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龙门心法
释义

§ 1.王常月生平及其著述

王常月(1522一1680),明末清初著名高道,道教律师。据道书载:"王真人,名常月,号昆阳。原名王平,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生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甫弱冠,慨然有出尘之心,即遍历名山,参求大道。博览三教典籍,研修仙道多年,参师20余位。中年师事全真龙门派第六代律师赵复阳,师见其学道诚恳,便密于天坛王屋山王母洞告盟天地,授以戒律心法。并嘱之:"成道甚易,然亦难,必以苦行为先,种种外务,切须扫除,依律精持,潜心教典,体道德自然之元奥,探南华活泼之真机,方为稳当。"王常月后来在九宫山,再次见到其师赵复阳。赵复阳问他:"迩来应物持心,何得何失?”王常月以玄风颓败、求师振拔为对。赵复阳告诉他:"君子穷于道之谓穷,通于道之谓通,道备吾身,何患宗风不振耶?"遂以《天仙大戒》密授之。王常月别师之后,隐栖华山拜斗台。清顺治皇帝入关之始,王常月即北上挂单于灵佑宫。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三月望氏奉旨主讲于北京白云观。先后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并受赐紫衣三次,康熙皇帝曾从其受方便戒。使道风大振,后被誉为全真龙门派的中兴之祖。康熙庚申(1680)九月九氏以衣钵授弟子谭守诚,留颂而解。住世159年。康熙皇帝闻之,赐号"抱一高士"。生前撰有讲稿《心法正言》,后代弟子整理为《龙门心法》(又本《碧苑坛经》)。他曾言:"戒是全真第一关",强调要皈依三宝,忏悔罪业,断除障碍,定心守意,清静身心,最后功德圆满。他还认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

§ 2、《龙门心法》与《碧苑坛经》

《龙门心法》与《碧苑坛经》二书篇目相同,但编次与字数并不完全一致。《龙门心法》分为上、下2卷,《碧苑坛经》则分为卷首、卷上、卷中、卷下、卷末等5卷。《龙门心法》卷首题为:王常月传、詹太林(龙门派第九代)校、唐清善(龙门派第十代)演,说明此本曾经唐清善扩充。原系抄本,后于同治十年(1871)由北京白云观出资印行,方才流传开来。《碧苑坛经》卷首题为:龙门第七代王常月演第八代施守平纂、第十一代闵一得订,应是施守平整理之本,后经闵一得修订,并编入其所辑《古书隐楼藏书》之中。尽管两种传本有所不同,然其内容、宗旨大体一致,均能体现王常月所倡"律宗"的基本思想,因而并行于世。相比之下,《龙门心法》流传较广。

§ 3、《龙门心法》篇目

《龙门心法》之中,共包括22篇内容,分别为《心法真言》、《皈依三宝》、《忏悔罪业》、《断除障碍》、《舍绝爱缘》《戒行精严》、《忍辱降心》、《清静身心》、《参悟玄机》、《求师阿答》、《定慧等待》、《密行修真》《卷之上》、《报恩消灾》、《立志发愿》、《印证效验》、《保命延生》、《阐教宏道》、《济度众生》、《智慧光明》、《神通妙用》、《了悟生死》、《功德圆满》《卷之下》等。其中《碧苑坛经》将《参悟玄机》一篇置于最末。从其篇目名称,也可看出,王常月提倡精守戒律,并非仅仅为了戒行精严,乃是在于约制人心,以为修道之用,故称"心法"。

§ 4、《龙门心法》内容大要

在《龙门心法》之中,王常月从戒律行特的角度,强调悟道以修正心性为先,再次阐发了全真北宗"先性后命"的修道思想。

书中指出,修道先要皈依道、经、师三宝。并谓:"成仙成道,成圣成贤,莫不从此三皈依起首。何以故?盖性命生死,大事因缘,微细秘密,难可见闻。最上一乘解脱妙法,若非真师垂慈开示,引诱灵机,安能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妙道,而不致堕落邪见,错入旁门耶!所以未能明道,先皈依经;未能明经,先皈依师。若能依师宝,则经宝可闻于不闻之中;能闻经宝,则道宝可见于不见之际。"

书中对于道教"长生不死"的思想,作出了新的阐发:"谁曾不死?哪见长生?不死者,岂是凡身;长生者,非关秽质。彭祖至今何在,颜回万劫还存。不死者,我之法身,长生者,吾之元气。"

王常月开创"律宗",公开讲授戒律心法,使当时的全真道风为之一新,道教再次出现复兴局面。在他的影响之下,相继出现了一批龙门高道,证明王常月的律宗思想,对于后来的道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龙门心法》在道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12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