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破浪》
释义

§ 影片简介

《破浪》

剧情简介

在一个爱尔兰小镇里,笃信天主教的民风保守,一名略带神经质的年轻女孩贝丝(艾蜜莉华特森饰),曾因为不能控制情绪,被母亲送进精神病院疗养,但她还是爱上一名在油田工作的外地人扬(史蒂兰史卡斯加饰),他们新婚燕尔,他开启了她的情欲世界,度过一段翻云覆雨的蜜月期,不久扬回到工作冈位竟发生意外,几乎全身瘫痪,且病情每下愈况。这时他要求贝丝和别的男人发生关系,藉着他和陌生男人的露水之欢,再度体验性爱的愉悦,激发自己的求生意志。起初贝丝坚决不从,但是扬的病情突然恶化,于是勉强自己勾搭男人,扬的病情渐有起色。她表面上的放荡行为当然让镇上人士不耻,情绪化的贝丝却已走火入魔,于是被送入精神病院。贝丝不从,反而到声名狼籍的货船上卖淫,用一次一次的高潮,向天换取扬的奇迹。[1]

§ 幕后花絮

海伦娜·伯哈姆·卡特原定出演贝丝一角,但她后来弃演。

片中被埋葬的那个人名叫Anthony Dod Mantle。Anthony Dod Mantle实际上是导演冯提尔最喜欢的电影摄影师,二人合作过《狗镇》。Mantle在片中扮演了一个当地警察。

这是导演“良心三部曲”的第一部,另两部是1998年的《白痴》和2000年的《黑暗中的舞者》。

现代的剪辑手段是先把胶片制成录像进行剪辑,然后根据录像再剪辑胶片。本片却把录像直接制成35毫米胶片,从而得到一种独特的、强烈的胶粒感。

§ 幕后制作

《破浪》

本片是90年代欧洲最有特色的电影之一,是von Trier向影响广泛的Dogma 95电影学校靠近的标志。本片获1996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对于宗教这样一个敏感问题,几乎所有现代电影大师都有所触及,其中不乏惊世骇俗之作。尽管如此,1995年《破浪》的上映还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影片对宗教与生命、爱情及性之间关系的探讨令人们大为震惊,欧美影坛一时间众说纷纭。其实,剥去大胆的性描写与宗教题材本身的微妙性这层外衣,我们就会发现拉斯·冯·蒂耶尔在其锋芒毕露之下,骨子里还是个相当传统的人。他的意图并不在于对天主教的批判,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宗教的影片,不如说这是一个信仰的童话。

在丹麦思想家克尔凯郭尔的哲学观中,信仰和宗教是高于理性和伦理而存在的。它们不但不依赖于理性和伦理,反而是一种对之的否定。作为信仰的行动,也不能用普遍的道德准则去衡量。他的这一观点在这部本土电影导演的作品中得到了诠释。影片通过讲述一个激情四溢、充满强烈感染力同时由带有些许神秘色彩的爱情故事,塑造了“贝丝”这一执著于信仰和爱情、富于牺牲精神的悲剧性人物。拉斯·冯·蒂耶尔成功地把握住了影片的叙事,使得观众情感的天平完全倾向了他心目中这个理想化的形象。贝丝被定义为一个忠诚的信徒,一个伟大的殉道者,一个纯洁的天使。她的所有行为都与其坚定的宗教信念紧密相连。她的贞操观、她对爱情的态度都完全符合天主教的教义,她在前两章中的表现与一般的传统妇女几乎无异。可以说冯·蒂耶尔不惜笔墨地利用这两章已经为整部影片中贝丝的形象奠定了基调,巧妙地引导了观众的感情偏向。正是有了前面这个贞洁单纯的贝丝,电影后部中她的放荡行为才显得与其本性格格不入,被抽脱成一种表象。影片的转折是丈夫简的受伤,这直接将女主角推向了挣扎的旋涡中。表面上看,这是宗教与世俗生活的冲突,更深一层来理解,这其实是真正满足信徒精神需求、人道主义的天主教最本质教义以及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信仰宗教的意愿与教会的清规戒律和社会伦理标准之间的矛盾。

贝丝面对奄奄一息的丈夫,选择了以肉体上的放纵来挽救他的生命。对她而言,这其中并不存在欲望与道德规范的斗争。冯·蒂耶尔以新婚之夜的一段对话点明了对于贝丝,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单纯的肉体之欢:“我一直都在等你”所以能够做到“守身如玉”。她所面临的实际上是坚持爱的信念与屈从于那个偏僻的乡村中教会对村民的严厉管制所带来的压力之间的选择。简对贝丝强烈的爱情是他生存的精神支柱,但他的这种爱在他看来是不完整的,这种对贝丝的愧疚感严重挫伤了他继续与死神斗争的勇气。他怂恿贝丝去寻找情人既是对自己欲望的填补,又是渴望补偿妻子的表现。从贝丝的讲叙与自己的想象中,他汲取了生存的力量。贝丝的纵欲在此被升华为一种爱的拯救,她之所以心甘情愿地“堕落”完全是出于对丈夫的爱,而绝非自己的贪恋。拉斯·冯·蒂耶尔在此展示了爱欲的疯狂气势,在近乎毫无节制的放纵中迸发出了生命的能量。即使是纯粹的情欲宣泄也是生本能的体现,性欲的作用被夸大到了具有治疗效果的高度,这一点恐怕就是令众多卫道士们最为咋舌的,他们难以接受导演对于人类潜意识中的欲望直白地、赤裸裸地剖析和表现。冯·蒂耶尔相信并尊重人类的这一本能,但他并没有就此将之表现成简单的滥交。他把女主角的行为建立在一个可靠、高尚的动机上——对丈夫忠贞无暇的爱情。为了爱,可以无畏地牺牲自己来换取所爱者的生命。而这正契合了天主教的基本精神。宗教应该是爱的宗教,信仰上帝就是信仰爱,对于贝丝是如此,对于冯·蒂耶尔更是如此。贝丝最后毅然前去接受虐待折磨,被展现为一次神圣的典礼。冯·蒂耶尔将背景设为波澜壮阔的大海,喻示了贝丝澎湃且深不可测的的激情。虽然没有任何配乐,但仍然有一种庄严的气氛从晃动的画面中透出来。贝丝是以自己的生命为祭品,奉献在爱与信仰的祭坛上。

拉斯·冯·蒂耶尔批判的矛头所指不是上帝,不是天主教的精神实质,他所针对的只是天主教世俗化的方式,这包括权力机构——教会以及它对教义的解释权的垄断和对人们信仰的钳制。影片将故事发生的地点设在苏格兰一个封闭落后的乡村,几个长老控制着教会,把持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整个乡村被笼罩在独断专行、令人窒息的氛围中,虽然故事的时间背景是70年代,但却充斥着中世纪的压抑与禁欲主义。活力十足的海上钻油工人和感情强烈的贝丝因此被视为入侵者和不安分因子。教会用各种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打着道德的旗号维持其权威,将人们的信仰统一到其管制之下。很明显,冯·蒂耶尔在此表现了对完全清心寡欲的宗教观的置疑。在他看来,那些戒律是对人类原始激情和真实人性的扼杀,归根结底是伪道德,不堪一击。他甚至借贝丝之口说出“只有男人才能发言,没有道理”,从男女平等的角度攻击了教会存在的严重不公,尽管他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开拓下去,我们也并不能因此就说他具有女性主义的意识,但至少这显示了冯·蒂耶尔所作出的反思。以往他的电影中对于权力机构的思考和批判在此得到承继,仅凭着长老的几句话,就可以武断地将一个忠实坚定的教徒逐出天主教,乃至逐出村庄,这其中已构成了对基本教义的违背。导演在此撕去了教会威严神圣的外衣,披露出它的虚伪与不公正。正是教会企图用少数人制定的礼教道德准则规范人们的信仰,导致了人们的不满和反抗。上帝及天主教本身并没错,贝丝自己的信仰方式创造了奇迹并在直接面对上帝时得到了承认。

可见,这部电影并没有彻底的反宗教性,批判不是导演的重心所在。相反,拉斯·冯·蒂耶尔笃信上帝的存在,深信人类灵魂中美好的感情,他的主要目的仍是对坚持信仰的歌颂。影片中多次出现贝丝模拟着与上帝的对话,虔诚而又认真。与之相对比的是,她在教堂的集会和礼拜中却显得心不在焉,甚至带有某种轻视和不屑。这反映出人们希望摆脱教会的束缚和压制,直接与上帝交流。上帝的存在并不由种种规条和仪式来证明,只能把上帝当作处于孤独无助、绝望痛苦中的个人的精神依托,是他们感到有罪时的忏悔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上帝与其说是一个精神实体,不如说就是存在于主体中的信仰,即是个人的一部分。贝丝实际上是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正如同克尔凯郭尔所认为的,上帝是个人的非理性的、神秘的意识。贝丝的所作所为能够得到肯定只是因为它是信仰的行动,而不能用理性来衡量。信即得救,她对道德伦理的背叛因此而得以净化,虽然在人间她被逐出了教堂,但在天堂她得到了救赎,最终的评判者是上帝而不是人间的教会长老。而信仰的体现则是寓于对爱的矢志不渝之中,贝丝看似不合情理的行为传达出了天主教的精髓,她用生命实践了爱的理想。如同英格玛·伯格曼所言:“人与人之间有爱,上帝因而存在。”拉斯·冯·蒂耶尔曾经说过,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是他幼时读过的一本名为《金心》的童话画册,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带着几片面包经过森林,当她走出森林时,已经一无所有,而且还赤身裸体。可以说这个小女孩就是贝丝的原型,我们甚至可以说整部电影就是一个童话。冯·蒂耶尔精心创造了这样一个受难者,她远远地超越了尘世,虽然她死时没有背负着十字架,但我们分明感受到她的死充满了悲壮的人道主义情怀。尽管贝丝死前以为自己“做错了”,但结果证明了她没错,只是时间上的误差使她没能亲眼目睹简的获救。这个结果是必然的,或者可以说是由冯·蒂耶尔安排的“必然”。他进而又为影片加上了更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一笔:天堂的钟为她敲响。在这样当今信仰的大厦坍塌的年代,拉斯·冯·蒂耶尔编造了关于一个女人是如何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对信仰的不懈追求中并最终赢得奇迹的童话,贝丝这个人物及其言行思想是高度理想化的,近乎虚幻的,所以才显得珍贵而美丽。更悲观一点,在“金钱拜物教”的冷漠社会里,很难找到这样绝对信仰化的人,贝丝的“另类”并不在于她那极端的实践方式,而在于她这种品质和性格本身在现实中就是“另类”的。所以《破浪》只能称之为一出童话,尽管冯·蒂耶尔遵循了手提摄影、自然光效、实景拍摄、同期录音、无后期配乐等Dogma95的原则,以及使用豪放不羁、突破传统规则的剪辑,从而赋予了影片一种真实得近乎粗糙的现实主义形式,但这终究是超脱于现实的。似乎连导演自己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种不可能性,因而贝丝被设定成略带神经质。

作为Dogma运动的前奏,《破浪》从形式到思想主题都是一次全面的回归。形式上,向自然主义回归;思想上,则回归人类古老而传统的命题:爱情和信仰。尽管这仅仅是一个童话,但至少它让我们麻木的灵魂得到了一次震撼。电影本身就只是童话,它从来不能对现实起到直接的作用。无论是揭露、批判,还是歌颂、赞美,都只限于在黑暗的电影院中,在那短短的两个小时里。但我们需要童话,需要童话来提醒我们还有未曾被异化、被泯灭的美好天性,在电影院里的两个小时,我们用孩子的眼光审视和接受这个世界,享受电影带给我们的超脱现实的欢乐和最后的浪漫。

§ 导演简介

拉斯·冯·提尔

拉斯·冯·提尔(又译作拉尔斯·冯·特里厄),1956年4月30日出生在丹麦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第一台8厘米摄影机是祖母买给他的生日礼物,由父母亲提供的自由生长空间,成就了他对影像诠释的无限可能。 毕业于丹麦电影学院的拉斯冯提尔,曾以大学时代的作品《梦幻夜曲》(Nocturne)和《影像多面向》(ImagesofaRelief),分别获得1981与1982年慕尼黑影展的最佳影片奖。1984年他拍摄了首部剧情长片《犯罪分子》(ElementofCrime),与后来的《瘟疫》(Epidemic)、《欧洲特快车》(Europa)并称为“欧洲三部曲”。1995年他与其他三位导演共同签署了“dogma95”宣言,他们所要传达的目标是对现代电影的一种反叛,在拍摄电影时要遵守手持摄影机、不打光、现场收音等规则,他依此教条拍摄了《白痴》(TheIdiots),该片和《破浪》(BreakingtheWaves)、《在黑暗中舞蹈》(DancerintheDark)并称为“良心三部曲”。目前他正在筹拍《厄夜变奏曲》的续集,即“美国三部曲”的第二部《Manderlay》。

§ 演员简介

《破浪》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瑞典著名演员,17岁时便出演了电视剧,1972—1988年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国家大剧院工作,在期间学到很少表演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不少观众来说,认识斯卡斯加德是在丹麦名导拉斯·冯·提尔的电影中。两人合作了《医院风云》、《黑暗中的舞者》及《狗镇》三部电影。他也因此逐渐获得世界声誉,成为瑞典演员在全球的代表。近年斯卡斯加德参演了《亚瑟王》、《加勒比海盗2》、《天使与魔鬼》等好莱坞大片,还在如《妈妈咪呀!》等片中尝试轻松爱情戏,功力深厚。新作有《雷神托尔》等。

斯卡斯加德曾是《辛德勒的名单》中男主角辛德勒的候选演员,不过最后选中由英国演员连姆·尼森扮演。后来在2003年的《驱魔人前传》中他又取代了连姆·尼森。两人算是颇有缘。斯卡斯加德现实中的好友是彼得·斯特曼(《越狱》里的老大阿布)和保罗·贝坦尼。

斯卡斯加德与前妻麦·斯卡斯加德1975年结婚,2007年离婚,共生育有六个孩子,其中五个已经进入演艺圈,老大亚历山大在《真爱如血》中表现不凡。2009年1月斯卡斯加德与Megan Everett结婚,他们的儿子Ossian在4月降生。

§ 精彩对白

The Minister: We do not need bells in our church to worship God.

大臣:我们的教堂不需要用钟声来礼拜上帝。

The Minister: I would say to you that if there is one of these commandments you do not love and do not obey, you have no business at the Lord's table.

大臣:如果这些戒律你有一条不喜欢或不遵守,那你都无法得到上帝的恩赐。

The Minister: Can you tell me about anything of real value that the outsiders have brought with them?

大臣:你能说出任何一条那些外来者所带来的好处么?

Bess McNeill: Uh... their music?

贝丝:呃……他们的音乐?

Bess McNeill: Everyone has something they're good at. I've always been stupid, but I'm good at this.

贝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长。我一直都很蠢,这也是我的特长。

Dodo McNeill: Not one of you has the right to consign Bess to hell!

Dodo:你们谁都没有权利诅咒贝丝下地狱!

§ 评价

《破浪》

完美的令人心碎--《破浪》

有时与一部电影的相遇就像与一个人相遇,充满了偶然与惊讶,把这种偶然与惊讶称呼为“缘”,生命似乎就此一步步丰盈起来。

光看封面上的剧情介绍我是不会买它的,丈夫扬瘫痪,为了唤起他的求生意志,他让妻子贝丝同别人做爱,再讲给他听。我还以为这不过是一部通常被大家称为“情色片”的电影。《情迷六月花》、《魂断巴黎》之类的片子,我不知为什么一点儿也不喜欢,里面有太多的自恋以及意淫的成分,好像是探讨人性,其实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心理自慰过程。就在我要放下这张碟的时候,我看到了拉斯冯提尔的名字。我没看过《黑暗中的舞者》,但看过很多影评,对这部电影十分向往,作为一种补充,我决定先看一看拉斯冯提尔更早时间拍的这部电影。

一开头,女主人公洋溢着幸福与脸庞正对着镜头,她是那样的孩子气,而这种孩子气似乎又带有一点儿令人不安的因素,为了这个开头,我一下子喜欢上这部电影了。贝丝与扬的新婚生活幸福得令人发慌,美好得让你心疼。贝丝一边做爱一边充满喜悦对着想象中的上帝说“谢谢你”的场景,假想中与上帝对话自问自答的场景令人迷醉,电影的前半段充溢着这样的细节,我猜想拉斯冯提尔一定曾经是这种美好的见证人,而两个主角也一定曾经见证过这种像奇迹一样的美好,《圣经雅歌》里,上帝被比做新郎,上帝的眷顾就像新婚,贝丝与扬的新婚生活就笼罩在这样的蒙受圣恩的气氛里。

我还记得圣经里的一个比喻是,上帝的到来就像贼入室。质朴的镜头语言里,我似乎可以触摸到贝丝所感受到的这种无与伦比的幸福(这也是我看过的所有电影里描绘幸福最出色的电影),而这种幸福如此巨大,承受者都会情不自禁的颤抖。就像贝丝一出

场给人的感觉一样,赤子般纯粹,同时隐隐约约的不安。

这种不安就像从天堂往下望到地狱那样晕眩,而当你向下俯冲时,你会感到地狱在向你迅速地降落。不安于是就像这座令人晕眩的地狱一样越来越明显。我不忍复述接下去的故事,那个像孩子一样纯粹而且不安的女子怀着一个赤子的决心和信心去寻找男人并做爱,前面感受到多少幸福,现在就感受到多少心碎;她穿着低俗的衣服在码头充当一个妓女,然而却像妓女诞生之初时那样站在神庙前;她怀着信仰亵渎自己,只有她这样的人才把这种分裂如此紧密地统一在一起;她总是通过与假想中的上帝对话来缓解这种巨大的分裂带来的剧痛;还有她因着无法弥补的裂缝,拍打着拒绝的家门发出的哀嚎。

我相信这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在写这篇影评时,我感到自己语无伦次,就剩下一些被打碎的语词:幸福、爱情、信仰、深渊、纯粹、晕眩、颤栗。一个电影能这样的打动我,是我以前没有过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