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埔村
释义

§ 简介概要

黄埔村黄埔村现还没有开发为旅游点。访古前的准备中,我没能找到黄埔村的示意图和旅游攻略,全凭直觉在村中游荡。马赛克、彩釉砖,依着手有余钱的村民们的审美理想建起的各式洋楼,簇新而热闹地夹道排列。但进村后很快就发现,黄埔村和广州其他“城中村”极大的不同:清洁、安静,空气中隐隐透着别样的沉静。青石板路光滑平整,早春桂花暗香沁鼻。大年初五造访,但村中却安然恬静得让人意外。可以想见,平日里村中更难有喧嚣了。

§ 建筑风格

锚地的遗迹 村中巷道规整有序,任由我这外来人怎么转悠,总能找着方位和通路,并且很快就能找到村子布局的规律:村子呈平面网格布局,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即所谓广府乡村“梳式布局”。由巷子的排列和走向,能推断黄埔村的朝向:坐西北向东南。

镬耳屋!突然在路过的巷口瞥见只在图片上见到过的广府建筑——镬耳屋。朝阳洒在镬耳上,深青静穆的古屋恍然跃动,似老者微笑般亲近和温暖。继而,在相邻的巷子里,出现了更多的镬耳屋。我一一记下那些略带书卷味儿的古朴巷名:清风里、来燕里、淳庸巷、横辰里、中正里、申明大街……

细看镬耳屋,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镬耳屋的山墙砌成镬耳状,故称“镬耳屋”。据说镬耳状的建筑防火和通风性能良好: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的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意义之说。

§ 宗祠姓氏

主山冯氏公祠在黄埔村邂逅的第一座宗祠,是主山冯氏公祠,是村中现存19座宗祠之一。黄埔村现存的祠堂,是黄埔村所保留的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风格基本与珠三角祠堂建筑风格和式样一致:青砖砌筑,花岗岩墙裙,风火山墙;正脊上多为灰塑花鸟、博古文饰;中堂台基、石柱、石枋上的石狮子,雕刻风格粗犷;梁架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文饰丰富。主山冯氏公祠处在一个十字巷口,但门前却清静得难得碰上一个来人。

公祠大门紧锁,外墙斑驳,梁上蛛网散布,祠名依稀难辩。没有重修、没有翻新,一任寥落苍凉,反平添古祠的韵味。外檐房梁上的木雕,精致得让人瞠目结舌。在冯先生的引领下,我还在村中见到据称有99个门的一座冯氏宗祠。宗祠的祠名已经没有了,门前的石雕也惨遭毁坏。冯先生说,这是村中最大的冯氏宗祠。在冯氏宗祠的对面,就是曾经被用作幼儿园的罗氏宗祠。庄严的宗祠和墙壁上色彩斑斓的儿童画搭配在一块,颇有点黑色幽默。冯先生说,这是村中惟一的一座罗氏宗祠。

据载,黄埔村有冯、梁、胡、罗四大姓,还有关、黄、卫、陈等小姓。村中曾经出过众多官宦、商人,这些人衣锦还乡后,捐钱建了不少祠堂。鼎盛时期宗祠达99座。

说及姓氏,自然提到至今仍说法不一的“黄埔”村名来历:一说是自千年之前北宋嘉佑年间“黄埔”建村以来,“黄埔村”便因黄姓最多而得名;一说是由原名“凤浦”讹读为“黄埔”而得名。无论村名来历如何,有一个可以确认的事实――赫赫有名的黄埔港和黄埔军校,其得名其实均源自这个与它们隔江相望的古村。

§ 百年外贸

黄埔村作为现代黄埔港名称的由来,南宋时期已是“海舶所集之地”,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海鳌塔,就是为外来船舶导航而设,如今仍屹立于珠江河畔。黄埔港之所以闻名世界,是与其逐步发展成为清朝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有密切关系。黄埔村1757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只保留粤海关,规定凡载洋货入口之外国船“必须下锚于黄埔”,广州被定为全国唯一的外贸通商口岸。当年粤海关黄埔挂号口便设在黄埔港,与此配套,还开设了税馆、夷务馆、买办馆和鳞次栉比的酒楼商号。按《粤海关志》黄埔税馆图,黄埔税馆遗址在黄埔村酱园码头一带的河堤旁,前半部分架设在水上,两侧分别建廊子和栏杆,后半部分是主楼,高两层。

《粤海关志》记载,1789年,外国商船泊于广州,共计83艘。同时有6个国家近百艘船在黄埔汇集停泊,黄埔村昔日的盛况,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现在已经成为小渡口的黄埔古港停泊着美国的“中国皇后号”、瑞典的“哥德堡号”、俄罗斯的“希望号”和“涅瓦号”、澳大利亚的“哈斯丁号”等外国商船,每一艘商船都为它的主人带来了大笔财富。

该村港口的进口货值在当时广州对外贸易的进口总值中占很大的比重。据《中国国际贸易史》统计,以1817年为例,广东当年对外贸易的进口总值为2348万元,而通过黄埔港的进口总值为1971万元,占全省进口总值80%以上。黄埔村港在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直至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五处为通商口岸,广州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才日渐削弱。同时,原古黄埔港码头因江畔淤泥日积月累,影响海舶停泊,于是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将黄埔挂号口移至长洲岛北岸(现黄埔军校旧址所在地),但仍沿用“黄埔港”之名。到了1937年,珠江北岸的鱼珠、横沙乡一带,兴建码头,当时称为“黄埔新埠”。

考古专家表示,目前能反映广州外贸名城历史的遗址有南越王墓、古代船坞、南海神庙、长洲岛等,但反映17~19世纪历史开发的仍很少。而凤浦(黄埔村)则可以填补、衔接这段历史。

§ 广州侨乡

黄银英一头银发,戴着大大的眼镜,年逾古稀的她是广州市华侨研究会副会长,从事黄埔村历史和华侨文化研究工作已有20年。黄埔村“研究了20年,呼吁了20年,现在看到黄埔古港正在逐步恢复,真的很欣慰。”1986年,黄银英在一次华侨联谊活动中无意获知黄埔村是广州的一个古港口,而且其华侨文化也极具特色,于是便开始对黄埔村进行考证研究。黄埔村是典型反映广州特点的侨乡。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出洋人数最多,时间最早。1990年统计资料表明,当地居民3029人,旅居海外和港澳地区的有1446人。仅梁氏家谱记载,自清雍正八年(1730年)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其族人旅居国外的有19人。

村民出洋的目的地是按姓氏相对集中的。在早期,胡氏族人较多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冯姓族人较多往日本;梁姓族人则较多往美国,家谱中也有往古巴、秘鲁等地的记载。“二战”后,世界各地华人社会出现再次移民浪潮,总的趋势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黄埔村旅居国外各族人的后裔也逐渐再移民,其中较多往美国、加拿大,一部分往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地。

清代,黄埔港是广州的外港,有时近百艘外国商船停泊在这里。而黄埔村一些人原来就是做生意的,由于有对外交往的便利条件,不少人向外洋发展,自然就是继续经商。此外,黄埔村也是西方国家在中国掠夺劳动力、拐卖华工出洋的见证地。自18世纪末起,西方国家为了取得廉价的劳动力开发本土及殖民地,纷纷向中国寻求劳动力。先是178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黄埔偷运华工到澳门,再转往马六甲、槟榔屿等地。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开始在中国获得各种特权。1859年,广东地方当局在英法联军统领衙门的压力下,首次批准英国人奥斯丁在广州设立招工公所。1860年,清政府也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条约中有准许华工出国到英法等地做工的规定。从此,外国殖民者在中国掠夺、贩运华工活动从隐蔽转向公开化。

兼具“乡村”“都市”侨乡特色黄埔村黄埔村人非常善于利用在对外交往中积累的经验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办企业,并把产品打出国门。“老广州”都知道由广生行生产的“双妹”牌化妆品是个知名的品牌。它是由黄埔村人梁国森和朋友冯福田以及林先生三家创办的。当时成立了广生行股份有限公司,是公众公司的性质,股票可以买卖,类似现今的上市公司。据其后人回忆,广生行总部在香港、上海、杭州等地设有数十间分行,以上海的规模最大,战后还在新加坡、泰国等地设了分行。广生行的“双妹”牌化妆品不仅中国人喜欢用,一些外国人也喜欢用。

“我们以前在研究各地的侨乡文化时,发现大部分为乡村侨乡文化,即华工被卖,在海外被奴役,接触到的都是一部部血泪史。但我们在研究黄埔村华侨文化的时候,却发现这里除了乡村侨乡文化外,还具有都市侨乡文化的特点,黄埔村移民的目的是多元化的,有经商、有留学、有做工。作为对外贸易港口,黄埔村华侨的视野比较开阔,历史上也先后出现了很多名人。”黄银英说,“我们在随后的研究工作中发现出洋经商才应该是广州人出洋的第一原因,这都是从黄埔村的研究中得到的启发。”

黄银英告诉记者,以往人们关注华侨历史大多只注意到他们的艰难困苦,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华侨在海外是非常有地位的,无论是从商还是从政,这也是目前华侨文化研究界的一个新视角。

§ 日本女人

黄埔村在黄埔村,至今流传着关于一家婆媳、两代日本女人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

早在清朝中后期,黄埔村港口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港口之一,一时船舶云集,经济十分繁荣。因此,不少人外出留学、经商。公元1900年,黄埔村村民冯佐屏便到日本求学,其间认识了一位日本姑娘,二人感情很好,不久结为夫妻,村民传说,这位姑娘是日本天皇一位远亲,皇室还将一把“尚方宝剑”(一把宝刀)作为新婚礼物送给他们。二人婚后生下两个儿子。1924年,四十多岁的冯佐屏为侍奉父母,加上思乡情浓,于是携妻带子一家四口从日本归来,回黄埔村定居。

冯佐屏非常疼爱离乡别井的日本妻子,为了使妻子开颜,翌年兴建了一幢三层高、日式风格的小洋楼,使她能安心居住下来。

冯佐屏与妻子回国定居不久,日本便发动了侵华战争。日军在中国烧杀掳掠,残害中国人民。广州沦陷后,一股日军来到黄埔村,眼看村民即将大难临头,这时,冯佐屏的日本妻子取出她的“尚方宝剑”,高举过头,怒视日军。众日军一见,噼里啪啦齐齐下跪,然后迅速撤离黄埔村,从此不敢再进黄埔村骚扰。附近村庄村民得知日军不敢进黄埔村,便纷纷躲进黄埔村避难。因此,黄埔村又被称之为“平安村”。1944年,冯佐屏的妻子生病过世,葬于黄埔村内山顶。

冯佐屏夫妇的长子后来也去日本留学,也娶回一位日本妻子。她日本名叫小野八重子,还起了个地道的中文名字“陈四妹”。陈四妹于1941年随夫来黄埔村定居,生有一子一女,另外还收养了一个女儿。

黄埔村村民冯国玉告诉记者,陈四妹身材小巧,诚实友善,勤劳俭朴,但不善繁重农活。解放后,村里曾安排她到幼儿园照看孩子,她非常负责,热情有礼,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她能说一口地道的黄埔村方言,反倒是因为离开自己祖国多年,后来已不大懂说日本话了。

遗憾的是,90岁高龄的陈四妹于今年初去世了。过去每逢日本新年,日本国驻广州领事馆均邀请其参加宴会。由于其长子长女均已移居美国,陈四妹后来与其长女之子一家生活在海珠区赤沙村,偶尔也回养女家小住数日。每逢黄埔村举行龙舟比赛或其他重大社会公益活动,她必赞助100元至200元不等。她最大的愿望是中日两国人民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无战争,永驻和平。

中日两国民间通婚本不为奇,但黄埔村的日本女人,印证了黄埔村曾经有过的黄金岁月,凸显出村民们开放的精神和包容的情怀。

§ 旅游向导

交通:

A、自驾车路线

1、自驾车从广州市区出发沿黄埔大道东行,经琶洲大桥到琶洲岛,沿东西向公路朝新洲码头方向直行,途中就可看到紧靠公路边的黄埔村牌坊,由牌坊进村。自驾车走华南快速干道、晓港东路都十分便捷。

B、乘车线路(广州市区去往黄埔村,可就近选择公交车)

1、在珠江北岸的城东,可往动物园南门公交总站搭乘137路公交车至黄埔村站下,票价3元;

2、在珠江北岸的城西,可往西华路尾公交总站搭乘229路公交车(或打的直达)至总站下,票价2元;

3、在珠江南岸,可往赤岗公交总站搭乘262路公交车至黄埔村站下,票价1元;

4、另可选择搭乘地铁2号线至琶洲站,再转乘229路。

C、轮渡线路和时间

1、深井-新洲单纯客渡轮渡时间从早上6:00-21:00,票价0.60元;

2、黄埔造船厂-新洲单纯客渡轮渡时间从早上7:00-18:00,票价同上。

由新洲码头可步行(约半小时)或乘137路、262路公交车至黄埔村。

黄埔炒蛋.小吃:

云吞面:黄埔村的生记面店,店是本村人开的,听说云吞师傅做了四十几年的云吞,面与云吞分量的搭配法很多,价钱超值。

艇仔粥:黄埔村西南侧石基村码头的艇仔粥地道传统,目前有"鸡记"和"猫记"两家船舫经营,后者出品细腻、服务较好。艇仔粥粥底有海鲜味,料足味美,只需2元一碗。在小艇上吃粥,更能品尝出“艇仔粥”的别样风味。其它炒粉、炒面、炸云吞、油菜和各式煎饼(南瓜饼、莲藕饼、萝卜饼)味道也很地道,价格在1~5元内。值得推荐的还有清炒河蚬,清甜鲜香,一碟不过3元。

其它:石基码头河堤上还有村民摆卖自家出产的时令瓜果,十分新鲜。

提示:黄埔古村现尚在规划开发中,对前来访古探幽者不收门票。村内新居和古屋夹杂,居者为本地村民和部分外来务工者。多数古屋和祠堂关闭闲置。村中十分安静,商业气息不重。村内没有住宿。古村游览,假如不做专业摄影或深访,半天时间足矣。冗余的半天可前往顺路景点。

顺路景点:黄埔古村与长洲岛、深井岛一江之隔,由新洲码头坐渡轮可到著名的黄埔军校旧址、东征烈士墓、长洲炮台遗址、深井古村等。[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6: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