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伽蓝七堂制
释义

§ 源起

古来认为寺院诸堂即表佛面,七堂指顶、鼻、口、两眼及两耳,或说相当于人体的头、心、阴、两手、两脚寺院原本是出家僧众礼佛修行的场所,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 发展演变

伽蓝七堂制

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藏舍利。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四周围以僧房。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

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伽蓝为梵语,即僧园或僧院。七堂,专指寺院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是佛寺建筑平面布局的一种制度。

到了明代以后,伽蓝七堂已有定式,伽蓝七堂随宗派的不同而各相异。以禅宗为例,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一说为山门、佛殿、法堂、僧堂、方丈、浴室、东司)。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法堂、罗汉堂、观音殿七堂。如浙江宁波的保国寺,其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藏经楼,两侧为僧房,客堂和钟鼓搂等。现存最好的实例就是北京西山的十方普觉寺,虽未完全保存伽蓝七堂制,但可借此略窥一斑。

§ 主要建筑

山门

伽蓝七堂

通常是一座有3个门洞的牌楼式建筑构成,中间有一个大门洞,两旁各有1个稍微小一些的洞门,象征着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因此称三门。我们日常说的“身入空门”,就是僧尼进入了寺院的大门――三门,从此开始了远离人世喧嚣、吃斋念佛的寺院生活。

佛殿

殿中供奉弥勒佛。弥勒佛又叫弥勒菩萨或大肚罗汉,是竖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弥勒”为姓,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慈悲”。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弥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颜开的形象。古代民众祈求多子多福,因此弥勒佛又有了“送子弥勒”的称号,由此还出现了“五子戏弥勒”的塑像。弥勒龛两旁的柱子上刻有许多哲理高深的对联,常见的有:“开口常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大雄宝殿

又叫主殿、正殿。大雄宝殿通常为重檐歇山式,高大敞亮、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寺庙的主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大雄宝殿内供奉的塑像较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大殿正中设台(坛)、台上供奉主尊像;二是东西两侧配置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三是主尊佛的背面配置大型海岛观音群像或三大士(文殊、普贤、观音)塑像。

法堂

又称讲堂,是高僧大德们讲演说法的地方,是寺院重大佛事活动(如方丈升座、传戒期间设戒坛)的场所。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讲台)和法座,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罗汉堂

自唐代开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罗汉堂。全国现存具有成组五百罗汉像的寺院在30以上,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碧云寺罗汉堂,苏州西园罗汉堂,苏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罗汉,为雕塑中佳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阁(为悬塑五百罗汉),成都宝光寺罗汉堂,武汉归元寺罗汉堂,昆明筇竹寺天台来阁(为清民间雕塑艺术佳作),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系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造),四川乌龙寺五百罗汉堂。

方丈室

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说法与接客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寺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1: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