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麦西来甫 |
释义 | § 简介 维吾尔族“麦西来甫” “麦西来甫”是维吾尔语“欢乐的广场歌舞聚会之意”,是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一种以歌舞和民间娱乐融为一体的娱乐形式,以舞为主,配以歌唱,节奏明快,热情奔放。参加麦西莱甫的人数不限,一般在节假日或傍晚休息时举行。人们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表演杂技魔术、跳舞娱乐,大家都可登场表演节目。 参加麦西来甫的人数不限,通常在节假日或傍晚休息时举行,一般先舞后歌。如在刀朗麦西来甫举行时,音乐称“刀朗木卡姆”,分九个乐章,用传统的刀朗卡龙琴、热瓦甫、手鼓和巴依演奏。歌舞开始后,先由一人高唱序曲,紧接着开始对舞,男女舞者随着高昂热烈的舞曲变换各种舞姿,随着乐曲的加快,许多人因力所不及便纷纷退下,最后坚持下来的即是“舞皇”、“舞后”,被人羡慕和称赞。 麦西来甫是舞蹈、各种民间娱乐和风俗相结合的一种歌舞形式。它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具有传播艺术和道德风尚的社会作用。麦西来甫分为节日、野游、婚娶、轮流举办等多种举办形式。内容一般分为三部分:乐曲舞蹈、娱乐游戏和惩罚行为不端者。 新疆各地的麦西来甫,各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其中以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带的“刀郎麦西来甫”最负盛名。 麦西来甫属吐鲁番地区鲁克沁木卡姆的第六曲牌《赛乃姆》,并是其中最热烈部分。鲁克沁麦西来甫可分为习俗舞、执具舞、模拟舞、劳动舞四类。[1] § 历史渊源 维吾尔族“麦西来甫”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礼庆典活动《魏书·高车传》称:“高宗时,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歌吟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这种男女弹唱歌吟的活动在新疆库车、吐鲁番的千佛洞壁画中均有反映。 11世纪成书的《突厥语辞典》中称之为“索尔丘克”和“苏合迪克”的晚会和冬日欢聚,或为麦西来甫的雏形。麦西来甫的内容大致包括音乐、舞蹈、歌唱、联句对歌、讲故事、说笑话、做游戏、即兴吟诵等。由于麦西莱甫内容丰富多彩,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长期以来,它对维吾尔族的文学艺术起着组织和推动作用。 麦西来甫历史悠久。据记载,古代突厥人有一种晚会和冬天轮流举办宴会的风习,称为“索尔丘克”和“苏合迪提”。史学家认为,现在的麦西来甫是由这些古老的仪式和风俗演变而来。 § 歌舞类别 维吾尔族“麦西来甫” 一、习俗舞 青苗麦西来甫:是鄯善县农村最盛行的一种习俗舞。主题是培育青苗,庆贺丰收。每年的冬春季节,在宽敞的房屋内举办。东道主在两只花碗里种上小麦(旧时种在盛水葫芦里),等麦苗长到两三寸时便开始举办青苗麦西来甫,一直到春播前。舞会由各户轮流主办,请村里的男女老少参加,到春播前由最后一位东道主将青苗献给来年举办舞会的第一位东道主后,本年度青苗麦西来甫结束。舞会开始时,东道主双手托着盛有两碗青苗的两个盘子,边唱边舞,一曲唱完后将托盘献给某人,接盘人就成为下次青苗舞会的东道主。东道主和接盘人抚腰施礼,邀请大家开始跳舞。舞蹈者由一对逐渐增至数对至十几对,围坐者以歌声伴唱并拍手伴奏。 青苗麦西来甫的音乐和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开始曲调悠扬,节奏缓慢,舞步稳健,随着乐曲节奏的加快,气氛逐渐热烈,最后达到狂舞高潮。 买丽斯麦西来甫 是维吾尔族在婚礼、喜庆宴会、孩子满日或割礼时举办的麦西来甫。舞蹈开始,手鼓、艾提克响起,一人手持花束出场,向围坐四周的任意一人发出邀请。邀请人和被邀人相对行礼、绕起8字形,互换位置3次,前者将花束交后者后退下,后者又用花束另请一人,行礼如前。若其中一人不答礼而起步跳舞,另一方即随之起舞,至被邀请者停舞后,两人行礼如前。舞会到最后阶段,持花者可请数人并互相邀请更多人,在场者可自动起舞,舞者越来越多。舞会达到高潮时,手鼓震天并不时被举至空中,持沙巴依者单腿跪地并前俯后仰,用沙巴依敲击地面,歌舞者高声欢呼助兴,全场情绪高涨。 二、执具舞 碗舞:舞者右手托两盏清茶(拇指和食指握一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一杯,,边舞边向对方献茶。接茶者也用一只手接两盏茶,以茶不泼出为好。 碟子舞 舞者手持一碟、一筷,边舞边敲,舞姿啊娜优美,碟声叮挡清脆。 手鼓舞 男子8名在前排舞蹈,女子8名在后排,每人执一手鼓边舞边敲,第一人敲第一音,第二人敲第二音,鼓声悦耳。 三、模拟舞 模拟舞以模拟动物习性为主,有千里马、白腹马、公马、遇马等马舞,还有骆驼舞、山羊舞、鸡舞、鹰舞等。 四、劳动舞 劳动舞种类很多,有播种舞、收割舞、丰收舞、驯马舞、摊毡舞、挤奶舞等。主要有以下凡种播种舞 一般为单人舞。舞者做出各种夸张修饰的播种动作,随着音乐节奏前后旋转进退交替。 收割舞:为集体舞。男子挥镰舞蹈,做出各种收割状;女子手捧盛茶水的葫芦或哈密瓜等翩翩起舞。 摘葡萄舞:一般为单人舞,也有以单人舞为主,配有众人伴舞的。舞者手挽竹篮,做出各种优美的摘葡萄、尝葡萄、放葡萄的动作;伴舞者做出肩挑、车载、晾晒等舞蹈动作或翩翩起舞反映葡萄丰收的喜悦心情。 摘棉花舞:为集体舞。舞者胸前挂着棉花兜做出各种拾棉花、放棉花及棉花运送庆贺丰收的动作。 共和国成立后,部善麦西来甫从田头农家的娱乐,经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提炼创新搬上了舞台。县文工团在多次文艺汇演中,均演出艺术水平较高的保留节目麦西来甫歌舞。 [2] § 歌舞惯例 维吾尔族“麦西来甫” 开始时,一般是由一位大家公认的老艺人高唱序曲,接着手鼓响起,众人齐唱,歌声悦耳,旋律欢快。人们被邀对舞,扬手顿足、旋转翩跹。由于乐曲热情奔放,舞姿轻巧优美,高潮不断迭起,众人情绪炽烈,欢歌笑语一片,令人心驰神往。 所以,“麦西来甫”是维语“欢乐的广场歌舞”。 根据民间惯例,第十二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千人麦西来甫开始时由一位维吾尔老人妆扮的主持人上场: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请允许我代表吐鲁番的父老乡亲,以我们吐鲁番人最高的礼仪欢迎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远道而来参加第十二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欢迎你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跳起欢快的麦西来甫。 铁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跟我跳起来。众人虽然高喊着:不会。但还是站好了自己的位置。老人说:不会,就跟我学。在乐曲声中,众人跟着老人的动作,十分整齐,老人的动作停下来,众人还在整齐的舞蹈,老人回头看时傻了眼。一阵自嘲中,老人也和众人跳了起来。 传统的麦西来甫的秩序和内容分为音乐舞蹈、娱乐游戏和惩罚行为不端者三个部分。乐曲舞蹈是以传统的木卡姆为主。在《十二木卡姆》中,第一部分的“穷拉克曼”是先器乐合奏,后歌唱,由乐器伴奏,只唱不舞。第二部分“达斯坦”有歌有舞,但是歌者不舞,舞者不歌。 只有到了第三部分“麦西来甫”才是以舞为主,歌舞并作,是木卡姆中最热烈的部分。千人麦西来甫采用的是《吐鲁番木卡姆》中的第五木卡姆“潘吉尕”的第三部分“麦西来甫”,也就是以音乐舞蹈为主。 [3] § 文娱形式 维吾尔族“麦西来甫” 流行于广大农牧区维吾尔族群众中的“麦西来甫”文娱形式,这种形式是维吾尔族一种文化娱乐的活动中的唯一组织形式。麦西来甫,维吾尔语,意为文娱晚会。在这个晚上可唱、可跳。可以进行歌曲朗诵、对诗、对毕依提(一种双行诗)、猜谜、说笑话等,千百年来,哈密维吾尔族就是在这种特有的麦西来甫晚会上传唱表演各种民间艺术,使其得以传承流行。流行于哈密市、伊吾县的麦西来甫有柯克麦西来甫、米丽斯麦西来甫、卡尔麦西来甫、春天麦西来甫和巴拉瓦提交麦西来甫(桑葚麦西来甫)等。 麦西来甫又称玛依萨麦西来甫,俗称为青苗麦西来甫。柯克,意为青蓝色。码依萨,意为青苗,实则都是青苗的意思。秋收结束了,严冬来临,生活在广大农村或半农半牧地区的维吾尔族群众,经常举办柯克麦西来甫。开始是由最先发起者,将一些教养种分种在两只花瓷碗里(或葫芦里),待长出幼苗准备邀请亲朋参加柯克麦西来甫时,用一棍红绸条轻轻地束住青苗,用红纸剪一对公鸡、母鸡面对面地插在麦苗中间,用苞米花去掉苞米皮插在野刺上,围在麦苗周围,象征白雪皑皑。将麦苗盘放在一个大盘中间,周围摆上葡萄干、杏干等9个干果盘,整个盘子用薄绸头巾罩住。一切准备就绪后,便邀请本村及附近的亲朋好友参加柯克麦西来甫。麦西来甫的东道主一般来详要宰羊待客,也可以量力而为地为客人准备饭食。在哈密的天山、西山等地的偏僻山区的柯克麦西来甫上;有时还用葫芦盛酒供客人饮用,甚至长者也不例外。 夜幕降临,男女青年、老人小孩,穿着新衣服,纷纷来到主人家,开始时,由民间节人手持哈密艾介克奏起木卡姆序曲(散板序曲),由2-3人合唱散板序曲1-2段后,手鼓开始有节奏地打起来,笛子、哈密热瓦甫等乐器响起,参加者有齐声高唱哈密木卡姆中的歌曲,此时主人起立手托盛青苗及干果的托盘,边舞边唱。东道主唱完之后,将托盘双手敬给选中的人,他就变成了下次办柯克麦西来甫的东道主了。接盘者躬身行礼,大家高喊“巴力克拉”表示谢谢,然后东道主和接盘者再次向大家抚胸施礼,邀请大家跳舞;圆圈里同时同现4位(或2位)舞者,各自手持手绢花点请邀请的人(一般是男请女,或女请男),当被邀请者起身跳起来后,鼓声、乐声便格外响亮,助兴者不时高呼“卡依纳”(加油的意思)。 这时舞者越来越多,自由地形成了一组组、一对对、恋人们互表爱慕之情,挚友们畅叙往日友谊,积怨者重归于好,误解者重结友谊,欢声笑语、热烈欢腾的气氛一直延续至半夜,最后跳起诙柯克麦西来甫上的舞蹈动作具有独特的哈密地方风格,节奏缓慢、步伐稳重、脚步动作多见于踏步。最常见的步伐是走两步,起步脚踮两次脚,节奏加快时,走四步,起步脚第五步踮地,同时身体微微颠动。 麦西来甫就这样一户户传递举行下去,一直到春播前,最后一户东道主将青苗献给明年冬天的第一位东道主。 麦西来甫体现了当地的生活习俗及人土风情,作为哈密市、伊吾县农村的一种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东疆维吾尔族的乡土气息。举行各种麦西来甫时,在进行过程中,还表演各种民间舞蹈,有反映生产劳动的劳动舞,如春耕播种舞、除草、浇水、收割舞等等;有执具舞,如黑灯舞。原是一人表演,舞者头上顶一小碟,里面放清油,碟子的周围点燃九根灯芯,在乐器伴奏下起舞,这个舞蹈原来是在王府里表演的宫廷舞蹈,后来流入民间。 关于灯舞的来历还有两个传说:一是传说古时候,维吾尔人曾经有九个强大的可汗誉满四方,威望普天。为了纪念这九位可汗维吾尔人创作了九芯“灯舞”,一根灯芯代表一个可汗;二是传说真主创建伊斯兰都时,曾向人间下派九位圣人。这九位圣人在圣战中全部牺牲,人们为纪念这九位圣人,特地创作九芯“灯舞”,超度这九位对人亡灵升天。 § 艺术特点 维吾尔族“麦西来甫” 在艺术特点上,按形式和内容大致分,有习俗舞、执具舞、模拟舞和劳动舞等。习俗舞流行最广,其中包括“青苗舞”、“米丽斯”、“赛乃姆”等曲目。青苗舞多在冬春季举行,先由一家农民在碗中种上小麦,待青苗长出后,主人挨户邀请男女老少来家中聚会、玩乐。 舞者手持绢花,边歌边舞,围者席地而坐,以掌击节,助以歌唱;同时有唢呐、手鼓等器乐奏鸣,造成热烈气氛。这种歌舞也常被婚礼、节庆利用,出现在街头巷尾,庭前院中,深受群众欢迎。 麦西来甫是舞蹈、各种民间娱乐和风俗相结合的一种歌舞形式。它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具有传播艺术和道德风尚的社会作用。麦西来甫分为节日、野游、婚娶、轮流举办等多种举办形式。内容一般分为三部分:乐曲舞蹈、娱乐游戏和惩罚行为不端者。 乐曲舞蹈是以传统大型曲十二木卡姆为主,开始时一人独唱,接着几个人打起手鼓,参加的人男女成双结队,翩翩起舞,舞蹈的动作不断变化,节秦越来越快,所有的人单独旋转,直到疲乏或头晕退下,最后只下一、二人时达到高潮,他们便成了舞场上的佼佼者。这样,一轮结束,一曲又起,反复几次 。 接着开始娱乐游戏。其中较著名的游戏有抢“黛莱”(腰带)、献茶和民歌。“黛莱”游戏动作敏捷,富有戏剧性,特别是在男女青年间进行,能成为表达成恋人间无法用语言表达感情的一种手势。献茶和唱民歌也非常有趣,用一对盛水的小碗在全场中众手相传,每个递碗接碗的人都要唱一首民歌或联句。如果传递动作出错或将水洒倒,都被“罚”唱或说一则笑话。这种娱乐形式,要求参加麦西来甫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比娴熟的技巧和对答如流的才华,客观上也起了繁荣民间文学的作用。有时说笑话也是娱乐形式中的一项,滑人物的诙谐言谈和动作,博得人们的阵阵笑声,深受欢迎。 麦西来甫的第三部分为惩罚不守道德规范和纪律的人,参加麦西来甫的人推选办事公正无私、有威望的人担任“首领”和“法”为纪律执行人。他们有权对那些不经允许而离开现场、无故迟到、舞中破坏秩序等违反纪律者进行“审讯”、“裁决”和“惩罚”,让其站在公众中间,接受大家的质问和指责,然后由“法官”“判决”,实行惩罚。受惩罚者,或拿出食物、水果等招待大家,或做种种令人发笑的游戏,如“做烤包子”、“雄鹰捉兔”、“榨油”、“照相”、“两个老婆”,其间充满了喜剧色彩,受罚者也同样感到高兴。通过这种“惩罚”娱乐,达到维护道德规范和纪律的目的。 麦西来甫因地区不同,举行的内容、形式和规模都有差异。喀什、伊犁地区有同行间轮流举行的麦西来甫、季节性野游麦西来甫、少女少妇举行的麦西来甫等。在南疆的麦盖堤县还有“节日麦西来甫”、“婚娶麦西来甫”、“邀请麦西来甫”、“道歉麦西来甫”等等。新疆各地的麦西来甫,各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其中以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带的“刀郎麦西来甫”最负盛名。 麦西来甫历史悠久。据记载,古代突厥人有一种晚会和冬天轮流举办宴会的风习,称为“索尔丘克”和“苏合迪提”。史学家认为,现在的麦西来甫是由这些古老的仪式和风俗演变而来。 [4] § 琴谱 节日的麦西来甫(手风琴谱)节日的麦西来甫(手风琴谱)节日的麦西来甫(手风琴谱) 节日的麦西来甫(手风琴谱)节日的麦西来甫(手风琴谱)节日的麦西来甫(手风琴谱)节日的麦西来甫(手风琴谱) 节日的麦西来甫(手风琴谱)节日的麦西来甫(手风琴谱)节日的麦西来甫(手风琴谱)节日的麦西来甫(手风琴谱) 节日的麦西来甫(手风琴谱)节日的麦西来甫(手风琴谱)节日的麦西来甫(手风琴谱) 节日的麦西来甫(手风琴谱) § 歌词摘录 维吾尔族“麦西来甫” 祝福您 弹起那塔尔买买提,我们要祝福您, 天山上的雪莲花,今天最美丽, 她就是阿古丽,今天嫁给了你, 她就是阿古丽,今天嫁给了你; (麦西来甫,祝福您,麦西来甫,祝福您!) 弹起那热普阿古丽,我们要祝福你, 火焰山飞来雄鹰,今天拥抱你, 他就是买买提,今天娶了你, 他就是买买提,今天娶了你, (麦西来甫,祝福您,麦西来甫,祝福您!) 美丽的新娘阿古丽,幸福属于你, 草原上的小羊羔唤你,唤你去哺育; 英俊的新郎买买提,幸福属于你, 草原上的大牧场等你,等你鞭儿想起; 圆圆囊饼如日月同心曲,心上的人儿分享甜蜜,生活甜蜜! 原创填词新疆民歌《麦西来甫,祝福您!》作词:西塞桃花 原曲:midi (这是新疆地区新婚聚会时的武蹈歌曲,唱出了人们对新人的祝福。麦西来甫是聚会的意思,塔尔和热甫是新疆的两种弹拨乐器,吃囊饼食新娘和新娘结婚的礼节,婚前男方还要送一只羊给女方。) § 相关新闻 维吾尔族“麦西来甫” 课间跳麦西来甫韵律操 彰显民汉学校魅力 当众多中小学校的学生们在课间操时间认真地做着广播体操时,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黄田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却是另外一副景象,伴随着优美强劲的维吾尔族音乐,全体师生一起翩翩起舞,欢跳着麦西来甫韵律操。这是黄田学校在开展大课间活动中提出的一项新的举措,目的在于用多样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锻炼身体,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团结,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黄田学校是一所民汉合校,共有教职工134人。学生1560人,教学班55个,由汉、维、哈、回等主要民族组成。黄田学校将木卡姆舞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让学校民族教师根据木卡姆舞蹈的某个片段结合艺术体操的特点进行舞蹈编排、音乐创作,最后形成适合学生们课间健身的有特色的麦西来甫韵律操。新入学学生的第一堂素质教育课就是学跳本学校的麦西来甫舞,它也成为学生们每天固定的课间操。虽然有个别师生跳得有些生硬,对音乐节拍把握得也不准,但他们十分谦逊,认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民族学生手把手的教汉族同学“麦西来甫”舞蹈动作和舞步,他们相互间配合默契。 黄田学校学生海方呈说:“这个麦西来甫韵律操我很喜欢,音乐听起来很亲切,同学们都是凭着兴趣来做操,它让我们各民族小朋友的的心贴得更近,也让我们的友情更加的浓厚。” 黄田学校副校长卡德尔·沙迪克这样说:“传统的课间操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我们黄田学校将麦西来甫舞以大众体操与新疆民族舞蹈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为木卡姆的传承和普及做出了努力。” [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