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救亡日报》
释义

§ 概要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文化界统一战线的报纸。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后迁广州,再迁桂林出版。

§ 人员和影响

《救亡日报》

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整个编委3 0 人,多数是共产党员和进步文人。创办时,经国民党和共产党协商,由双方派出人员并共同提供经费。

后期,国民党方面的工作人员陆续退出,报纸的编辑工作主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

由于该报的组织者、采访者、编辑、出版者都是当时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因而这份4 开4 版的报纸刚一面世,便显示出了强大的号召力。

日发行量8000份,影响及于西南、华南各省与海外。

§ 特色

该报广开言路,报道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力量的抗日主张和活动。宣传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坚持办报与组织救亡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同抗日群众建立密切关系。不少著名政治家、学者、文化人为该报撰稿。

§ 内容

《救亡日报》

该报主要专栏有:战局鸟瞰、战事报导、社论、世界的一日、救运特写、救亡短讯、组织民众特辑、消灭汉奸特辑等,内容核心是如何抗日救亡。为了增加渲染气氛,在报纸的边线之外,都印上各种醒目的口号,如:“我们要抱定国存与存、国亡与亡的决心”、“我们要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贡献给国家”、“胜不骄败不馁,牺牲到底争取最后胜利”等等,很能鼓舞人心。

为报社撰稿的人多是文坛巨子及军政要员。如茅盾、王统照、胡愈之、林语堂、潘汉年、郑振铎、柳倩、沙千里、刘白羽以及国共两党军政要员冯玉祥、陈诚、张治中、朱德、彭德怀等,毛泽东和蒋介石也时常在该报发表抗日演说。[1]

§ 副刊

文艺副刊“文化岗位”“十字街”内容丰富多彩;“岗语”专栏发表的杂谈,三言两语,寓意深刻。夏衍主持笔政期间,每天1篇社论,累计450余篇。这些文章题材广泛,见解独到,文字简洁生动,借鉴杂文笔法,自成一体,很受读者欢迎。

§ 停刊

1941年初国民党发动包围袭击新四军的“皖南事变”后,于1941年2月28日停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0月10日改名《建国日报》在上海复刊。同月24日被迫停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