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afdsf |
释义 | 三国演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述 《三国演义》是一本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故事自黄巾起义起,终于西晋统一。是书陈叙百年,赅括万事,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三国指的是魏、蜀、吴。小说通篇精巧叙述谋略,被誉为中国谋略全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简介 《三国演义》诞生于元末明初,由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罗贯中的生卒年大约在1310年至1385年之间。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另外,《三国演义》沿袭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拥明君、反暴君的共同愿望。 《三国演义》是根据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加以扩展而成,基本上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在许多情节的设置和历史人物的塑造上,又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三国演义》的结构以蜀汉矛盾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既保证了前后发展的一贯性,又富于曲折和变化,于清晰明朗的脉络间,构成了一个古典小说中少见的,既宏伟又严密的结构。 《三国演义》的中心内容是演绎各集团间的种种矛盾斗争乃至战争,这一切都是通过复杂的故事情节来完成的,而在讲述这一个个曲折的故事时,作者又总是以人物为中心。例如对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的描写,作者使用了八回的篇幅,细致、周到地一步步推动情节:游说江东、孙吴内部的矛盾、孙刘联盟的形成、双方的备战等,全都一一道来,而这些情节的描写,又都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作用,显示诸葛亮高超智慧之目的。 《三国演义》常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讲述战争。还以赤壁之战为例,对于孙刘联盟,作者不惜笔墨、不厌其详,而对于败方曹军只作简单叙述,这样详细得当,既节省笔墨又突出了重点。 《三国演义》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三国演义》往往将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来展现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在赤壁之战中,同时表现了诸葛亮、周瑜的雄才大略,黄盖的赤胆忠心,鲁肃的正直敦厚,蒋干的自作聪明而上当。 在描写人物时,《三国演义》所运用的夸张、烘托、对比等手法,显示出作者极高的艺术造诣。如“关公温酒斩华雄”一节,作者并不详述关羽的武艺如何高强,胆识如何过人,而是通过预先描写华雄非凡的勇猛,交战时震天动地的鼓声,那碗尚有余温的酒来表现关羽的神勇。 《三国演义》的语言通俗、简练、明快。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张飞的豪爽、关羽的高傲、曹操的机诈、孔明的智慧,常在简练的几笔勾画中显露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源与版本 三国故事在中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全书24卷。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有些人认为,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 《三国演义》是亲刘的作品,他用了前10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51年,以后的46年只用了16回就草草收场了。 《三国演义》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影响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三国演义》和三国时期故事传说对东亚文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有关三国的诗词歌赋就不胜枚举,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评书、戏剧和其他口头文学作品曾出不穷。而且这些作品和《三国演义》的相互借鉴,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类文化群。直到今日的各类三国故事剧集,漫画,书籍还是经久不衰。《三国演义》及三国故事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今仍随处可见,在人们处于竞争环境或奋斗阶段,可能会以三国的场景,人物关系作为考量。其间的褒贬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无论褒贬的结论如何,人们对三国中人文精神的认可已经根深蒂固,难说会有较大改观。 个别的讲,在有些与《三国演义》故事相关的地区或族群中,三国文化的烙印更是明显,如诸葛姓氏,川陕地区等。 中国自古流传有一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指年轻人不该读《水浒传》,否则容易会整天想打架,思想上变坏;而老年人不应该读三国,因为其中人物善于用计使诈,处心积虑、勾心斗角,作为应该“知天命”的老人应该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着算计别人,对自己身心无益。 《三国演义》也留下了不少成语,如桃园结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蜀中无大将、三分天下等等。 另外,书中蜀国丞相诸葛亮所作的《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也被传为千古佳话。 煮酒论英雄自《三国演义》传了出国外后,日本人非常喜欢这类题材,改编成漫画或动画不下数十次,如横山光辉的作品“横山光辉三国志”,市面上也有不少以三国作背景的电脑游戏和电玩游戏,比较著名的有日本光荣公司的“三国志”系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国演义》与史实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章学诚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但“实”的部分连五成也没有。演义里移花接木者甚多。并且最精彩的部分俱是虚构。 ·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 ·名兵器: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画戟、倚天剑等皆为虚构,以突出人物特征。 ·张飞鞭督邮:为刘备所为。 ·曹操献七星刀:虚构故事,实是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败,逃归乡里。 ·陈宫捉放曹:陈宫在191年 开始跟随曹操,不是陈宫捉放曹操,应是另有其人。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事实上只有十三路地方军,包括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和广陵太守张超,而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都不在名列之中,因为当时他们分别依附于袁术和张邈之下。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公孙瓒当时正要对付乌桓。 ·关羽温酒斩华雄:实是华雄死于孙坚乱军之中 。 ·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而刘备只为小吏,虽有参战,但没有大功绩。 ·连环计:正史尚未记戴貂蝉之人,但吕布确与董卓一婢女有染。也不是王允设计,王允只是挑拨董卓与吕布的关系。 ·孙坚之死:不是在攻城时死去,是由于只带几名随从追击敌军,中了黄祖伏兵,中流矢死于·关羽与女色:关羽曾求曹操赐秦宜禄之妻给他,关羽也有七情六欲。 ·刘皇叔刘备:加强表达刘备是“捍卫汉室”和曹操是“国贼”的假象,“皇叔”之称不能证明。 ·徐州诛车冑:刘备所为。 ·土山约三事:关羽是战败被擒投降,非有“土山约三事”。 ·赤兔马:赤兔马在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后来曹操送此马给关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