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联SU-76自行火炮 |
释义 | § 开发背景 苏联SU-76自行火炮第一门自行火炮由法国于1917年发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 世界上第一门具有装甲防护的炮塔式自行火炮是由德国人制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崛起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在机动性、防护性上都较差。德国认为,只有使这些火炮跑得和敌坦克一样快,才能有效地与坦克相对抗。另外,由于初期坦克的火炮口径较小,火力较弱,也需要有一种能够伴随坦克行进,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并有一定防护性能的火炮。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大量当时性能比较优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国柏林的阿尔凯特公司把这种炮安装在T─1型坦克盘上,设计制造了一个背面敞开的箱形装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转,但火炮可左右侧转15度。阿尔凯特公司于193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实战使用效果良好。后来,德国又发展了T─III、“斐迪南”、“黑猎豹”等火炮口径更大,火力更强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由于自行反坦克炮多用于伴随坦克进攻和作战,所以又称“强击炮”。继德国之后,苏、英、美等国也研制发展了与德国相似的强击炮。 苏联红军一苏联红军在二战初期没有批量生产任何可以用于火力支援步兵和反坦克任务的自行火炮。1941年夏天这个问题的严重导致了在9月的时候,作为应急,开始生产ZIS-30自行火炮,这是红军部队一种相对比较便宜的自行火炮。在30年代的时候,苏联曾经成功的尝试在大量的T-26基础上发展自行突击炮以及自行反坦克炮。 § 研制开发 苏联SU-76自行火炮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战争初期的极度混乱和大量战损使苏联红军缺少充足而有效的反坦克武器的弱点暴露无遗。于是174厂以T-50坦克底盘开发轻型坦克歼击车的计划很快被打断,因为7月以后它的首要任务是抢修战损坦克。然而炮兵反坦克能力薄弱的局面更是令前线指挥员心急如焚。1941年秋在列宁格勒前线的苏军部队因45毫米火炮缺少穿甲弹,只能对付步兵之类的软目标,而且大多数送到174厂的T-26和BT坦克战损部位也都在炮塔,因为车体部分损伤太大的坦克根本无法后送。在此情况下,前线指挥部主动要求在修复时为部分BT坦克和T-26坦克改装76毫米炮,用作坦克歼击车。 根据战前的设计,174厂拆下轻型坦克的炮塔,在车体装甲上方加装简单的防护装甲板后,安装一门F32型76毫米加农炮,命名为SU-76(从1943年开始称SU-76P,以便与新开发的SU-76相区别)。经过一系列成功的测试,列宁格勒前线指挥部命令174厂正式投产。尽管后来被确认为正式型号,但SU-76P的产量并不大,主要原因是工厂的疏散和敌人的空袭。有趣的是,德军1941年之后仓促上马的“黄鼠狼”系列轻型坦克歼击幸与这些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诞生的理由几乎如出一辙。 同时研制轻型坦克歼击车的还有NATT、GAZ等工厂,由于进度稍晚,设计也完善一些。GAZ厂在轻型战车领域经验丰富,从1942年起开始研制安装76毫米ZIS-3火的轻型自行火炮,其设计目的与坦克歼击车大相径庭。同年11月,该厂的GAZ-71型样车在定型试验中输给38号工厂的SU-12。后者投产后被命名为SU-76自行火炮。但SU-76在交付350辆后就因可靠性问题而停产,GAZ厂又重新参加该炮的改进工作。到1943年8月,GAZ厂的SU-15M样车通过了定型试验,从10月起仍以SU-76的代号批量投产。SU-76发射穿甲弹时有一定的反装甲能力,但它并未以反坦克为主要任务,因而主要配属步兵师和混合自行火炮团,遂行近距离支援任务。 § 发展型号 苏联SU-76自行火炮SU-76P:随着新式坦克的制造,大量的T-26坦克被闲置,这成为了制造自行火炮的现成资源,但是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苏军坦克的大量损失使这种资源几乎被消耗怠尽。尽管如此,41年到42年,在被包围的列宁格勒,小批量的SU-76P被制造出来,这是一种在T-26底盘上安装76mm野战炮的自行火炮,仅有一圈圆形的防护板保护乘员,不过在包围圈内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这是唯一的办法。41年秋季,战斗在列宁格勒前线的苏军45mm火炮因为缺乏破甲弹和高爆弹只能对付诸如步兵的软目标。所以列宁格勒前线指挥部要求坦克工业部改装现存的BT和T-26坦克,为它们安装76mm的火炮。在一系列成功的测试后,列宁格勒前线指挥部命令174号工厂开始制造新型的自行火炮。这种自行火炮被命名为SU-76,从1943年开始称为SU-76P以区别新开发的SU-76。 SU-12(SU-76):1942年10月19日,GKO发布了第2429号文件命令GAZ和第38号工厂发展一种轻型自行火炮,装备有76.2mm的ZIS-3型火炮。新车的底盘和引擎将基于T-70坦克,增加整车的长度和负重轮。 1942年11月,两个工厂拿出了他们的设计车型,都装备了ZIS-3Sh突击炮。GAZ工厂的设计车型定名为GAZ-71,而38号工厂的则定名为SU-12。42年12月9日,经过比较测试,GAZ-71被认为不适合当时的战争状况,不可靠,所以被取消了。而SU-12方案则被接受了,并正式定名为“SU-76自行突击炮”,43年1月1日开始批量生产。两台GAZ-202引擎被平行安置取代了T-70的直线型,并加上了厚度为10-35mm的封闭装甲板,驾驶舱前置在两台引擎中间,ZIS-3Sh火炮则安装在上部结构,整个上部结构后置,乘员为3人。1943年1月底,以SU-76自行突击炮建立了两个自行火炮团并投入战斗。 SU-76M(SU-12M):由于平行安置的引擎导致的技术故障,1943年3月21日,SU-76(SU-12)在生产了350辆之后被迫停产。因为1943年苏军夏季的攻势即将来临,GKO给了很严格的时间研制去修正SU-76的缺点。43年5月17日,改进过的SU-76M(SU-12M)进入测试阶段,并于同年6月开始制造。这种SU-76M改进了引擎和转动系统,保留了原来的车体。但是引擎系统的故障并没有彻底排除。这种改进过的SU-76M型自行火炮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苏联SU-76自行火炮SU-15/SU-16/SU-38:43年夏季,GAZ工厂设计部和第38号工厂提议发展一些改进的SU-76。GAZ工厂开发出GAZ-74A设计车型,使用苏联的柴油引擎和一种美国引擎,并安装了新型的76.2mmS-1型火炮。不过由于一些原因,这种车型没有被接受,只制造了一辆试验车。而38号工厂同时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设计车型:SU-15/SU-16/SU-38。这些车型都装备76.2mm的S-15型火炮,引擎则采用和T-70坦克一样的GAZ-203。SU-15的底盘和车体都取自SU-12的,使用两台GAZ-203引擎,改进过的空气过滤系统和略微的加宽。SU16的引擎,传动系统以及底盘都是采用T-70轻型坦克的,不过将前部装甲增加到45mm。SU-38和SU-16一样,底盘,引擎采用T-70的,SU-38比SU-16轻很多,其前部隔舱被完全装甲保护起来(就象SU-152),这是为了平衡整个底盘负载。1943年夏季,测试完成后,SU-16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设计,不过在减轻了SU-15的全重以后,SU-15被决定批量生产。 SU-15M(SU-76):GAZ工厂很快又开始改进SU-15,改进后的SU-15的序列号是SU-15M,和前几种型号的区别在于它的顶部和后部的隔舱是没有装甲保护的。SU-15M采用了两台GAZ-202引擎。1943年8月,SU-15M成功地通过所有的测试被作为SU-76系列生产并装备部队,43年10月1日,开始正式的批量生产。 § 战争检验 苏联SU-76自行火炮至1945年6月,SU-76共生产了14292辆,其中战争期间生产了其中的60%。生产SU-76的工厂包括第30,40号以及GAZ工厂。改进的SU-76及时的装备了部队,但是由于它的一些不可靠性导致它在苏军前线乘员中口碑并不好,一些乘员呢称SU-76为“荡妇”。一开始,SU-76被编入混合的自行火炮团,任务是对步兵的近距离火力支援,而反坦克任务则是那些大威力自行火炮的事情。1944年底,SU-76被编入轻型自行炮兵,每组16辆,隶属于标准的步兵师。SU-76携带的60发炮弹里面有一部分是穿甲弹,它的优点是低轮廓,高机动性,很低的地面压力使其能行驶在沼泽以及森林等不良地形,协同步兵可以直接用火力摧毁碉堡和敌军加固的建筑物。战争后期该车也被大量使用在巷战中,但是其开放的上部结构往往一个手榴弹就可以杀死所有的乘员。反之,“装甲铁拳”这些反坦克的破甲弹对它的伤害效果却显著降低。到战争结束,苏联红军一共有119个轻自行火炮团和7个自行火炮旅装备了SU-76。另外波兰陆军也装备了130辆SU-76M。苏军一直到50年代初还在使用SU-76。朝鲜也装备了一部分SU-76,并参加了朝鲜战争。 § 性能数据 苏联SU-76自行火炮战斗全重:10800kg 车长:4.94m 车宽:2.71m 车高:2.16m 引擎:2xGAZ-202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45km/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450/298km 乘员:4人 火力装备:76.2mmModel42/43L/41.5 弹药:76.2mm:62发 装甲:10-35mm 爬坡度:25度 通过垂直墙高:0.66m 越壕宽;1.98m 涉水深:0.89m 共有119个轻自行火炮团和7个自行火炮旅装备了SU-76。[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