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宾虹 |
释义 | § 生平简历 黄宾虹书画四折 ①金华至歙县时期(1865~1907)。黄宾虹自幼攻读诗文经史,学习书画及篆刻,同时潜心研读黄生、刘献廷、顾炎武、黄宗羲等明代遗民的著作。1886年,应县试,补廪贡生。在扬州从陈崇光学画花卉。在安庆从郑珊学山水。1904年,去芜湖安徽公学任教,翌年,在歙县新安中学堂教书。1907年去上海。 ②上海时期(1908~1937)。1905年出版《国粹学报》,来沪后担任《国粹学报》编辑。1911~1927年间,他先后编辑《神州国光集》、《神州大观》、《历代名家书画集》、《中国名画集》等金石书画图册,任《国画月刊》编辑、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等职,做了大量搜集、整理、出版美术遗产的工作。1925年,画史专著《古画微》刊行。1926年,组织金石书画艺观学会,主编《艺观》双月刊。1928年,出版《烂漫画集》第1辑,完成《美术丛书》第4辑。曾先后执教于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并任暨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导师。1934年,刊行《黄宾虹纪游画册》,发表《画法要旨》等论著。 ③北平时期(1937~1948)。1937年6月,应北平古物陈列所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之聘,来北平鉴定书画和担任教授。这时他的山水画融化古人与造化,独创风格,日益鲜明。 ④杭州时期(1948~1955),1948年离平赴杭,任国画教授。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浙江美术学院)教授。1953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所(后改为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1955当选为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2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 § 山水画创作 黄宾虹扇面 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3个阶段。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澹宕,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从色 彩上看,有水晕墨章,元气淋漓的水墨山水,也有丹青斑斓的青绿设色,更有色墨交辉的泼墨重彩,以及纯用线条的焦墨渴笔。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古代某家笔法的影子,但又完全不是古人。他的花鸟画,偶一为之,雅健清逸,别具一格。书法师承钟鼎文和晋魏。行草取法王献之、颜真卿,楷书取法《郑文公碑》、《石门铭》、褚遂良等。博采众长,出以己意,浑朴沉雄之中隐含着清刚秀逸。 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书画实践,使黄宾虹的画论画史研究,有着深刻的独到见解。 主要表现是:①浑厚华滋。针对清代山水画出现气格柔靡软弱的现象,他简括“浑厚华滋”四字,作为他追求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标准,并且把它提到中华民族性格的高度。②主张创造。他认为师古人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优良传统,要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就必须废弃守旧式的临摹,必须师造化。③笔墨虚实。在技法理论方面,他总结中国画用笔用墨的规律,提出 5种笔法:平、圆、留、重、变,7种墨法:浓、淡、泼、破、渍、焦、宿。④学人画。他提倡学识渊博、人品高尚、功力扎实,有创造性的学人画。 黄宾虹的绘画创作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其理论包含着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的山水画和画论,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在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他在50岁前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足迹半天下。70后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绘画,在深研传统,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进而融铸为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黄宾虹更具学养,更富于文人气质。除了山水画创作,他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领域均有卓荦的贡献。 黄宾虹认为,作画在意不在貌,不应重外观之美,而应力求内部充实,追求“内美”。他又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黄宾虹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在晚年总结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为“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诸法。如此,以笔为骨,诸墨荟萃,方能呈现“浑厚华滋”之象。 由此,黄宾虹便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历史性的贡献。黄宾虹晚年所作山水,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飞动,以“黑、密、厚、重”为最突出的特点。其意境清远而深邃,去尽斧凿雕琢之迹,大趣拂拂,令观者动容。由这样一种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格当中,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张力。[2] § 人品画品 黄宾虹铜像 黄宾虹在论述中,多次强调人品与画品的必然联系,提出:“画品之高,根于人品”。这并非黄宾虹个人独有的观点。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论》中即有:“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还说:“夫画犹书也,楊子曰:‘言,心聲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是古人常常要提到的。 有人质疑这种说法:艺术作品,怎么能“如其人”呢?哪个字,哪张画会像作者呢?人品很好,画并不好,画得很好,人品却并不好,这种例子不是很多吗? 歧义的产生,在于对“人品”的理解。人品,在这里并不仅仅是一个道德的评价,而是这个人的全部内在素质。黄宾虹释为:“纯全内美,是作者品节、学问、胸襟、境遇,包涵甚广”。黄宾虹言:“古来画者,多重人品学问,不汲汲于名利,进德修业,明其道不计其功。虽其生平身安淡泊,寂寂无闻,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那种居于艺术殿堂最高层次的神逸之品,不仅需要极高的艺术天赋,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蓄积,修炼。这漫长的过程,艰难而又寂寞,不具备宾虹老人提出的这种坚韧非凡的品质,定然会在种种阻力和诱惑之下,偏离正道,成不了正果。 黄宾虹八十岁时,撰《自叙生平》,其中一段叙述,分外感人。 “近伏居燕市将十年,谢绝应酬,惟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书籍金石字画,竟日不释手。有索观拙画者,出 平日所作纪游画稿以示之,多至万余页,悉草草勾勒于粗麻纸上,不加皴染;见者莫不駭余之勤劳,而嗤其迂陋,略一翻览即弃去。亦有人来索画,经年不一应。知其收藏有名迹者,得一寓目,乃赠之。于远道函索者,择其人而与,不惜也。” 这是黄宾虹1943年所写七、八十岁时的一段纪实。在漫长的日子里,他寂寂的求索与修炼。这样的日子,有几个画家耐受得住?不是这等虔诚,黄宾虹能悟彻画道吗?能达到如此之高的境地吗? 1937年6月,黄宾虹应北平古物陈列所之请,赴北平审定故宫南迁书画。7月,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随即占领北平,黄宾虹无法南返了。七十多岁的老人,陷此境地,有什么办法呢?最佳选择莫过于“伏居燕市”“终日杜门”了。然而,能够终日杜门,还必须有经济基础。 迫于生活,北平沦陷后,黄宾虹仍然在古物陈列所及北平艺专任教,1938年,又兼任了北平古学院理事。有了收入,黄宾虹才有可能关门著述、作画。只有联系当时的具体环境,我们才能理解前面引用的《自叙生平》中这段文字。 日本人作为占领者,仍然尽力笼络上层人士。宾翁八十岁时,北平艺专日本主持人伊东哲要举行祝寿仪式,要派汽车来迎接,宾翁坚决拒绝。文中所说的“索观拙画者”、“索画者”是些什么人呢?宾翁没有明说,从黄宾虹应付的态度来看,只肯让来者看看纪逰画稿,索画更是“经年不一应”,这应该是宾翁对日本人、汉奸或不明底细的人的态度,既是气节,也为避禍。而此时宾翁对“收藏有名迹者”、“远道函索者”,却非常慷慨,又为港人黄居素作“缘山堂图巻”,为杨某作“息茶庵图”,为何觉作“蒙山小隐图巻”。两相比较,迥然有别。这段平平淡淡的叙述,闪烁着老人民族气节的光辉。 在沦陷了的北平,宾翁依然继续着自己的研究,而且著述甚多。《渐江大师事迹佚闻》、《石谿事迹汇编》、《垢道人佚事》、《宾虹论画》、《画史年表》等等,都写于这段时间。 北平沦陷,造成了黄宾虹“伏居燕市”“终日杜门”的生活,七十多岁的老人,有吃有穿,完全可以抱孙子、养花、下棋、打麻将过日子。其所以如此勤奋的原因,仍在于他有那股不可压抑的内在能量的冲动。伟大人物,都有一股生而俱来的能量,他被这能量所驱动,一生的作为都是为了将这内在的能量释放出来。正如大马哈鱼要游上湍急的河流产卵,毛毛虫要化为美丽的蝴蝶,是非如此不可的必然。对于黄宾虹,正是这内在的能量,让他永不停歇。这种一无所求的无为而为,是一种与生命相终始的动力,是最伟大的品质。 翻读黄宾虹的事迹,他对金石、书画的强烈兴趣和坚韧的努力,终其一生,从未稍减。 黄宾虹七岁就表现出对绘画的极大兴趣,二十余岁,就“遍访时贤所作画”,渐渐积累起这方面的学识。1908年,他45岁,来上海为《国粹学报》撰稿,次年,任编辑,与邓实等共同负责编辑《国粹学报》、《国学丛书》《神州国光集》等书刊画册。1911年,又与邓实合编《美术丛书》。“国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书、画、篆刻,当然是其中的重要部份。宾翁的工作与天分契合了。这个工作岗位,终日弄的就是自己所好,为他扩大这方面的知识、提高眼界、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他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这过程之中,他将研究所得,不断著文发表。1936年,任上海市博物馆临时董事会董事,负责收购、鉴定书画、古物。事实上,他已成为这方面公认的权威。 在他穷究画理,观察山川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他养成了自己的艺术趣味,自己的审美理念。他就认定了这个目标,追求了一辈子。又在几十年的追求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强化了自己的审美理念。 黄宾虹的山水画,自始至终,纯属阳春白雪的东西,从中找不到一丝丝媚俗之气。什么是媚俗?按市场的趣味画,就是媚俗,黄宾虹长期身居上海这花花世界,难道不知道俏丽的画好卖、钱是极为可爱的东西吗?他就是不肯低头,他对艺术,真是无比的虔诚,黄宾虹这样做,完全是清醒的,自觉的行为,他深刻地认识到名利对于画道的干扰。 这可见于他1923年发表于上海《民国日报》的文章: “画者未得名与不获利,非画之咎;而急于求名与利,实画之害。非惟求名与利为画者之害,而既得名与利,其为害于画者为尤甚。当未得名之先,人未有不期其技艺之精美者,临摹古今之名迹,访求师友之教益,偶作一画,未惬于心,或弃而勿用,不以示人,复思点染,无所厌倦。至于稍负时名,一倡百和,耳食之徒,闻声而至,索者接踵,户限为穿,得之非艰,既不视为珍异,应之以率,亦无意于精研。始则因时世之厌欣,易平昔之怀抱,继而任心之放诞,弃古法以矜奇,自欺欺人,不知所止”。 这段文字太深刻了。八十年过去,今日的画家,仍然是这么个情况,追逐名利,又为名利所浸淫。成名前画出了好作品,成名以后,就会定型,甚而由熟变油。要登画事之堂奥,还真得“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写意画这类必须拼搏几十年的事业,光有才、有识、有学,还不一定成功,非常重要的,还必须有人品的支撑。诚如唐僧取经一般,要过得重重魔刼,才能取得真经,成为正果。外在条件,常可成为劫难,而最可怕、最难防御的,却是画家自身的“心魔”。物欲,当是心魔班首。人的一切性格、气质、心理上的毛病,诸如嗜酒、好色、刚狠、使气、好斗、放言、怯懦、过慎等等,都是心魔,都可将画家引向歧途。“性格即命运”这话不知出处为何,还真有某些道理。当然,它不能概括那种来自外界的不可抗拒的干预。 文史考据忌“孤证”,画品与人品相联,并非黄宾虹独有的现象。环顾当代大家,其成就都离不开他的人品。[3] § 革命思想 故居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康有为为首的在京会试举子1300人“公车上书”。黄宾虹在家服丧期间听到这一消息,激动地致信康、梁,赞同他们的变法主张。 这一年夏天,变法维新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谭嗣同,因事经贵池赴上海,黄宾虹知道后,特赶赴贵池与他会面。谭嗣在长时间静听黄宾虹的议论后说:“朴存兄说得对,对有野心的的列强要伸出拳头去打。”后来,黄宾虹回忆谭嗣同时常说,谭嗣同是豪侠之士,维新爱国,可敬可佩。1898年冬,黄宾虹得知谭嗣同是年9月已被那拉氏杀害,放声大哭,愤然写下了“:千年蒿里颂,不愧道中人。”的挽诗。 1898年冬天,黄宾虹回歙县拜访了两位清末科武举人洪佩泉、汪佐臣,说服他们利用农闲,招集乡民教练拳术。 不久,他们在当年岳飞驻兵的岳营滩上,拉起了一支队伍,骑马试剑,习拳练武,名为增强体质,实欲起兵卫国。正当他们红红火火练兵的时候,传来了“戊戌维新”失败, “六君子”被杀的消息。次年春,黄宾虹也因“维新派同谋者”的罪名被告发。幸而事前获悉,立即出逃,至冬天才返回歙县。出奔途中,他曾作诗:“苛敛追逮谷弃农,盗由民化困穷凶。却为当道豺狼迫,狮吼空山一震聋!”以表愤懑忧国之情。 1905年冬,歙县历史上第一所中学"新安中学堂"成立,黄宾虹被聘为国文教授。后来,他又邀陈去病来新安中学堂教书。陈去病是江苏吴江人,旧年在家乡组织雪耻会,鼓吹维新与革命,1906年加入同盟会。陈去病来歙县实际是为联合当地知识分子进行革命活动。很快黄虹宾这一批新安中学教员就组织了“黄社”,名为研究诗文,实为纪念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及其非君论而命名,暗中宣传革命。黄宾虹的思想由此从立宪法派的忠君保皇转变为革命派的坚决反清。 1906年冬天,黄宾虹接受革命组织的安排,决定在自家后院私铸铜币,一方面作为革命党的活动经费,另一方面用以扰乱清朝的币制。革命党人从外地运来了铸币机,还派一名师傅负责铸造技术。然而次年六月,正当首批铜钱出坯,还未印字的时候,就有人告发此事。黄宾虹闻讯连夜出走,辗转到了上海。之后,“黄社”也解散了。 但挫折并未使黄宾虹的理想就此泯灭。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不久,他又承担了上海商团的外线传递任务。上海宣布光复后,他兴奋地将早已准备好的大白旗高高地悬挂起来,以庆祝革命胜利。也就在1912年,即民国元年,黄宾虹开始用“宾虹”题画属款,以示纪念。 § 代表作品 黄宾虹壬申(1932年)作山水册册页(八开) 其作《秋林图》轴,纸本着色。纵122.8厘米,横48.8厘米。现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此图一眼望见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云雾缭绕。远景为山坡,古松苍郁,有几间平房,前后错落。园后有四角亭,亭中坐一人。山腰树木丛生,枝条欹斜,往上高山耸峙,岿然独立。左侧为一片广阔的湖面,有二只帆船顺风行驶于两山之间,以山衬水,以水烘山,使山水发生了相互为美的密切关系。这幅画面尽管崇山峻岭,山路曲折盘旋,林木丛生,层次颇多,但画面仍清妍秀润,意趣生动。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这与画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分不开,使其画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此幅画中也能充分地体现出他的“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 § 人物故居 居在歙县西潭渡村。林木葱郁,景致优美。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房屋,正屋是三开间楼房,前有庑廊和天井。 正屋宾虹题名为“宾虹草堂”和 “虹庐”,庑廊前有小院,庭院西侧台阶边有一块玲珑剔透太湖石的建筑是“玉森斋”。人称之为“ 石芝室”或“石芝阁”。黄宾虹先生不但是杰出艺术大师,还是一位坚强的爱国主义战士。故居的“铸园”就是因为1907年,黄宾虹是秘密秘密参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在此为同盟会铸造钱币,支援抗清斗争而得名。1984年,黄宾虹先生诞生120周年,家乡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黄宾虹”小型张。国家拨款对黄宾虹故居进行了全面整修,并征集了众多的资料陈列展出,对外开放 。故居被辟为“黄宾虹纪念馆”。现书房、卧室基本保持原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