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毛发》 |
释义 | § 基本资料 毛发 百老汇首演:1968年4月29日 场次:1750场 地点:比尔特摩剧院(Biltmore Theatre) 创作团队 作曲 加尔特•马克德莫特(Galt MacDermot) 作词 格罗姆•拉格尼(Gerome Ragni)和詹姆斯•拉多(James Rado) 编剧 格罗姆•拉格尼(Gerome Ragni) 导演 汤姆•奥霍甘(Tom O'Horgan) 编舞 朱利•阿林纳尔(Julie Arenal) 舞美设计 罗宾•瓦格纳(Robin Wagner) 服装设计 南希•波茨(Nancy Potts) 灯光设计 朱尔斯•费雪(Jules Fisher) 音响设计 罗伯特•基尔南(Robert Kiernan) 演员 :罗瑞•戴维斯(Lorrie Davis),戴安•基顿(Diane Keaton),谢利•普林普顿(Shelley Plimpton) 伦敦西区首演版:1968年9月27日 场次:1998场 地点:莎夫特斯伯利剧院(Shaftesbury Theatre) 该版本于百老汇首演版为同一个创作团队 演员:保罗•尼古拉斯(Paul Nicholas),理查德•奥布里恩(Richard O'Brien),蒂姆•科利(Tim Curry),忆莲•佩姬(Elaine Paige) 百老汇重排版本:1977年10月5日 场次:43场(79场预演) 地点:比尔特摩剧院(Biltmore Theatre) 演员:克里万特•德里克斯(Cleavant Derricks),罗瑞塔•迪范恩(Loretta Devine),雷蒙德•帕特森(Raymond Patterson) § 创作背景 剧照 《毛发》使一部摇滚音乐剧,来自演员格罗姆•拉格尼(Gerome Ragni)和詹姆斯•拉多(James Rado)60年代的创意,拉格尼当时是一个先锋剧团成员,创作《毛发》时深受先锋戏剧创作手法影响。拉多在李•斯特拉斯堡(Lee Strasberg)演员工作室学习,也为创作注入现代特色。 1964年,两人因为参与同一出外百老汇演出相遇,开始共同创作摇滚风格音乐剧《毛发》,他们结合纽约挣扎的艺术青年原型和个人想象创作出音乐剧中的主要人物,这些人物都是在当时那个文化巨变时代的先锋。叛逆青年因为不遵循旧习而为主流社会所不容,他们为坚持理想甚至流落街头,《毛发》关注的正是这部分人群,正式公演剧组中大量演员就是在街头找到的。 剧本初稿得到制作人埃利科•布劳(Eric Blau)的注意,他邀请作曲家加尔特•马克德莫特(Galt MacDermot)为剧本创作歌曲,这位在非洲生活多年的艺术家深受非洲民俗音乐影响,为曲谱注入非洲元素。 创作团队为多位百老汇制作人战士演出,但制作人兴趣不浓厚,只有一位年轻制作人决定投资《毛发》,该剧于1967年10月17日期在外百老汇演出45场,芝加哥商人麦克•巴特勒(Michael Butler)欣赏演出后十分兴奋,投资将演出搬上百老汇舞台。为适应百老汇大舞台,导演汤姆•奥霍甘(Tom O'Horgan)应邀加入剧组,他以在演出中频繁使用裸体著称,在他的修改下,原本并无突破尺度情节的《毛发》显出让人瞠目结舌的野性和诱惑。 1968年4月,《毛发》登陆百老汇舞台,沿用外百老汇版中来自街头的演员。演出获得巨大成功,革命性的表现手法震惊了传统的百老汇,尽管演出引发争议,但取得惊人票房佳绩,演出持续了4年。诸多剧组成员一举成名,随后活跃在电影电视领域。 百老汇首演成功后,洛杉矶也制作了驻场演出版,演出持续两年时间,刷新洛杉矶音乐剧演出档期纪录,随后《毛发》在全美9大城市驻场演出,推广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同样创造美国舞台剧新纪录。同时,全美巡演也大范围展开。 1968年9月,《毛发》登陆伦敦西区,持续时间甚至超过百老汇首演版,直到1973年剧场天花板出现坍塌迹象,演出才落幕。剧组中诞生多位摇滚明星,理查德•奥布里恩(Richard O'Brien),蒂姆•科利(Tim Curry)因为同时加入剧组而相识,两人后来携手创作了富有巨大革新性的音乐剧《洛基恐怖秀》(Rocky Horror Show)。 《毛发》英美两国的巨大成功后,欧洲,澳洲,南美洲和亚洲相继推出本国语言版本,成为当时最具全球影响力的音乐剧。 1977年,《毛发》落幕不久即迎来重排,但该版本迅速落幕。1979年,经过大幅度剧情修改后,电影版《毛发》问世,再度取得成功。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曾经富有生命力的《毛发》逐渐淡出观众视野。 § 剧情介绍 剧照 一群自称“部落”的长发嬉皮士青年团体在街头示威,反对越战,他们过着流浪艺人的艰难生活,其中首领克劳德(Claude),崇尚自由主义的比尔格(Berger),政治态度激进的纽约大学学生谢拉(Sheila)等等。 比尔格因为“行为不端“被高中开除,他和左翼的谢拉坠入爱河,并成为富有反叛精神“部落“首领克劳德的好友。部落成员聚会游行,彻底颠覆现行社会制度,这种革命性行为让成员十分兴奋,但是克劳德日渐迷茫,尽管部落活动如火如荼,他却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克劳德沉迷毒品,因为毒品作用,他在幻觉中与诸多历史人物交流,探讨生命的意义。他最终决定参加越战,并在战场上牺牲。也许对于这些叛逆分子,消失是一种理想的归宿。 § 曲目介绍 第一幕: 水平座(Aquarius) 唐娜(Donna) 哈西什(Hashish) 索多米(Sodomy) 上色铁锹(Colored Spade) 英格兰曼切斯特(Manchester England) 我回来了(I'm Black) 一无所有(Ain't Got No) 我相信爱情(I Believe in Love) 没有草(Ain't Got No Grass) 死胡同(Dead End) 空气(Air) 最初(Initials) 我得到生活(I Got Life) 下行(Going Down) 毛发(Hair) 我的信念(My Conviction) 坚强很容易(Easy to Be Hard) 别放下它(Don't Put It Down) 弗兰克•米尔斯(Frank Mills) 入时(Be-In) 我去何方?(Where Do I Go?) 第二幕: 电子布鲁斯(Electric Blues) 啊!强大的上帝(Oh Great God of Power) 英格兰曼切斯特重复(Manchester England Reprise) 黑人男孩(Black Boys) 白人男孩(White Boys) 太空行走(Walking in Space) 阿比宝贝(Abie Baby) 3500(Three-Five-Zero-Zero) 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啊(What a Piece of Work Is Man) 早上好星光(Good Morning, Starshine) 床(The Bed) 让阳光近来(Let the Sunshine In) 感伤的结局(Sentimental Ending) § 所获奖项 荣获1968年戏剧桌奖(Drama Desk Award)杰出作曲奖 1969年托尼奖(Tony Award)最佳音乐剧,最佳音乐剧导演提名 § 幕后花絮 因为第一幕结尾的全体演员裸露场景,西方主流社会给予强烈抨击,纽约观众尚且能接受裸露,当演出开始巡演后却引发法律纠纷,在波士顿演出和南方城市宣传时,地方政府以玷污美国国旗罪起诉《毛发》。《毛发》突破尺度的舞台表演结束了英国舞台剧严格的审核制度。 1971年,《毛发》在克利夫兰演出时剧院遭炸弹袭击,巡演剧组部分演员在一次可疑的旅馆失火中丧生。墨西哥演出版被政府强行禁止,演员被列入黑名单,为避免遭到逮捕,演员不得不流亡海外。《毛发》悉尼演出也遭炸弹袭击。剧种多首歌曲涉及敏感政治和社会话题,例如性解放运动,种族歧视,反越战,同性恋和双性恋问题。 § 相关评价 尽管演出从形式内容上都具有浓厚的先锋戏剧特色,却对莎士比亚戏剧致敬,诸多台词和歌词直接来自或效仿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毛发》用15种不同语言,发行了37次录音,被评论界认为对音乐剧内容和表现形式的革命性创新。是第一部成功从外百老汇进驻百老汇的音乐剧。 演出已经在瑞典,巴西,阿根廷,芬兰,法国,意大利,以色列,日本,丹麦,挪威,加拿大,荷兰,瑞士,奥地利,德国和南斯拉夫等20个国家演出,南斯拉夫是第一个上演如此充满争议音乐剧的共产主义国家。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