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齐如山 |
释义 | § 简介 齐如山 齐如山(1875年—1962年),戏曲理论家、作家。又名宗康,河北高阳人。早年留学欧洲,曾涉猎外国戏剧。归国后致力于戏曲工作。1912年在北京经常为梅兰芳的表演及剧本提出修改意见。1916至1917年间,与李世戡等为梅兰芳编排时装戏《一缕麻》、古装戏《黛玉葬花》、《嫦娥奔月》、《千金一笑》等剧。1931年与梅兰芳、余叔岩等人组成北平国剧学会,并建立国剧传习所,从事戏曲教育。编辑出版了《戏剧丛刊》、《国剧画报》,搜集了许多珍贵戏曲史料。著有《中国剧之组织》、《京剧之变迁》、《国剧身段谱》、《戏班》、《脸谱》、《梅兰芳艺术一斑》、《梅兰芳游美记》等书。曾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62年于台湾去世。[1] § 生平 齐如山之图 齐如山,17岁入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所属同文馆习外语,通德、英、法文,酷爱京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离开同文馆,出国游历,注意了解欧美各国的戏剧活动和剧场组织。辛亥革命后回国,曾多次在北京正乐育化会全体大会上演讲,介绍欧美戏剧状况,极力主张改进中国戏曲。此后,投入戏曲工作,为梅兰芳修改剧本词句、排练身段,一起从事戏曲艺术的改进工作。 齐如山尽其毕生心力研究中国戏曲。齐如山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他不满足于书本的研究,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广泛搜集资料,并与书本记载相参照,得出确切的结论。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他曾访问过京剧界老角名宿达三四千人,纪录下丰富生动的原始材料,并从古代经籍、辞赋、笔记、风土志以及西方有关的心理学、戏剧理论著作中寻找线索和印证,最后整理归纳为著作,主要有《说戏》、《观剧建言》、《中国剧之组织》、《京剧之变迁》、《脸谱图解》、 《梅兰芳艺术之一斑》 、《梅兰芳游美记》等三十余种。他提出的“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论点,是对中国传统戏剧最精炼、最准确的概括,他晚年的著作《国剧艺术汇考》内容丰富,考据周详,更修订了自己早期研究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将有关京剧艺术的种种问题,擘肌分理,予以客观精审的考证,为京剧研究提供了一部充实完备的参考书。 除了理论上的研究,齐如山还身体力行,从事于艺术改革的实践。齐如山与梅兰芳谊兼师友,早在民国初年,他就为刚刚崭露头角的梅兰芳编写了大量新戏,如《天女散花》、 《廉锦枫》 、《洛神》、《霸王别姬》、《西施》、《太真外传》、 《凤还巢》等等,并进行排演。在舞蹈动作、服饰化妆、剧本文学性各方面皆卓有创造,开一代新风,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他的倡议奔走下,二三十年代梅兰芳几次出访日本、美国及欧洲,使中国京剧得以弘扬海外,跻于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林。1931年与梅兰芳、余叔岩等人组成北平国剧学会,并建立国剧传习所,从事戏曲教育。 § 著作 齐如山、梅兰芳 1916年后,与李释戡等陆续为梅兰芳编写剧本40余种,如《牢狱鸳鸯》、《一缕麻》、《麻姑献寿》、《童女斩蛇》、《红线盗盒》、《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嫦娥奔月》、《木兰从军》、《上元夫人》、《霸王别姬》、《廉锦枫》、《洛神》、《太真外传》、《俊袭人》、《凤还巢》、《春灯谜》、《双官诰》等。他编排的古装戏,善于运用舞蹈手段刻画人物,对改进旦脚身段作了有益的尝试。1929年为梅兰芳赴美演出,曾编译梅兰芳介绍、剧情说明书、演出剧本、曲谱及戏曲服装、砌末、脸谱、乐器、刀枪把子等的图解。1931年与梅兰芳、余叔岩、清逸居士、张伯驹等,以改进旧剧为宗旨,组成北平国剧学会,编辑出版《戏剧丛刊》、 《国剧画报》 ,搜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戏曲资料。附设的国剧传习所,有学生75名,其中刘仲秋、郭建英、高维廉等人,在艺术上均有一定成就。齐如山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早年著有《中国剧之组织》 、《梅兰芳艺术一斑》、《观剧建言》、《戏剧脚色名词考》、 《京剧之变迁》 、《国剧身段谱》、《脸谱》、《脸谱图解》、《戏班》、《上下场》、 《梅兰芳游美记》等,对京剧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和研究,有一定学术价值。以上各篇均收入台湾省出版的《齐如山全集》前两集。《全集》共分10集,后8集收有《国剧概论》等32篇。1962年病逝于台湾。 § 事迹 齐如山之图 齐如山还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不少著作属于社会史范畴,而且都是活泼新鲜、极其生动具体的第一手资料。他自述:“我做了十来年买卖,与各界的人都接触得很多,真可以说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农工商贾,各种技艺人员都认识了不少”,而“欲研究经史,不能离开社会”,他认识到“由社会中的许多情形,可以明了经史的意义;由经史中的记载,又可以知道社会中各事之来源”,所以,他屏弃了皓首穷经老一套的做学问之道,而是另辟蹊径,走向社会。他对于社会中的文化、风俗、习惯、人情以至婚丧、庆吊、酬应、来往、买卖、工艺、技术、娱乐、游艺、饮食等等,都极感兴趣,并悉心加以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著作有《北平三百六十行》 、《故都琐述》、《北平零食》、 《北京土话》等,都是他亲自调查访问所得,是第一手真实可靠的材料,而不是从书本中爬梳检覈出来的。齐如山可谓近代社会掌故的宗匠。 齐如山曾留学西欧,看过很多国家的戏剧,很想在国内编戏,但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主要演员,当遇到梅兰芳看他天才与勤奋,遂决心帮助梅并为其编剧。如此二十余年,齐为梅编创的时装、古装戏及改编的传统戏有二十余出。梅的几次出国演出,齐都协助策划,并随同出访日本与美国。编写了《梅兰芳游美记》和《梅兰芳艺术一斑》等书。京剧《凤还巢》就是由齐如山根据清代传奇编剧的,还有《嫦娥奔月》 、梅兰芳演的第一出“红楼”戏《黛玉葬花》、 《一缕麻》 (齐为梅编写的第一出戏)、《廉锦枫》、《生死恨》、《俊袭人》等都是由齐如山编剧或参与主要编创的。 齐如山晚年所写《齐如山回忆录》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文字生动朴实,全用日常口语,读来亲切感人。 齐如山曾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62年于台湾去世。 § 作品 书籍 《北京三百六十行》 《齐如山随笔》 《齐如山回忆录》 《中国风俗从谈》 《北京三百六十行》 《中国的科名》 《北平怀旧》 《梅兰芳游美记》 《谚语录》 《华北的农村》 《国剧艺术汇考》(全二册)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生死恨 (1948) 原著 § 评价 齐如山的字 不知编导们是有意还是无意,一部《梅兰芳》最火的却是孙红雷。与他相比,扮演梅兰芳的黎明反而有些温温吞吞的。平心而论邱如白这个人物形象,确实是片中最出彩的。孙红雷的表演也真到位,那不疯魔不成活的劲头,整个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男版程蝶衣。由于《梅兰芳》讲的是真人的故事,那片子里出现的事和人,大家就不免要问个出处。于是有关邱如白原型的话题,就成了观众好奇,媒体热炒的热点了。一个静静地隐没在历史深处的人物,便被孙红雷咋咋呼呼地拽到了前台,想躲都躲不开,哪怕这颗灵魂离世已经四十年之久。这个人叫齐如山,如今人们全信,他就是邱如白的原型。 只要打开网一搜齐如山三个字,得到的信息不下百条,不过基本就重复那几句话,即齐如山,梅党核心人物。河北高阳人,生于1875年,去世于1962年。出身书香门第,19岁进北京同文馆,学习德文和法文,前后约五年。毕业后游学西欧,学习和考察了欧洲的戏剧。为梅兰芳编写策划了大量剧本。当然这对今天的观众也足够了,人们要的是似是而非的想象,而真实的史料倒觉得淡而无味。 如果不是《梅兰芳》,齐如山这个名字对于至少两代中国观众是陌生的,这些天他却是大大地有名了,谁都知道他是当年铁杆梅迷,其一身兼了粉丝、编剧、经纪人等多个角色。而对于齐如山别的本事,如在戏剧创作、戏剧理论方面的贡献等,没人在乎,至于他在文学、史学、民俗学方面有多少建树更是没人打听没人问。齐如山自己曾说过:“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由这种地方看,岂非他帮助了我呢?”这是半个多世纪之前的话了。想不到几十年后又一个轮回,齐如山还要陪梅兰芳亮一次相,而且还得抹花了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