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头鹡鸰 |
释义 | § 基本资料 黄头鹡鸰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鹡鸰科 中文属名:鹡鸰属 中文俗名:无中文俗名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Pallas,1776 拉丁文名:Motacilla citreola 同物异名:Motacilla citreola Pallas,1776 英文名:Citrine Wagtail § 物种特征 黄头鹡鸰 体长约18厘米。头及下体艳黄色。诸亚种上体的色彩不一。亚种citreola背及两翼灰色;werae背部灰色较淡;calcarata背及两翼黑。具两道白色翼斑,雌鸟头顶及脸颊灰色。与黄鹡鸰的区别在背灰色。亚成鸟暗淡白色取代成鸟的黄色。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近黑。喘息声tsweep,不如灰鹡鸰或黄鹡鸰的沙哑。从栖处或于飞行时鸣叫,为重复而有颤鸣叫声。 § 形态描述 黄头鹡鸰 雄鸟头鲜黄色,背黑色或灰色,有的后颈在黄色下面还有一窄的黑色领环,腰暗灰色。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具大型楔状白斑。翅黑褐色,翅上大覆羽、中覆羽和内侧飞羽具宽的白色羽缘。下体鲜黄色。 雌鸟额和头侧辉黄色,头顶黄色,羽端杂有少许灰褐色,其余上体黑灰色或灰色、具黄色眉纹。下体黄色。 虹膜暗褐色或黑褐色,嘴黑色,跗蹠乌黑色。 § 繁 殖 黄头鹡鸰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土丘下面地上或草丛中。巢由枯草叶、草茎、草根、苔藓等材料构成,内垫有毛发、羽毛等柔软物质。每窝产卵4-5枚,卵为椭圆形,苍蓝灰白色或赭色、被有淡褐色斑,卵的大小为18-22mm×14-16mm。 § 野外鉴别 黄头鹡鸰 外形、大小和黄鹡鸰相似,体长15-19cm。头、头侧和下体辉黄色。上体黑色或深灰色。尾黑褐色,两对外侧尾羽白色,翅暗褐色具白斑。 灰鹡鸰、白鹡鸰、黄鹡鸰和黄头鹡鸰的辨别 1.灰鹡鸰成鸟容易同黄鹡鸰成鸟混淆,亚成鸟容易同其他三种鹡鸰亚成鸟混淆。灰鹡鸰的特征:腰黄色,腿浅色。其他三种鹡鸰腿黑色。 2.灰鹡鸰亚成鸟,腰黄色。。其他三种鹡鸰亚成鸟腰灰色。 3.白鹡鸰成鸟不会同其他三种鹡鸰成鸟相混淆,白鹡鸰亚成鸟容易同黄鹡鸰和黄头鹡鸰的亚成鸟相混淆。白鹡鸰的特征:尾相对最长。白鹡鸰尾最长,黄鹡鸰次之,黄头鹡鸰最短。 4.黄鹡鸰雄鸟同黄头鹡鸰雄鸟不会混淆。但是,黄鹡鸰雌鸟或亚成鸟同黄头鹡鸰雌鸟或亚成鸟容易混淆。主要看脸部特征:黄鹡鸰雌鸟或亚成鸟,耳羽同颈侧相连;黄头鹡鸰雌鸟或亚成鸟,耳羽同颈侧不相连。 § 分布 繁殖于中东北部、俄罗斯、中亚、印度西北部、中国北方;越冬至印度及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亚种werae繁殖于中国西北至塔里木盆地的北部;黄头鹡鸰的分布 citreola繁殖于中国北方及东北,冬季迁至华南沿海;calcarata繁殖于中国中西部及青藏高原,冬季迁至西藏东南部及云南。 § 习 性 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也见有单独活动的,特别是在觅食时,迁徙季节和冬季,有时也集成大群。晚上多成群栖息,偶尔也和其他鹡鸰栖息在一起。太阳出来后即开始活动,常沿水边小跑追捕食物。栖息时尾常上下摆动。喜沼泽草甸、苔原带及柳树丛。黄头鹡鸰 § 亚种 黄头鹡鸰西南亚种(学名:Motacilla citreola calcarata)。分布于伊朗、阿富汗、俾路支北部、往东至喜马拉雅山西北、从吉尔吉特、克什米尔至鲁普萨、加瓦尔、拉达克、冬季在阿富汗、印度(喜马拉雅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黄头鹡鸰指名亚种(学名:Motacilla citreola citreola)。分布于前苏联、蒙古、阿富汗、俾路支、巴基斯坦、伊朗、冬季在中南半岛诸国、有时迁徙到欧洲西部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东北、河北、甘肃、山东、江苏、安徽、山西、陕西、宁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广东、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东部。黄头鹡鸰 黄头鹡鸰新疆亚种(学名:Motacilla citreola werae)。分布于前苏联、伊朗、阿富汗、俾路支、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西藏、甘肃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前苏联WeissenMeere和Kasan,Simbirsk和AstrachanGouvern。 § 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