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魏征
释义

§ 生平简介

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 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其父魏长贤,曾为隋朝官吏,素有贤名。有妻裴氏,有四子,叔玉、叔瑜等。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在太子门下洗马宫。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魏征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他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同年,被封为郑国公。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公元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并亲书碑文。魏征葬礼按死后遗愿,极其简单。但之后不久,唐太宗认为其可能与侯君集有联系,亲自至魏征坟前,将其墓碑推倒,并取消衡山公主与其长子魏叔玉的婚姻。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魏征死后半年,可谓尸骨未寒。因魏征曾经举荐过先后被黜戮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称赞他们有宰相之才,李世民便怀疑魏征私结朋党。加之又有传闻,说魏征生前曾自录下给皇帝的谏词,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更加火冒三丈。他不仅取消了衡山公主许配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也就是说,李世民自己砸毁了自己的“镜子”。 相关书籍

为什么太宗对死后的爱卿魏徵恨得如此切?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后分析,在太宗心目中,因魏徵既非山东贵族,又非山东武人,其责任仅是接洽山东豪杰,监视山东贵族及关陇集团,以供分合操纵诸政治集团之妙用。如果魏征的行动越过太宗赋予的这种权力,就犯了太宗大忌。魏徵推荐杜正伦为相,而杜正伦出自山东之盛门,则太宗赋予魏徵监视山东贵族之作用消失,转过来有联合山东社会文武两大势力之嫌疑。侯君集这人在两唐书本传虽没有详载其家世,只说他是个武将,据陈先生考证,候君集与太宗都属于六镇胡汉关陇集团,史书上说,他的才能出将入相没有问题,魏徵举荐杜候二人,等于集合了当时东西文武三大社会势力,而他自己身为其枢纽,这是太宗最不能容忍的,幸好这些事暴露在魏征死后,否则后果也是个现行,新唐书魏征传中所说“停婚仆碑”这样的惩处应该算是轻的。

贞观十八年初,李世民君臣在商议是否对高丽用兵时,再次提到已经去世一年多的魏征。李世民自负地说,魏征生前劝他不要东征高丽是个错误,过后很快就后悔了。之所以没有再提这件事,主要是怕堵塞良谋。李世民东征高丽失败后耳边重又响起自己大言不惭地批评魏征的话,十分丢面子,不得不对群臣说出了“如果魏征在,决不会让我有今天”的反省话,一边承认错误,一边又下令重修了魏征墓,并且让魏征的儿子承袭了国公的爵位。[1]

§ 作品

魏徵所著有《隋书》的《序论》和梁、陈、齐各书的《总论》,另有《次礼记群书治要》20卷,和虞世南、褚亮等合编的《群书治要》(一名《群书理要》)50卷。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

§ 相关趣闻

犯颜直谏第一谏官魏征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造就了谏官魏征,魏征造就了明君唐太宗。”

一朝天子一朝臣,谏官遇上明君方能“谏”。纵说中国有四千年历史,除唐太宗时代出了一个魏征,大谏官实为罕见异常。魏征本为太子李建成的僚属,而唐太宗却不计前嫌,任他为谏官,允许直接询问政事得失。

直谏军事

有一次,唐太宗鉴于兵源短缺而应宰相封德彝之请求下诣征用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入伍。当诏令转到门下省时,魏征竟拒诣意而不签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朕意已决,事与汝何干?”

魏征回道:“竭泽而渔,明年无鱼;焚林而猎,明年无兽。中男充军,租赋杂徭下降,更何况兵不贵多而贵精,毋须凑数。”

唐太宗沉吟半晌,下令停止征兵之事,还赏魏征一口金瓮。

直谏家事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替唐太宗找来了一位才貌出众的女子郑氏为嫔妃,正要纳入宫中,魏征猛然劝阻,道:“此女子已与陆氏订有婚约,皇帝不抢民女,勿坏人家好事,愿皇上体恤百姓之苦。”

但是,其余大臣则称陆郑之间本无什么婚约,而陆氏亦上表否定婚约一事。魏征清楚简单地说:“陆氏否定此事,是避杀身之祸,不得已才这么做。”

太宗不愿再拖延,干脆取消纳郑氏为妃之事,以免有误。

直谏政事

贞观八年,皇甫德参上书道:“修东宫洛阳,劳民伤财。地租收取过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怒道:“德参要大唐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无发,就心满意足。”

魏征谏道:“上书不偏激不能动主人心,狂夫之言,择善而从。陛下因不再爱听直言而发怒,没了以往胸襟。”

太宗转怒为喜,心情平伏,还升了皇甫德参为监察御史。

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原意为: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用镜子只能看出自己表面的不足,看历史只能让自己明白各个朝代的成败兴衰,而可以交心的知己,却能直言不讳的向你提出本身的缺憾,只有倾听别人的意见,才能让自己知道的所作所为是否准确,通过朋友的提醒也可以减少自己犯错的几率。[2]

§ 家风

魏征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一副极为古老的对联,也许是它太司空见惯了,人们往往把它看成吉祥话,对其中的道理不再深思。近读有关魏征的史料,重新想起这句话。

作为一名谏臣,魏征这一生也算是很风光的了,他从谏议大夫、秘书监、侍中、特进,一直到封为郑国公,备受唐太宗的赏识。可是他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在快死的时候,住的宅院还没有正堂,还需要太宗援助建筑材料,赏赐布被和素色的褥子。魏征下葬时,太宗“命百官九品以上者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可见,魏征的妻子裴氏是一个非常懂得分寸的人,对名利看得很淡、很透。

从史书中我们知道,魏征的玄孙魏稠很贫穷,把家里祖传的老房子抵押出去,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建议由个人出钱赎回来。皇上唐宪宗命白居易起草诏书,白居易说:“这种善事须由朝廷出面,希望有关部门拿官钱赎回还给后代。”皇上听从了这个建议,从内库拿出2000缗赎回房子还给魏稠,禁止他再私自出售。这段故事说明魏征的玄孙一代还过着清贫的生活。

到唐文宗时,李孝本的两个女儿被右军收纳,皇上把她们纳入后宫。魏征的五世孙、时任右拾遗的魏谟上疏说:“陛下不近声色,经常把宫女放出去配鳏夫,可是最近我听说教坊里不停选拔宫女,又把李孝本的两个女儿纳入后宫。臣觉得很遗憾。当年汉光武帝看了一眼列女屏风,大臣宋弘正色抗言,光武帝听了,命令立刻撤走。陛下岂能不思宋弘之言而甘居光武帝之下吗?”皇上立刻把孝本的女儿送出后宫,提拔魏谟为补阙,还厚赏了他。

宣宗时,户部侍郎魏谟被任命为宰相,兼管户部。这时皇上年纪很大了,还没有立太子,群臣都不敢提这事。“谟入谢,因言:‘今海内无事,惟未建储副,使正人辅民,臣窃以为忧。’且泣。时人重之。”后来魏谟以宰相之职充西川节度使。“谟为相,议事于上前,他相或委曲规讽,谟独正言无所避。上每叹曰:‘谟绰有祖风,我心重之。’然竟以刚直为令狐绹所忌而出之。”

魏谟的身上确有魏征的很多遗风,虽然他最后被罢相,但他的人格是成功的,他的精神是高大的。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间则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都是讲家族富贵的不可延续性,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鲁迅先生从遗传学的角度说过这样的话:历史又偏偏不争气,汉高祖的父亲并非皇帝,李白的儿子也不是诗人。不只如此,还有很多名人的后代都不怎么出息,甚至成了人渣,龚自珍的儿子龚橙是引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之一。与此对比,魏征的家风是怎么称道都不过分的。这其中没有多少高深的道理,只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样的常识而已,可是人就是这么奇怪,越是常识的东西越容易忽略。现代人活得更实在,拼命给后代攒钱留大房子留豪华车,就是不知道最好的传家宝是忠厚、诗书、俭朴这些精神性的东西,所以中国向来多富少贵,很多有名望的家族中走出的只是大款,而不是贵族。仔细想来,家庭走不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和封建王朝走不出由盛而衰的周期律是同样的道理。所谓家风,岂是小事?[3]

§ 以犯颜直谏闻名

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魏征(580~643年),字直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幼年丧父,穷困失意,扔下家产不经营,有远大志向,对于各种书籍、学问能够融会贯通。正如史书所载:“魏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好读书,多所通涉。”史书中关于魏征政治生涯的记载,最早没过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说武阳邵丞元宝藏是魏征的朋友,他在大业十三年起兵响应李密时,让魏征掌管文书。

隋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纷纷而起。尤其以李密领导的瓦岗农民起义气势最大。大业十三年,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掌管文书。李密每次得到元宝藏的书信,总称赞写得好,后来听说是魏征写的,马上把他召来。自从魏征参加瓦岗农民起义以后,一直积极参与谋划,他上书向李密献策,提出“西取魏郡(今河北临漳),南取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西南)”的主张。李密按照其建议,瓦岗军很快夺取了黎阳仓,连同以前夺取的洛口仓、回洛仓,隋在中原的三大粮仓,已全部被瓦岗军控制。这样,就使隋军陷入缺粮的困境,自然也解决了起义军的粮食供给问题,加之他们开仓赈济,又扩大了瓦岗军的影响,壮大了起义队伍,河南一带的起义军大多归附了瓦岗军。李密非常欣赏魏征,就召他为行军元帅府的文学参军,主管军中文书。

后来,魏征随李密降唐,自愿去安抚山东地区,被提拔为秘书丞。当时,李勣还在为李密守黎阳,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由叛逆者而起兵,振臂大呼,四万响应,有部下数十万,势力所及半个中国,然而,一失败就再也振作不起来,最后终于归附唐朝,因此知道天命已有所属。现今您处于兵家必争之地,如果自己不及早谋划,那么大事就会无可挽回!”李勣得到信,终于定计归附唐朝,并开仓发粮,赠给唐淮安王的军队。同时,魏征也说服了元宝藏归顺了唐朝,为唐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魏征还没有回到长安,河北的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了魏征,让他担任起居舍人。武德四年,窦建德在武牢关被李世民打败,魏征与裴矩西行入渲关。唐太子李建成欣赏魏征才华,让他担任太子洗马,主管东宫的经籍图书。武德五年,河北刘黑阔再次起兵,十月李元吉出兵河北,被刘军打败。十一月,太子李建成请求平定河北,他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利用人心思安的情绪,释放俘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费多大劲,就平定了河北,使唐在河北、山东一带的统治稳定下来。魏征在随李建成的河北之行中,表现出超人的才干,从而很受李唐统治者的重视,李世民也不例外。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高,曾暗中劝说太子早定对策,但李建成却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了血染萧墙的“玄武门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后秦王责问魏征说:“你让我们兄弟互相斗争,这是为什么呢?”魏征毫不紧张,从容地说:“太子早听魏征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乱。”李世民器重魏征敢于直言,并没有怨恨他的意思。秦王即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这时,河北州县过去侍奉隐太子、巢王元育的人都自觉不安全,往往成群藏匿思谋作乱,魏征禀告太宗说:“不向天下人显示天子至公无私,灾祸不能解除。”太宗说:“你去安抚和开导一下河北的人。”魏征在出使河北途中,遇到太子干牛李志安、齐王元吉府护军李思行被解往京师,他就说:“正好有诏令,前东宫、齐王府的旧人一律免罪,现在又解送志安等人,谁心里不怀疑?我们虽前去传达天子的旨意,人们一定不会相信。”立即赦免志安等人而后上报天子。出使回来后,太宗非常高兴,对魏征日益亲近,拜为侍中,一直留在太宗身边“参与朝政”,成为太宗的重臣之一。贞观七年,魏征由于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积劳成疾,恳求太宗免去他侍中职务,太宗一再挽留,但他坚辞,后被任命为特进,仍旧参与门下省事务,实质转为加官的顾问,直到去世。君臣二人齐心协力,共同开创了中国封建史上辉煌的一页——“贞观之治”。[4]

良史美誉

魏征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一位举世公认的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政论家,而且,还是一位功绩卓著的历史学家。魏征留给后人的丰硕的史学著作,以及在图书目录学方面的开拓性贡献,已经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魏征与同朝宰相房玄龄等人主持编撰的《晋书》、《梁书》、《陈书》、《南史》、《北齐书》、《周书》、《北史》、《隋书》等被收入《二十四史》,在我国“正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魏征所有著述中,有一本书特别值得一提,它几乎影响了唐太宗一生,那就是贞观初年奉命主编的《群书治要》。这部书上至三皇五帝,下到晋代末年,既有明君治国的经验,也有昏庸败政的教训;既有忠良辅国的故事,也有奸臣欺主的实录。全书65部50余万字,堪称史学巨著。唐太宗读后爱不释手,如获至宝,指示抄给文武百官,相互传看。唐太宗曾对魏征说,朕读《群书治要》明白了为君、施政、用人、治国的道理。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而自以为能,最终丧命于匹夫。说明帝王也一样,任性放纵、恣意挥霍、信任奸佞、疏远忠良,只要沾染上其中一件,必然亡国,这都是你的功劳。李世民曾反复告戒群臣“君贪必丧其国,臣贪必亡其身”,就是从《群书治要》一书,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悟出的无论是君王还是臣子都必须遵循的廉洁奉公的基本道理。

§ 千秋金鉴

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雕琢“美玉”的良工、矫正己过的“人镜”,故始有“帝王人镜”一说,意思是魏征是皇帝李世民的一面镜子。而世人则把魏征誉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鉴”。从贞观年间魏征的进谏活动和主要表现看,魏征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负盛名的杰出的谏官代表,忠心辅国,犯颜直谏,获此殊荣,名实相符,当之无愧。

魏征进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数量多多。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前后二百余事”,数十万言。二、质量上乘。魏征谏言无论疏文、谈话,观点鲜明,文辞犀利,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一般都能使唐太宗折服或猛醒,从而达到进谏的目的。在魏征所有谏言中,尤以贞观十一年上奏的《谏太宗十思疏》和贞观十三年上奏的《十渐不克终疏》两篇疏文最为著名,被历代史学家称为“万世师表“。魏征谏言中许多脍炙人口的箴言警句,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民为邦本、本固国宁”等已成为我国广大民众使用频率很高的经典词汇。三、谏技高超。魏征以敢于直谏而闻名于世,但也不是不讲方式方法,一味地顶撞和冒犯皇帝。在长达17年的漫长岁月中,魏征之所以屡谏屡胜,而唐太宗能够言听计从。与魏征善于进谏,能把道理讲清说透有很大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副教授在做客“百家讲坛”时讲,魏征进谏,寓贬于褒,有理有节,善于因势利导,常常运用表扬的方式达到帮助皇帝改正缺点、错误的目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既可反观过去,又能映照未来,而作为千秋金鉴的魏征,何止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面镜子,魏征留给我们的诸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创业难、守业更难”等精神财富,不是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很好地借鉴吗?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把进京执政比作“赶考”,向全党庄严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适时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著名论断。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曾把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印发全党学习借鉴。教育部将其作为首选篇目,编进了中学语文课本。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各级党委都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切实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

§ 故乡情深

魏征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听着魏征那遥远而又亲切的故事长大,人们用最原始、最古朴的方式纪念着魏征,对这位杰出乡贤充满了怀念和崇敬之情。

魏公祠,位于城区西关村西,坐北朝南,占地一亩八分,是一座专门祭祀魏征的祠堂。院内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唐郑国公魏征祠碑”;另一块写着“唐郑国公魏征故里”。《晋县志》记载:“明天启,清康熙、咸丰年间三次重修”。可惜“文革”期间遭到了彻底毁坏。祠堂外观照片,完整祠文、若干诗文及拆除后的部分实物,现珍藏于魏征博物馆内。

唐代以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凡是到晋州任职的官吏,一般都先到魏公祠拜祭一番。路过晋州的一品以下的文武官员,无论是朝廷命官还是封疆大吏,在魏公祠门前,文官下轿,武将下马。传说中的上(下)马石,确有其物,经省、市文物专家鉴定为元末明初文物,现陈列在魏征公园的碑刻园中,供游人参观。

晋州文庙中的乡贤祠,崇祀着晋县历代名贤14人,第一名就是魏征,载文为:“唐郑国公赠司空魏征,赵魏人”,祭日为“每岁春秋仲月上戊日”,祝文是:“维公千秋金鉴,三代遗直,作孚唐室,崇祀里。兹惟春秋,谨以牲帛醴齐庶品式,陈明荐尚。”清康熙年间,晋州知州陈祖法任职期间,更是修《县志》,建庙宇,将魏征等晋州籍历代名宦大幅画像及传记介绍,挂于各个书院正堂,供学子们瞻仰、学习、效法。

1985年在名宦乡贤祠原址出土了一块嘉靖二十四年残碑身,残高85厘米、残宽33厘米、厚29厘米。碑文残存七行,142字,与《晋县志·金石志》记载的“新建晋州名宦乡贤祠记”完全吻合。时隔23年之后的2008年5月,在石津灌渠清淤现场,时任中共晋州市委书记张业同志发现了该残碑碑首。高120厘米、宽110厘米、厚31厘米,青石质,四龙拱形,碑额为篆书体,保存完整。经省、市专家鉴定,残碑身与碑首实为一体。为研究魏征籍贯、古晋州名宦乡贤及晋州乡土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2008年6月26日,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三级珍贵文物。

§ 廉政基地

传说中的魏征“庄户”(即宅基)在晋州庞表村确有其址,约有30亩地。与史书记载完全一致。据当地乡村干部介绍,这里数十年前是一个沙土岗,人们取走土之后,已是凸凹不平,杂草丛生,树木成林。细心观察,仍不失为一块绝佳之风水宝地。当笔者提议,可否配合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活动,尽快把魏征故居恢复起来,供游人参观瞻仰时,得到了在场乡村干部和部分村民的空前响应。故乡人民对魏征的崇敬、敬仰之情,可见一斑。

借鉴古人,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崇尚清廉、远离腐败,不正是为了党和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永不褪色吗。

故乡人民对魏征的系统研究、挖掘、整理工作开始于1977年7月。当时,在县委办公室工作的信晓杰同志从刚刚复刊的《文史知识》杂志上看到吉林大学历史系吴枫教授介绍魏征的一篇文章,拿给申建国同志看,文章中关于魏征是河北晋县人的表述,引起了申建国的兴趣。他到档案馆查阅历史资料,惊奇地发现民国十六年(1927年)《晋县志》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晋县志料》上有魏征及与魏征有关的许多宗、祠记载。然而,在随后的走访了解中,更让申建国惊奇的是,晋县民间竟蕴藏着“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魏征传说故事。自此开始,申建国等一批有着共同理想和追求的年轻同志就与魏征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3年底,申建国与王贵良合作,创作排演了第一部有关魏征的新编历史剧《文德皇后》,引起了宣传、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申建国、冯丙谦、王贵良等几位同志的倡议下,1984年3月5日,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河北省晋县(1991年撤县设市后改为晋州市)魏征研究会(对外称中国魏征学会筹委会)。这便是我国当代创建时间最早、研究人员规模最大、学术成果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魏征研究专门机构。魏征研究会成立以来,仅正式出版发行的论文、剧本和其他文学专著就已达数百万字,涉及广泛、成果惊人。其中:《帝王人镜魏征》和《大唐名相魏征》分别在内地和香港出版发行;论文《魏征的籍贯在晋州》荣获石家庄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电视连续剧《大唐名相》获全国电视连续剧最高奖项“飞天奖”;影视作品《梨乡情话》分别荣获河北省优秀影视作品“奔马奖”及石家庄市“十个一工程”精品一等奖等二十余项奖项;魏征由此被正式列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人和石家庄市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1992年6月,晋州市政府投资600多万元,由北京古建筑园林设计院总体规划设计,在城区西南建设了魏征公园,公园占地108亩,全部为仿唐建筑。园内绿树成荫,碧波荡漾,青山绿水交相辉映,优美的自然风光,奇特的园林设计,和谐相融,秀丽无比。

2008年初,在大力推进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中,以魏征勤政廉政事迹为内容,魏征公园整体改造升级为省级廉政教育示范基地。规划中的二期工程占地40亩,增加了演示厅、民俗馆、餐饮、住宿及会议室等培训服务功能。魏征公园——河北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以及魏征勤政廉政系列产品的隆重推出,不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且,在海内外引发了又一轮研究魏征、效法贤哲的热潮。2008年10月31日,在晋州市赵魏乡庞表村传说中魏征的旧庄户遗址内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们欢天喜地、热烈欢呼,魏征故居破土动工。该工程占地约38亩,由晋州市中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按唐代建筑风格及民间传说规划设计,力求再现魏征故居历史原貌。全部工程由魏征故居、纪念堂、民族馆、人工湖等主要景点组成。建设资金市政府不拿一分钱,完全由乡村两级自筹,并动员魏氏家族及社会各界赞助、捐款筹建。[5]

§ 另类忠臣

魏征

《贞观之治》、《贞观长歌》,继清宫戏、明宫戏之后,荧屏上又出现了唐戏热。两部《贞观》之中,李世民当然都是主角,而除了他,魏征也是两部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谈到魏征,虽然老百姓也都知道他是个清官,可是因为他不曾断过什么有名的案子,在李世民的知遇之恩下也没有受过多少官场上的打击,所以市井之中的名气比不上包拯、海瑞,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大多数人也知之甚少。

作为清官,魏征一生最另类之处是曾经六次跳槽。

魏征出身书香门第,由于父亲早逝,魏征生活清贫,后来出家当了道士。隋武阳郡丞元宝藏起义后把他请出道观,参加了起义军,担任文书。元宝藏给李密的信件,大多由魏征负责起草,因此元宝藏归降李密后,他得到了李密的赏识,被任命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一年之后,魏征随兵败降唐的李密来到长安。归降李渊后,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获准后,去河南浚县劝动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浚县,魏征被俘,又当了窦建德的中书舍人。后来窦建德兵败,魏征二进长安,成为了李建成的太子洗马。玄武门兵变后,最终跟了第六个主人李世民。

不断地归降,是魏征早期政治生涯的突出特征。“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魏征的频繁跳槽不仅在古代忠臣中罕见,在奸臣队伍里也不易找到可以与之比肩者。魏征跳槽的特点之一是无一例外属于被动跳槽,原“单位”破产被兼并,他就归顺新的领导。这样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最后到了最强的主人李世民手下。魏征跳槽的特点之二是在每任领导手下尽心竭力,在窦建德手下献屯田垦植之策,使窦建德如虎添翼。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多次劝说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在李世民手下更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成为群臣楷模。这点很有现代职场精英风范,在哪个公司效力就竭尽全力为该公司努力工作,而一旦跳槽到敌对公司,不会受感情因素左右,公私不分。

当然魏征这样的跳槽难免被高尚人士不齿。李渊、李世民都曾经当众发表过鄙视他的言论,大意是说他“有奶便是娘”。对此魏征作出了自我辩护,比如就在窦建德手下献计屯田一事,魏征作出最终解释:“民为国家之本,大唐天下波及四海,臣提出屯田垦植之策,受益的是百姓,富庶的是国家,两军对阵,百姓无辜,岂能因兵戈之争而置百姓于水火?圣上向以爱惜民生而受万民敬仰,即便夏王军队因此受益,但直正受益的是黎民苍生。所以,臣以为,不是臣为窦建德做事,而是臣通过窦建德为百姓做事。”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魏征的跳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与绝大多数忠臣不同,魏征忠的不是君,而是人民。

魏征之所以是魏征,不是别的忠臣,另一个醒目的亮点是“直”。我国古代的名臣大多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这些修养相当部分是劝谏君王中培养出来的。一个简简单单的提议或者看法,在这些名臣嘴里要拐弯抹角、旁敲侧击,用寓言、故事等多种手法绕个十万八千里最后才让君王半懂不懂地体悟出一些,上朝议事活像打哑谜。一方面推动了文学繁荣,形成了中国文学讲求含蓄的特色;一方面也造成了各级政府办事效率低下。魏征一生都从来不曾创作过九曲十八弯的劝讽作品,他的谏议历来直来直去,表达清楚、准确。

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吊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悼词虽短,至今依然广为人知。

§ 名人语录

魏征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征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

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魏征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