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我这一辈子》 |
释义 | 《我这一辈子》 本词条主要写的是电影《我这一辈子》,另外还有电视剧《我这一辈子》在文后有提到。《我这一辈子》是由著名导演石辉执导,反映抗战前期社会现状的一部剧情电影,本片改编自老舍先生创作于1937年的同名小说。石辉导演在本片中以一个老实善良的老巡警的视角去听、去看、去想40多年经历的一切,反应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全片以展示一个人的悲惨命运,映射出了时代的历史沧桑。这部作品不仅成为1950年全国最卖座的电影,也获得文化部1949至1955优秀电影二等奖。 § 原著简介 《我这一辈子》《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先生创作于1937年抗战前夕的一部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作品,格外具有挺拔于时代的进步气息。《我这一辈子》描写了一个旧时代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也是一个人生的大悲剧。它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我这一辈子》的创作,正值老舍文学道路上“第一高峰”,他的艺术风格也就显得十分突出。他特别善于用平凡场景中的小镜头来反映社会生活里的大冲撞,他的笔触不是直接介入而是自然延伸到民族的命运中,让读者从他诙谐与幽默的文笔中品味生活的沉重。 § 剧情介绍 剧照电影以一个老警察的视觉展开的:“我”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清末,二十多岁的“我”失业后,由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清政府的警察,目睹了清兵的腐败。“我”曾被派到秦大人家当门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秦大人倒台,“我”升了巡警,并结识了学生领袖申远且成为好朋友。几年以后,秦大人又上台了,“我”又被派往秦公馆当门警,秦大人的官愈做愈大,老百姓却愈过愈穷,“我”被降为三等警察。“我”的妻子病死,留下了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紧急关头,“我”救助了地下共产党申远。抗战时,让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后来“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了监狱,狱中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认识,但未及解放,“我”在街头冻饿而死。 1950年由中国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石挥导演、杨柳青编剧的《我这一辈子》,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老舍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石挥作为一个伟大的导演、出色的演员,在创作上极大程度地忠实甚至可以说发展了原作,石挥的一生和老舍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共同的生活经历,相似的艺术气质,使得石挥改编起老舍的作品来有一种别人无法企及的自信与从容,加上石挥炉火纯青的出色表现,共同造就了这部中国电影史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么一位杰出的人民艺术家,在1957自编自导完《雾海夜航》以后,因忍受不了无辜的批判,含冤自沉于黄浦江,终年42岁。当然,每每看到这部影片时,另一位不能忘却的人则是1966年8月24日自溺于太平湖的老舍先生,他们选择了相同的方式结束了“我这一辈子”。 石挥以一个老实善良甚至有些窝囊的老巡警的视角去听、去看、去想40多年经历的一切,不仅真实可信,而且所显现的事实,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全片展示的是一个人的悲惨命运,映射的却是时代的历史沧桑。正如有人所言:“平凡场景中的小镜头反映社会生活的大冲撞”。个人命运和民族历史相融合,让观众在悲剧世界里品味到悲剧的人生,在诙谐中体味到生活的种种辛酸、苦痛和沉重。整部影片完全是悲剧的人生在悲剧的世界里的真实展现。从影片一开始那“北京的老百姓,真苦啊”的一声感叹;从窄窄的街道上,灰暗的天空里,苍老无力衣着褴褛的“我”孤独地站着的画面里;到电影结束,老年的“我”的“哎呦,我这一辈子哪”的天问式的慨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深刻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力量。 1982年,在意大利都灵举办的中国电影回展上,法国电影史学家米特里说:“我参加了这次电影展,发现了中国电影,也发现了石挥。”日本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说:“过去我只知道中国有个赵丹,现在我发现还有石挥。”石挥这位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史上的奇才,以他过人的才华创作了中国电影史上闪耀现实主义艺术光辉的不朽之作。这部作品不仅成为1950年全国最卖座的电影,也获得文化部1949至1955优秀电影二等奖。 § 电视版本 《我这一辈子》原著:老舍 导演:张国立 制片人:邓婕 编剧:马军骧 出品人:邓建国 张海潮 陈旭光 演员表:张国立饰福海、邓婕饰瑞姑娘、刘孜饰大妹、何冰饰赵二、李诚儒饰刘方子、张默饰顺子 剧情介绍 《我这一辈子》讲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福海(张国立饰)与刘方子(李成儒饰)、赵二(何冰)自幼一起学徒,三人结拜为生死弟兄,但随着年龄和成长环境的变化,三人也不断地演绎出一段段悲欢离合,并相继死去。在剧中,分别饰演福海两位妻子大妹和瑞姑娘的是刘孜和邓婕。 § 电视剧看点 老舍名着张国立邓婕等主演《我这一辈子》四大看点《我这一辈子》看点一:老舍原着改编 《我这一辈子》本是老舍的名篇,他的作品《四世同堂》、《骆驼样子》、《茶馆》等早已改编成影视作品,为观众所耳熟能详。《我这一辈子》有着深厚的文学基础,一直以来都被影视圈人士所关注。1951年,表演艺术家石挥成功地自导自演了一部同名电影,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并得到广泛好评。 电视剧《我这一辈子》由著名编剧马军骧改编而成,在内容上进行了大量扩充。电影《我这一辈子》中的男主人公只叫“我”,马军骧这次给他取名叫“福海”,设置了邓婕扮的瑞姑娘和刘孜饰的前妻与他的情感关系,大大丰富了戏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 看点二:张国立一家三口主演 张国立与邓婕联袂主演并不稀奇,但他把儿子也带到剧中,这可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张国立将生活中的一家人角色搬入戏中,自己扮演父亲福海,邓婕扮演妻子瑞姑娘,儿子则还是演儿子顺子。他们夫妻俩的表演功力自然不必多言,尤其是张国立,这个福海可以说是他表演艺术的一次突破,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他儿子虽然初次“触电”,却也将一个爱国热血青年演得让人过目不忘。 看点三:徐沛东的音乐深沉大气 被公认为音乐界大腕的徐沛东,作品风格一向深沉大气, 《亚洲雄风》 、 《爱我中华》 、 《命运不是辘轳》以及《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等都是他的力作。《我这一辈子》拍摄完成后,为求更加完美,张国立力邀徐沛东担纲配乐作曲,片头片尾主题曲《我这一辈子》和《风风雨雨》无论从旋律到语句,既通俗又大气,朗朗上口,有历史的凝重感和沧桑感,与电视剧相得益彰。 看点四:主角配角表演出色 《我这一辈子》中的主角除张国立、邓婕外,其他演员都相当出色。李诚儒扮演的刘方子,是个善于溜须拍马、欺上瞒下、投机钻营的人物,任凭你改朝换代,他都吃得开。这个角色虽然难演,但对李成儒而言,还是小菜一碟,他曾在《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一声叹息》等影视片扮演过各种类型的角色,是实力派演员。演赵二的何冰也是个演坏人的高手,他将赵二这个流里流气的旧警察演得入木三分,让人恨之人骨。 在《我这一辈子》中,就算是跑龙套的演员都不是泛泛之辈,他们都是《康熙微服私访记》、《京城大状师》等戏的主演,虽是小小跑龙套也倾力出演,整个片子的质量自然没得说。 § 相关评论 舒乙:改编不是创作 舒乙认为改编应忠实于原著,和只有3万多字的小说原着相比,《我这一辈子》的编剧马军骧做了这样的改变:首先原著是讲述老巡警“我”的一辈子,而电视剧变成了老巡警福海和结拜兄弟刘方子、赵二这三个人的一辈子,增加了两个重要人物;其次是有意抑制了作品中的京味。对于第一点,舒乙先生表示不愿谈。对于第二点,舒乙先生说,将老舍先生定位为京味作家并不恰当,因为“京味作家”这个词出现得比较晚。小说专家:改编基本围绕老舍原着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的关纪新先生,是中国知名的老舍研究专家,曾撰写过《老舍评传》等着作。他认为,该剧基本围绕老舍原着精神进行了改编。 关纪新认为,编剧马军骧改编《我这一辈子》与改编电视剧《离婚》时相比,有很大的风险。首先,超过2/3的情节需要补充;其次是改编原著很难,因为风格很难把握。但从剧中可以看出,马军骧在反映历史、研究语言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对于由一个人的一辈子变成三个人的一辈子这点,关纪新给予了理解。他说,只有一个人就不好表现人物。这个作品现在要是像当年石挥拍电影那样改编,估计就没人爱看了,从中可以看出马军骧把握当代受众心理的能力很强。至于京味不足,关纪新认为这也是一种选择,因为老舍先生晚年也不是完全迁就京味,如果影响表达他就会放弃。至于剧中的京味,关纪新认为虽不尽如人意,但也不是太离谱。从演员的表演上看,张国立和邓婕的京味不足,但何冰把握得相当好。 编剧:没办法完全尊重原着 编剧马军骧在谈及增加剧中人物时曾说:首先这是电视剧的需要。原着只有3万多字,而电视剧一集就得1万字,因此必须增加内容,改编时主要是尊重原着的精神,没有办法完全尊重原着。其次,如果说想在一部剧中一网打尽各种人生状态有点夸大的话,那也希望尽可能都带上,所以增加成三条线。至于剧中的京味,马军骧说这不是他特别想强调的,反而是有意要抑制的。因为这部电视剧是要面向全国观众的,要让他们都能感同身受。 § 相关词条 老舍 张国立 邓婕 都灵 马军骧 关纪新 § 参考资料 [1] 时光网 http://www.mtime.com/ [2] 宽频影院 http://v.21cn.com/film/275/2006/01/10/29514.shtml [3] 豆瓣网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74660/ [4] 老舍纪念馆百科 http://bwg.hudong.com/view/%E8%80%81%E8%88%8D%E7%BA%AA%E5%BF%B5%E9%A6%86.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