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 概述

鲹是鱼类的一科,体侧扁而高,鳞细,尾柄细小。盛产于亚热带海洋中,种类繁多。

脂眼凹肩鲹体延长而侧扁,体形多样式,纺锤形、椭圆形、卵圆形或菱形等。尾柄一般皆细长,有些种类其背、腹侧具凹槽;两侧则具稜脊。一般皆被细小圆鳞,有些种类则退化而埋於皮下或部份区域裸露。侧线完全,前部多少弯曲,有时侧线上全部或部份具稜鳞。脂性眼睑,或发达,或不发达。上下颌一般皆具齿,一列或呈绒毛齿带;锄骨及舌面通常有齿带。鳃盖膜分离,不与喉峡部相连。前鳃盖骨,幼鱼时具小刺,成鱼则平滑。鳃耙通常细长,亦有退化呈瘤状者。两个背鳍多少分离,第一背鳍前方常有一平卧倒棘,棘间通常有膜相连,有些种类第一背鳍棘会随成长而渐退化,甚至消失;第二基底长,前方鳍条有时延长如丝状;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其前方具二游离之硬棘,有时会埋入皮下;第二背鳍与臀鳍后方有时具1个或多个离鳍。胸鳍宽短或延长呈镰刀状;腹鳍胸位,I+5;尾鳍叉形。全世界计有4亚科32属,大约140种。

§ 形态特征

白舌尾甲鲹体稍侧扁,分别呈流线型形、椭圆形、卵圆形、亚圆筒形等。前颌骨一般能伸缩。两颌牙细小,犁骨、腭骨及舌上常具牙。体一般被圆鳞,个别具弱栉鳞,有些种类的鳞片呈针形或匙形。侧线的全部或一部分被骨质棱鳞,或无棱鳞,背鳍2个。臀鳍前方具2分离棘。有些种类在第2背鳍与臀鳍的后方有1个或几个小鳍。

§ 营养成分列表

能量: 124.00 千卡蛋白质: 18.50 克

碳水化合物: 4.80 克脂肪: 3.40 克

水分: 72.00 克灰份: 1.30 克

维生素A: 1.00 微克视黄醇当量: 1.00 微克

维生素B1: 0.06 毫克维生素B2: 0.11 毫克

烟酸: 3.60 毫克维生素E: 0.49 毫克

钾: 215.00 毫克钠: 81.60 毫克

钙: 55.00 毫克镁: 30.00 毫克

铁: 1.80 毫克锰: 0.05 毫克

锌: 0.85 毫克铜: 0.11 微克

磷: 191.00 毫克硒: 24.89 微克

§ 经济种类

高体鲹中国有鲹科鱼类64种,南海均有分布;东海25种,黄海仅16种。有些种类仅在一定的季节随暖流到达东海与黄海。中国鲹科鱼类根据地理分布可分为4个类型:①泛热带-亚热带种,共14种;②印度洋-西太平洋种,40种;③西太平洋种,7种;④中国地方种,3种。主要经济种有下述3种。

分布广和产量大的有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和竹鱼(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还有:鲳鲹、雄鸡鱼、卵形鲳鲹、黄腊鲳、裸胸鲹、长吻丝鲹、沟鲹、白舌尾甲鲹、六带鲹等。

§ 鲹科物种简介

六带鲹六带鲹

鲹科 Caranx (Caranx) sexfasciatus Quoy et Gaimard 上颌牙3列,最外1列较内列强大,下颌牙1列。胸部被小圆鳞。棱鳞明显,存在于侧线直线部的全部。小鱼体侧有5~6条暗色横带。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体长150~250毫米。大者可达1000毫米以上。盛产于中国广东沿海。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中国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

蓝圆鲹

蓝圆鲹开放分类: 生物、鱼类、水产、南海、动物

拉丁名:  Decapterus maruadsi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  brown-striped mackerel scad,blue scad

俗名:  刺巴鱼、巴浪鱼、棍子鱼、池鱼、黄鲇、池仔。

纲目:  鲹科

鲈形目鲹科圆鲹属的一种。又称池鱼,巴浪鱼。体纺锤形,稍侧扁。脂眼睑发达,前后均达眼中部,仅瞳孔中央露出一长缝。上颌后端较钝圆。体被小圆鳞。有侧线,侧线直线部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上具棱鳞。胸鳍长与头长之比随鱼体的大小而异。背鳍前部上顶有一白斑。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分布于中国海南省到日本南部;在东海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沿岸,为南海经济鱼类之一 沟鲹沟鲹

俗名:铜镜

栖所生态:主要栖息于浅岸边,通常三、两成群游动于表层水域。主要以虾子、桡脚类、十脚类等甲壳类动物为食。最大体长:28 cm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之暖水域,包括波斯湾区、印度尼西亚、南中国海、台湾、东海、黄海及日本等沿岸。

大甲鲹大甲鲹脂眼睑非常发达。棱鳞强而高,被于侧线弯曲部后部及直线部全部,在尾柄处连接形成一隆起嵴。第二背鳍后部有7~10个游离小鳍,臀鳍后部有6~8个游离小鳍,小鳍的数目随鱼的大小而异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游泳迅速。体长200~400毫米。大者可达1米多。盛产于广东沿海。分布于印度和太平洋。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习性 大甲鲹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常结成群游于深海上层,游泳迅速,盛产于南海。

体重 体长一般为20-40CM,大者可达1米,重达30KG

钓场 深水海域,岛屿附近,岩礁海岸

钓法 船钓拖钓法,远投竿远抛拖钓法,矶浮钓法

饵料 小活虾、小鱼、拟铒、小鱿鱼

双带鲹 双带鲹学  名  纺綞鰤

俗  名  海草、拉仑

形态特征

体呈纺锤形,稍侧扁。头小,吻尖。脂性眼睑不发达。上颌骨末端不达眼之前缘。上下颌、前锄骨、腭骨及舌面皆具齿。体被大型圆鳞,其后缘为截形或圆形,且呈波纹状,另有小型的圆鳞在这些大型圆鳞的四周。侧线无任何的棱鳞。第一背鳍有6枚弱的棘,棘间有膜相连。第二背鳍与臀鳍同形,其后具有一个2枚鳍条所组成之离鳍,是本属之重要特征。体背蓝绿色,腹部银白;体侧有两条由吻端至尾基的蓝色纵带,其间另有一条黄色纵带;各鳍黄绿色;尾鳍具黑缘。

栖所生态

大洋性鱼种,通常游泳于表层、礁石上方或外海。主要以无脊椎动物及小鱼为食。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世界之暖水域。台湾省各地沿海均产,但以东部海域较长见。

渔业利用

一般渔法以延绳钓、一支钓、流刺网、定置网捕获。同时也是拖钓的对象鱼。油煎或煮汤皆宜。白舌尾甲鲹白舌尾甲鲹

鲹科 Caranx (Uraspis) helvolus (Forster) (黑面白鱼)

口腔周围深黑色,仅舌及口腔背面呈乳白色。犁骨、腭骨及舌上无牙。胸部侧面和腹面无鳞。棱鳞存在于侧线直部上。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体长一般140~295毫米,大者可达330毫米。为广东沿海较习见种类。分布于印度和太平洋。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竹筴鱼长吻丝鲹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  为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图1)。游泳力强,行动迅速,性活泼,对声音颇敏感,具趋光性。幼鱼摄食浮游生物,成鱼摄食鱼类和浮游甲壳动物。中国海区的竹筴鱼,生殖期在南海为11月至翌年4月,盛期为12月至翌年1月;在黄海北部为5月下旬至 7月中旬。怀卵量约40万粒。卵子分批成熟产出,一般一个生殖季节中产卵 2次。卵浮性,卵径为0.81~0.93毫米,卵黄有龟裂,油球1个,油球径0.19~0.24毫米。在水温20~22℃时约经50小时孵化,仔鱼经5天后卵黄耗尽,开始摄食。1龄开始性成熟,生殖鱼群雌雄比接近于1:1。主要渔场是南海万山群岛、闽南-台湾浅滩鱼场、黄海南部渔场和黄海北部海洋岛渔场。以围网、风网、圆网、流刺网捕捞为主。

§ 含毒素部位

橙点若鲹

鲹鱼又名蓝圆鲹、棍子鱼、刺巴鱼、池鱼等。这种鱼宜鲜食为安全。如果久放一段时间,鱼肉中的组氨酸会很快地分解,生成有毒性的组氨物质,如果人们吃了这种鱼,定会发生食物中毒现象。

§ 世界生产概况

大目鲹鲹科鱼类在世界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80年代初世界年产量高达500万吨左右。其中以竹筴鱼属产量最高,其次为圆鲹属。此外,鲹属(Caranx)和鲹属 (Chorinemus)也都是重要的捕捞对象。

配图

§ 参考资料

1.  http://www.foodmate.net/4images/6/1/19411.html

2.  http://www.21kx.com/DW/YU/200712/18950.html

3.  http://www.dadouzi.com/webform/food/foodmx.aspx?foodid=1117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