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介璋 |
释义 | § 人物简介 1949年到香港。初中毕业后即入厂当学徒,后自己开设—家“山寨式”的成衣加工厂。马介璋 1967年,扩充厂房,1974年在澳门建厂,业务发展迅速。后又涉足房地产、珠宝、织布及染布等业,逐步转向多元化。现任香港达成制衣厂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亚美高国际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南非亚美高国际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亚美加国际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亚美加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美轮有限公司董事长,澳门雅丽制衣厂有限公司董事长,非洲莱索托宝德士制衣厂有限公司董事长,荷兰Jeantex 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丰盛国际染织月隙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氏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在香港有“国际山寨王”之称。还曾任东华三院副主席。 § 社会职务 马介璋 马介璋为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首届荣誉市民及汕头市荣誉市民,在国内出任深圳市侨商国际联合会会长、深圳市外商投资协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总商会副会长、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副会长、广东省外商公会名誉会长、广东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云南省外商投资协会副会长、昆明市社会治安基金会名誉会长及海南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等职务,亦曾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及深圳市政协常委。在香港,马介璋为现届香港潮州商会会长、香港九龙潮州公会主席、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副主席、香港潮阳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会长、世界杰出华人基金会副主席等。[1] § 人物经历 “清贫劳苦可以给人以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1942年3月25日,马介璋生于广东潮阳,幼时家境极为清寒。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上世纪40年代末,年仅7岁的马介璋便随父母来到香港谋生。为人敦厚朴实的父亲马明耀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每天早出晚归做一点儿小贩生意,由于本小利微,每每入不敷出。后来,父亲与同乡合伙经营米铺,但生意艰难,全家糊口尚且不易,更遑论其它,家境仍清贫如故。 日子在艰辛中一天天过去,懂事好学的马介璋不忍心看着父母日坐愁城,而弟弟们尚在冲龄,便毅然从初中辍学,到母亲就职的毛衣厂打工,要用自己稚嫩的双肩分担父母身上的重担。谁知上班第一天,马介璋不知手里的活儿怎么做,便心急火燎地去问别人,结果被老板发现炒了鱿鱼。马介璋先生回忆说:“其实我真的很看重那份工作,是我想把它做好,才去问别人的,没想到适得其反。这对我打击很大。”为此,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开个比那家毛衣厂大10倍的工厂。马介璋说着,笑了起来:“那时年纪小,想法很孩子气,但那件事确实成了我人生的推动力。我家很清贫,没钱,人家不把你当回事。不过,清贫劳苦却可以给人以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马介璋先生其后的拼搏之路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他的第二份工作是白天给做牛仔裤的裁缝当学徒,晚上做些兼职。那时的他一天工作18个小时,虽然很累,但每个月能挣到300港元,除了贴补家用,还能积攒少许,心中便很快乐,干起活来也不觉得太苦了。两年下来,手头竟攒下1500港元,他望着手中那叠花花绿绿的港币,决心自己挑摊创业。 当时,正值香港地区享受英联邦特惠税制,英国进口商在港大量进货,各类订单如雪片般飞来,香港服装加工业面临空前机遇。马介璋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商机,在黄大仙区租了一个地铺,买了两台缝纫机,为服装厂做包工,活儿多了做不过来,就分发给一些家庭主妇加工。半年下来,马介璋小有收益,便又租了一个摊位。如此拼搏3年,全凭辛苦和诚信,马介璋的小作坊发展成一家小型成衣加工厂。到1970年,马介璋已积累了10万港元资金,改为通过经纪人向贸易洋行接服装订单,并由洋行贷款,他自己购买布料加工。工厂亦迁往新蒲岗区,厂房面积4000平方英尺,雇用60名工人,成立了达成制衣厂。 “人类的伟大,不在于他们在做什么,而在于他们想做什么”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马介璋不满足于通过中间商接订单,他不愿受制于人,他要直接做国际市场生意,自找买家。可要直接与欧美进口商做生意,英语便是第一道难关,初中没毕业的他面临新的考验。 马介璋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确不同寻常,为达此目的,他聘请了一位英语老师,每天紧张工作十几个小时之后,便跟着老师向英语冲刺,既然是生存与发展之需要,那就必须全力拿下。半年过去了,他又请了一位不懂汉语的外籍教师,强化自己的英语口语,不久,他竟顺利闯过了英语关。当属下员工看到马老板与外商用流畅的英语微笑着洽谈业务时,无不惊诧莫名,刮目相看。1971年,马介璋凭借英语、诚信和产品之精良,独立打开了达成公司在欧美的市场,公司前景仿佛鲜花铺就,一片灿烂。 然而,市场的天空有时也会瞬息而变,面临日本、韩国、台湾、香港质优价廉的服装大批涌入欧美市场,欧美一些主要国家开始对进口纺织品实施配额制度,正全面崛起的香港服装业遭遇发展瓶颈。此时已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达成公司虽然拿到了10万条牛仔裤的配额,但距满负荷生产仍十分遥远,要想发展就必须在业界出奇制胜。在千帆竞发、巨舶云集的维多利亚湾,马介璋睿智的目光转向了毗邻的澳门,那里的纺织服装业尚在起步阶段,因而未受配额限制,何不避实就虚,抢占澳门服装桥头堡。于是,马介璋急如星火,随即在澳门设厂,接获数十万条牛仔裤订单,他的脸上重又漾起往日的微笑。 正如欧洲哲人罗•勃朗宁所说:“人类的伟大,不在于他们在做什么,而在于他们想做什么。”抢滩澳门的成功开启了马介璋新的遐思,为企业长远发展计划,他要横跨浩瀚的太平洋,登陆北美。1974年底,达成公司在美国成立了美仑公司,全力拓展北美服装市场,为北美多家大型百货公司直接供货,此举使达成公司获益匪浅。 面对企业家的成功,不少人更多的关注他们捕捉商机的敏锐和决断,以及不断涌出的奇思妙想,而往往忽略他们成功的另一面——即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马介璋回忆说:“记得有一次在香港与德国客商洽谈生意,正值礼拜天,合同文本的打印一时找不到人手,可第二天一早就要签约,怎么办?”于是,从未打过字的他,硬是看着打字机的说明书,通宵达旦把合同文本完成了。马介璋这种信守承诺、认真执著、刻苦拼搏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这位德国客商,从此,双方建立了特殊的信任与友谊,这位德国客商也成了达成公司固定的大客户。其实,正是这扎扎实实的每一步,才奠定了达成集团未来腾飞的根基。 “捐款除了纯公益事业,对其他行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投资兴业则具有更长远的好处” 1984年一个明媚的春天,即达成集团登陆北美的10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寂多年的神州大地。刚过不惑之年的马介璋先生兴冲冲回到了阔别30余载的故土,对这片他始终眷恋的土地,对家乡的父老兄弟,他内心凝集着无限情愫。看到故乡的贫穷,看到父老的拮据,他忍不住动容了,他的微笑里增添了太多的沉重,于是,他当即捐资100万港元,为家乡修一条路,建一所小学,办一个自来水厂。与此同时,他思考着怎样才能使家乡尽快脱贫致富,哪种方式才是更佳和最佳选择?终于,他写下了人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到创立伊始的深圳特区投资建厂。他说:“捐款除了纯公益事业,对其他行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投资兴业则具有更长远的好处。第一,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第二,能为国家引进新科技,新管理;第三,在大陆投资赚了钱再反馈社会,捐助公益事业,这样效果更好,比单纯捐款要有意义的多。” 于是,1985年,在深圳这块当年共和国最引人瞩目的热土上,在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中,在漫天的尘土和如雨的汗水里,人们看到了马介璋不知疲倦的忙碌身影。他投资500万港元在深圳南头收购了一家简陋的制衣厂,全面改造,立即上马。翌年,将投资增至3000万港元,1998年再次递加至8000万港元,一家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制衣厂在深圳特区绽放出特有的馨香。时任香港总督的卫奕信爵士访问深圳,专程参观了他的制衣厂,作为深港经济合作的成功典范,卫奕信爵士对该厂给予了高度褒奖和赞扬。 在深圳首办制衣厂的成功,激发了马介璋在深圳开办佳宁娜潮州大酒楼的灵感,因为他发现,特区草创,虽有诸多酒楼、餐馆,但规模小,品质差,乏善可陈,而市场需求就是订单,开办一家优质高档酒楼,恰逢其时。 早在1983年,马介璋就在“达成”制衣迭获佳绩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军餐饮业,投巨资在香港创办了第一家佳宁娜大酒楼。该酒楼不仅在装饰、卫生、管理、服务诸方面均与世界接轨,且力争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高薪礼聘名厨主理,将潮州菜肴的“色、香、味、形、器”五大要素推向了极致,甫一开业,即引得食客如过江之鲫,不久,马介璋又在香港开设了第二家潮州酒楼。1988年,他斥资开办了深圳首家佳宁娜潮州酒楼,这是他香港潮州大酒楼的深圳版,其美轮美奂之精美菜肴,即刻引得顾客盈门,难怪古圣几千年前就有言:“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深圳佳宁娜潮州酒楼开业仅两年便跻身中国餐饮业前50名,营业额高居全国第6位,人均利税跃居全国亚军宝座,堪称中国餐饮业一大奇迹。 “我立足中国这块土地,就希望中国好,没有人要求我做贡献,我完全发自内心” 马介璋先生的事业与共和国的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在全球的再次崛起紧紧联系在一起,20多年来,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他旗下的香港达成集团及佳宁娜集团于1991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时,业务网络便已扩展至港澳、中国内地,以及亚洲、美洲、欧洲与非洲的诸多国家和地区。现在,达成集团及其全资附属公司佳宁娜集团,更发展为世界性成衣制造商及经销商,业务扩展至酒店、餐饮及食品制造、零售,物业投资、物业发展和物流管理,成为一家创于香港、植根中国、实力雄厚、业务多元的综合大型企业集团。 迄今为止,达成集团已在深圳单独投资近20亿元,拥有著名的佳宁娜友谊广场、骏庭名园两大物业。2004年12月6日,由深圳侨商国际联合会会长马介璋先生和常务副会长孙启烈先生、马伟武先生,理事郑松兴先生、梁满林先生五位企业家共同投资26亿元打造的珠三角“物流旗舰”——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喜迎海内外首批千余家商户入驻,博鳌亚洲论坛特在此举办了“物流巨子对话华南城”专场学术研讨。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的全面启动,对深圳物流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提升泛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无疑将具有重要意义。 马介璋先生在中国内地的投资热情的确令人感佩,每每谈及于此,他总是微笑着说:“因为我是中国人。”在香港,他和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的长子马鸿铭先后担任香港著名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的主席、副主席,所做善事同样难以数计。 § 人物轶事 熟悉马介璋的人都知道,马介璋不爱奢华,吃饭经常是白粥和橄榄菜;惟一爱好是唱歌,学唱歌很投入,为了学会一首新歌,会反复练习,有时候办公室里没人,也会扯着嗓子唱一段;不会打高尔夫,特别喜爱打乒乓球。如果有客人能陪他打几局乒乓球,兴奋之余,还会高兴地揽腰拍肩成为哥们。 诚实守信是马介璋的秘诀。早年创业,与一个德国商人谈成一笔生意,那人要求第二天早晨看合同。达成意见时,公司秘书已经下班。由于那时候秘书没有手机,家里也没有电话。马介璋只好自己摆弄起了打字机。整整一个晚上,艰难地敲出一份合同书。第二天早晨,他把这份合同按时送到客人住的酒店,那个德国商人看了这份歪歪扭扭的合同乐了。马介璋老实相告,这份合同是自己一宿没睡打出来的。德国人说,合同表面不规则,但内容简洁,数字没有错。就在上面签了字。就是因为这份歪歪扭扭的合同,几十年来,这个德国人都是马介璋的生意伙伴,并且成了好朋友。 由于良好的信誉和为人之道,马介璋获得了商界颇多支持。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对香港服装实施限额制,但他却一下子获得港府10万条牛仔裤的配额,占了全港配额的相当一部分。就算后来在房地产上吃亏,出走南非重新创业,由于信誉不跌,名誉不倒,他获得了美国客户大批订单,迅速从房地产业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恢复了元气。 家住罗湖的汤丽女士一直记着这样一件事。1998年的一天,她和朋友到深圳佳宁娜潮州酒楼吃饭时邻店突然发生火灾,店内一位负责人沉着指挥顾客和员工撤离。她好意提醒顾客尚未买单,那人说:“生命比金钱重要,一律不用买单了!”她对这位最后一个撤出来的小个子非常钦佩,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就是老板马介璋。 [1] § 公益事业 担当香港潮州商会会长显示了马介璋崇高的威望和影响力。香港潮州商会成立于1921年,是香港150多万潮籍乡亲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工商团体,至今已有78年的历史,在东南亚以至世界华人界都有重要影响。著名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就是由该会联合东南亚各地区的潮团组织共同发起成立。 此前他已在潮州商会服务半个世纪,当上会长的马介璋强调,潮州人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热心公益,服务社会,他希望大家更加努力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公益事业,继续发扬潮人热心公益的传统,服务社会。 实业报国 马介璋先生是最早期到国内投资的港商之一,对国家经济发展及劳工就业均作出了贡献。 早年的马介璋在香港以做牛仔裤起家,被业界称为“牛仔裤大王”,世界五大洲几乎都有他的服装生产基地。他继承了父亲马明耀先生爱国爱港爱乡的光荣传统,在事业有成之后回报家乡,如今大部分投资集中在国内,投资内容涵盖餐饮、地产、商业、制鞋、旅馆、娱乐等,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他不仅自己投资,还带领商会和项目客户到全国各地考察,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粤港合作、泛珠三角合作,并为这些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牵线搭桥。 热心公益 在马介璋先生的理念中,投资兴业是回馈中华热土最好的方式之一。与此同时,他不遗余力地屡捐巨资用于国内的公益慈善事业:云南地震、华东水灾、希望工程、光彩事业、家乡教育、见义勇为基金、残疾人事业……随处都有他温暖的援手。2001年,他捐资1000万元在潮汕老家建起一座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的马介璋中学。他还为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深圳市警察基金会、广东省潮剧基金会、广东省洪灾等捐出上千万元。还有许多如资助残联、资助汕头成田中学、资助基层侨联、捐肋潮人海外联宜会,等等数不胜数。 据不完全统计,马介璋先生个人为公益慈善事业先后捐出了5000多万元,多次捐款兴办福利教育事业,泽及故里。他乐善好施的行动为人们做出了表率。在他的感召带动下,单深圳侨商会各企业家就向社会捐出了10多亿元,并在贵州、甘肃、四川以及广东的河源、梅州、潮州等省市的边远贫困山区兴建了一批学校、医院、幼儿园等。 几十年来,马介璋默默地捐款,从不张扬。对此,他动情地说:“我立足中国这块土地,就希望中国好,没有人要求我做贡献,我完全发自内心。人生短短几十年,有事业做基础,花精力为社会做些事,对社会对他人能有所帮助,是很开心的事。” 与之慷慨捐助慈善公益事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数十亿身家的超级富豪,马介璋自奉甚为节俭。一部旧款诺基亚手机用了多年仍视若拱璧,舍不得换掉,素常吃饭亦不过三菜一汤而已,决不奢侈铺张,此中,该蕴涵有多少感人的人格魅力! 爱国爱乡 马介璋先生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旗下佳宁娜集团,“佳宁娜”其实就是潮汕话“自己人”的谐音,深深的爱乡之情由此可见一斑。自1983年初次返乡时起,马先生就慷慨解囊,捐资为家乡建学校、修路、筑水库。粤东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他倍感振奋,认为将为粤东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居港潮汕人对祖籍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他随即发起“寻根之旅”,带领香港潮州商会的会员乘豪华邮轮“亚洲之星”访问汕头,以此带动海外潮人,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2007年10月1日,马介璋及香港潮州商会出资300余万元赞助“回归十载贺国庆,香江幻彩迎奥运”烟花汇演。面对五彩斑斓的夜空,马介璋动情地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希望通过这次烟花汇演,凝聚全港市民的力量,展现中国人民同根同心的精神,贺国庆、庆回归、迎奥运。 § 所获荣誉 1994年,鉴于马介璋先生对深圳特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他与李嘉诚先生、胡应湘先生、余彭年先生等香港知名人士一起获颁“深圳荣誉市民”称号。 鉴于马氏家族对中国大陆暨香港本地的卓越贡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3年同时向马介璋先生及马鸿铭先生颁授铜紫荆勋章。父子同获此勋衔,在港深两地迅即传为佳话。翌年更获颁授国家教育奖、美国摩利臣大学荣誉博士及世界杰出华人奖。 2007/08年度“亚洲知识管理协会”院士颁授典礼暨亚洲知识管理奖颁奖典礼于12月9日假香港大学王赓武堂隆重举行,46位获选院士分别来自不同界别,包括学术、商业、工业、政界,每位均有杰出成就,身份显赫,当中包括香港潮州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潮属社团主席马介璋博士[2] § 政治经历 1994年,马介璋担任了深圳市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委员。对祖国和人民所给予的荣誉及赋予的重任,马介璋既铭感五内,又深感使命在肩,自当不负重托,建言献策,为中华之崛起竭尽绵薄之力。 不少深圳人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马介璋首次当选深圳市政协委员后,率先提出深圳特区的发展应避免步香港后尘,要特别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就此话题在电视上与其他政协委员进行过深入研讨。今天,深圳的高科技电子工业产品已占深圳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马介璋先生当年的建言功不可没。 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曾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对此,马介璋当时便向有关方面建议:为促进香港经济的发展,保持香港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应放开大陆内地游客到香港旅游,并实施内地零关税进口香港产品。上述两项建议曾被一些人士认为是匪夷所思,然而,这两项建议近年都一一得以实现,并取得良好效果。 的确,马介璋的建言献策颇有独到之处,他洞烛先机,观察透辟,把握精准,而且往往语出惊人,令人折服。譬如,关于香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马介璋便认为不能仅仅依靠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而应与内地经济发展融为一体,依托内地经济,发挥自身优势,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路。为此,他提出扩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想:第一,中央政府可否考虑划一块地方给香港,在这块土地上依照“一国两制”方式管理,这对香港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促进香港社会长期和谐稳定,有利于港深两地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使国际社会看到祖国对香港的支持与爱护,同时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具有正面示范意义。第二,就香港自身而言,要扩大香港的城市范围,如将新界、大屿山等建为城市,而不仅仅局限于九龙、尖沙咀等地。如此多元发展,香港房价便不会那么高,也会为中小投资者创造机会,提高香港就业率,并有利于吸引本港投资者就地投资。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马介璋委员曾提交了两项议案,一项是希望中国尽快立法保护海外华侨;一项是力促香港机场早日实行一地两检,令过境旅客简化手续,直接从皇岗口岸抵香港国际机场登机。两项提案均直接关乎民生问题,一经提出,即在众多港澳、深圳委员中引起共鸣,提案迅即得到落实。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马介璋一直以来,积极履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职责,为国家建设、香港繁荣积极建言献策。他不仅在深港合作、新农村建设、劳动法、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独到见解,还特别提议设立“华侨节”。 马介璋表示,中国是个侨务大国,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都为国家的建立和富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他建议设立“华侨节”,通过每年的“华侨节”纪念庆祝活动,弘扬海外华侨、华人艰苦创业、爱国爱乡的精神,从而把广大海外侨胞团结起来,更好地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与和平统一大业作出贡献。[3] 马介璋的长子马鸿铭一如乃父之风,从业以来,始终关注国计民生,扶危济困,亦勇为人先。 一位熟悉马介璋的朋友说过:马先生最感动他的,一是微笑,因为那微笑真诚而动人,充满着善良。二是马先生闲暇时,总要轻轻地、动情地唱起黄沾先生的这首歌:“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其实,又何止是马先生的这位朋友被感动,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有更多、更多的人正被马介璋先生深深地感动着…… [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