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血战台儿庄》 |
释义 | § 基本简介 《血战台儿庄》 台儿庄,是山东南部峄(yi)县的一个小市镇,位于徐州东北,是陇海、津浦两大铁路干线的一个战略支撑点,也是南北运河的一个咽喉要道。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重大中日血战,那就是著名的“血战台儿庄”。 在中国抗战电影史上,《血战台儿庄》是极具标志性的一个转折——它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表现抗日正面战场的影片,也是80年代“抗战电影”走向反思的标志。 1986年,翟俊杰、杨光远导演的《血战台儿庄》首次填补了这个历史缺失。这是1938年5月徐州会战前中国军队的一场胜仗,由李宗仁部对南下日军矶谷师团一次成功的截击。电影里中国官兵前仆后继的英勇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自《血战台儿庄》首度掀开历史一角之后,“抗战电影”创作得到了进一步反思与深化的可能,《屠城血证》、《七七事变》、 《国殇》等影片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在民族大义面前,国共两党精诚合作,誓死捍卫祖国尊严和民族主权的历史史实。 [1] [1] § 故事梗概 《血战台儿庄》 1938年春,侵华日军新任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陆军大将,接替了松井石根的统帅权。为一举打通津浦线,他打算与华北方面军南北夹攻,合围徐州。与此同时,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冒着硝烟炮火,急速抵达徐州,亲自布置战略,与敌人进行决战。李将军力排众议,起用了代人受过、被民众斥为"汉奸"的张自忠,同时,将川军王铭章师收编进自己麾下。不久,在津浦路北线的韩复榘集团军为保存实力,擅自放弃重镇济南,致使津浦线大门洞开。日军主力矶谷乘虚南下,连克泰安、济宁、大汶口……蒋介石闻讯,将韩复榘骗至开封扣留,后押赴武昌枪决。 日军坂坦师团为策应津浦线上矶谷师团的正面进攻,占领青岛后,沿胶济线进迫鲁南军事重镇临沂,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台儿庄会战的序幕拉开。临沂激战,庞炳勋集团伤亡惨重。李宗仁命张自忠部队增援。由于张自忠部队及时赶到,与庞炳勋部队前后夹攻,打得日寇溃不成军,保住了阵地。3月15日,日军矶谷师团不待东南两路日军的配合,抢先入关,直扑滕县,与王铭章的川军一二二师展开激战。由于汤恩伯没有及时增援,致使滕县失守,王铭章以身殉国。日军攻克滕县,又全力向徐州进犯。李宗仁决定扼守要塞台儿庄,在这里与日军展开大规模决战。他迅速向孙连仲、张自忠、汤恩伯几个集团军下达了命令,并做了周密部署。 经过与日寇空军、坦克部队几个回合的拼杀,孙连仲部伤亡惨重,三十一师池峰城部张静波营长又因负伤临阵脱逃。池峰城激愤之中决定破釜沉舟,决一死战。他炸掉唯一的退路--运河浮桥,忍痛处决了张静波。屡遭挫折的日军改变部署,遂占领了台儿庄四分之三。但抄后路的汤恩伯却依然按兵不动,李宗仁以军法严令汤立刻出兵,汤恩伯不得不率部队从侧后向日军进攻。同时,台儿庄一线中国守军全线反击,日军矶谷师团陷入重围。中国军队乘胜进击,全歼日军于台儿庄外。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向国民军事委员会发出电报,台儿庄大战告捷。 § 如何出炉 《血战台儿庄》 1984年12月,壮族作曲家杨少毅走马上任,成为广西电影制片厂第一副厂长、党委副书记,主管艺术和生产。杨少毅任职期间,正赶上中国电影处于一个新老交替、生机勃勃的活跃时期,他与文学部主任陈敦德深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坚持的路线,不仅仅是国家命运变化的新起点,也必然成为电影事业发展变化的新起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只搞“小桥流水人家”小家子气的影片,而是需要生产反映最有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当代生活和历史事件的作品。基于以上认识,当陈敦德推荐《血战台儿庄》这个剧本的时候,杨少毅简直激动不已,当即表示尽快联系作者,争取早日将剧本转让到厂里来,组织人员认真修改,力争把影片拍摄好。 《血战台儿庄》的编剧是田军利和费林军两个年轻人,剧本刊登在《八一电影》杂志上三年之久却无人问津。1985年3月,陈敦德在北京见到了这两位编剧,用当时的高价——3000元买走了剧本,并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借”来杨光远——一位集导演与摄影于一身的著名电影艺术家出任导演。 1985年5月初,两位作者携带剧本第六稿来到南宁。原来的剧本主要写的是张自忠,经陈敦德提议,把剧本改为了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为主线,并且把写人物的命运改变为表现整个事件的背景、过程与结果的纪实性风格,按照历史事实来写,使影片具有一个宏大的历史感。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改动。 期间,导演杨光远还提出了一条后来对影片产生重大影响的意见:按时间顺序来拍摄影片,以突出历史的真实性,强调纪实风格,通过生动、感人、真实的事件本身,爆发银幕的冲击力量。杨少毅回忆说:“影片中人物从总指挥李宗仁到营长,所有重要角色都是真实的,只有部分小人物虚构。这在只强调曲折情节的故事片的那个年代是非常罕见的。” 因为“拍这样的影片不仅经济上冒风险,政治上恐怕也难通过”。事实确实如此。23年前,即1985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影片的平均摄制成本才42万元,而《血战台儿庄》的摄制成本初步估计至少需要两三百万元,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当剧本修改到第十稿时,杨少毅赶到北京,参加由电影局在北京召开的《血战台儿庄》剧本座谈会。杨少毅欣喜地感觉到,这个座谈会有着令人鼓舞的力量。于是,广西厂党委进行了讨论,统一了思想,决定投产。考虑到这部影片是战争片,烟火、道具、众多人物的化装造型、复杂的外景地以及动用大部队等,广西厂还向八一电影制片厂借来22人,其中包括重要的烟火师和化装造型师,这样,摄制组成员一下子突增到一二百人。 为投拍《血战台儿庄》,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呈报了一份申请无息贷款100万元的报告。不久,自治区政府即同意将原来借给拍摄电影《百鸟衣》的70万元,暂时用于拍摄《血战台儿庄》,并为拍摄外景的车辆解决了汽油指标。 为落实其余的拍摄经费,杨少毅再一次代表广西电影制片厂北上,与中影公司谈判合资拍摄事宜。随后,双方签订合同,各出资120万元。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1986年2月5日,《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剧本在经过前前后后12次修改定稿之后,终于投拍。2月16日,即大年初六,满载着摄影器材和各种物资的大小9辆汽车从广西南宁出发,浩浩荡荡地开赴到山东外景地。 1986年7月,《血战台儿庄》完成所有外景拍摄后,即在北影录音棚进入后期的台词录音工作。此时,正遇上李宗仁之子李幼邻先生回国探亲,摄制组让他看了正待录台词的全部样片。看片的过程中,他多次感动得流泪。看完之后,他激动地紧紧握住李宗仁的扮演者邵宏来的手,连声说:“太像我父亲了,太像我父亲了!” 影片顺利地通过了!在电影局审查时,一位中央级领导看完影片后,紧紧握住导演杨光远的手说:“谢谢你拍了这部好影片!”一部电影,居然惊动到了中央高层领导,可见它非同小可的分量了。 § 影视艺术 《血战台儿庄》 作为中国内地第一部描写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的电影,《血战台儿庄》在中国抗战研究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血战台儿庄》不单单是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其对艺术的突破以及求实、专业地拍摄战争片的特点,都应该成为典范。 《血战台儿庄》定下了“真实再现”的原则。纪实风格,成为这部在香港公映时创下国产片票房最高纪录的影片的最大亮点。从总指挥李宗仁到营长,所有重要人物都是真实的,只有部分小人物虚构。这在当时强调曲折情节的故事片里是少见的。 史诗般的主题,油画般的色彩,《血战台儿庄》堪称中国第一部具有巨片意识的军事题材电影。作为两国军队武力的残酷争斗和两个民族意志的顽强较量,台儿庄大战的惨烈程度不容回避。一个“血”字贯穿全剧,从临沂之战、滕县之战到台儿庄保卫战,影片选取的每一个会战关节,无不是血染的画面。一动不动几个小时,不是战士就拍不了这个镜头!这部没有任何棚内戏、把外景当内景的影片中场面最大的外景,借用800名军人。 拍战争片一定要专业,土一定要真烧焦的那种,鲜红鲜红的那种血实际很不真实,其实血应该是黑褐色的,还有绷带,很多电影上伤员的绷带雪白雪白的,一点都不真实,在战场上那种恶劣的环境里,绷带应该是略有点脏。在军装和士兵扮演者的选择上,一般的灰军装,用摄像机拍出来颜色都偏蓝,为了让灰军装的颜色‘正’起来,他们找到枣庄一家酱菜厂,用他们泡酱菜的老汤染灰军装,这样的灰军装颜色出来就比较像了。挑选士兵不能只用特别年轻的演员,他们比较专业,一看就是士兵的样子。但是在选择演日本兵的演员的时候,他们不选那种一看年龄就很小的演员,根据史实,日本兵中有相当多的人已经打了很多年的仗,不少人是30多岁的壮年人,这些日本兵的扮演者我们是从当地煤矿挑选的,挑选那些30多岁的、一张口露黄牙的,这些人才能反映日军的真实状况。” 死去的日军士兵手里还紧握着妻子的相片,捡起照片的日军军官也沉思不语;惟一幸存的孩子在遍野的尸体中孤独地哭泣;眼睛失明的士兵拿起一朵野花,放在鼻前嗅它的芬芳;战斗间隙,中国军队的老兵用树叶吹响了《绣荷包》,悠扬的音乐伴随着硝烟弥漫的战场,其意象的反差动人心魄。是虚构,也是艺术的真实,戏剧性让历史由此升华。 导演认为历史画应尽量多地尊重历史的真实,画中的城墙就是取自台儿庄实地拍摄的真实城墙。画中城墙上的弹孔也是取自庄内一所民居墙上遗留下来的实景。画中人物的设计也尽量地接近当年的“真实”。 “台儿庄”主要的立意是要表现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而并非只是把它画成“台儿庄”,所以画面中应该有起伏,特别是高大的城头和残缺的城墙,能够暗喻中华民族的脊梁和近百年的沧桑,所以第一点在取景上有所不同。台儿庄战役空前惨烈,胜利是用无数先烈们的鲜血“填”出来的,所以称为“血战”;用“血流成河”的护城河来说明战争的惨烈,也突出“血战”二字。先有了立意,再来取景,所以我这幅画面中的“城头”和“护城河”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可能也以此和其他“台儿庄”区别开来。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的结尾,那个表现“血肉长城”意境的长达4分钟的镜头。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响起三次的同时,画面进入残破的城墙一隅:城头,水边,日军丢弃的铁甲坦克旁,成百上千具尸体铺成一条血路,中国军队的灰色军装和侵华日军的黄色军装几乎斑驳难辨;余火还在燃烧,浓烟还在弥漫,一面残缺不全的军旗,飘扬在城墙的最高点……这部没有任何棚内戏、“把外景当内景”的影片中场面最大的外景。 作为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反映国民党正面抗日战场的影片,《血战台儿庄》必将在中国抗战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通俗的形式,它必然影响普通的中国人。 作为大陆第一部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重大战役的影片,《血战台儿庄》拍摄过程中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时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的迟浩田为此派出在全军都响当当的优秀部队参加拍摄,使敌我两军拼刺刀的戏,拍得真实动人。在大陆的原国民党一些党政军要人对于影片的拍摄也很是支持。李宗仁秘书程思远得知拍摄台儿庄战役时十分兴奋,并欣然出任该片顾问。当年参加台儿庄战役的郑洞国、郑庭笈、覃异之等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也给予了重要指导。 例如,蒋介石形象是这样一个情节:国民党师长王铭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这时,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战机飞来飞去扫射轰炸。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定自若。据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原主任陈敦德介绍,这场戏是根据历史档案拍摄的。而这个经典的镜头画面,与大陆此前反映蒋介石的影片,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 创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对城墙、枪炮、爆炸、伤员等情节都是第一次面对——最难的应该是资料,还有就是“气氛”。画战争题材和其他的创作有很大的不同,其中的细节显得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气氛”的把握,整张画的气氛是否能感染观众,是重中之“重”。儿时的战争题材创作情节和爱国主义热情,支撑了他们创作这幅作品的始终。 观众心目中认可的真实是“血雨腥风”,这其实是艺术创作的象征性表现手段。通过无数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和绘画作品,观众已经认可了这种夸张后的艺术的“真实”。而这幅“台儿庄”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是遵循着战争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一条路。在“台儿庄”中既保留艺术的主观表现力,又不失战争场面的真实。但作品最终的效果如何,还应该交给观众去评判。《血战台儿庄》,在艺术成就上可谓达到了上世纪80年代军事影片的高峰。 [2] [2] § 经典场面 导演杨光远(右二)向李宗仁的扮演者邵宏来(右三)说戏 1. 二个仇敌为了国家也同仇敌忾军阀混战期间庞炳旭和张自忠互相残杀。 庞炳旭率部偷袭张,将其一枪打成重伤,后靠张的警卫员拼死将张救出,张侥幸活命,真可谓仇深似海!但是在抗日战场上为了国家民族,二人同心协力,不计前嫌,没有私心! 2.川军好样的 川军在战前由于军纪坏,战斗力差,无人肯要。阎锡山说他们是土匪部队,连蒋介石也让他们回四川称王称霸。此时白崇禧问李宗仁要不要,李说:没有无为之兵,只有无为之将。当年诸葛亮还扎草人做疑兵呢,川军总比草人要强吧。我要了!之后,川军果然没有辜负李宗仁,全军死守藤县。战斗城破以后,轻伤员和日寇拼斗到死,重伤号们不愿做俘虏相拥一起用手榴弹自尽,王师长自己也战斗到留尽最后一滴血!川军没有丢了川人的脸 3.军人的楷模 在王铭章师长的追悼会上,号称军人之楷模的蒋介石少有的留下眼泪。他的第一句话不是鼓舞也不是赞扬而是感动以后的纪念:我要为王师长在家乡建立一座大大的墓,让所有人都永远记住他。此时,突然日机来袭,空袭警报大响,轰炸声四起。身边一个高级军官赶忙上前说对站在广场上的蒋介石说:委员长,是不是马上避一避?蒋介石一把推开那个军官说:慌什么!我们身为军人,要以王师长为榜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不管政治如何,蒋介石面对日机仍然从容不迫的态度也不愧为抗战军人之领袖。 4.犯人也抗日 日本人打到了台儿庄车站,突然有人向司令官池峰城汇报,发现一个关押重刑犯的地下室。池峰城钻进地下室对那些曾经罪恶滔天的犯人说:现在外面正在打仗!你们以前的事情就一笔勾销了!愿意跟我池峰城打鬼子的就来吧。顿时,这些还是披着镣铐的犯人也纷纷叫喊着,拿枪冲出去和日军血拼,伤亡惨重。鲜血洗清了耻辱,这样的死发也是死得其所了!他们也是民族的英雄! 5.只剩五个人的一个营 池峰城在激战中看见四,五个轻重伤员抬着一个人的尸体撤了下来,他拦住问:这是什么人!一个手指被炸掉三个的轻伤员回答:是我们营长!池峰城看了看死者问:你们营还剩多少人?他们虽然是普通的士兵,但是一个军长的这个军礼他们完全有资格受!没有国军巨大的牺牲,恐怕当时的每个中国人都不会有明天! 6.你们都填光了,老子就来填! 集团军司令孙仲连,日军炮火猛烈,台儿庄守军伤亡惨重。孙仲连接到命令以后对部下军官说:当兵的打光了,你们当官的就去填,你们都填光了,老子就来填!一个集团军打光为止!绝不后退! 7.面对日军坦克, 我们没有平射炮,就靠敢死队员背着炸药上。一个年轻的士兵拿着一捆手榴弹要上,一个老兵把他拦住说:小伙子,学着点。 说着把一捆手榴弹捆在身上。之后他对年轻的士兵说:以后清明,记得在我的坟前烧几个纸钱!说完猛冲上去和坦克同归于尽。 8.命都不要,还要钱干什么! 日本占领了台儿庄的大部分,一个日本军官洋洋得意的对师团长宣布:大日本帝国皇军已经占领了台儿庄。如此同时,孙仲连组织敢死队准备突袭,敢死队员每个人发给一些大洋。但是敢死队员们纷纷把大洋扔掉说:我们命都不要了,还要大洋干什么。留下这些钱给我们盖个纪念碑吧!随即头也不回的冒着猛烈的炮火赶赴台儿庄,他们挥舞着大刀并且扑向敌人拉响自身绑着的炸弹。顿时台儿庄四处都是巨大的爆炸,日军无法抵抗,全线溃败了。阵地终于保住了! 9.二个标语 藤县城墙上一行大字:誓死不做亡国奴!台儿庄城墙上一行大字:生在陕西,死在山东!虽是电影,但也气壮山河! 10.胜利之日 汤恩伯的骑兵如旋风一样杀到,城中的池峰城也出城攻击,遭受二面夹击的日军丢下辎重全线溃败。一个国军士兵砍翻了城墙上的太阳旗,拿起青天白日旗准备挂上去。突然中了一颗日本人射来的流弹牺牲了。另外一个士兵毫不犹豫的接过他手上带血的旗帜,挂了上去。青天白日旗终于在台儿庄上空飘扬,我们胜利了! § 意义深远 《血战台儿庄》剧照 1987年7月,“卢沟桥事变”50周年,《血战台儿庄》影片录像带由新华社香港分社交给台湾中央通讯社的负责人带到了台湾。宋美龄、蒋经国和国民党中常委都看了影片,宋美龄还看了两遍。有研究者称,这部电影间接推动了蒋经国开放台胞回大陆探亲。据说蒋经国看完后说:第一,共产党认为我们是抗日的,第二,对我父亲是正面报道,没有歪曲他。 影片公映后杨光远去加拿大访问,碰见一个国民党退休少将,对方称赞说:“中国共产党有这样的胸怀来拍摄台儿庄大战,了不起!”池峰城将军的妻子和儿子专程来感谢杨光远拍摄这部片子,激动得几乎要给他下跪。 这部片子也给杨光远带来了太多的荣誉:第十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国家优秀影片奖、第七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奖提名、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优秀影片奖……作为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反映国民党正面抗日战场的影片,《血战台儿庄》必将在中国抗战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通俗的形式,它必然影响普通的中国人。 事实也是如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览推动了杨光远拍《血战台儿庄》,而《血战台儿庄》又影响了一个人建抗战博物馆。在电影《血战台儿庄》中,川军师长王铭章将军中弹负伤,以遍体流血之躯大呼:“拼上去,中华民族万岁!”之后,轰然倒地,慷慨就义。这让观看影片的四川人樊建川凛然一惊:抗战还有这样一个正面战场。 从1986年看完影片开始,樊建川开始从全国各地搜集抗战文物,包括武器、望远镜、钢盔、防毒面具、军用地图等。2005年,樊建川投资2亿多元,在大邑安仁镇以个人名义修建了占地500亩、拥有200万件文物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其中“抗战系列博物馆”有共产党抗日军队馆、国民党抗日军队馆、抗日川军馆等8个馆。 2005年,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建川博物馆参观人数2007年已达30万,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真正的历史。而77岁的杨光远,还在为拍摄反映深入中南半岛的中国抗日远征军的影片《中国远征军》呼吁着。 《血战台儿庄》上映后,深受海内外华人的普遍赞誉。白崇禧将军的儿子、著名作家白先勇于1995年7月在台北《中央日报》发表长文论述抗日战争和徐州大会战,文中也专门谈到“《血战台儿庄》影片肯定国(民党)军将领贡献”,说:“抗日战争八年,是全中国军民牺牲惨重,抵御外侮,保卫国家的一场民族圣战。 这一段20世纪的中国痛史,所有的中国人都应铭记于心,汲取教训。而台儿庄之役,又是八年抗战中最具关键性的一场罕有胜利。中国两岸的政府,不论其政治立场,理应大书特书,载入史册。但因为蒋中正氏与广西将领李、白之间的矛盾,尤其1965年李宗仁返回中国大陆,台湾国民党政府对抗战史台儿庄大捷这一章,一向低调处理。台湾媒体对淞沪战争等役都曾大肆宣扬,反而对抗战中最重要的一役台儿庄会战则有意忽略,因为这一仗是李宗仁指挥得胜的,大肆赞扬李宗仁,国府立场尴尬……80年代后,中共对待民国史已逐渐走向实事求是,1987年广西电影厂摄制《血战台儿庄》巨型战争影片,相当合符史实,对李宗仁、父亲以及其他国(民党)军将领抗日的贡献,都持肯定态度。此片在大陆上映,造成巨大震撼,那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人民头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国(民党)军抗日的真相,以及国(民党)军将士英勇牺牲的形象。”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并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二十年前,故事片《血战台儿庄》为打破因历史和政治缘故所导致两岸同胞“老死不相往来”的樊篱,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进作用,也为海内外所有的中国人找到了一个共同的语言——“爱国”。因为两岸只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