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黑云芝 |
释义 | § 黑云芝 拉丁纲名Basidiomycetes 中文纲名担子菌纲 拉丁目名Polyporales 中文目名多孔菌目 拉丁科名Polyporaceae 中文科名多孔菌科 拉丁名Polystictus micreoloma 中文名黑云芝 定名人(Lev.) Cooke. 参考文献Polyporaceae § 黑芝 黑云芝 开放分类: 植物、中药、真菌、灵芝 § 名称 黑芝,别名玄芝、黑云芝、假灵芝,拉丁名为Fructificatio Amaurodermatis Rudae或Fructificatio Amaurodermatis Rugosi。 § 科属分类 黑芝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同担子菌亚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假芝属。 § 来源考证 “黑芝”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录》云“黑芝生常山。”而《新修本草》对五芝产地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因此,单从产地不足以为考证依据。《采芝图》有记载:“黑云芝生山谷之阴,黑盖赤理,黑茎。”因此,此种黑芝可能是多孔菌科假芝属种类,并且极有可能是假芝{Amauroderma rugosum(Bl.et Nees)Tarrend}和黑柄多孔菌(Polyporus melanopus Fr.),因为这些植物在现代医药文献中也有药用得记载。 § 功效与主治 黑芝益肾、利尿、通九窍、聪察、消积;主治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消化不良。 § 分布地区与环境 黑芝分布于福建、广东、云南、海南、广西、西藏等地的林中地上和地下的埋木上,或附着于土中的腐木上。 § 采收和储藏 夏、秋采收,去掉泥沙,晒干,备用。 § 植物形态 1.皱盖乌芝:子实体一年生,有柄。菌盖圆形至近圆形,有时不规则形,宽3—10(—13)cm;盖面具不明显的皮壳,淡褐色、黑褐色至黑色,被微绒毛,具辐射状皱纹;边缘整齐或波状。管口面白色,伤时变红色或紫红色,后变为黑色;管口角形,每1毫米间4—6个;菌管单层,短,色暗。菌柄中生、偏生至近侧生,常扭曲,灰褐色至近黑色,3.5—8cm×0.5—1cm。菌肉黄白色,伤时变为红紫色,后变为黑色。菌丝系统为三体型,生殖菌丝无色,有锁状联合。孢子广椭圆形至近球形,双层壁,外壁光滑无色,内壁微粗糙至有小疣,淡褐色,8—10μm×6—7μm。 2.乌芝:菌盖肾形,具侧生柄,有时圆形而具中生柄。硬木栓质,扁半球形,有微细绒毛或光滑,暗青褐色或深棕灰色至暗灰色或灰黑色,具有同心环带及不显著的辐射状皱纹,宽2—15cm,厚5—10mm;边缘锐或平截,波浪状。菌肉淡色,厚1.5—6mm。菌管长2-6mm,色较菌肉深,管口近白色,受伤后立即变为血红色,圆形,平均每毫米间6个。柄圆柱形,往往弯曲,与菌盖同色,有细微绒毛或光滑,长5—40cm,粗2—14mm,有假根,有时分叉。孢子近球形,淡黄色,8.5—11μm×8—9μm。 § 功效分类 黑芝分为益肾药、利尿药和消积药。 § 性状鉴别 (1)皱盖乌芝:菌盖肾形或类圆形,直径3—10cm,厚5—7m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有细微绒毛,并有放射状深皱纹和不明显的环纹,边缘锐,波状,多瓣裂。管口面类白色或黑褐色。纵剖面可见菌管单层。菌柄偏生,圆柱形,弯曲,长4—12cm,直径3—10mm,下部有假根,与菌盖同色,有细微绒毛。木栓质。气微,味淡。 (2)乌芝:菌盖直径2—15cm,厚5—10mm,表面青褐色、深棕灰色或灰黑色,具细微绒毛或光滑,有同心环纹及不明显的放射状皱纹。管口面暗褐色。菌柄光滑,有假根。硬木栓质。气微,味淡。 § 性味 淡、平、无毒 § 药材基源 为多孔菌科真菌皱盖乌芝和乌芝的子实体。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每次10—15g。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