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美国与中国》
释义

§ 基本资料

《美国与中国》

作者: (美)费正清 著,张理京 译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字数: 307000

版次: 1

页数: 473

印刷时间: 2008/01/01

所属分类: 图书 >> 政治 军事 >> 政治 >> 外交、国际关系

§ 内容简介

费正清堪称以西方的视角观察中国问题的最具权威的学者,《本书被美国权威杂志《外交》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书之一,曾在西方学界和政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娓娓道来,使一本严肃的史学专著成为难得的极具可读性的历史文化佳作。对于历史学家,它是对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以捉摸而又颇具影响的情感呼应。本书自1948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内容不断增补,这个译本是根据1983年的第四版翻译的。

§ 作者简介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是世界上最负声望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中国研读、旅行、教学。1955-1973年费正清担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并担任哈佛的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历史讲座教席。直至他逝世前(1991年),他领导着美国的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当今美国诸多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皆出于其门下。在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前夕,两国高层领导人案头摆放的就是他的《美国与中国》。

费正清的主要著作有:《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观察中国》(China Watch)及《中国:传统与变迁》(China: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等。主编了《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等。

费正清在20世纪美国的中国观察家中居泰斗之位,历数十年而不衰。这套《费正清文集》集中了费正最有代表性的著述。费正清笔下对于中国人与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所发的精简、深入、权威之论,史学界一时无出其右者。

费正清博学而不拘泥于传统的风格——大师风范以及风趣、清晰——在他的著作中可以一览无余,有充分的学术资料,也有奥妙的个人领会。不论是初涉中国历史者,还是中国历史研究者,乃至政治家、企业家,同样能在阅读中获益匪浅。

§ 观点

一、在这个社会里,商人不如官吏有权势,思想上的个人主义,也没有像精通伟大的经典传统那样地被人重视。

二、这部分地是因为皇帝和他的官吏们,是在伦理的而不是法治的基础上,在个人关系的而不是法律手续的基础上来按照孔子圣训治理国事的。因此,在中国,个人需要他在等级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像他在家庭所保持的那样,子对父尽孝、妇对婆尽孝、妇对夫尽顺、臣对君尽忠等。

三、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两个中国:一方面是乡村里成千上万的农民,另一方面是由地主、儒生、商人和官吏们所构成的上层结构。

四、中国的家庭是一个小天地,是国家的缩影。家庭(不是个人)是社会的单位和当地政治生活中起作用的因素。在家庭生活中谆谆教诲的孝道和服从,是为了忠君和服从国家合法当局之用的。

五、中国人的大部分学问仅止于一些文字学和古典文学的知识,学者们掌握它们,就已经筋疲力尽了。

六、如果我们把儒家的这种人生观放到它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它重老而不重幼,重古而不重今,重既有的权威而不重革新,这就在事实上为社会稳定问题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大答案。

七、科学未能发展同中国没有订出一个更完善的逻辑系统有关,中国人不会应用逻辑方法以一种思想来考验另一种思想,用一种说法系统地印证另一种说法。中国作家们比较着重于求事物的比例匀称,求两极端的平衡和求自然秩序的和谐等一般思想。他们的著名连锁推论法,曾经在二十个世纪中成为中国学者的不二法门,但从希腊人的眼光来看它,不过是一串奇特的不合理的推论而已。

八、读书人也努力把他的书法发展成为一种美术,可是一旦穿上了长衫,他就抛弃体力劳作,认为那是另一社会阶层的标志,读书人因此不会遇到作坊里的工匠和需要新技术的艺徒。这种手与脑的分家与达芬奇以后的早期欧洲科学先驱们形成截然不同的对照。在现代欧洲的初期,学术的继承与技术上的手艺可以集中于天才之一身。这在中国是罕见的。

九、传统的中国不是不变的,也不是静态的或停滞的。正相反,它曾经有过不断的变化,并且变化多端,可是变化总是在一个显明的文化形式与规章制度形式的范围之内。两千年间中国政治生活中儒家典范根深蒂固的惰性,说明了反对这种惰性的中国现代革命为什么会这样可悲地旷日持久。

十、中国人对于家庭和朋友极其忠实,可是不顾公众利益;他能够一丝不苟地履行按照习惯应当担负的责任,然而对于不相识的人所受的苦难和并不与哪一个人特别相干的坏事,却又是那么漠然不负责任。

十一、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现代中国对基督教的抗拒,不仅在于思想意识方面,也在于规章制度方面,中国反对任何独立于官方控制之外的有组织的教会。

§ 图书目录

第四版序

前言

第1章 中国景观

南北对比——中国的渊源——人与自然的协调

第一篇 旧秩序

第2章 中国社会的本质

社会结构——早期中国是个“东方式的”社会——士绅阶级——中国的文字和文人——资本主义的不发达状态与商人

第3章 孔孟之道

儒家原则——经学正统——中国的军国主义——中国式的个人主义——科学的不发达

第4章 异族统治与朝代的更迭

游牧民族的征略——头几个中外帝国——满人的成就——朝代的盛衰周期

第5章 政治传统

官僚体制——法律——宗教——中国的人文主义——民间教派与农民起义

第二篇 革命过程

第6章 西方的侵入

欧洲的扩张面对着中国的扩张——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朝贡制度——条约体系——人口问题上的灾祸

第7章 叛乱与复辟

作为反叛雏形的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及其他叛军——儒家政府的复辟

第8章 维新与革命

自强运动——帝国主义与1898年的改良运动——革命派与维新派——清廷的改良与共和革命

第9章 国民党的兴起

探索新秩序——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第10章 南京政府

政治发展情况——蒋介石的崛起——走向工业化——地方政府

第11章 共产党的兴起

头10年的起伏多变——毛泽东的兴起——战时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

第三篇 美国与人民共和国

第12章 我们历来的对华政策

第13章 美国的政策和国民党的垮台

第14章 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秩序

第15章 力求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

第16章 第二次革命

第17章 前景:中国和我们自己

后记

§ 影响

1948年,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第一版问世之时,深受各界称誉,旋即成为经典著作。" 经典"一词本有经久不变之义,但以本书而论却不尽然。经相继修订出版之后,它的内容已 经有了增加和发展。在1958年第二版中增加了共产党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头10年的经历。1971年的第三版进而分析了以后的10年,这一版甚至比第一版更受人欢迎,并重新肯定了以往对此书的评价,证明它不仅是一部经典著作,而且是一部不断地赶上时代的经典著作。这一评价对于更往下分析第三个10年的第四版来说,无疑仍将正确的。

修订版意味着增加新的材料,使之赶上时代,并随着人们因时间的流逝对过去的事件有更清 楚的认识,而修正一些解释。作者做了这两方面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他凭籍新的学术成就,增加大量新的知识和见解,而这些不仅是关于近代事件,甚至还涉及早期中国历史的各 个方面,一直远溯到旧石器时代。费正清做这项工作的条件很好,因为在美国大力推进关于 中国问题的研究方面,他的贡献比任何人都大,而且他所引证的权威人士中,绝大部分是他 自己的学生,这些人的研究工作曾是他鼓励和指导过的,而且往往指导到作品出版为止。因 此在第四版中,他不仅限于使早先的著作合乎时代,而且还根据新近的研究成果,重新撰写 了相当多的章节。

S.威尔斯在本书第一版序言中的第一句说:“哈佛大学出版社向《外交政策丛书》读者们所 能提供的书,最适时而又最重要的,莫过于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在刚好30年之后的 今天,这话对于第四版来说仍然适用。中国人占全人类1/5以上,而美国人拥有全世界约1/4 的财富。这两大国之间的关系,他们彼此的了解或误解,他们的合作或磨擦,将对于决定人 类的未来起重大作用。

在过去30年,谁敢没有比费正清用更清楚、更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写过关于中国的书。在使美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中国纷扰不宁的近代历史,以及中国神秘莫测的现状等方面 ,谁的贡献也没有像费正清那样大。本书由前几版留下来的那些部分,有了扩展和分工。凡是关心中国的人,都会反复阅读这些部分。获得知识与乐趣。篇幅很多的新落叙述了近代事件、中国现状和中美关系的前景;这些部分,依我看来,是所曾见到的关于这些不容易解释 的极其复杂的问题的最清晰而又判断十分精确的简略叙述。费正清擅长把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以及深入的分析同措词的透彻结合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已经是并且将长远是一本经典 著作的原因。

§ 参考资料

[1] 大洋网 http://bookcity.dayoo.com/node_6/node_17/2000/08/01/965123040558.shtml

[2] 环球聚焦网 http://www.xinwen001.com.cn/article/meiguo/2009-03-16/4359.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