡工程实施低坝方案提出异议,认为这一方案的回水末端仅止于涪陵、忠县间180公里的河段内,重庆以下较长一段川江航道得不到改善,万吨级船队仍然不能直抵重庆。

1986年

3月,邓小平接见美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时表示:对兴建三峡工程这样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中国政府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

6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论证,责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以钱正英为组长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了14个专家组,进行了长达两年八个月的论证。

1989年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报告推荐的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确定坝高为185米,蓄水位为175米。

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湖北宜昌,考察了三斗坪坝址。

年底,葛洲坝工程全面竣工,通过国家验收。

1990年

7月,以邹家华为主任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成立;至1991年8月,委员会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国务院审批,并提请第七届全国人大审议。

1991年

9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三峡大坝坝址。

1992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视察三峡大坝坝址。

双线五级船闸、升船机和西陵长江大桥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以67%的赞成票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标志着建设三峡工程已获得法律上的许可。

1993年

1月3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它是三峡工程的最高决策机构。

8月19日,国务院颁布《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

9月27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成立,它是三峡工程的业主单位。

1994年

3月18日,葛洲坝水电站划归三峡总公司,其利润成为三峡建设资金。

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6年

8月10日,西陵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该桥位于三峡大坝下游4.5千米处。

1997年

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该市承担了整个三峡工程85%的移民人数。

6月24日,左岸电厂14台机组开标。

10月6日,导流明渠正式通航,大江截流前的工程准备已完成。

11月8日,大江截流,标志着一期工程完成,二期工程开始。

1998年

5月1日,三峡临时船闸开始通航。

2000年

7月17日,重庆云阳县150户居民集体搬迁至上海崇明县,这是三峡库区首批外迁的移民。

2001年

1月15日,国务院颁布了修订后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

2002年

5月1日,左岸上游围堰被打破,三峡大坝开始正式挡水。

10月21日,泄洪坝段全线浇筑至185米高程,宣告建成。

10月26日,左岸大坝全线浇筑至185米高程。

11月4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1月6日,导流明渠截流,至此三峡工程全线截流。

2003年

5月5日,三峡至华东电网的输电线路开始运行,起讫点从湖北宜昌至江苏常州。

6月1日,三峡水电站开始下闸蓄水。

6月10日,水库蓄水至坝前水位135米,具备发电条件。

6月16日,永久船闸开始通航。

2003年7月10日,左岸2号机组投产发电,是三峡水电站第一台发电的机组,同时是三峡水电站左岸电厂第一台发电的机组。

10月15日,右岸电厂12台机组开标。

11月18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募集资金用于收购三峡机组。

11月22日,左岸1号机组投产发电,至此首批机组全部投产,标志着三峡水电站二期工程的目标全部实现。

12月2日,三峡至南方电网的输电线路开始运行,起讫点从湖北宜昌至广东惠州。

12月29日,三峡电源电站开工。

2005年

1月18日,三峡地下电站和电源电站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勒令停工,在补办完各项环保手续后,于三个月后复工。 库区风光2006年

5月20日,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全面竣工。

6月6日,三峡大坝右岸上游围堰爆破工程在下午引爆,其爆破规模被称为“天下第一爆”。

9月20日,三峡工程开始156米水位蓄水。

10月27日,三峡水库坝上水位达到156米高程。

2007年

6月11日,右岸22号机组投产发电,是三峡水电站右岸电厂第一台发电的机组。标志着三峡水电站三期工程开始发挥效益。

2008年

10月29日,右岸15号机组投产发电,是三峡水电站右岸电厂最后一台发电的机组。至此,三峡水电站2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2009年

8月29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三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验收组同意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通过。此为长江三峡三期枢纽工程最后一次验收。

9月15日,利用秋汛涨水过程,2009年实验性蓄水15日零点启动,计划首次蓄至175米最终水位。此后,工程防洪、发电、补水、航运等综合效应将全面发挥。

§ 世界之最

库区航运

1、世界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消减洪峰流量达2.7万立方米每秒3.3万立方米每秒,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增强长江中下游抗洪能力。

2、世界最大的电站。三峡水电站总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

3、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泄流坝段长483米,水电站机组70万千瓦×26台,双线5级船闸和升船机,无论单项、总体都是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4、世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主体建筑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2794万立方米,钢筋46.30万吨。

5、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2000年混凝土浇筑量为548.17万立方米,月浇筑量最高达55万立方米,创造了混凝土浇筑的世界记录。

6、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截流流量为9010立方米每秒,施工导流最大洪峰流量79000立方米每秒。

7、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三峡工程泄洪闸最大泄洪能力为10.25万立方米每秒。

8、世界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三峡工程的双线五级船闸,总水头113米。

9、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三峡工程升船机有效尺寸为120×18×3.5米,最大升程113米,船箱带水重量达11800吨,过船吨位3000吨。

10、世界水库移民最多、工作最为艰巨的移民建设工程。三峡工程水库动态移民最终可达113万人。

§ 旅游环境

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简称)旅游观光区(坛子岭、185平台、截流纪念园、坝顶等)是湖北省仅有的两个5A级国家旅游区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5A级工业旅游区。

随着三峡库区蓄水,湖北和重庆两地原来藏在深山的大批新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的新景观。随着三峡宽谷成平湖,在长达650公里的水库里,可形成峡谷及漂流河段37处,溶洞15个,湖泊11个,岛屿14个。未来的三峡风光更加迷人。

§ 影响

正面

三峡捧出宜昌市,世界崛起水电城。神奇秀美的长江长江三峡钟情宜昌美丽的家园,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工程赐予宜昌跨世纪的发展机遇。宜昌正朝着建成全国一流的旅游名城的目标奋进。三峡永久船闸

三峡大坝的建设,宜昌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水电旅游名城、世界水电之都。

2007年,宜昌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仅三峡大坝的接待量就达到了125万人次。三峡大坝的建设对宜昌的城市发展与知名度的提升功不可没。

负面

对文物古迹的影响

三峡工程600多公里长的淹没范围,使得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在三峡库区蓄水达185米以后,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于是至1996年起,国家按期发放保护资金,三峡工程库区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和发掘开始进行。其中重要的文物古迹有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丁房双阙——无名阙、云阳张飞庙、丰都鬼城、奉节白帝城,此外还有较重要的古栈道5处,石刻、题刻56处,古桥17处;地下文物有较重要的遗址58处,墓群(墓地)45处。其中著名的有奉节县草堂古人类化石点,是三峡水库淹没点唯一一处化石点;云阳县故陵楚墓、北宋的龙脊石题刻,巫山县明清时代的大昌古镇,唐代开始修建的大宁河古栈道等。将要淹没的地面文物,例如云阳县张飞庙、奉节县的永安宫、巫山县大昌镇的温家大院、秭归县的江渎庙、新滩民居,忠县丁房阙——无名阙,古代桥梁等都按照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制进行复建(多选址在临近、淹没区以外)。国内外文明的白鹤梁石刻采取的原址保护方法,即在四十米的水下建设一座博物馆,建成后游人将可到水下参观石刻,摩崖石刻则采用整体切割移至他处。同时在重庆市中心也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用来安放在抢救行发掘工作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不可否认的是,虽经过大量的突击性的文物保护并抢救发掘,一批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保存下来,但是不可能保证保住所有的的遗迹,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至此没入了淹没线以下,而且将很难再被发掘。[2] 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关于三峡建库对生态坏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洞庭湖的淤积等。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稀有物种、天气、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影响。

气候

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虽然对周围气候又一定调节作用,但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速、雾日的影响范围,两岸水平方向最大不超过2千米,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

年平均气温变化不超过0.2度,冬春季月平均气温可增高0.3~1度,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1.2度;极端最高气温可降低4度,最低气温可增高3度左右;相对湿度夏季增大3%~6%,春秋两季增大1%~3%,冬季将减小2%。

建库后年降水量增加约3毫米,影响涉及库周围几千米至几十千米,因地形而异;仍需警惕伏旱对农业的影响。

平均风速将增加15%~40%,因建库前库区平均风速仅2米/秒左右,故建库后风速仍不大。

陆生植物: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80属、560种。其中绝大部分在未受淹没影响的地区广为分布。因此,不至于造成物种的灭绝但其中三种珍惜植物必须妥为保护。

荷叶铁线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库区特产,断续分布东起万州区、西至石柱县西沱区沿江近100千米长,想向两岸纵深3~5千米的狭长地带。在亚洲大陆仅存与此。保护措施为在万州新乡三道河村建立一个2平方千米的物种保护点进行人工栽培。

陆生植物

疏花水柏枝:三峡地带特有植物,种源数量极少,分布狭窄,分类及地理分布有科学研究价值。树形美观,有潜在观赏价值;幼嫩枝叶可供入药。分布在秭归、巴东、巫山县的长江两岸,海拔高程在200米上下幅度内。保护点选在秭归县一集中树木产地。

川明参:中国特有植物,仅此一种,多年生草本,为名贵药材。野生原产地是夷陵区莲沱。分布在海拔高程140米上下的页岩风华石缝中野生种已极稀少。该地位于三峡水库下游,虽不受淹没影响,但在修建对外公路或其他设施时又可能遭受毁灭,所以保护点就设在夷陵区莲沱。

白鳍豚:白鳍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中国特有珍惜水生哺乳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单目录,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由于历年来人类活动的增加或不当,使白鳍豚以外死亡增加(包括渔具致死、江中爆破作业致死、轮船螺旋桨击毙、误进水闸等)。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期长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加大,对白鳍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但由于长江中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中游江段白鳍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增加。为此长江新螺江段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将会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滩口江段 全场135千米,该区域江面开阔,河道曲折,水深约25米是目前白鳍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

中华鲟: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幼鱼待性腺发育到三期恋爱后,会进入长江口洄游至金沙江下游交尾繁殖。葛洲坝工程于1981年1月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至长江口至金沙江的洄游路线。为此国家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定期将幼鲟放流如长江中。至1984年至2001年底共放流入长江达400万尾。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但三峡工程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又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

§ 评价

三峡工程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许多方面都堪为世界级工程的前列。不仅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将为世界水利水电技术和有关科技的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宏大工程,其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4: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