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齐国古都 |
释义 | § 基本概况 齐国古都 齐国古都临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周代齐国故都,汉代齐王首府,三国为青州沼所,隋、唐为大郡驻地,此后为县。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1970年改称临淄区。临淄位于淄博市东北部,东经118度08分至118度30分,北纬36度39分至36度37分。全年平均气温12.2℃。区内温度变化基本上反映了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临淄先后被授予全国粮食大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体育先进区、全国双基教育先进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等荣誉称号,在2005年度综合测评中,临淄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绝对值和增幅更是均以较大优势位居全省经济30强区县第一位,是齐鲁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临淄土地面积总面积668平齐国古都方公里,辖14个乡(镇、办事处),469个行政村(居委会)。全国特大型企业----齐鲁石化公司座落于临淄区境内。全区人口59.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16万人。人口出生率8.7‰,人口自然增长率5.15‰,少数民族10955人。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405.53亿元,增长16%,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5.97亿元、311.74亿元和77.82亿元,增长7.80%、16.90%和14.30%。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37.6%,达到12亿元。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31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1.01亿元,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78.04亿元、利税44.21亿元、利润30.97亿元,分别增长53.7%、36.8%和45%。对外贸易实现平稳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73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出口总额381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71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71元,增长11.5%。 临淄境内资源丰富,有优质煤、铁、硫磺等20多种矿产资源;交通发达,胶济铁路横贯东西,辛泰铁路始于临淄,辛河一级公路和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在临淄中部交汇,王潍、张益、博临等国道省道和城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构成了便利的交通网;境内建有辛店、大武和乙烯3个热电厂,电力资源充足。全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为国内外各界朋友光临临淄、开发临淄,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 齐国古都临淄工业坚持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发展方针,发挥地理环境优越和齐鲁石化公司座落境内的优势,重点发展了化工、塑料、建材、纺织和机电等主导行业。60多种产品远销香港、日本、东南亚、独联体、东欧、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电力电子、稀土材料、特种陶瓷、生物制药等高科技项目在临淄迅速崛起。商贸流通进一步繁荣,档次高、功能全的齐鲁化工商城成为全省化工生产资料的集散中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临淄农业一直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有鲁中粮仓美称,年粮总产稳定在3亿公斤以上,瓜菜总产12亿公斤,形成了粮食、瓜菜、林果、肉蛋奶四大生产基地。97年,临淄区被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临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科技、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临淄历史悠久,曾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是灿烂辉煌的中国齐文化的发祥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为临淄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被誉为“地下博物馆”。近年来,临淄区加大齐文化开发力度,依托这些文物古迹建设了大量旅游景点。 临淄城布局合理,生活小区、机关单位、商贸设施、厂矿企业均按规划建设,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绿化、环卫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完备,城市功能完善。临淄教育发达,为全国先进,各类中学、职业中学、中专学校等在为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大量学生的同时,也为临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临淄各类企业均已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初步形成,全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 发展历史 齐国古都齐国古都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 淄河 淄河又称淄水或淄江。因齐故城临近淄水,由此而得名临淄。淄河是山东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临淄人民的母亲河。 淄河发源于泰沂山脉及东南部的鲁山山脉,经博山、淄川两区及青州市流入临淄区境内,再北去广饶县汇流小清河,全长122公里。临淄境内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积227.1平方公里,河床宽一般在500—800米,最宽1公里以上。上游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时2030立方米/秒。因其河床沿山坡断裂层伸延,多渗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说。每逢雨季,山洪爆发,巨涛滚滚,汪洋一片,惊心动魄,使人望之生畏。及至夏季,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沙底可见,细鳞游泳,两岸垂柳拂面,又使人心旷神怡。 临淄历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在这里。虞舜时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这里。殷商时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这里。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这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传至六世胡公静,为避东方莱夷侵扰,被迫迁都薄姑(今博兴县境内)。公元前859年,七世献公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此后,临淄为齐都城,历时638年。 姜氏自太公始,经西周、春秋时期,传位31代,治齐达六七百年之久,史称姜齐。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迁康公于东海,篡权自立,仍都临淄。改邑为安平,改棘邑为画。历经8代君主,治齐达160余年,史称田齐。公元前284年(赦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陷齐70余城,唯莒、即墨两城未下,临淄归燕属5年。公元前279年,田单复齐,立襄王法章,返都临淄。 齐国古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推行郡县制,始置临淄县。属齐郡,治临淄。秦楚争战之际,田氏宗人儋、假、市、都、荣、广、横7人相继统治临淄。楚汉交兵,韩信破齐,斩田广,踞临淄。刘邦封韩信为齐王。西汉沿用秦制,仍置临淄县。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再建诸侯王国,封子肥为齐王,衍嗣历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厉王等,先后皆治临淄。公元9年(新朝元年),王莽篡汉建国,以境内多齐王陵墓,改称齐陵县。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刘秀灭王莽,复称临淄,再为汉齐国都。 三国时,临淄县属魏,隶于齐郡,青州刺史、齐郡太守仍以临淄为治所。晋时,临淄县属青州齐国。临淄为齐王都,青州刺史亦治于此。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广县(今青州市地 )并入临淄县,青州治所移广固城。齐郡太守仍治临淄。 东晋十六国时,公元323年,后赵破青州,临淄并入后赵;公元356年,前燕克广固,临淄归前燕;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公元394年,后秦代前秦;晋灭后秦,改青州为幽州,设刺史镇广固城。后燕夺取广固建都,临淄为广固首邑,设都尹。 南北朝时,宋武帝克青州,齐国古都占齐地,设青州郡和广川郡,临淄县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北齐。公元420年(刘宋时),临淄县南境析立广川县,属广川郡;北境析立重合县,属渤海郡;西北境析立高阳县,属高阳郡。上述三郡皆属冀州统辖。其间,临淄县徙治东阳城(今青州市北关),青州刺史同治于此,而临淄故城仍为郡治。公元556年(南齐天保七年),临淄县与诸郡县俱废,唯存高阳县,属齐郡,仍治临淄城。 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撤高阳县,复立临淄县,并在其西北境立氵时水县,二县均属青州。公元605年,氵时水县并入临淄县,县治所移于高阳废城,属北海郡。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复置氵时水、安平二县,属青州。公元625年(武德八年),安平、氵时水俱废,临淄遂为北海郡属邑,后改隶平卢道。 五代十国,仍沿用唐制。北宋时,临淄县属青州,金时属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临淄。 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临淄县并入益都县。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复置临淄县,仍属益都路。元末,临淄故城圮废,达鲁花赤李仲明于故城南隅,另建新城。嗣后,临淄县齐国古都署皆设于新城。 明清两代,临淄县均属青州府。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废府、州,存县、道,临淄县隶属胶东道。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废道制,隶属于省。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县政府撤离。临淄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清河行政区。 1938年10月,建立长(山)、桓(台)、临(淄)、益(都)四边县,原临淄县西部村庄划归该县。1939年10月,建立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原临淄县二区及三区的淄河以东各村划归该县。同时将广饶县三区划归临淄县管辖。 1940年4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其所辖的临淄地区复归临淄县。1942年,益寿临广四边县第二次建立,临淄二区及三区的淄河东各村又归四边县。同时将二区划为东二区和西二区。同年7月,将博兴县五区划归临淄县。1945年8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所属临淄地区重归临淄县。原广饶县三区、博兴县五区仍归原属。 1944年1月,清河行政区与冀鲁边区合并,称渤海行政区。当时临淄属渤海行政区五专署。1945年10月至1948年12月属渤海行政区三专署,1949年1月至1950年12月属渤海行政区清河专区。 齐国古都1950年5月,清河专区撤销,临淄县划归淄博专区。 1953年7月,淄博专区改为淄博工矿特区,临淄划归昌潍专区。 1958年10月至1961年10月,临淄并入益都县,仍属昌潍专区。 1961年10月10日从益都县划出,重新设立临淄县,仍属昌潍专区。 1969年12月16日,临淄划归淄博市,改为区制。1970年1月正式以临淄区名义对外办公。 § 自然地理 齐国古都临淄位于山东省中部、淄博市东部。临淄区地势南高北低,并向东北倾斜,南北最大落差400米。由南向北逐渐变缓,依次分布着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微斜平地、浅平洼地等地貌单元。境内低山丘陵和平原面积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7.9%和72.1%。 临淄区地处鲁西隆起的北部边缘,茌平至淄博凹陷带的东端,经历了前震旦纪的“地槽阶段”,古生代的“地台阶段”,中生代的“活化阶段”和新生代的“新构造阶段”,为“金岭背斜”和“湖田向斜”构造。特征是在古老的结晶基地之上有较新的沉积岩覆盖,为双层结构型,褶皱构造不甚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岩浆岩石分布面广,并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主要有金岭杂岩体及火山岩。 齐国古都 临淄地区的土壤,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土体构造良好。土壤母质多为黄土性洪积、冲积物。南部低山岭坡上的土壤母质多为石灰岩风化物。山丘中上部多为残积——坡积物,浅平洼地则为湖泊沉积物。 淄河自南而北纵穿临淄区境内东部,发源于黄山之阴的乌河流经境内西北部。 淄河发源于泰沂山脉及东南部的鲁山山脉,经博山、淄川两区及青州市流入临淄区境内,再北去广饶县汇流小清河,全长122公里。临淄境内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积227.1平方公里,河床宽一般在500—800米,最宽1公里以上。上游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时2030立方米/秒。因其河床沿山坡断裂层伸延,多渗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说。每逢雨季,山洪爆发,巨涛滚滚,汪洋一片,惊心动魄,使人望之生畏。及至夏季,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沙底可见,细鳞游泳,两岸垂柳拂面,又使人心旷神怡。 乌河齐国古都乌河发源于淄博市临淄大武乡南部山丘地带,流经该区路山乡,在六天务村西入桓台县,再经桓台县侯庄、索镇、耿桥、起凤等乡(镇)在夏庄村北入予备河去博兴县。 乌河主要支流涝淄河,发源于淄川区大北山北麓,流经临淄区边河乡、张店区沣水镇、桓台县果里乡,至索镇城南入乌河。河长39公里,流域面积115平方公里。 临淄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分明。2003年气温较高,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3.5℃,较历年平均气温偏高0.6℃。年降水量为875.5毫米,较历年平均降水量偏高256.4毫米。 年内共有3个暴雨日,分别出现在7月20日、8月1日、9月4日,降水量依次为59.6mm、71.2mm、71.1mm。年日照时数为2298.9小时,较历年平均日照时数偏少142.5小时。 临淄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发现矿产11种,已探明储量的8种,已开采利用的4种。煤、铁矿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市第一位,其中煤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市的81.27%,铁矿保有储量齐国古都占全市的62.26%,水泥用灰岩、高岭土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市的24.38%和75.63%。 临淄属华北落叶林区,原始植被已无,现多系人工植被,很少自然植被。2002年全区植被覆盖率为73.87%,其中林木覆盖率为15%。自然植被多分布在境内南部的低山丘陵和崖边,沟坡及平原的河滩,面积55883.2亩,覆盖率为5.6%。人工植被主要分布在低山岭被、近山阶地和沟、渠、河道两旁及庭院四周,总面积675611亩,占全区总面积的67.47%,其中林木植被150378亩,覆盖率为15%。 § 景点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姜太公于齐地建立齐国,都治营丘。历经桓公称霸、田氏代齐、威王逞强、田单复国......直至公元前221年齐王建被秦朝所灭,临淄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周代齐国都城长达800年之久。期间,姜太公、齐桓公、齐威王、管仲、孙武、晏婴、田单、司马穰苴等名君贤相、英帅良将,不仅创建了“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的这个海内外闻名的东方名都,也创建了一部雄壮曲折的齐国史。在先秦的历史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在的临淄,风光秀美,景色怡人,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有桐林(田旺)遗址、齐国故城、田齐王陵三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古文化遗址、156座大型古墓,出土文物数以万计,被誉为宏大的“地下博物馆”。齐国古都 姜太公祠是一组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殿堂庙宇建筑。从主殿穿堂而过,便是太公衣冠冢,墓前石坊横眉上的”周师齐祖”更是高度概括了姜太公一生的丰功伟业。 管仲纪念馆以管仲生平为脉络,展现了天下第一相的辉煌一生。 齐国历史博物馆是全国十大异型博物馆之一。它是在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文物陈列馆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以齐国故城大城与小城相互衔接的特殊形制作外形,青砖砌垒,形似古城堡,别具一格,内部装饰古朴典雅。 东周殉马坑是一处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和大贵族墓地。殉马坑东西各长70米,北面长75米,宽5米,三面自然连接,成为一体,全长 215 米。 马分两行,排列整齐,昂首侧卧,四足蜷曲,呈临战姿态,好像只要听到战鼓擂动还会四蹄腾空。庞大的殉马葬式,看出了齐景公的奢侈豪华,反映了齐国当时国力的强盛。著名的绘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看后,即席挥毫写下了“殉马奇迹天下无”的赞语。佛堂系砖、石、木结构,灰瓦覆顶,一门二窗,内饰壁画,立有石佛4尊。佛堂造像建于530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三齐国古都年),清末重修痕迹可辨。国宝牺尊仿牛形,昂首竖耳,偶蹄。设计独特,工艺娴熟,是战国时嵌金银工艺的佳品,国之瑰宝。 从国宝牺尊的铸造和镶嵌工艺上可反映出齐国手工艺技术水平的高超,同时也反映了齐国经济的繁荣昌盛。 海内外后裔聚首齐国故都共祭姜太公诞辰3145年。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会参加祭祖大典。他们表示,作为同是姜太公后裔的血脉之亲,对远祖孕育、创造的中华文明有着特殊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血脉的亲切感”;他们对身为这样一个伟大人物的后裔感到十分的骄傲和自豪;同时,对于养育远祖的中国,充满无比的眷恋与深重的责任感。 § 民间艺术 齐国古都陶瓷琉璃艺术节 自1990 年兴起中国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每年9 月举办一届。艺术节以“广交朋友,增进友谊,促进开放,振兴经济”为宗旨,以“陶瓷琉璃引路,文化旅游活动搭台,多种经贸唱戏”为主体。艺术节除经贸洽谈、产品展销、科技市场、集贸市场之外,开幕式上的民间艺术表演和节日期间的金秋灯会特别引人注目。 1991 年的第二届陶瓷琉璃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民间艺术表演分为四场,第一场《天齐雄风》,由642人表演《金声玉振》,联奏淄博民间锣鼓;400人表演《武士英姿》,表现古齐国武士阵容。第二场《聊斋狐趣》,400 人表演《快乐的小狐狸》;320人表演《狐仙乐》,主要由20 台“芯子”饰演《聊斋志异》故事,如小翠、胭脂、小谢、娇娜等,伴奏则用聊斋俚曲。第三场《青春似火》,360人演出《火的颂歌》,表现陶瓷琉璃工人的精神风貌;240 人表演《织彩虹》,反映纺织绸业工人的生活。第四场《欢聚金秋》,120人驾旱船表演《平湖飞秋》,展现锦秋湖迷人的景色;120 人表演《龙腾虎跃》,八条巨龙和八头雄狮对舞;结束时,由2,300人表演《欢聚金秋》,声势浩大,规模空前。金秋灯会在张店区人民公园举行,布置形、色、声、光、动大型故事灯组68 座,中间点缀小型民间工艺灯、宫灯300余盏。大型灯组和座灯,题材大多取自《聊斋志异》,制作用材突出淄博陶瓷、琉璃与丝绸。灯展布置为9 个展厅,各厅都具特色。艺术节期间的陶瓷产品展销会使人们有机会观看和购买淄博的陶瓷与琉璃产品。 五音戏 齐国古都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周姑子”、“秧歌腔”、“五人班”,起源于章丘、历城,四方传开,成东、西、北三路。淄博市是西路五音戏的故乡,现在的淄博市五音剧团,是全国保留这一剧种的唯一专业演出团体。 五音戏定名,在1933年。这一年艺人邓洪山(艺名“鲜樱桃”)带人去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厂方赠锦旗一面,题字“五音泰斗”,赞扬演唱者五音洪亮,字正腔圆,从此“时鼓子”西路班子演出时,自称“五音戏”。五音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知名演员,50年代前,李德兴(艺名“根柱子”)以唱得好出众,高桂芳(艺名“半碗蜜”)以唱腔词句华丽出众,王焕奎(艺名“自来喜”)以闹得好出名,邓洪山(艺名“鲜樱桃”)以做得好出名,四人并称五音戏“四大名旦”。五音戏传统剧目丰富,有160余出,其中《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彩楼配》、《乡里妈妈》、《安安送米》、《赵美蓉观灯》、《双生赶船》、《王林休妻》、《拐磨子》是代表剧目。剧目的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中的家庭伦理,婆媳关系、夫妻感情,所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齐国古都 “吹牛”闹元宵 淄博年节期间有一种群众性的民间娱乐活动,其方法是,以一个村的一角为单位,组织成伙,以锣、鼓、琐呐、三弦、二胡等乐器组成乐班,由两人展示一块画着一头大牛的画布,吹吹打打向另一角作挑战,到预定地点后,乐队在大牛画布后大吹大擂,演员在画布前大摇大摆地表演。这时,对方派出代表谈判,说明自己演出的时间与地点,表示应战。若无力应战,就被“牵牛”,民间视为很不体面。在这种形式的推动下,每逢年节乡间总有你来我往的演出,气氛十分热烈。 § 历史地位 淄博是齐国的故都。齐国是中国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2680前,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用著名的思想家、经济学家管仲为相国,采用他的治国思想,改革经济政策,发展与其它诸侯国的经济交流,短短几十年,齐国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当时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千乘之国、五霸之首。齐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诗歌、音乐等艺术水准很高。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佳话,反映了齐国音乐的优雅尽美。淄博市的临淄区作为齐国的都城长达638年,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城市。 齐国古都 作为著名的齐文化的发祥地,淄博市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淄,先后发掘出的齐故城遗址、殉马坑、车马坑等著名的文物古迹,充分展现出齐国昔日的强盛。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国故城,文物古迹浩繁,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在桓台史家遗址出土了距今3700年前的甲骨卜辞,串证了中国6000年的文字产生、演变的发展史。 发展、改革、开放是齐文化的精髓。淄博人民具有勤劳、朴实、重情义、守信用的传统美德。齐国发展经济、倡导开放、富民强国的传统,成为今天淄博市经济文化和对外开放事业不断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地灵人杰名人辈出 淄博历史上产生过许多著名人物,像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名相管仲、宴婴,军事家孙武,文学家左思,农学家贾思勰,西汉名医淳于意,唐朝开国元勋房玄龄,清朝文学家赵执信、王渔洋等。他们的早期思想成就,昭示着淄博的文化渊源。中国最早记述手工业生产技术规范的著作《考工记》和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均出自齐国。 齐国古都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 淄博是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故乡。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为贡生。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其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奇文佳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具有中国北方农家建筑特色的蒲松龄故居至今保存完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前来参观。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俚曲14种,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齐国古都 兴盛于汉唐时代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拒考证,以淄博为中心的山东地区是当时丝绸产品的主要供应地,是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淄博市的周村区是历史商业名镇,与中国南方的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是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这些曾经繁荣一时的商业街道作为古商埠文化的见证至今仍然保留完好。今天,淄博市的丝绸产品和轻纺产品仍然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 齐--姜姓国,齐国古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姜太公吕望的封国。吕望为文王所用重臣,随武王灭商有功,初封在今河南南阳市的吕地。周公东征之后移封营丘(山东淄博东北),占有东夷族旧地,建立齐国。西周后期周夷王烹杀齐哀公,立其弟静为胡公,迁都薄姑(山东博兴)。齐献公时又迁回营丘,改称临淄。春秋初,齐国向东西两端发展,与鲁国战争不断。前686年齐襄公被杀,次年齐桓公就位,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国势渐强,称霸一时。春秋中期,齐桓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联合华夏诸国,讨代戎狄,前664年,救燕,保邢护卫。前656年又会诸侯之师攻蔡伐燕,迫使楚国召陵会盟(河南郾城东)。前651年,齐国主盟葵丘(河南兰考县东)。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霸主地位渐为晋国取代。春秋晚期,齐国公室衰败。卿士兼并。至前379年齐康公卒,妫姓的田(陈)氏代齐。齐威王、宣王时,齐国一度兴盛,直到战国晚期。前301年齐与韩、魏大败楚军于垂沙(河南唐河县西南)。后又连年攻秦,迫秦求和。前284年,燕、秦、韩、赵、魏攻齐,连下七十余城,入临淄。多年争战齐国元气大伤。前221年秦将王贲俘虏齐王建,齐亡。 § 特产 蒲公酒 蒲公酒,系以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生前所推崇的稷下名酒“三蕉叶”古方、酿制而成。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山东淄川人,以《聊斋志异》著称于世,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蒲公一生,与诗酒结下不解之缘。其诗称:“堂中花满酒盈觞,妙遣花香入酒香”。放怀尽饮三蕉叶,酒醒床头香梦残“。蒲公酒,以稷下甘泉之水,采用我国传统制作工艺,并博采诸名酒之精华,配制而成。蒲公酒,窖香馥郁,酱香悠长,浓酱协调,尾净醇甘,独具特色。实为宴宾,馈赠之佳品。原料与配料:水、高粱、小麦齐国古都 酒精度:34%(V/V) 花边 花边亦名抽纱,系临淄传统手工艺品。它历史悠久,工艺精巧,为我国同类工艺品之冠,素有“抽纱之王”的美称。临淄花边大套,多年来,以其玲珑剔透,美观大方,质地典雅,驰名于世界,畅销于香港、澳门、意大利、瑞士、德国、美国、西班牙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际人士的喜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临淄花边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梭子长条小花边;棒棰长条花边和青州府花边大套。 马扎齐国古都 “马扎”俗名撑板凳,2600多年前发源于齐国故都――临淄,以其工艺独特、外形美观、坚固耐用、携带方便而著称,尤适宜中老年人使用。“王牌马扎”总结前人经验,以优质红木、檀木、枣木红芯、楷桑木等原料精工制作而成。“王牌马扎”檫面采用藏兰、白色麻线手工编织图案,古色古香间用黄铜轴支撑,结实耐用;四周边缘镶嵌龙黄饰件,古朴典雅;木质原色为底色,色泽光亮;用核桃仁擦拭,时间愈久,色泽愈鲜亮;表面光洁细腻,手感好;既方便实用,又具有收藏价值,是孝敬老人,馈赠亲友之佳品。饭后工余,马扎一携,会友下棋,乘凉讲古,垂钓品茶,趣味无穷。[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