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约翰克里斯托夫》
释义

§ 《约翰克里斯托夫》简介

《约翰・克里斯托夫》原著是一部十卷二千页的小说,它是一个音乐天才的艺术发展过程的精雕细琢的记录。罗曼・罗兰描绘书中主人公的心灵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他还消除了法国与德国之间的艺术隔阂。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经历也就是每一个丢掉过去、开拓将来的天才人物的经历。1915年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由于《约翰・克里斯托夫》这部巨著。曼希沃是一位演奏家,他的父亲约翰・米希尔是著名的乐队指挥。毫不足怪,曼希沃的儿子克里斯托夫也应该是个音乐家。曼希沃的妻子鲁意莎,是下等阶级的一个呆头呆脑的女人。她的公公非常生儿子的气,因为他娶了比他低微的人,但是鲁意莎的坚忍品德很快就博得了公公的欢心。他们之间有一条牢固的感情纽带,这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曼希沃又酗酒,又乱花,常常由于家里一点钱也没有,爷爷只好把他微薄的养老金用来接济鲁意莎。有一天,曼希沃无意中听到他那三岁的克里斯托夫在弹钢琴。在酒后的狂热中,他动了要创造一个音乐神童的念头。克里斯托夫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训练。他无休无止地练习指法直到完全弹准为止。为此他常常起来反抗,而鞭打只有使他更为倔强,但到头来还是钢琴把他吸引回来。

他的祖父注意到他在玩玩具时常常即兴哼出旋律来。祖父坐在另外一间屋子里,把这些曲调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克里斯托夫表现出真正的作曲天才。

§ 《约翰克里斯托夫》情节

七岁半时,克里斯托夫已经准备好举行他的首次音乐会了。穿了一套可笑的服装,他被人以六岁神童的称号带到宫廷里去。他首先演奏了一些德国大师的作品,然后极其成功地演奏了他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收集在一本精装的私人刊印的卷册里,名为――约翰・克里斯托夫・克拉夫脱作品第一号;童年遣兴:咏叹调、小步舞曲、圆舞曲和进行曲。大公爵高兴极了,把宫廷的恩宠赐给这位神童。

还不到十三岁,克里斯托夫在宫廷管弦乐队里就已经稳稳地当上了正式的第二小提琴手,他的父亲就是该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排练、演出、作曲、教课、学习――这就是克里斯托夫的生活。他成了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甚至他父亲的工资也由他去领取而不让他父亲沾手。生活的其他方面全被忽视了;甚至没有人想到要教给他吃饭时应有的规矩。

曼希沃后来淹死了,他的死倒给克拉夫脱家庭的经济带来了好处。但是约翰・米希尔之死却是另一回事了。克里斯托夫的两个弟弟很少在家,家中只剩下鲁意莎和她这个音乐家儿子。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搬到一个更小、更简陋的住所去。

与此同时,克里斯托夫经历了一系列的恋爱事件,由于他的憨直老实和缺乏交际手腕,这些恋爱总是以不幸而告终。他二十岁出头就勾搭上粗俗的女店员阿达做他的情妇。由于流言蜚语,他发现越来越难找到学生,也难留住学生了。当他敢于对老一辈的大师发表评论意见时,他也就失去了宫廷的位置。他几乎下决心要离开德国。

有一天晚上在一个乡村的舞会上,他为了保护一个叫洛金的农村姑娘,与一群喝醉了的士兵大打出手,当场一个士兵被打死了,两个受了重伤。由于已经发出了逮捕状,克里斯托夫只好逃往巴黎。法国是克里斯托夫一向极为向往的国家,但一旦到了那儿,他发现很难于适应。他遇到了一群又有钱又玩世不恭的犹太人、美国人、比利时人和德国人,不过他认为他们那种世故是令人痛苦的,他们那些虚伪做作很讨厌。他所作的曲子虽然能得到一些人的欣赏,但起初并不普遍受到欢迎。

过了一些日子,由于受到越来越多的赏识,他发现自己被评论界忽而赞扬忽而指责。不过他因此引起了注意,这是很重要的事。虽然他受到有钱人家的接待并收到戏院和音乐会的招待票,他还是一贫如洗。

他在史丹芬家受到了很好的接待,他们那个卖弄风情的女儿高兰德和她那比较年轻、比较温柔的表妹葛拉齐亚是他的学生。他并没跟高兰德谈恋爱,因此他们维持了一阵师生和好友的关系。葛拉齐亚很崇拜他,而在他呢,她只不过是另一个学生而已。

有一天晚上,人们介绍给他一个腼腆的、口吃的年轻文学家。他就是奥里维,他长久以来一直是克里斯托夫音乐的忠诚崇拜者。克里斯托夫立即被奥里维吸引住了,起初他也说不清为什么,他只是感到奥里维异常面熟。

后来才知道奥里维就是安多纳德的弟弟,安多纳德这位姑娘的形象是克里斯托夫所极为珍爱的。在他离开德国之前,一个犹太朋友曾经给了克里斯托夫几张戏院的包厢票子。他知道找不到人来陪他,就一个人去了,在门厅里他看到一个法国家庭女教师正在售票处前要买票买不到,克里斯托夫一时冲动就把她带了进去。这姑娘的主人葛罗纳蓬一家以为他们也会被邀请的,结果他

们自认为受到了怠慢,为此十分恼怒,就把她――安多纳德辞退了。

在她回法国时,克里斯托夫曾在火车上看到她一眼。这就是他和安多纳德全部的接触经过。现在他才知道她为了供应奥里维考取高等师范学校已耗尽了精力。在他终于被录取的时候,她已经得了肺结核症,在克里斯托夫来到巴黎之前就死去了。

克里斯托夫发现奥里维是个真正的朋友,就与他共住在一所公寓里。奥里维变成了克里斯托夫的拥护者,写评论文章帮他树立声望。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匿名人物在暗中支持他。不出几年,他发现自己已是法国国内外在新音乐方面最重要的作曲家。

奥里维与肤浅的雅葛丽纳的婚姻把这两个朋友拆散了。在他经历丰富的一生中,克里斯托夫又交了很多朋友,但是再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奥里维这样亲密的了。不过,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匿名的恩人,那就是葛拉齐亚。这时她已经不跟他相爱而嫁给了奥地利公使馆的一位秘书。

雅葛丽纳离开奥里维出走了,他与克里斯托夫开始对工团主义运动感兴趣。他们参加了一个五一节的庆祝会,结果庆祝会变成一场暴动。奥里维被刺伤致死。克里斯托夫在杀死一个士兵后逃离了这个国家。

克里斯托夫在瑞士流亡期间与阿娜发生了一次不愉快的恋爱事件。阿娜是他一个朋友的妻子,随之而来的内疚暂时压抑了他的天才。但是在当时已经孀居的葛拉齐亚的帮助下,克里斯托夫在瑞士度过了十年硕果累累的生活。

在他返回法国时,他成了追求和欢呼的对象。他觉得非常好笑:自己已经成为公认的大师,而甚至被年轻一辈的艺术家认为已经有些过时了。

虽然葛拉齐亚和克里斯托夫两人从未结婚,但是他们彼此保持着坚定不移的、互相安慰的友情。葛拉齐亚死在埃及,远离她所爱的克利斯朵夫。克里斯托夫死在巴黎,至死都坚定不妥协,因为他是真正的艺术家。

§ 作家简介

罗曼·罗兰于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父亲是公证人,是城里德高望重的绅士; 母亲虔诚端庄,自从她的一个小女儿夭亡之后,就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哀愁中,而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费在照顾柔弱的儿子和他的另一个妹妹身上。罗曼·罗兰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斗士的精神和信仰,而母亲带给他的是来自波尔罗亚尔女隐修院的探索精神,艺术感受力——音乐性的,神秘的敏感;二者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

罗曼·罗兰的童年笼罩在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中,青少年时代,他被高等师范录取,在这里,他人文科学上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表达出来,开始梦想着一个为世界心碎的单纯的艺术家的故事——《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原型。

此后,他得到高等师范的奖学金,到罗马游学两年,负责整理文献工作,在典籍目录中探寻历史。这两年中,罗兰感受的最多的是友谊,来自七十岁的老太太马尔薇达·冯·迈森布洛的友谊。在两人身上有同样的理想主义,不同的是老太太的思维久经考验而纯净,年轻人则激烈而狂热;从这样的交往中,罗曼·罗兰得到了他游学两年中最重要的学识。

意大利之行后,罗曼·罗兰先是在高等师范教授音乐史,1903年到巴黎大学执教。在严谨的学术生活和写作中,他找到一份慰籍。

1912年,罗曼·罗兰离职退休。为改善身体状况,罗兰许多年来都在瑞士度过假日。1914年夏季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身在瑞士,战争使他的写作、友谊和影响都一分为二。对于他的同胞来说,他是个懦夫,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抛弃了它;但是,不顾这些攻击的罗兰继续留在瑞士,做他与国际主义相一致的工作。

1919年,罗曼·罗兰与母亲一起返回巴黎,当时她已病重。母亲去世后,罗兰回到瑞士,自1922年至1938年与父亲和妹妹定居在那里。这个时期里,他对社会主义和东方宗教产生了兴趣。此后,罗兰前往他家乡附近的一个法国小镇,在那里继续写作,后因反纳粹活动而遭到软禁,于1944年12月30日谢世于家中。

罗曼·罗兰的文学生涯从他个性中的矛盾体逐渐发展而成,他从父亲那里吸收的爱自由、爱挑剔的高卢人精神,和从母亲那里得到的艺术感受力使他具有了以下常被描绘的奇怪的特征:一个宗教社会主义者,一位反神权的神秘主义者,一位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一名非教条主义的基督徒。他还是一位在充满巨大国际竞争的世纪坚持国际合作主义者。罗兰爱法国,但他拒绝承认一个国家能够成为理性和必要的统一体。这样看来,他身上似乎具备一系列的二分法,而他又不断地在他的小说和随笔作品中将这些表现出来。

热切参与那个时代的知识界活动的罗兰探求着将信仰、希望、爱情以及勇气等品质带给他的社会,这种信念解释了他最初为舞台写作的原因——重新激发英雄主义和对他的祖国的信仰。这里最好的例子是他1898年的剧作《狼群》。

因为受挫于舞台条件的过分严苛,罗兰转向对著名人物的研究,他写的关于贝多芬的抒情生活的文章,以及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研究,这些对他心目中的英雄的纪念并非评论性传记,而是为获取这些伟人精神而做的充满诗意的努力。罗兰在描绘贝多芬肖像的同时,试图画出20世纪的肖像及其梦想。

罗曼·罗兰对传记的兴趣充分体现在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之中。这部循环式小说为20世纪力求捕获整个生命经历的伟大传记小说开辟了道路。《约翰·克里斯朵夫》牢固地奠定了罗曼·罗兰在20世纪早期文坛的声望。有趣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预见了一场毁灭欧洲的战争的来临,作品完成不久,这样的战争就爆发了。此时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1915年的小册子《战斗之上》呼吁作战国的知识分子们去争取和平。这引起了对他的文学地位的强烈愤怒。法国评论家们认为他只是个智商高的骂街文人,这成为他和法国年轻人之间的也许永难愈合的一条裂痕。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 ,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 ,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母与子》。《母与子》是罗曼·罗兰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此书脱稿时作者已经67岁,可说是他老年的作品。书的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因素均已超过《约翰·克里斯朵夫》,然而艺术魅力和抒情气氛则远远不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