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
释义 | § 原词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 背景 南宋时黄升《唐宋诸观绝妙词选》卷一录李白《菩萨蛮》 、 《忆秦娥》二词,推为“百代词曲之祖”。案唐人载籍,不言李白曾否作词。此词见于笔乘,始于北宋钱塘僧文莹《玉壶清话》卷上,谓“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据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卷五,曾布(子宣)于熙宁入年(1075)知潭州(长沙),十年(1077)改知广州。魏泰是曾布妻魏夫人的长兄,他在长沙曾布家得古籍,当为熙宁九年(1076)间事。另外,成书于元丰年初的杨绘《时贤本事曲子前集》云:“近传一阕云李白制,即今《菩萨蛮》。其词诽白不能及,信其自白始也。”可见此词的流传是在熙宁元年期间。今本《尊前集》录李白词十二首,这首《菩萨蛮》即在其中。不过对于盛唐时期是否可能产生从内容风格以至平仄声律都如此成熟的词作,近人多致疑问。现代论词者在都以一面存疑,一面继续考索求证的态度来对待它。 § 题考 据今人杨宪益《零星新笺》考证,《菩萨蛮》这种曲调,为古缅甸乐曲,唐玄宗时传入长安,最早见于唐崔令钦《教坊记》曲名表。它本来是个蛮曲蛮舞,是否已配有汉语歌词,还是个疑问。这个曲调的流行,是在唐末五代。敦煌词和温庭筠词中,这个词调就用得最多,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之一。这首词有人以为是一首怀乡词,是客子望乡怀归之作。其实它是一首怀人词,写闺中思妇登楼念远,悬望她岁晚未归,久候不至的远方行人。 § 词牌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 《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均两仄韵转两平韵。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 § 作者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文曲星下凡”之称,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李太白集》傳世。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李白作词不多,《菩萨蛮》和《忆秦娥》为其佳作。[1] § 注释 平林:平展的树林。 漠漠:①迷朦貌。②广阔貌。 暝色:暝音鸣。暮色。 伫:音柱,久立。 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经音义经》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驿:旅舍。 § 译文 远望中的树海迷迷蒙蒙,笼罩在一片浓密的烟雾之中,远方的群山泛着一种令人触景伤情的凄绿色泽。暮色逐渐侵入了高楼,有人正在楼上暗自忧愁。 她站在白色的石阶上,茫然了许久,呆望着天边的鸟儿急急飞回自己的巢里,心想:举目望去是无边无际的长亭、短亭,何时才能看见他回来的踪迹呢?[2] § 赏析 李白 其一 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 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 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白内而外。“瞑色”两句,自外 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 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 “归”字。“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 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 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 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其二 上片写景,视界由远及近。登楼极目,望断天边,平林如烟,寒山似带,独不见她朝夕以待的行人归来。“烟如织”,形容暮烟浓密;“伤心碧”,怨恨遥山阻目(欧阳修《踏莎行》词“平荒尽处是春山,行人实在春山外”与此意同而更为显豁)。最后高楼隐没在苍茫暮色之中,一天的等侯不幸又以失望和忧愁结束。“暝色入高楼”的“入”字极有动感,写暮色逐渐逼近,由“平林”“寒山”而覆盖大地,登楼入室,以至吞没了楼上的思妇,全从楼上人的伫立凝望中写出,这时暮色不但模糊了她的视线,也没入了她的心田了。 下片写情,由己及人。尽管一天空候不至,还是玉阶久立,犹自痴望。看那宿鸟尚知日暮归林,自己等待的人却迟迟不归,莫不是正跋涉于归途之中吧。天远地遥,山长水阔,归程迢递,他将会从何处归来,又究竟何时归来呢?这是她失望之余的企待,也是她深心的祝愿。唐李益《鹧鸪词》“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与此词末句意近,但不如“长亭接短亭”还包含着对归人长途跋涉,历尽道路艰难的无限关切,候人的思念和归人的心情融而为一了。 这首词叙思妇盼念之情,含而不露,情辞俱婉、失望之余又起思念,哀怒之中不忘关切,即使不是李白手笔,在唐五代小令中无疑也是属于上乘之作。[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