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邓小平卓越智慧》 |
释义 | 邓小平卓越智慧 内容简介 邓小平的卓越智慧,是一门很深的科学,很复杂的艺术。领悟出了一点点,并把它运用到各自的实际工作中,任何人都会受益不浅...... 相关图书: 周恩来超群智慧、 毛泽东大成智慧 邓小平卓越智慧 本书前言 成大功者必有大智慧 成功者必有智慧,成大功者必有大智慧! 邓小平15岁投入大潮流――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兴起的爱国主义潮流;18岁投入大事业――中国共产主义事业;23岁当“大官”――中国共产党中央秘书长……,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袖――总设计师。 邓小平的成功大智慧,并不玄深隐晦,但充满了大胆略、大智慧和大毅力。 一个16岁的乡下孩子,和一般大或大不了多少的同学漂洋过海;一个25岁的青年,代表中共中央,前往广西领导革命;一支60万大军的统帅人物之一,要对70或80万敌军发起歼灭战;一个并没有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总前委书记,要统筹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个“三落三起”的政治人物,义无反顾地领导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国情最复杂的国家进行改革开放,……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充满风险,无不需要极大的胆略、智慧和毅力。 反映这些大胆略、大智慧和大毅力的大胆略,当然也不会很简单。其中的奥秘,我们也只能像邓小平所说的一句名言那样,“摸着石头过河”。“摸”到一点,就写一点。希望广大读者理解,并衷心祝愿广大读者能从邓小平这一伟人身上学到更多的方略与智慧。 邓小平卓越智慧 本书目录 成大功者必有大智慧 第一章 理想与希望 1989年11月9日,时年85岁的邓小平退休,午餐时,家人喜气洋洋,讨论着如何庆祝。邓小平感慨地说:“退休以后,我最终的愿望是过一个真正的平民生活,生活得更加简单一些,可以上街走走,到处参观一下。”大孙女眠眠笑着说:“爷爷真是理想主义!” 一、一个石头打的乌龟会有那么大的本事 二、理想从爱国主义升华 三、“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的幻想破灭 四、把一切都交给党了 五、活跃的共产主义分子 六、莫斯科岁月 第二章 世界眼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不怕“鬼”也不敬“神”,外国人变成了两大类:“朋友”和“敌人”。外国人虽已变成了“友”和“人”,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外国和中国、外国人和中国人相距还是很遥远。 “一位豪杰”――邓小平改变了这种历史,“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 一、“出国去……” 二、“专管外事” 三、“老老实实地承认落后才有希望” 四、“两秒钟”建交,大年初一出访 五、“面向世界”,“成为世界公民” 六、“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 第三章 成长中的组织领导者 组织需要优秀的组织领导者,越大的组织就需要越优秀的组织领导者。优秀的组织领导者不是天生的,而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邓小平就是从小小的“油印博士”、“支部委员”起步,逐渐成长起来的。 一、在“团体已无中央组织”之时脱颖而出 二、结缘冯玉祥,善哉?善哉! 三、精细、严密、机警,身系中央安危的年轻秘书长 四、多元格局下发起“全国范围内最有组织最有意识的一次兵变” 五、党史留名的县委书记 第四章 志存高远不动摇 邓小平人才难得,起步早,起点高,但“三落三起”,一生坎坷。但他“死不悔改”,一再“犯错误”。这使他经受了不少令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年近七十,自己一坐下就难以起身,还要种菜喂鸡糊口,更要为迫害致残的儿子翻身、擦身、洗澡。72岁,又被警卫人员带走,与家人生离死别……。但也正因如此,他最终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 一、信仰活的马克思主义 二、吃了“左”倾冒险主义的亏 三、“跟着走” 四、在统一战线中再纠“左” 五、抗日时抵制右的倾向 六、毛泽东旗帜丢不得 七、老祖宗不能丢 八、真正的马列主义者必须发展马列主义 第五章 大军统帅 1977年5月4日,叶剑英元帅80大寿,即将复出的邓小平携夫人前往祝贺。中国十大元帅申此的尚在世的除刘伯承因病未出席外,另外两名健在的元帅;聂荣臻、徐向前也在座,还有王震等一批老将军在座。邓小平高兴地说:“啊!老帅们都在这里了!”叶帅连忙前来迎接,愉快地说:“小平同志,你也是老帅嘛,你是我们老帅中领班的!” 一、孤军万里铸帅才 二、“住在司令部”的政委 三、“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 四、大赢就得敢和世界劲旅打大仗 五、“提倡合理的统御” 六、分兵以扩大,集中以强军 七、让“敌人看不起”,要人民看得起 第六章 战略大师 邓小平能由一个曾通领导者成为一个方面军的主要领导,由一个高级领导人成为领袖,由一个杰出领袖成为一代伟人,战略眼光、战略思想和战略思维与实施能力是一个基本的方面。 一、“扁担战略”与顾全大局 二、“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 三、“站得住就是胜利” 四、“夹生饭”也吃,“迟了就会犯错误” 五、“打光了也值” 第七章 从不墨守成规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的国家而且主要上在农村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实行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开放,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统一长期分离的香港、澳门、台湾,等等,这些都是前人和他人所没有从事过的事业,邓小平的一生,用一个比喻说,都是在“远征陌生地”。 一、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 二、反对个人崇拜,正确认识领袖 三、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 四、搁置争端,共同开发 五、洞悉世界形势的新论断 六、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 七、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九、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十、天才创造――“一国两制” 第八章 总设计师 邓小平不喜欢突出自己,党和人民尊重他的意愿,在评价他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时,给他评定授予了一个“技术职称”和“职务”――“总设计师”。毛泽东曾经说,政治局是政治设计院。因此,“总设计师”仍然是领袖的意思,但它突出的功能是“设计”。 一、统筹京沪抗战役 二、向前看,“四项任务”定西南 三、十大政策,和平解决西藏问题 四、科教起笔,春天的故事开篇 五、实事求是,实现历史大转折 六、“讲一个问题”,定总体布局 七、高龄出高招,决定中国命运 八、“这个设计好” 九、“三步走”,“微不足道”起宏图 十、“一百年”怎么管 第九章 厉害的矮个子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对苏联共产党员的领导说,那些具体事情和问题,“由邓小平同志和你们说”。当时苏联党的领导人赫鲁晓夫等人对邓小平还不太了解,就去找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同邓小平打过多次交道的苏共领导人向赫鲁晓夫报击:“这个人很厉害,不好谈,他话不多,专抓你要害和漏洞。”后来赫鲁晓夫对毛泽东说:“这个人可厉害,你可别看他个子低一点,他的智慧、思想水平很高。” 一、“他是否曾经害怕过” 二、打得越好越安全 三、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四、你们的问题,百分之四十也没有讲到 五、铁腕抓整顿 六、“钢铁公司”战胜“铁娘子” 七、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哪,我来得罪吧 八、天塌下来有人顶着 九、永远不要过分突出我个人 第十章 艺术大师 领导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领导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是一门最高深、最复杂的艺术。人们很难想象这门艺术的高深和复杂,只能尽可能地琢磨琢磨,推放推敲,领悟领悟。只要琢磨、推敲、领悟出了一点点,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任何人都会受益不浅。 一、柔中有刚,绵里藏针 二、“比较公道” 三、冷静沉着 四、“猫论” 五、“摸论” 六、“我就担心失去机会” 七、最重要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八、不争论,争取时间干 九、不怕,不动摇 十、“稳定压倒一切” 十一、关键在党,在人,在后继有人 十二、其妙无穷的智慧――退 第十一章 巨人之手与肩膀 一般人很难像邓小平那样与那么多的巨人站在一起,但任何人都可以吸取巨人的智慧,都应该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特别是善于向自己身边的优秀人物学习,并同他们好好合作。 一、周恩来――影响邓小平的第一人 二、刘伯承――与小平难分的大智者 三、刘少奇――“中国特色”之路的先驱者 四、毛泽东――领袖、伯乐、导师 五、陈毅、叶剑英及诸豪 第十二章 平民小平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国庆节,北京大学生物系81级一群学生在随着游行队伍走到天安门前面时,突然拉开了一条横幅:“小平您好!” 这是一个非常冒失的行为,但由于是电视现场直播,电视机前的中国人都看到了这四个字。实事求是地说,这四个字当时在老百姓中的反响,非常不同。 一、平民本色,成功之本 二、家事与国事 三、有点爱好,健康长寿 邓小平卓越智慧 文章节选 七、高龄出高招,决定中国命运 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至少在三个时期推行过类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而且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八大前后,一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一是林彪事件之后至1975年。但当时的基本方针都没有称改革开放,前两个时期的基本方针为“调整”,主要是调整经济计划、经济政策和经济关系,也涉及到外交关系和政治关系方面的调整;后一个时期在邓小平复出前也称“调整”,包括中美关系初步正常化这样的重大历史性事件在内的各个方面的调整。邓小平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后称“整顿”,经济秩序、企业、领导班子、党风、军队,各个方面都要整顿。 上述三个时期的调整和整顿都很有成效,再加上人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美好回忆,粉碎“四人帮”后直到80年代初,在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中,以为只要一切恢复到“文革”前,中国就会重新充满希望。那几年使用频率最高也特别让人感到舒服的是这两个醒目的字――“恢复”:“恢复高考”,“恢复职称”,“恢复职扩,“恢复工作”,“恢复组织生活”,“恢复(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团体等)建制”,“恢复原(单位、街道、地区等)名”,“恢复原址”,“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恢复合理的规章制度”…… 邓小平是新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在上述三个时期,邓小平都是主要领导人之一,第三个时期的后两年多,邓小平还是实际主持人,而且邓小平再次复出时已有70多岁。在这种背景下,一般人都将沿用过去的经验,再搞一次调整和整顿,并吸取过去的教训,防止因“左”右倾路线的干扰而使这些调整、整顿半途而废。这样做,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人民所期盼的,而且初期肯定会很顺利,肯定会很有成效。但历来主张向前看,向前进的邓小平没有这样做,而是高瞻远瞩、不畏艰险地开辟了改革开放这条新道路。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不断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出现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使其变得适应起来。这包括了调整和整顿,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实际上也进行了不少调整和整顿。但改革的广度、深度、力度,则是调整和整顿远远不及的。如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显然就不是调整或整顿所能相比的。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同样也是如此。因此,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调整、整顿方针,很多深度的改革,根本性的改革就难以启动,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中断。如“万元户”变成“百万富翁”时,个体户变成私营企业主时,国营企业也要破产时,外资企业多起来时,问题就会出现。因此,如果只是沿袭过去的调整、整顿,中国的发展可能再次停滞不前或出现新的根本性反复。因为“文革”前十七年的局势并不完全是少数领导人的责任,而是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基础密切相关的。不坚决果断地推行一场革命式的改革,只进行有限的调整和整顿,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贫穷落后的大国,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尽管改革也有很大的风险,也十分的艰难,但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开放,本来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常规政策、常规行为和基本标志。但由于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由于中国的基本社会制度与对外开放的主要对象不同,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对外开放的主要对象,也就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由于中国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在生产和生活方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对外开放对中国因而也就具有特殊的、特别的意义,与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密不可分,是中国改革的一个重要起点,一个主要参照体系,一个强大推动力。如目前正在大力推动的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准备工作,就促使我们在经济、法律、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按照WTO的要求进行大量的改革。其中仅法制方面,就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清理、修订的法规、政策、条令,国务院方面就有两千多件,地方性的更是难以统计。同改革一样,开放也有很大的风险,也十分的艰难,但只要中国人民不愿意永远成为三四等人民,只要中国人民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相信自己能够在世界上当一个角色,不满足于站在自己的房子里而是想出去走一走,同时也欢迎外国人进来交流交流,中国人民就应当永远实行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的确艰险。20多年来,牢骚、怨气、抵制、冲突、风波、风潮、风暴、浪潮,或“左”或右,或明或暗,或大或小,或强或弱,或政治思想领域或经济领域,或中央或地方,或领导层或群众,或国内或国外或内外结合,一波又一波,一直在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对这些冲击,邓小平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允许看”、“听不见”、“不怕骂娘”、“旗帜鲜明”、“坚决果断”、“冷静观察”等多种策略进行应对和化解,但有一点始终坚持不变,那就是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社会主义阵营大裂变,有的陷入混乱,有的严重贫困,相对而言,中国则是风景独好。1991年8月20日,已经退休的邓小平在同中共中央负责人谈话时欣慰地说道:“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中国的改革开放仍在继续,还没有真正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已经暴露的问题也很多很严重,肯定还有一些更深层次和更严重的问题或未被发现,或尚未产生。但通过20多年的实践,“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已经完全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已经成为一股谁也改变不了的潮流。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时期,比较正式的提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但中国人民却一直习惯深情、亲切而满怀希望地将其称之为“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本人,有很多的头衔,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创者和总体设计者,但人们仍习惯亲切地称其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过去老是追问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变的外国人,现在也不再提这样的问题,而只是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新动态和新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仍将充满困难和风险,但这一招,必须继续坚持、再坚持,“要管一百年”。其中,改革会在百年内的适当时期结束,而开放则将永远不变。 邓小平在70多岁高龄并且是在“三落三起”后使出改革开放这“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对一些在很长时期内有着多次成功经验同时也受过多次挫折的人来说,还有着特别的启示意义。很多人,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阶段,一定的档次,一定的水平上干得很不错,有的还大红大紫,光彩夺目,闪耀一时。但形势一变,顿失风采,只能在追忆往日的风光中度日,凄凄惨惨,悲怆荒凉。这种现象,在竞争激烈的今日尤为常见。因此,今日成功人士信奉的理念之一,就是“永不言胜”。即使已成为世界第一,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同样不能言胜。从邓小平成功的经验看,这还不够,永不言胜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永远向前看,永远向前进,永远求胜,永远出新招,出高招。在初步成功的条件下,“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总的要坚定不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