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我的一个世纪》 |
释义 | 我的一个世纪 内容简介 这是一位世纪老人的经历:一个洋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炕,成为督军夫人,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再度冲出樊笼开创新的人生。历经艰难险阻,成为上海锦江饭店女老板。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 我的一个世纪 本书目录 自序 童年及青少年时期 第一章 童年的家庭生活 一 贫困 二 读书才有出路 第二章 初识人世艰辛 一 借贷无门 二 我的新年 第三章 迫人青楼 一 只有这条出路 二 顶用别人的姓名 三 卖唱生涯 四 孟阿姨谈底层女人惨事 第四章 新见闻 一 爱听国事 二 观察来客 三 夏之时简述身世 第五章 梦寻出路 一 苦恼 二 怕玷污,求归宿 三 犹豫 目 录 四 我也喜欢他了 逃出火坑 第六章 求学日本 一 逃跑 二 结婚 三 在日本读书时 四 当年我眼里的日本 第七章 国事如斯 一 国内外形势 二 扩大了革命视野 第八章 从日本去四川 一 师友钱行 二 听双亲叙别情 三 到达四川重庆 四 在重庆打抱不平 五 丫头叙述夏家情况 在封建大家庭中 第九章 如此老家 一 回家准备 二 轿夫如牛马 三 拜见家人 四 丈夫的职位 五 复杂而沉重的生活 六 再次婚礼 第十章 四川局势与家庭状况 一 丈夫失兵权・川局的紊乱 二 幸福的幻想 东胜街住宅 三 一副重担在一身 四 将军街住宅 五 使女佩琼的遭遇 第十一章 夫妇思想对立 一 "五四"运动启发了我 二 丈夫意志消沉・戴季陶投长江得救 三 裂痕日深 第十二章 我还想齐家立业 一 官场太太谈官场 二 办女子织袜厂与黄包车公司 三 四川春节的耍龙灯 脱离深渊 第十三章 出走 一 苦劝丈夫 二 国内形势概述 三 丈夫携侄东下 四 营救文兴哲脱险 五 川局紊乱、暂时离川 第十四章 决 裂 一 忍无可忍 二 分居 三 在沪正式离婚 摒弃荣华 甘自奋斗 第十五章 困 境 一 进当铺 二 紧跟真理走 三 上海的"打花会" 目 录 四 上海的"181'号总会 五 上海的鸦片烟馆 第十六章 创办群益纱管工厂 一 苦筹资本 二 艰辛经营 三 在"九・一八'事件时 四 在"一・二八"事件时 第十七章 上海监狱内外 一 被捕 二 赴杭州避风 三 火车开了,急哑琼女 四 对女儿教育点滴 第十八章 山穷水尽 一 遇翻戏党 二 失业、母亡、债逼、父病 第十九章 绝路逢生 一 继续奋斗 二 信心百倍 岁月苦度 三 父亲逝世 义士临门 风雨中创业 第二十章 锦江川菜馆诞生 一 创办动机和目的 二 "锦江"命名与店徽 三 "锦江"开幕 四 扩大发展 五 装修设计、室内布置 六 菜肴改革、菜价 七 培训人员与检查工作 八 职工福利 九 一张A字执照 十 治病 第二十一章 分设锦江茶室 一 动机,装修布置 二 女招待员 三 "锦江"的社会影响 第二十二章 遭波折、遇名人 一 执照问题 二 厨师问题 三 杨虎来锦江 田淑君 四 当时的局势 五 局票、胡琴 六 红人郑毓秀 七 可气、可笑的诬蔑 八 房东敲竹杠 九 忆刘良律师 十 艰苦挣持 十一 两颗炸弹 十二 突然的一件事 第二十三章 革命活动 一 资助、掩护 二 捐献抗日前线 三 独资创办《上海妇女》杂志 四 支援、启发 五 女作家白薇的两三事 第二十四章 在敌伪时期的上海 一 汉奸潘三省 二 被迫离沪 战火中飘泊异国 第二十五章 流亡菲律宾 一 到达马尼拉 二 美丽的菲律宾 三 当年我所知的菲人和华侨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二三事 第二十六章 战火笼罩菲律宾 一 日军侵占马尼拉 二 我母女逃难 三 困菲日子里 第二十七章 一个机会返国 一 乘所谓难民船离菲 二 在苏门答腊险遭鱼吞 三 困在日本九州 四 险渡朝鲜海峡 五 朝鲜--东北--天津 六 南京--上海 七 琼、�L女归国叙别情 八 唯一的团圆照 九 空军送狗 十 德国犹太人 由菲回国之后 第二十八章 整顿两店 一 代理人的贪污 二 五子登科・房东的麻烦 三 交易所的滋味 四 锦江险遭金元券的吞没 五 所谓"应变费" 第二十九章 回国后的地下工作 一 和杨虎的一次谈话 二 送青年参加新四军 三 启发林有泉医生 四 虎口救出革命同志 第三十章 抗战胜利后的地下工作 一 营救儿子大明回家 二 独资创办永业印刷所、协森印刷局 三 田云樵、张执一同志先后到沪 四 租房掩护工作与革命同志 五 邓大姐的关怀、鼓励 六 增资开办美文印刷厂 七 上海发电厂"索夫团"事件 八 独资开办美化纸品厂 九 印《告上海市市民书》 十 合资开办锦华进出口公司 十一 设台湾锦华分公司 十二 营救任百尊同志脱险 十三 "美文"、"锦华"先后停业 十四 投资中国文化投资公司及美化服装公司 十五 营救孟秋江、谢雪红同志脱险 十六 策反工作点滴 全国解放前后 第三十一章 迎来了解放 一 黎明之前 二 上海解放 三 终于迎来了全国解放 目 录 四 劳资纠纷 五 任职 六 夏述禹来信 七 百思不解的诬告 八 两店奉公,扩为锦江饭店 九 突然被排挤 十 割断锦江前身历史 上海市委的三条决议 第三十二章 到北京看看 一 周总理、邓大姐招宴 二 杨虎离婚、复婚 三 杨虎自投罗网 四 迁居北京 五 上海招商局陈天骏先生 六 上海商务印书馆黄警顽先生 牢狱五年话沧桑 第三十三章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一 运动前夕 二 一封上海来信 三 上海红卫兵起来了 四 在上海的遭遇 五 仓皇返京 第三十四章 回到北京 一 回到家中 二 骇人听闻的消息 三 避居和平里 四 大祸临头 五 被押去公安部 第三十五章 秦城监狱四个月 一 秦城监狱的"号子'里 二 隔离审查罪何来? 三 残暴逼供 四 暖情一丝重泰山 第三十六章 功德林监狱九个月 一 功德林印象 二 笑寒无薪火 三 梦寻自慰 四 狱中新友 第三十七章 "半步桥"监狱四年 一 押往"半步桥"监狱 二 新"号子"与大演习 三 频繁换"号子" 四 我的七十岁生日 五 学习、劳动 难友情 第三十八章 又悲又喜 一 泪贺我国人联合国 二 忧国事--大哭 三 出了什么事 四 悲喜交集 五 回家监外就医 六 家人受害 友人受株连 七 正式释放、平反结论 八 难以理解的政治学习 九 美国和平战士 历尽忧患 祖国重光 第三十九章 难忘的一九七六年 一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 二 七件大事 三 "四五"运动大悲剧 四 大快人心 第四十章 春回大地 一 鼓舞人心的大游行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 出席公审"四人帮" 四 见锦江新老职工有感 五 赴美探亲 六 祝贺国庆三十五周年 七 有意义的音乐会 吃手板心里煎的鱼 第四十一章 兴奋的眼泪 一 国琼钢琴演奏成功 二 国琼在四川学琴情况 三 普希金音乐会国琼钢琴伴奏 四 国琼解放前参加开封市救灾音乐会 五 我的第三、 第四代孩子们 六 国璋贺年片中的附言 尾 声 第四十二章 感想 一 哀悼邓颖超大姐 二 诗六首 三 接受"东方时空'采访 四 结束语 后 记 我的一个世纪 本书后记 一、因为我的一生与子女血肉相连、患难与共,故在回忆录里叙述了有关子女们的一些经历事迹。为了教育后代“教育点滴”一节写得多些。 二、我非诗人,未按韵律,无非是选些适当的文句表达我当时的思想感情而已,故我自称它不成诗的诗。 三、回忆录业已草就,惟张执一、徐冰同志以及关怀此事的有些亲友被无情的时光夺取了生命,未能看到,深为遗憾!萧军老友曾深切的关怀,他异常盼望它能早日见世,不幸他已病故,多么的遗憾! 1982年冬张执一同志患癌症进北京医院,次年正月初五我的生日之时,他嘱其令爱纪生送来神龟四枚、寿面一大盒、祝贺信一封。自己在严重的病情中和夫人俩还记得别人的生辰,我深为感动。 这份回忆录确因事过年久,许多事情难能逐一记得。1992年10月17日,国瑛女和程季华同志去北京医院探望阳翰笙老时,阳老很高兴地对国瑛说:“你的妈妈过去帮助过很多同志,我是在三十年代时,由沙梅带我去你们家见你妈妈的,她那么早就有革命的新思想,难能可贵。当然应该拍成电影。” 关于我的生平事迹的一些情况,曾在《中国企业家列传》第四册,以及《东西南北》、《人物》等多种杂志有所评述。 我的一个世纪 文章节选 轿子把我送到我们住房的马路东边的沿马路房子。当我下轿进门的时候,看见门口放了一束用一条红纸扎着的稻草。他们用火点着后,叫我用左右脚在上面绕跨一下,然后,才进门。 意思是烧掉晦气,怕影响他们发财。我想:难道说穷人身上有这样多倒霉气吗?我想不通,就噘着嘴。这房子相当大,有东西厢房,还有二楼,是头等石库门房子。这时候,从这幢房子的各个房间里跑出很多人来看我,派去接我的人一直把我带上二楼左厢房里去。那里有前后间,是一整套,里面有五六个人都出来看我,倒茶给我喝,旁边好多人围着,男男女女的。有一位说:“喏,就是这个小姑娘。她们家里姓东,这就是东家的小孩子,她叫‘毛媛’。”有的说:“咦,这个姑娘倒生的满标致(漂亮)的,就是脚太大了一点!”大家品头评足,七嘴八舌,我只噘起嘴巴,既不笑,也不作声,有点害怕。我低着头,心里想:“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呢?他们到底要我来做什么呢?”乘他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就微微抬头用眼睛在他们身上扫了一眼。过后,我仍然低头板着面孔,不开口,而且动也不动。有人就问我:“小姑娘,你到这地方来,开心不开心呀?”我对问话的人只是望两眼,也不回答她。她们说:“给她取个什么名字呢?”当时有个女的,大概有四十多岁的样子穿得蛮干净,蛮像样,皮肤很白,一双脚看上去是大脚,穿的是白布袜套头,把脚包得紧紧的,黑缎子鞋上有一花结,黑缎子素面的裤子,上身穿着一件深灰色的灰鼠皮袄,头发往两鬓梳下,掩盖了半个耳朵,成为半月式,头发梳得光光的,戴着一对贴紧耳朵的金耳环,手腕上是水红花式的金镯①,右手戴着一只金戒指。一口雪白的牙齿,左边镶了一只金牙,可惜上唇有一点点突出。说起话来慢吞吞的,满有条理的。从说话里听得出她和其余那些人有些不同,人也长得秀气一些。她很斯文地走近红木方桌,用桌上在当时流行的搪瓷脸盆一边洗脸、擦雪花膏,一边露出金牙微笑地开口说:“我看,我们还是这样,杨兰春已经出嫁了,现在就叫她来顶杨兰春这个角。”我一听,心想:“什么杨兰春出嫁了?”有人说:“我们叫她小杨兰春好了。” 我的一个世纪 作者介绍 自 序 我生于1900年2月 (即旧历庚子年正月)。这年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一个很不平凡的年头:义和团反帝起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我一生中经历了清 朝晚期、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十年内战、八年抗日战争,其中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最后是解放战争胜利,成立了新中国,经十年文革,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自鸦片战争开始,几千年封建闭关自守的旧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从此内忧外患、国弱民贫、天灾人祸、哀鸿遍野,农村更是千疮百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又陷于连年军阀混战。从1912年至1928年,十七年间,中华民国如走马灯似的共变换了十三届总统、四十六届总理。有的总统、总理仅当了几个月甚至几天!袁世凯则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 1928年蒋介石军队到了华北,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蒋介石在表面上统一了中国。但又发生蒋、冯、阎混战,十年国共内战,八年抗日战争,祖国大地连年战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英烈舍身流血,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三座大山,才彻底结束了战乱。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至此中国人民才有了真正统一独立的国家!我则犹如一叶小小扁舟,随着风云激荡的时代洪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伟大的历史时代--新中国。 过去我总觉得个人生活的历史是无可称道的。故郭沫若老和《大公报》著名记者、老友杨纪(真名张篷舟)热心地要为我代劳写回忆录,我均未同意,殊深抱歉! 1958年初秋,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同志到沪来家探望时说:"徐冰同志(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和大家早就要你写回忆录,待你把素材完成后,再请人进行文字加工,此事由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负责。"他的口气似乎给我一个任务,使我逐渐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其所处的时代有所联系,客观上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因此,我就很高兴地写起我的回忆录了。但我从未写过长篇文章,要理顺浸透在泪水里的一把乱麻,确实感到是个棘手的难题。 1961年初,我从上海迁来北京,一时找不到合适房屋,暂住金鱼胡同和平宾馆。这段时间较有闲暇,几经考虑,决心动笔试试,便开始草就了回忆录的一小部分。此后,迁居王府大 街报房胡同后又写了些,政协文史组认为满意,嘱我继续写下去。到1963年全国政协三届四次会议后,由于形势的变化,以及"文化大革命"中横遭入狱隔离审查五年余,到1973年5月 才彻底"解放"。接着政治学习几年……总之,客观的种种干扰和主观上身体不好,实无时间和精力再行执笔了。 以后见《革命史资料》 第五期及《上海党史资料》 第四期,张执一同志写的《我所知道的中共中央上海局》的文章里,有关我的一节和田云樵同志(解放后上海机电局党委书记)在《统战工作史料》选辑 第四期里《奋斗一生的董竹君》一文给我以很大的鼓舞,亲友们亦热诚勉励,使我体会到继续将自传体回忆录写成的必要性,遂于1978年在北京香山居处及1981年在美国女儿家又写下了一部分。 由于我童年、青年时的遭遇,在我心灵中曾播下一颗种子:我恨世间贫富不公平。我虽曾有过一段"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我看到的始终是国内外劳苦大众和苦难深重的双亲以及许多亲友们的悲惨生活。想为他们干些事,是我从青年时起一直追求的目标。 我憎恨邪恶,同情弱小,反对压迫剥削,渴望平等自由,不断地追寻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真理。我恨人们头脑里的"私心",人类应该换上"公心",同心同德走向世界大同,齐心协力向大自然索取,以谋求人类真正的幸福生活!人间乐园并非蜃楼,我憧憬着人类未来的美好世界,认识到应自我奋发图强。 以我一种美好的憧憬和个人倔强的个性,看到国家的内忧外患,以及"五四"运动的影响启发和阅读了进步书刊,接触了进步人士等原因,使我能毅然摒弃荣华,先后跳出两个火坑。其后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认识到自己做人的信念和人生追求是和共产主义的革命理论相吻合的。它激励我同情革命,趋向革命,支持革命,参与革命,在革命浪潮中奋斗,强化自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真理的信仰。一生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矛盾,从而能在复杂的事物面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有了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步伐。 1927年国共第一次分裂,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件时,我营救了四川成都师范大学学生文兴哲。1930年秋至1935年我创办群益纱管厂、锦江川菜馆和茶室,直至解放。在这段时期为党的事业出资、出力,开展了革命的地下工作。 1950年,上海市委和上海公安局,为了中央领导同志在刚解放的上海工作方便及国际友人来访时有个安全的食宿场所,我就奉命将锦江餐馆和锦江茶室迁移扩大为锦江饭店。1951年6月9日,我主持举行了正式扩大的开幕典礼。我任董事长兼经理。 自从1930年在沪开始参与党的地下工作后,我对党的事业是忠心耿耿,即使在"一・二八"事件,在沪被捕入狱四个月及在十年浩劫身陷囹圄五年余,对党的信念亦从未有过动摇。我的子女们与我血肉相连,患难与共,他们的爱国思想与我一脉相通,也曾做过不少有益于人民的工作。 严格地说,几十年为党的事业所做的一切工作是微不足道的,它在革命的洪流中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新中国成立后,我和子女们原想为振兴中华大干一番,但因客观原因与个人能力所限,扪心自问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初衷愿望呢? 春秋代序,九十余年的时光转瞬飞逝。回首自己过去的各个阶段:从幼年起,自己像是在梦魇中度过。童年时代就失去了欢乐。尤其是青年时期,抚育后代、孝养双亲的重担压在身上,真所谓历尽人间忧患了。当我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步步维艰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会在晚年的岁月里坐下来从头至尾写下自己的一生。因此,无论在革命工作或其他方面,就极少留存什么有助于写这份回忆的材料(原存照片、少许资料、书、画都在"文革"中被抄走及烧掉了)。在十年浩劫中被强押入狱隔离审查时,勒令我从有记忆力开始写到入狱为止,同样材料连 写好几次,这逼使我比较有系统地回忆自己以往走过的道路。我不得不靠自己残缺不全的记忆一点一滴地把它记述下来。坏事变好事,它给我写这份回忆录大有帮助。这份回忆录断断续续地总算勉强草成。由于外来事务的干扰和自己体弱多病,以致花费的时间不短,但对于初出茅庐就写作长篇文字的我来说,自以为是竭尽心力了。 另外,为了叙述的方便,有些地方采取了对话,当时的遣词用语与我的记述难免有出入,但我深信这样做是无损原意的。 执笔之初,我原想以批评的角度来回叙过去,一方面限于时间和精力,更主要的是我考虑到还是首先应该把当时的想法和做法如实地记述下来较好。这样虽有它的不足之处,但能看清楚我过去步履的痕迹。无论是对的或是错的,都是一生中的实情。基于这理由,我就不愿放弃纪实的写法,因而就这样粗线条地写下去了。写得极其粗糙,故这份自传体回忆录只能说 是概括性的,并因事近百年,年迈体弱,记忆力衰退,时序的前后,记错或遗漏的事情肯定是不少的。希望过去工作上有关系的同志们及亲友们予以补充教正,使这份回忆渐臻完整,这是我诚恳的愿望。同时我也深切地希望今日沐浴于阳光下的青年们,尤其是我的子孙后代,能从这份仅如沧海之一粟的自传体回忆录中看出旧时代里国家不独立、民族不解放、人民无自由、妇女更无起码的权益,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长期遭受剥削、蹂蹒和旧社会的魑魅搏人是多么狰狞可怕啊! 解放后,虽由于在一些重大政策问题上失误,影响了建设的速度,尤其是在"文革"中,使精神物质两个文明大伤元气。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改革开放为决策后,国家建设逐步走上正轨,人民的生活能够温饱,渐次改善,农村更是面貌一新。妇女亦得到彻底解放。在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下,全国进行着宏伟壮观的新建设。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现在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以经济建设为中枢的宏大决策深入人心,全国的面貌更是一展新颜。因而希望同胞们,尤其是青年们通过今昔对比,认识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应更加自强不息,为振兴祖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为人类造福、为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笔者将引以为最大的欣慰! 回首往事抚今追昔、新旧对比,在我一生中的夕阳西下时刻,更坚定了自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另外,承同志们和亲友们关心支持协助,在此致以真诚的感谢! 董竹君 现年九十七岁 一九九七年春于北京家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