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丁匙良 |
释义 | § 人物简介 (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美国印弟安纳州人,字冠西。教会长老派教士。父及兄弟皆为牧师。1850年(道光三十年),在长老派神学校毕业后,派来中国,在宁波传教。随后为美国政府提供太平天国情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任美国公使列维廉的翻译,参与起草中美《天津条约》。1862年(同志元年),一度回国,不久又来华,在北京建立教会。1865年为同文馆教习。1869-1894,为该馆总教习。曾担任清政府国际法方面的顾问。1885年(光绪十一年),得三品官衔。1898年又得二品官衔。1898-1900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仇视义和团运动,主张列强划分势力范围,“以华制华”和由美国割据海南岛,以加强奴役中国。继返美国,寻复来华,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筹建大学堂,未成。随又去北京,除翻译有关基督教、自然科学、国际法方面书外,还著有《花甲忆记》《北京之围》《中国人对抗世界》《中国人之觉醒》等书。 § 丁韪良生平大事记 丁韪良在中国生活了62个年头(1850-1916,中间有4年时间不在中国)是当时在华外国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1827年,这位未来的传教士出生于美国印地安那州的一个牧师家庭。 1850年,丁韪良志愿参加美国北长老会的海外传教使团,并被派往中国的宁波。作为美方的汉语翻译,他亲自参与了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的签订。此后他从宁波转到了北京,在那儿传教并开办学校。 1863年,丁韪良开始着手翻译美国人惠顿的《万国公法》,该书受到恭亲王等人的赏识,由总理衙门拨专款付印出版。 1869年,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大力推荐下,丁韪良辞去了在美国北长老会的教职、出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光绪皇帝授丁韪良二品顶戴,并任命他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 1902年,清廷颁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丁韪良又被重新任命为总教习。但西教习们因向清廷要求补偿薪金引起纠纷,新任管学大臣张百熙借经费紧张为由.集体辞退了丁韪良等西教习。 1916年12月17日下厨房在北京去世、与妻子同葬于西直门外的一块墓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