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码头风云》 |
释义 | § 影片概述 导演:伊利亚·卡赞 Elia Kazan《码头风云》 主演: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卡尔·莫尔登 Karl Malden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1954年7月28日 美国 ... 类型:爱情/剧情/犯罪 片长:108 min § 剧情介绍 昔日曾经是职业拳击家的特里·马洛伊,血气方刚,现在纽约港当码头装卸工,并为工会头目约翰尼·佛兰特跑腿。特里的哥哥查利奉约翰尼·佛兰特之命杀死了特里的朋友乔伊。 不久,特里结识了乔伊的妹妹——大学生伊蒂。伊蒂亲眼目睹码头工人的悲惨生活,尤其看到自己的亲兄弟为工人说了几句话就惨遭杀害,决心和教区牧师巴里神父一起,为码头工人伸张正义。特里十分同情伊蒂,在和伊蒂的接触中,他告诉伊蒂他的人生哲学是“在别人能动手之前,自己该先动手”,伊蒂指责他缺乏理想和感情的火花,甚至没有丝毫人类的仁爱。特里深深地被触动了。他感到了伊蒂是那么纯净和富有感情。 相处过程中,两人渐渐产生了爱情。可是因为对黑帮的忠诚和黑帮的帮规,特里还在犹疑不定。“犯罪调查委员会”开始调查乔伊之死,码头工人诺兰因愿意作证而被害。同时,查利又奉约翰尼·佛兰特之命要杀死特里,查里出于手足之情向特里吐露了实情,使特里逃脱了追杀,自己却被黑帮杀害。这一幕幕迫使特里走上了法庭的证人座,去揭发查利和约翰尼的罪行,结果在码头上被约翰尼的打手打得死去活来,倒地不起。正在这时,神父和伊蒂赶来了,码头工人们围上来了,在血的事实前,工人们完全觉醒了。 特里最后终于获得了码头工人的支持。这部影片真实的反映了码头工人的生活、觉醒和斗争,是对美国工会组织内部的腐败堕落和暴虐现象的激情控诉,从中可以窥见美国社会风貌的一角。 《码头风云》 § 演员介绍 《码头风云》马龙·白兰度 美国演员,当代最伟大的演员之一。性格桀骜不驯,被军校退学后赴纽约学艺。1944年开始登上百老汇舞台,三年后以《欲望号街车》的爆炸性演出成为剧坛巨星。40年代后期,他加入大导演伊利亚·卡赞领导的“演员工作室”成为最早的成员之一。1950年以《男儿本色》跃进银幕,接着拍电影版《欲望号街车》令他成为好莱坞巨星。1954年,他以《岸上风云》获得奥斯卡、纽约影评人协会及戛纳电影节影帝三项大奖。1967年后退隐,1973年复出主演的《教父》再度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在欧洲拍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则引起极大争议。之后的《超人》 、 《现代启示录》和《血染的季节》等片,也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其中, 《血染的季节》又一次让他获得奥斯卡奖的提名。进入90年代后,年迈的白兰度依然演出了颇具水准的影片《唐璜德马科》和《人魔岛》 ,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他那炉火纯青的演技。冯小刚的《大腕》曾计划邀请他出演,但因身体状况未能参与。2004年7月1日,这位一生颇富传奇色彩的好莱坞“教父”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岁。 § 幕后制作 这是一部反映50年代初期纽约码头各种势力互相斗争的影片,由白兰度扮演船员,与邪恶势力展开搏斗。影片的戏剧冲突处理得极为精彩。影片根据纽约《太阳报》撰写的有关码头的报道文章改编而成,艺术风格具有半纪录片特色,外景全部实地拍摄,几乎所有的场面都呈灰暗调子,凄凉阴冷,与主题十分吻合。本片荣获第2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故事剧本、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 《码头风云》 § 影片评论 本片描写的是关于码头工人的故事,所以中文译名叫《码头风云》。本片中一直为虎作伥的男主角Terry Malloy终于因为爱情的感召以及哥哥的被杀而站出来指证在码头收取保护费的工会大佬不可一世的Johnny Friendly(很讽刺的名字),尽管Johnny在法庭上就扬言要给他点颜色瞧瞧但他仍然执意要回码头,他认为得到一份工作是他应有的权利,工会的人当然不会给他工作,于是他去工会头子们聚集的小屋叫骂,Johnny无法忍受他话糙理不糙的挑衅于是俩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打出手,所有的人都袖手旁观,所有那些被工会榨取保护费的人都明哲保身的看着,眼睁睁的看着,一点儿善良都没有,更别提义愤填膺了,Johhny终究打不过曾经是拳击手的Terry于是一帮爪牙走狗上前助阵才把Terry打趴下踩得他满口是血,人群终于开始有点儿骚动了…… 尽管在场的所有工人都有着可以理解的理由,但是为他们的利益而反抗斗争的Terry却落得一个无人搭理的礼遇,尽管他的指控是出于他遇上了他生命中第一件美好的事情(跟Eva Marie Saint的爱情)、出于那会把人搞疯了的良心(与神父的对话)、出于对他兄弟惨死的回击,但他无疑应该受到工人们更好的对待,作为少数几个敢于站出来说出真相的人(一共有三个,前两个都被工会的人搞死了)他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他们的英雄——但是他得到的只是他为之斗争的那帮人的避之唯恐不及甚至不屑一顾,甚至有一个工人认为他和工会头子的厮打只不过是窝里斗(这也许是他袖手旁观的拙劣借口),总之他反对的人将他视为眼中钉愈除之而后快,他的阶级兄弟们因为他的过去(其实还是因为屈于工会淫威太久而不敢反抗)而对他毫无同情,于是正义在受害者们的围观下被邪恶打翻在地口吐鲜血遍体鳞伤——英雄是死于敌人之手的吗?沉默真的是金么?那些血是为谁而流的?究竟什么值得我们去抛头颅洒热血?这些犬儒的懦弱的麻木的冷漠的人们究竟要怎样才会觉醒过来? 同样是基于可以理解理由,在影片的最后群众们最终还是觉醒了,典型的好莱坞式觉醒。片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安排得极有意味,就是在法庭的那段戏中间切入了一小段,一个看上去大肥脑袋被对着镜头在看法庭的直播,眼看着工会大势将去所以他关掉了电视,并吩咐手下说如果Johnny打电话来的话就说自己不在,手下问以后呢,他说以后也不在——幕后的主脑只是少了一小块敛财的地盘,远未伤筋动骨,权利和腐败依然如孪生子一般将长存下去! 本片是导演Elia Kazan跟Marlon Brando继A Streetcar Named Desire之后的又一次合作,此外还有长得酷似Cameron Diaz但比她恬静许多的Eva Marie Saint(但后者却只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Karl Malden以及日后非常嚣张的Rod Steiger出演,在表演上理所当然是无懈可击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Kazan在片中大量的运用了演员的特写和近景镜头,即使是对黑白片来说里面的特写也实在不少,尤其在拍摄两人对话的时候简直到了有恃无恐的地步!片中最精彩的片段当属Marlon Brando跟Eva Marie Saint在酒吧里的那段和Marlon Brando跟Rod Steiger在车里的那段,前一段使这部颇为阳刚也颇为黑色的电影有了一些温柔和温暖的气质,而后一段则揭示了Terry更多的生平,同时也使Terry后来的转变显得真实可信!本片最终于1954年获得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在内的八项大奖! 其实这是一部无法不跟麦卡锡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电影,影片开拍恰逢麦卡锡主义猖獗跋扈之时,不知道Elia Kazan们是故意顶风作案还是无心插柳之故,但是片中的种种情形在放大之后都是对麦卡锡主义的一种影射(民众的集体失语客观上放纵了恶势力的肆无忌惮),在此佩服一下Kazan等人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勇气,Frank Capra在这方面简直让人不得不鄙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