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释义 | § 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托,努力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高水平的研究机构。 研究所现有职工231人,其中科技人员16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研究员23名,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59名,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工程力学和岩土工程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在学研究生127人。 研究所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挂靠单位之一,也是其下属的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分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研究所主办的《岩土力学》,承办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前两者被EI收录。 建所40多年来,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重大工程,完成了涉及能源(水电、核电、火电、煤炭、石油)、资源(海洋开发、矿山)、交通铁路、城镇建设、国防工程及岩土灾害防治等众多领域300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为岩土力学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研究所在计算岩石力学、智能岩石力学、施工过程力学、特殊土土力学、岩石动力学、岩石变形三维非接触式测量、原位测试技术、桩基检测技术、细宏观实验技术、数字钻孔、地层信息系统、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边坡和地基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优势。研究所正在以知识创新为契机,在新的办院方针指引下,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创新与高技术集成创新,实现研究所跨越式发展。 § 现任领导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朱耀仲,男,1952年9月出生,上海人。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1974年9月至1978年元月在南京大学天文系学习,毕业后在云南天文台天体测量室工作,任研究实习员。1980年9月考入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所硕士研究生,1982年11月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任助研、副研、研究员。1994年8月至1995年2月期间赴美国Texas大学空间中心进行合作研究。1995年8月在美国Illinois大学管理培训,1996年5月-2005年2月任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2005年7月任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 现任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天文学会理事长,湖北省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第十届湖北省人大常委,第十届武汉市政协常委。 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湖北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 专家风采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葛修润院士男1934年7月出于上海市。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 、 《科学通报》 、 《岩土工程学报》 、 《岩土力学》等杂志编委。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年被选派到原苏联敖德萨建筑工学院留学,1959年回国。主要从事岩石力学数值方法、测试设备和实验技术以及重大岩土工程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他是我国在岩土工程方面最早引入有限元法的学者之一,1973年完成的511工程地下洞室群的有限元非线性分析工作,是我国将有限元方法用于大型地下洞室群分析的首例。领导科研人员开展了离散元法、不连续变形分析方法、流形元法、无网格迦疗金法和静态FLAC方法等新型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并开发了功能完备的计算软件。主持的几个著名露天矿(如海南铁矿、大冶铁矿、铜绿山铜矿、永平铜矿等)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监测和治理工作,在国内同类型工作中处于领先水平。主持研制的RMT伺服控制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系统“在总体性能上达国际领先”(1993年中科院院级鉴定意见)。主持研制的钻孔全景数字摄像系统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主持了用于探索岩石细观损伤扩展规律的CT试验专用加载器的设计工作和CT实时试验工作,试验成果已在《中国科学》发表,在国外尚未见同类成果报导。他曾于(1981-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与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创始人、岩石力学权威学者米勒教授从事合作研究,并多次赴德国、奥地利、美国、瑞士、法国、加拿大等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考察访问和学术交流。1985年以来共获国家和省、部级奖18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多篇。1978年被全国科学大会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项目成果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建所40多年来,始终面向国家工程建设的需求,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创立了“岩土流变学”,提出了“智能岩石力学”和“动态施工力学”等新的学科方向;解决了能源和资源开发、交通和城镇建设、国防工程领域300多项重大岩土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研制了一系列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岩土力学实验设备,推动了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科的整体发展,为国家工程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 中科院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吸纳湖北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力量而组建,2007年1月获得国家科技部的立项批准,2007年10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实验室的建设计划。葛修润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谢和平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夏庭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定位于岩土力学与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作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应用基础研究单元,在积极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课题以及高技术研究课题的同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通过5~10年的工作,在多场多相条件下岩土介质的非线性力学特性、岩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岩土工程监测与调控技术等方面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建立我国层状岩盐地下能源储存库可行性评估体系及工程示范;提出核电工程基础施工安全监控方法与标准;初步提出高速交通不良地基的变形过程分析方法与调控技术;进一步完善边坡三维严格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并完成软件研制;建立高地应力、强地震条件下隧道与地下洞室群的安全动态反馈分析方法与调控技术;提出岩石低渗透实验方法,完成实验系统研制;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建成国际知名的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研究中心;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成功主办和承办了一系列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芬兰、瑞士、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合作研究、研究生培养、研究人员互访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极大的提高了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和国际知名度。国际知名专家和学者来室进行学术交流每年20人次以上,每年派出学习、访问与合作研究达10人次以上。 研究所投资近1200万元扩建科研大楼已基本完工,大大改善了科研、办公条件;投资260万元的周边环境治理工程,为科研人员提供优美、安宁的科研环境。实验室的设备仪器精良,投入购置设备仪器资金达一千多万元,自行研制的大型设备仪器十多台,充分满足了科研人员进行室内和现场试验的要求。 实验室研究力量雄厚,设有计算岩石力学、智能岩石力学、施工过程力学、特殊土土力学、岩石流变力学、滑坡灾害及“百人计划”等七个研究小组,固定研究人员34人,其中院士1名,博士导师7名,研究员13名,副研究员8名,博士15名;流动人员109人,其中在站博士后6人,博士生62人,硕士生41人。 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推动下,实验室进一步优化、凝炼了基础研究科技目标,对岩土力学基础理论进行创新性研究,扩大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岩土力学应用研究,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贡献。 § 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是根据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与社会需求、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的。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以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为依托单位,集国内著名从事岩土工程科研、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监理的单位与部门组成横向联合体,发挥跨部门、跨行业的优势,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评价、决策与咨询,对重要课题组织合作研究,为各类岩土工程的建设提供科技成果与科技信息,推广岩土工程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帮助相关企业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1] § 学术期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